海上马车夫第169部分阅读(2/2)
《海上马车夫》作者:作者不祥 2021-04-11 23:17
不是俄罗斯是同盟国成员国,其他北欧国家早就对俄罗斯帝国动手了。
这场全球性海军军备竞赛拉开序幕后,世界各国政客和军事家们似乎都感觉将要爆发一场大规模战争。但他们不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会发生,因为当前世界上,几个主要强国中有四个是同盟国,这个同盟国集团实力强大,没有哪个国家敢去挑战
但是这场世界性海军军备竞赛不可能无休止的进行下去,早晚会爆发战争才能结束竞赛,这令全球的军事家们陷入诸多的猜想当中。
到底哪里会是战争的导火线?西班牙海军退役中将卡摩西弗认为战争将会在某个殖民地上打响,因为殖民战争现在是全球的主流战争状态,各国都在开辟殖民地,西班牙帝国衰落,强国会瓜分西班牙帝国的海外殖民地。他预测会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爆发,因为中华帝国皇家海军大西洋舰队早晚会组建完毕,到时候英国、法国和荷兰等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受到威胁,海战将会决定四国的命运。卡摩西弗猜测,第一个受害者会是荷兰,因为中英法三国是同盟国,他们会先瓜分荷兰殖民地,然后再窝里斗。
卡摩西弗的猜测得到很多国家的军事家们的支持,但不可否认,卡摩西弗作为西班牙退役军官,他的背后真正目的却是在挑唆同盟国内讧,报复中华帝国是他的主流思想。
英国的军事家索尔兹伯里第二侯爵立即出来反驳,通过英国泰晤士报大加赞扬中华帝国同英国的同盟关系,认为中英直接没有核心利益冲突,不会爆发战争。他认为西班牙帝国衰落,已经无力掌控海外殖民地,各个海军强国打造海军舰队的确是争夺殖民地,但瓜分目标肯定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而西班牙的殖民地依然广阔,所以在未来十年内,同盟国内部不会有直接利益冲突。
法国的著名军事发烧友查理-布雷特(孟德斯鸠他爸)同意索尔兹伯里的观点,认为世界海军军备竞赛最终会引发下一次战争,但不一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因为除了美洲广大的殖民地之外,还有非洲大面积的殖民地等待去占领,还有很多未知的土地等待去发现。他相信同盟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军事集团,在瓜分殖民地方面会妥善解决问题。
布雷特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定会在印度次大陆或者外高加索地区爆发。因为印度次大陆上的宗教混乱,众多小国家领土分配不均,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很大。当战争进行到一定程度时,他们背后的大国将会干预,进而引发大国之间的战争。布雷特称,外高加索地区的争夺是俄土战争不可避免的。同盟国集团会被俄罗斯帝国拖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漩涡里,因为同盟国跟土耳其帝国的宗教信仰不同,当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时,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
布雷特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作为军事发烧友,他时刻鼓动法国政府代表天主教国家,再次进行十字军东征。而这个唯恐世界不乱的家伙,更加希望把中华帝国也拖入宗教战争当中,进而将天主教在东方传播。
辩论最激烈,最八卦的地方则在中华帝国国内。
中华帝国奉行全球最开明的言论自由政策,帝国繁荣昌盛,国民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因此在精神生活上的要求便越来越高。
在家里,在饭桌上,在睡觉前,老少妇孺们喜欢没事儿扯扯皮,弄点八卦消息来找乐子。
在工作之余,同事们喜欢寻找一些共同的话题来增进感情。在公共场合,以前是文人墨客、才女舞姬们争奇斗艳的话题最多,如今增加了一些各种思想家们在内进行辩论。
这在前朝是不可能的,莫谈国事是自春秋之后延续了上千年的禁忌,思想家根本不敢跑出来宣泄他的思想。如今帝国政治开明,这些思想家们才敢出来鼓吹他们的想法。
帝国的军事思想家们对全球形势看的要深一些,这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数千年来的传承,他们很多的分析都会或多或少的接近帝国政府高层的想法,也成为其他国家判断中华帝国态度的情报来源。
但是,对于帝国国内的各种舆论分析,帝国政府向来不闻不问。如果有记者询问,顶多新闻发言人会出来大吼一声‘中华帝国希望全球和平’等等的不痛不痒,没有任何情报含量的答复。
还有很多军事家们发表看法,但他们都有背后的政治目的。有的明明猜出下一场战争的爆发点,但却因为政治而睁眼说瞎话,故意误导国民。
总之,到底下一场战争何时爆发,在哪里爆发,没有人能够真正预言。各国的领导者心中虽然明镜,但他们出于各种目的,有的希望拖延战争爆发时间,有的希望加速战争爆发时间,有的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第三卷 怒海争锋上 第四百章 环地中海条约组织
第四百章 环地中海条约组织
苏伊士运河的巨大利润令各国眼热,尤其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早知道会有如此巨大的利润,土耳其政府估计砸锅卖铁也会自己动手开凿运河。
然而,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吃,马后炮是没用的。
中华帝国利用合同的漏洞,在苏伊士运河区驻扎十几万军队,严重侵犯土耳其帝国主权,更是威胁土耳其帝国的国家安全。
苏伊士运河从开凿成功那天起,便是亚非大陆的分界线。土耳其帝国在北非地区拥有好几块殖民地,中华帝国在苏伊士运河驻军,将土耳其帝国一分为二,影响土耳其帝国的政令实施和军事调动。
加上俄土战争中,中华帝国一直向俄罗斯出口先进武器,并给予贷款支持,使得原本并不怎么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竟然成为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头号劲敌,严重威胁土耳其国土安全。
种种原因叠加道一起,导致土耳其政府越来越对中华帝国感到愤怒,虽然土耳其帝国高层一直选择沉默,但是下面的很多官员和将领们难免搞一些小动作,他们不断的在苏伊士运河附近制造一些麻烦和摩擦,期望中华帝国同土耳其帝国开战。
此前,大多数摩擦都会被两国政府高层刻意压制。土耳其政府因为其宫廷权利倾轧,后宫摄政同顽固派大臣之间争斗,使得他们无心无力去招惹中华帝国这个强敌。反过来,中华帝国在全球的战略部署要求其保持克制。爆发战争将影响苏伊士运河的巨大利润,这不符合中华帝国的既得利益。
双方保持克制,但土耳其内部一些官僚出于政治目的,将摩擦扩大,并招惹其他外国势力介入,意图将苏伊士问题国际化。
苏伊士运河的巨大经济利润和军事价值一直都是被附近国家所垂涎三尺的。在附近的亚非欧国家都不甘心被中华帝国独吞。欧洲列强很早就希望打开苏伊士运河,以便他们可以从地中海将侵略矛头指向印度洋甚至远东。
中华帝国过于相信其强大的威慑力了,以为在苏伊士驻扎大军就可以震慑住周围的窥视者。但商人可以为暴利铤而走险,什么都干得出来。同样,东西方贸易的巨额利润,可以让任何一个国家陷入疯狂。
荷兰在苏伊士运河上的利益损害最大,虽然国内已经开始大规模扩充海军,但数年内还是无法抵消来自中华帝国的强大军事威慑力。因此荷兰商人们一边鼓动荷兰议会,增加中荷之间的矛盾,积累怨气。一边暗地里搞鬼,秘密支持土耳其帝国北非领地内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北部,以及埃及南部、苏丹东部等地的反抗军,扶植势力同土耳其政府对抗。
由于土耳其帝国在一次世界大战中同俄罗斯帝国消耗太大,加上中华帝国控制了苏伊士运河,导致君士坦丁堡同北非的领地联系不畅通,北非地方政府武装在应对反抗军的时候,有些力不从心。
中华帝国恼火荷兰在北非耍手段,影响帝国将来殖民非洲的计划。但出于整体战略考虑,中华帝国希望英国和荷兰能够先打起来,这样可以得到更大的好处。
但荷兰似乎看穿了中华帝国的目的,抓紧了在北非的行动。荷兰在北非扶植了几个反抗军势力,四处攻击土耳其政府军,甚至荷兰出动军舰直接帮助反抗军运输兵力和军需物资。这种几乎公开化的行动,顿时激怒了土耳其政府。
神武十三年七月,土耳其从爱琴海调来一支巡航舰队,部署到突尼斯附近的地中海海域,封锁荷兰海军对突尼斯反抗军的援助。
此时,荷兰扶植的罗哈反抗军正在猛攻突尼斯,土耳其军队抵抗十分辛苦,战事正处于关键时刻。
土耳其巡航舰队的抵达,封锁了附近海域,导致荷兰无法将物资及时运送到,罗哈反抗军攻势放缓,土耳其守军得以喘息,战事陷入胶着状态。
荷兰的目的很明确,先扶植反抗军占领突尼斯,成立突尼斯政府脱离土耳其,然后荷兰便可以堂而皇之的入侵突尼斯占领突尼斯。
这不过是荷兰人的第一步战略,随后他们会继续扶植反抗军,依葫芦画瓢占领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苏丹等土耳其帝国的领地。
但荷兰人最终的目标却是放在了苏伊士运河上,那里才是荷兰人最想要得到的地方。只是荷兰人不敢跟中华帝国正面冲突,因此荷兰议会认为如果能够占领埃及作为殖民地的话,便可以有借口跟中华帝国谈判了,即便得不到苏伊士运河,至少也能够迫使中华帝国分出一部分股份给荷兰,甚至实现联合控制苏伊士运河的目标。
当然,荷兰人喜欢大胆假设,之后的路还需要小心求证。
突尼斯陷入了僵局,荷兰人最心急,因此荷兰海军多次试图突破土耳其海军的封锁给罗哈送物资,但最后都失败了,为此荷兰海军差一点和土耳其海军打起来。
荷兰人的算盘很快被其他国家所洞察,地中海附近的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公国都向分一杯羹。尤其是西班牙帝国,一战当中被中华帝国修理的太惨,仇视心理极强。
西班牙作为天主教国家,一来跟土耳其不对付,二来本着扩大殖民地的想法,三来也想通过北非陆上战争为西班牙陆军赢回些面子。
因此,在这些因素影响下,西班牙国王下令西班牙陆军从北非殖民地摩洛哥出发,向东进军,意图占领土耳其属阿尔及利亚地区。
然而,就在西班牙帝国准备插手北非事物,意图重新崛起之时,欧洲的法国再次给西班牙找来麻烦,粉碎了西班牙帝国重新崛起的美梦。
一战结束后,虽然法国和西班牙停止了战争,但是两个欧洲陆上强国,又是邻居,并没有握手言和,而是不断爆发小规模的边境军事冲突。
双方都不想扩大冲突引发两国全面战争,因此冲突都控制在小规模战术战斗之内,并没有引起两国国民的关注。
然而,随着西班牙出兵北非,法国人终于忍不住要拖西班牙的后腿,不能让西班牙帝国再次崛起。毕竟西班牙帝国太靠近北非,一旦陆军全面出动,北非很快会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法国于是在边境制造一下中等规模军事冲突,吸引西班牙陆军注意力,牵制西班牙的北非战争行动。同时,法国又煽动加泰罗尼亚人、那不勒斯人和葡萄牙人造反,起来反抗西班牙的统治。
神武十三年夏,布拉甘萨的若昂宣称拥有葡萄牙王位继承权,主导叛乱,得到葡萄牙人的广泛支持。西班牙既要平息其他叛乱,又与法国战斗,还出兵北非,未能及时作出反应。于是若昂登基为布拉甘萨王朝第一任君主,称为若昂四世,结果引起葡萄牙从西班牙帝国中独立出来。
西班牙国王似乎并不在乎葡萄牙独立,结果造成此后的十年间,西葡两个国家实际上和平共存,并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
法国的目的只达到了一半,因为葡萄牙独立后,并没有预期向西班牙全面开战。法国人被葡萄牙摆了一道,不得不增兵法西边境,结果爆发路西瓦大战,西班牙陆军吃了亏,不得不停止进入北非的计划,掉头回来对付法国,立时十一年的法西战争爆发。
欧洲大陆上的两个大国打了起来,顿时刺激了欧洲各国的神经。各国一度以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因为法国属于强大的同盟国集团,而西班牙已经日薄西山,神圣罗马帝国无力帮助西班牙。
八月五日,同盟国四个成员国在巴黎开会,讨论法西战争问题。同盟国之间没有核心利益冲突,因此对外可以抱成团,联合向西班牙帝国开战的可能性极大。
西班牙帝国害怕了,他无法同整个同盟国对抗,因此急忙游说中华帝国、英国和俄罗斯帝国,希望这三国不要插手。
然而,西班牙的特使似乎没有取得什么成果。欧洲各国都认为这次西班牙帝国完了,西班牙国民更是提心吊胆。
不得已,西班牙帝国迅速向土耳其帝国求助,要求和土耳其帝国结成联盟,共同应对同盟国。
这两个差点打起来的国家,宗教信仰、领土全面冲突的国家,没有人会相信他们会组成联盟。
然而,偏偏不可能的事情就发生了,土耳其帝国同意了西班牙的请求,同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以及其他公国全面停止战争,并组成环地中海条约组织,抵御同盟国的欺凌。
正在巴黎开会的四个同盟国成员国,得知这个情况后,不得不重新审视问题。
两大军事集团如果打起来,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再次掀起。
中华帝国倒是没什么,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三国还未从一战中缓过劲儿来,不希望再爆发二战,因此巴黎会议放弃了彻底瓜分西班牙帝国的计划,其他三国不干涉法西战争。
同盟国松口了,地中海条约组织也不想大打出手,土耳其可不会真心帮西班牙,因此土耳其、神圣罗马帝国等国也宣布不会干涉法西战争,最终只是法西两国的单挑。
第三卷 怒海争锋上 第四百零一章 角逐非洲(上)
第四百零一章 角逐非洲(上)
严格的说,法西两国的直接对抗从1521年的比克卡会战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的拿破仑时代结束。
可以说,两个陆上大国接壤,这种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西班牙帝国被法国拖了后腿,无法抽调兵力拓展非洲殖民地,造成西班牙在非洲的殖民地只有北非一些沿海小块殖民地,无法连成大块殖民地。其中有加那利群岛以北、西迪伊夫尼、梅利利亚、锡兹内罗斯城、马扎奎尔、戈梅拉岛、奥兰、阿尔及尔、贝贾亚、的黎波里、西属突尼斯和休达等地。这些地方大多数以城堡作为基准,属于点状殖民地。主要是因为西班牙同土耳其常年在北非交战,依靠要塞碉堡来维持统治。
西班牙被法国拖了后腿,无暇顾及非洲殖民战争。但是法国却没有停止殖民非洲的步伐。早在1624年法国就在西非的塞内加尔岸边建立第一个贸易站,一战虽然影响了法国的殖民战争进程,但总体上并没有间断,只是进展缓慢。
神武十三年夏爆发法西十一年战争后,法国海军趁着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新舰队短时间无法抗衡法国海军的机会,出动上百艘各式战舰,将西班牙海军圈在本土港口内不得出入,切断西班牙同北非以及新大陆殖民地的联系。
法国陆军在一战期间为了对抗西班牙陆军,组建了庞大的陆军集团,战后有超过三十万士兵等待复员安排工作,但法国政府显然无法安排这么多军队。继续保留他们则成为法国严重的财政负担,于是法国政府决定将这些法国军队派往非洲进行殖民战争。
西班牙海军被法国海军圈起来,无法增援海外,造成西班牙殖民军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及法军,战场态势急剧恶化,对西班牙殖民军极其不利。
神武十三年九月,法国海军少将山姆率领一支三千人的法军部队法属东摩洛哥海岸登陆。西班牙军队约一千人左右在菲斯一带阻击法军,结果西班牙军队不敌,退回丹吉尔。法军步步紧逼,海军炮击丹吉尔,半个月后,西班牙守军苦于没有援兵,被迫放弃摩洛哥向法军投降。
法军占领摩洛哥,再一次说明西班牙陆军已经不再是神话,不再是无敌的。法
这场全球性海军军备竞赛拉开序幕后,世界各国政客和军事家们似乎都感觉将要爆发一场大规模战争。但他们不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会发生,因为当前世界上,几个主要强国中有四个是同盟国,这个同盟国集团实力强大,没有哪个国家敢去挑战
但是这场世界性海军军备竞赛不可能无休止的进行下去,早晚会爆发战争才能结束竞赛,这令全球的军事家们陷入诸多的猜想当中。
到底哪里会是战争的导火线?西班牙海军退役中将卡摩西弗认为战争将会在某个殖民地上打响,因为殖民战争现在是全球的主流战争状态,各国都在开辟殖民地,西班牙帝国衰落,强国会瓜分西班牙帝国的海外殖民地。他预测会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爆发,因为中华帝国皇家海军大西洋舰队早晚会组建完毕,到时候英国、法国和荷兰等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受到威胁,海战将会决定四国的命运。卡摩西弗猜测,第一个受害者会是荷兰,因为中英法三国是同盟国,他们会先瓜分荷兰殖民地,然后再窝里斗。
卡摩西弗的猜测得到很多国家的军事家们的支持,但不可否认,卡摩西弗作为西班牙退役军官,他的背后真正目的却是在挑唆同盟国内讧,报复中华帝国是他的主流思想。
英国的军事家索尔兹伯里第二侯爵立即出来反驳,通过英国泰晤士报大加赞扬中华帝国同英国的同盟关系,认为中英直接没有核心利益冲突,不会爆发战争。他认为西班牙帝国衰落,已经无力掌控海外殖民地,各个海军强国打造海军舰队的确是争夺殖民地,但瓜分目标肯定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而西班牙的殖民地依然广阔,所以在未来十年内,同盟国内部不会有直接利益冲突。
法国的著名军事发烧友查理-布雷特(孟德斯鸠他爸)同意索尔兹伯里的观点,认为世界海军军备竞赛最终会引发下一次战争,但不一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因为除了美洲广大的殖民地之外,还有非洲大面积的殖民地等待去占领,还有很多未知的土地等待去发现。他相信同盟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军事集团,在瓜分殖民地方面会妥善解决问题。
布雷特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定会在印度次大陆或者外高加索地区爆发。因为印度次大陆上的宗教混乱,众多小国家领土分配不均,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很大。当战争进行到一定程度时,他们背后的大国将会干预,进而引发大国之间的战争。布雷特称,外高加索地区的争夺是俄土战争不可避免的。同盟国集团会被俄罗斯帝国拖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漩涡里,因为同盟国跟土耳其帝国的宗教信仰不同,当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时,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
布雷特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作为军事发烧友,他时刻鼓动法国政府代表天主教国家,再次进行十字军东征。而这个唯恐世界不乱的家伙,更加希望把中华帝国也拖入宗教战争当中,进而将天主教在东方传播。
辩论最激烈,最八卦的地方则在中华帝国国内。
中华帝国奉行全球最开明的言论自由政策,帝国繁荣昌盛,国民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因此在精神生活上的要求便越来越高。
在家里,在饭桌上,在睡觉前,老少妇孺们喜欢没事儿扯扯皮,弄点八卦消息来找乐子。
在工作之余,同事们喜欢寻找一些共同的话题来增进感情。在公共场合,以前是文人墨客、才女舞姬们争奇斗艳的话题最多,如今增加了一些各种思想家们在内进行辩论。
这在前朝是不可能的,莫谈国事是自春秋之后延续了上千年的禁忌,思想家根本不敢跑出来宣泄他的思想。如今帝国政治开明,这些思想家们才敢出来鼓吹他们的想法。
帝国的军事思想家们对全球形势看的要深一些,这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数千年来的传承,他们很多的分析都会或多或少的接近帝国政府高层的想法,也成为其他国家判断中华帝国态度的情报来源。
但是,对于帝国国内的各种舆论分析,帝国政府向来不闻不问。如果有记者询问,顶多新闻发言人会出来大吼一声‘中华帝国希望全球和平’等等的不痛不痒,没有任何情报含量的答复。
还有很多军事家们发表看法,但他们都有背后的政治目的。有的明明猜出下一场战争的爆发点,但却因为政治而睁眼说瞎话,故意误导国民。
总之,到底下一场战争何时爆发,在哪里爆发,没有人能够真正预言。各国的领导者心中虽然明镜,但他们出于各种目的,有的希望拖延战争爆发时间,有的希望加速战争爆发时间,有的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第三卷 怒海争锋上 第四百章 环地中海条约组织
第四百章 环地中海条约组织
苏伊士运河的巨大利润令各国眼热,尤其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早知道会有如此巨大的利润,土耳其政府估计砸锅卖铁也会自己动手开凿运河。
然而,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吃,马后炮是没用的。
中华帝国利用合同的漏洞,在苏伊士运河区驻扎十几万军队,严重侵犯土耳其帝国主权,更是威胁土耳其帝国的国家安全。
苏伊士运河从开凿成功那天起,便是亚非大陆的分界线。土耳其帝国在北非地区拥有好几块殖民地,中华帝国在苏伊士运河驻军,将土耳其帝国一分为二,影响土耳其帝国的政令实施和军事调动。
加上俄土战争中,中华帝国一直向俄罗斯出口先进武器,并给予贷款支持,使得原本并不怎么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竟然成为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头号劲敌,严重威胁土耳其国土安全。
种种原因叠加道一起,导致土耳其政府越来越对中华帝国感到愤怒,虽然土耳其帝国高层一直选择沉默,但是下面的很多官员和将领们难免搞一些小动作,他们不断的在苏伊士运河附近制造一些麻烦和摩擦,期望中华帝国同土耳其帝国开战。
此前,大多数摩擦都会被两国政府高层刻意压制。土耳其政府因为其宫廷权利倾轧,后宫摄政同顽固派大臣之间争斗,使得他们无心无力去招惹中华帝国这个强敌。反过来,中华帝国在全球的战略部署要求其保持克制。爆发战争将影响苏伊士运河的巨大利润,这不符合中华帝国的既得利益。
双方保持克制,但土耳其内部一些官僚出于政治目的,将摩擦扩大,并招惹其他外国势力介入,意图将苏伊士问题国际化。
苏伊士运河的巨大经济利润和军事价值一直都是被附近国家所垂涎三尺的。在附近的亚非欧国家都不甘心被中华帝国独吞。欧洲列强很早就希望打开苏伊士运河,以便他们可以从地中海将侵略矛头指向印度洋甚至远东。
中华帝国过于相信其强大的威慑力了,以为在苏伊士驻扎大军就可以震慑住周围的窥视者。但商人可以为暴利铤而走险,什么都干得出来。同样,东西方贸易的巨额利润,可以让任何一个国家陷入疯狂。
荷兰在苏伊士运河上的利益损害最大,虽然国内已经开始大规模扩充海军,但数年内还是无法抵消来自中华帝国的强大军事威慑力。因此荷兰商人们一边鼓动荷兰议会,增加中荷之间的矛盾,积累怨气。一边暗地里搞鬼,秘密支持土耳其帝国北非领地内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北部,以及埃及南部、苏丹东部等地的反抗军,扶植势力同土耳其政府对抗。
由于土耳其帝国在一次世界大战中同俄罗斯帝国消耗太大,加上中华帝国控制了苏伊士运河,导致君士坦丁堡同北非的领地联系不畅通,北非地方政府武装在应对反抗军的时候,有些力不从心。
中华帝国恼火荷兰在北非耍手段,影响帝国将来殖民非洲的计划。但出于整体战略考虑,中华帝国希望英国和荷兰能够先打起来,这样可以得到更大的好处。
但荷兰似乎看穿了中华帝国的目的,抓紧了在北非的行动。荷兰在北非扶植了几个反抗军势力,四处攻击土耳其政府军,甚至荷兰出动军舰直接帮助反抗军运输兵力和军需物资。这种几乎公开化的行动,顿时激怒了土耳其政府。
神武十三年七月,土耳其从爱琴海调来一支巡航舰队,部署到突尼斯附近的地中海海域,封锁荷兰海军对突尼斯反抗军的援助。
此时,荷兰扶植的罗哈反抗军正在猛攻突尼斯,土耳其军队抵抗十分辛苦,战事正处于关键时刻。
土耳其巡航舰队的抵达,封锁了附近海域,导致荷兰无法将物资及时运送到,罗哈反抗军攻势放缓,土耳其守军得以喘息,战事陷入胶着状态。
荷兰的目的很明确,先扶植反抗军占领突尼斯,成立突尼斯政府脱离土耳其,然后荷兰便可以堂而皇之的入侵突尼斯占领突尼斯。
这不过是荷兰人的第一步战略,随后他们会继续扶植反抗军,依葫芦画瓢占领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苏丹等土耳其帝国的领地。
但荷兰人最终的目标却是放在了苏伊士运河上,那里才是荷兰人最想要得到的地方。只是荷兰人不敢跟中华帝国正面冲突,因此荷兰议会认为如果能够占领埃及作为殖民地的话,便可以有借口跟中华帝国谈判了,即便得不到苏伊士运河,至少也能够迫使中华帝国分出一部分股份给荷兰,甚至实现联合控制苏伊士运河的目标。
当然,荷兰人喜欢大胆假设,之后的路还需要小心求证。
突尼斯陷入了僵局,荷兰人最心急,因此荷兰海军多次试图突破土耳其海军的封锁给罗哈送物资,但最后都失败了,为此荷兰海军差一点和土耳其海军打起来。
荷兰人的算盘很快被其他国家所洞察,地中海附近的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公国都向分一杯羹。尤其是西班牙帝国,一战当中被中华帝国修理的太惨,仇视心理极强。
西班牙作为天主教国家,一来跟土耳其不对付,二来本着扩大殖民地的想法,三来也想通过北非陆上战争为西班牙陆军赢回些面子。
因此,在这些因素影响下,西班牙国王下令西班牙陆军从北非殖民地摩洛哥出发,向东进军,意图占领土耳其属阿尔及利亚地区。
然而,就在西班牙帝国准备插手北非事物,意图重新崛起之时,欧洲的法国再次给西班牙找来麻烦,粉碎了西班牙帝国重新崛起的美梦。
一战结束后,虽然法国和西班牙停止了战争,但是两个欧洲陆上强国,又是邻居,并没有握手言和,而是不断爆发小规模的边境军事冲突。
双方都不想扩大冲突引发两国全面战争,因此冲突都控制在小规模战术战斗之内,并没有引起两国国民的关注。
然而,随着西班牙出兵北非,法国人终于忍不住要拖西班牙的后腿,不能让西班牙帝国再次崛起。毕竟西班牙帝国太靠近北非,一旦陆军全面出动,北非很快会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法国于是在边境制造一下中等规模军事冲突,吸引西班牙陆军注意力,牵制西班牙的北非战争行动。同时,法国又煽动加泰罗尼亚人、那不勒斯人和葡萄牙人造反,起来反抗西班牙的统治。
神武十三年夏,布拉甘萨的若昂宣称拥有葡萄牙王位继承权,主导叛乱,得到葡萄牙人的广泛支持。西班牙既要平息其他叛乱,又与法国战斗,还出兵北非,未能及时作出反应。于是若昂登基为布拉甘萨王朝第一任君主,称为若昂四世,结果引起葡萄牙从西班牙帝国中独立出来。
西班牙国王似乎并不在乎葡萄牙独立,结果造成此后的十年间,西葡两个国家实际上和平共存,并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
法国的目的只达到了一半,因为葡萄牙独立后,并没有预期向西班牙全面开战。法国人被葡萄牙摆了一道,不得不增兵法西边境,结果爆发路西瓦大战,西班牙陆军吃了亏,不得不停止进入北非的计划,掉头回来对付法国,立时十一年的法西战争爆发。
欧洲大陆上的两个大国打了起来,顿时刺激了欧洲各国的神经。各国一度以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因为法国属于强大的同盟国集团,而西班牙已经日薄西山,神圣罗马帝国无力帮助西班牙。
八月五日,同盟国四个成员国在巴黎开会,讨论法西战争问题。同盟国之间没有核心利益冲突,因此对外可以抱成团,联合向西班牙帝国开战的可能性极大。
西班牙帝国害怕了,他无法同整个同盟国对抗,因此急忙游说中华帝国、英国和俄罗斯帝国,希望这三国不要插手。
然而,西班牙的特使似乎没有取得什么成果。欧洲各国都认为这次西班牙帝国完了,西班牙国民更是提心吊胆。
不得已,西班牙帝国迅速向土耳其帝国求助,要求和土耳其帝国结成联盟,共同应对同盟国。
这两个差点打起来的国家,宗教信仰、领土全面冲突的国家,没有人会相信他们会组成联盟。
然而,偏偏不可能的事情就发生了,土耳其帝国同意了西班牙的请求,同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以及其他公国全面停止战争,并组成环地中海条约组织,抵御同盟国的欺凌。
正在巴黎开会的四个同盟国成员国,得知这个情况后,不得不重新审视问题。
两大军事集团如果打起来,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再次掀起。
中华帝国倒是没什么,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三国还未从一战中缓过劲儿来,不希望再爆发二战,因此巴黎会议放弃了彻底瓜分西班牙帝国的计划,其他三国不干涉法西战争。
同盟国松口了,地中海条约组织也不想大打出手,土耳其可不会真心帮西班牙,因此土耳其、神圣罗马帝国等国也宣布不会干涉法西战争,最终只是法西两国的单挑。
第三卷 怒海争锋上 第四百零一章 角逐非洲(上)
第四百零一章 角逐非洲(上)
严格的说,法西两国的直接对抗从1521年的比克卡会战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的拿破仑时代结束。
可以说,两个陆上大国接壤,这种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西班牙帝国被法国拖了后腿,无法抽调兵力拓展非洲殖民地,造成西班牙在非洲的殖民地只有北非一些沿海小块殖民地,无法连成大块殖民地。其中有加那利群岛以北、西迪伊夫尼、梅利利亚、锡兹内罗斯城、马扎奎尔、戈梅拉岛、奥兰、阿尔及尔、贝贾亚、的黎波里、西属突尼斯和休达等地。这些地方大多数以城堡作为基准,属于点状殖民地。主要是因为西班牙同土耳其常年在北非交战,依靠要塞碉堡来维持统治。
西班牙被法国拖了后腿,无暇顾及非洲殖民战争。但是法国却没有停止殖民非洲的步伐。早在1624年法国就在西非的塞内加尔岸边建立第一个贸易站,一战虽然影响了法国的殖民战争进程,但总体上并没有间断,只是进展缓慢。
神武十三年夏爆发法西十一年战争后,法国海军趁着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新舰队短时间无法抗衡法国海军的机会,出动上百艘各式战舰,将西班牙海军圈在本土港口内不得出入,切断西班牙同北非以及新大陆殖民地的联系。
法国陆军在一战期间为了对抗西班牙陆军,组建了庞大的陆军集团,战后有超过三十万士兵等待复员安排工作,但法国政府显然无法安排这么多军队。继续保留他们则成为法国严重的财政负担,于是法国政府决定将这些法国军队派往非洲进行殖民战争。
西班牙海军被法国海军圈起来,无法增援海外,造成西班牙殖民军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及法军,战场态势急剧恶化,对西班牙殖民军极其不利。
神武十三年九月,法国海军少将山姆率领一支三千人的法军部队法属东摩洛哥海岸登陆。西班牙军队约一千人左右在菲斯一带阻击法军,结果西班牙军队不敌,退回丹吉尔。法军步步紧逼,海军炮击丹吉尔,半个月后,西班牙守军苦于没有援兵,被迫放弃摩洛哥向法军投降。
法军占领摩洛哥,再一次说明西班牙陆军已经不再是神话,不再是无敌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