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马车夫第181部分阅读(2/2)
《海上马车夫》作者:作者不祥 2021-04-11 23:17
于两国之间,表面上寻求两国的和解,实际上却是在探探各国的口风和态度,以便趁机捞取油水。
大多数国家都不看好荷兰,虽然英国在国家财力和海军投入上都不及荷兰的一半,但是英国有靠山。作为同盟国的一个成员国,英国的背后有着强大的中华帝国,以及法国和俄罗斯来撑腰。
而荷兰除了瑞典一个盟友之外,再无其他盟友。这种情况下,欧洲各国都不看好荷兰,态度比较偏向英国。
然而,当同盟国召开部长级会议时,法国和俄罗斯两国的态度突然改变,法国红衣主教占据上风,他向来不喜欢中华帝国干预欧洲事务,因此会议上,法国代表要求中华帝国不要干预英荷之间的冲突,让英国和荷兰自行解决问题。
法国首相在这个问题上未反对红衣主教,因为法国首相黎塞留认为,一旦中华帝国支持英国对荷兰开战,那么荷兰肯定会战败。而荷兰一直是法国眼中的肥肉,只可惜法国现在还没有气力去占领荷兰,如果让中华帝国和英国占了荷兰,那么法国无疑是最吃亏的。所以,黎塞留第一次没有跟红衣主教唱对台戏,双方达成了默契。
而俄罗斯帝国则要求英国保持克制,因为此时正值欧洲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如果英荷爆发战争,势必会牵扯欧洲各国的精力,不利于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作战。而俄罗斯帝国在这次十字军东征过程中,已经在北欧和西欧夺取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许多城市和领土,吃了甜头的沙皇自然要求继续维持这种局面下去了。法国和西班牙是十字军东征的主要力量,法国既然反对,那么俄罗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将支持法国。
同盟国内部的分歧尚属首次,这令中华帝国方面感觉到法国和俄罗斯已经不再为中华帝国马首是瞻了,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
有第一次反对就会有第二次,因此中华帝国方面开始渐渐疏远法国和俄罗斯,转而扶植英国,让英国作为欧洲的搅屎棍,充当中华帝国的打手。
同盟国内部分歧,意见相左,这令欧洲各国感到惊讶的同时亦有几分欣喜。同盟国的实力太过于庞大,当今世界上,同盟国掌握着四分之三的军事实力和三分之二的财力,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对同盟国说不。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显然不乐意更不甘心躺在砧板上等着挨刀。如今同盟国内部分歧,证明同盟国内部有了利益纠葛和矛盾,其他国家隧暗中使手段,目的是将同盟国尽快的搞垮。
法国是欧洲陆上第一强国,法国反对英荷爆发战争,很多在法国周边的国家亦起来支持。而中华帝国依然坚定的站在英国背后,这令西班牙帝国十分不爽。西班牙国王从来都记恨着中华帝国,狠中华帝国抢走了他的财宝,因此只要是中华帝国支持的西班牙帝国基本上都会反对。
如今同盟国无法抱团来决定荷兰的命运,那么西班牙自然要趁机拉拢法国,争取结成天主教联盟,瓦解同盟国力量。
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话语权很重,欧洲各国不得不看法国的脸色。虽然他们也害怕中华帝国,但是中华帝国远在亚太,欧洲事务的影响力还是很难跟法国和俄罗斯相媲美的。
听到同盟国内部意见分歧,荷兰共和国上下顿时松口气。因为荷兰国土面积太小,如果同盟国决定制裁荷兰,那么荷兰也只能忍着挨打。毕竟同盟国的力量已经远远超过了荷兰和瑞典的联盟力量,尤其是法国这个陆上强国距离荷兰太近,一旦法国从陆上进攻荷兰,那么荷兰很难应付。
然而,荷兰人高兴了没多久,中华帝国驻英国领事召开新闻发布会,当着全世界各国的面公开支持英国,向英国提供一千万银元贷款用于英国海军的军费开支。
这就是给所有国家发了信号,那就是中华帝国为英国海军的战争经费买单,支持英国海军发动战争。
消息发布后,同盟国迅速召开闭门会议。法国和俄罗斯向中华帝国和英国提出不满,但遭到中华帝国和英国的严词拒绝。双方讨论了一整天,但没有任何的进展,中华帝国报定决心支持英国向荷兰开战,最终导致双方不欢而散。
从此,同盟国内部开始分裂。法国和俄罗斯渐渐走到一起,而中华帝国和英国走到一起,双方的利益开始产生分歧,甚至是摩擦。
事实上,摩擦早就有了。中华帝国秘密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达成的停战协定已经被其他国家所探听到,这令法国和俄罗斯十分不满,因为这样一来,土耳其帝国将兵力重点放到法国和俄罗斯方向上,造成他们那边面临的军事压力增大,损失也增多了。
英国得到了中华帝国的肯定答复后,立刻着手开始准备对荷兰战争。而荷兰方面游走法国、西班牙等国之间,游说他们帮忙的同时,亦开始做准备。
英荷两国都开始做战争准备,双方互有优势。荷兰海军实力强于英国,财力强于英国。但英国海军占据地利优势,荷兰的经济命脉一直处于英国海军的舰炮威胁之下。
从一开始,英国就做好了战略准备。因为中华帝国援助英国的资金和技术无法在短时间内见效,尤其是建造大型的先进战舰和火炮,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准备好。而荷兰方面则不同,荷兰人有技术有财力,短时间内欧洲没有哪国海军能够抗衡荷兰海军。
因此,英国海军在进行海战准备的同时,在战略上压制荷兰的经济命脉。
次年一月八日,第一次英荷战争在多佛尔海峡爆发,由英国海军发射第一发炮弹作为战争序幕。
英国皇家海军和荷兰海军进行大规模的海上会战,主要集中在多佛尔海峡(包括北海在内)和地中海两大战区,其中又以多佛尔海峡战区为主——这是由两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几乎每次海战双方都要投入四万至五万名水兵9000-12000门大炮,而其作战次数之多恐怕亦是历史上所罕见的。
中华帝国皇家海军大西洋舰队和地中海舰队分别派出了战地观摩团随行观战,据观摩团人员的统计报告,仅在一月至四月的之间,双方舰队作战次数已经不亚于当时世界各海洋历次战役的总和。
双方几乎天天都在打,大小海战上百次。英国方面制定的战略主要是控制多佛尔海峡和北海,切断荷兰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迫使荷兰人投降。为此,海军舰队司令布莱克采取了集中强大舰队、拦截通过海峡的一切荷兰船只的战术,以确保其的绝对制海权。他大胆地在海军作战中引进了中华帝国皇家海军的作战理念和战术,海战时注意队形和整体效果的战法,发展了英国海军的教科书战术。
战争的伊始,英国便聘请大批中华帝国海军军官作为教官,并且按照中华帝国皇家海军的战斗条例来约束英国海军,并颁布了“英国第一个海军纪律条令”,整顿军纪。
按照中华帝国皇家海军在战斗时编成一个个的分战队原则,布莱克将英国舰队分作红白蓝黑四个战队,这样方便指挥。
第三卷 怒海争锋下 第436章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末日
战争的伊始,英国便聘请大批中华帝国海军军官作为教官,并且按照中华帝国皇家海军的战斗条例来约束英国海军,并颁布了“英国第一个海军纪律条令”,整顿军纪。
按照中华帝国皇家海军在战斗时编成一个个的分战队原则,布莱克将英国舰队分作红白蓝黑四个战队,这样方便指挥。
英国海军的大型新式战舰多数都在建造当中,而荷兰海军的很多主力大型战舰已经建造完成,因此双方在海军实力上相差很大,荷兰海军在战舰质量上占据绝对优势。
双方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布置作战计划,荷兰海军拥有强大的主力舰队,所以荷兰海军急于寻找英国海军主力舰队进行决战。但英国海军在主力舰只数量上不及荷兰海军,因此英国海军选择避开荷兰海军主力,进入多佛尔海峡和北海,对荷兰实施破交袭扰战术。
英国海军司令官布莱克听取中华帝国战地观摩团建议,派出舰队到苏格兰北部袭击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运银船,到北海击沉或捕获荷兰的捕鱼船,甚至进入波罗的海,破坏荷兰和北欧、东欧方面的海上贸易。
毫无疑问,这种战略战术的运用对于荷兰经济方面的打击是致命的。荷兰方面制定的战略是以强大的舰队为商船护航,强行通过多佛尔海峡,确保与外界的联系。
决定于海军实力的对比,这本就是多少有些消极的战略,然而战略部署的不当却更使之陷入劣势的境地。
英荷战争的两大战场——北海和地中海。英国海军将主战场放在了北海,但荷兰却将主战场放在了地中海。
荷兰在次要战场,即地中海战区投入了过多的兵力,从而使其在海峡争夺方面的力量显得十分薄弱。
造成这种战略决策的主要原因并非是荷兰海军将领们不知道英国海军主力在北海,也不是不想到北海去跟英国海军主力进行决战,主要都是因为中华帝国皇家海军突然增加了大西洋舰队和地中海舰队的兵力,这令荷兰海军部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不得不将主力舰队部署在地中海一侧,监视和警戒中华帝国的地中海舰队。
荷兰海军将领马顿尽管在与法国海盗和西班牙海军的长期作战中积累了丰富的海战经验,具有很高的统率艺术,荷兰主力战舰的质量也普遍高于英国海军的战舰。
但荷兰海军的水兵非义务兵役制,而是临时征召的民间水手,虽然荷兰水手各个素质都比较高,稍加训练便可以担当海上作战。但荷兰水兵军纪松弛,各舰战斗时经常开小差,而且常常缺乏协调能力,以致在军事软实力方面仍处于劣势。
英国海军受到中华帝国海军的影响,虽然还没有做到义务兵役制,但是在军纪方面却远远超过了荷兰海军。严明的军纪保证了英国水兵不会在舰队作战时突然开小差,使得英国海军的海上战斗力猛增,抵消了战舰数量不及荷兰海军的劣势。
双方海战次数频繁,中华帝国战地观摩团记录在案的海战超过九十次,但按照中华帝国海上战斗条例来划分的话,称得上规模海战的战斗有五次,多以发生地点命名。
其中,在多佛尔海峡和北海战区,英国海军主力舰队并不弱于荷兰海军舰队,双方一开始的战斗便是互有胜负,整体上处于相持状态。
前三个月内,荷兰海军主动出击,寻找英国海军决战。其中主要海战有三次,分别是普利茅斯海战、肯梯斯诺克海战和波特兰海战。其中其中普利茅斯海战规模最大,战斗时间超过六天,是荷兰海军风头最强的一次海战。战斗中,荷兰海军攻势异常猛烈,而英国海军指挥官犯了严重的消极抵抗错误,结果几十艘英国战舰被荷兰舰队堵在了家门口,打的英国海军毫无还手之力,颜面尽失。最后因为荷兰海军弹药补给耗尽,不得不撤回去补给弹药,才使得英国海军喘口气。
第一次海战中,荷兰海军胜利,声势大涨。英国海军被堵在家门口挨打,令英国政府颜面扫地。查理一世隧罢免了舰队指挥官托里,换了他的亲戚索尔兹伯里第四伯爵担任舰队指挥官。
严格的说,索尔兹伯里第四伯爵的指挥能力不及托里,但是索尔兹伯里外交手段高明,聘请中华帝国地中海舰队副参谋长陈克强少将作为军事顾问。
随着陈克强少将担任英国皇家海军舰队军事顾问后,英国海军的战术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变。陈克强将中华帝国海军的战斗战术用在英国海军身上,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战列线战术的使用。
虽然各国海军都在研究中华帝国海军的战列线战术,但是仅仅停留在研究讨论阶段,各国海军还未实行,也没有实战经验。而陈克强将战列线战术用在英国海军上,虽然有些大胆,但不失为一个短时间内克服荷兰海军优势的好计策。
这一点在第二次大规模海战时便崭露头角了,当迪肯斯诺克海战打响时,英国海军在陈克强的指挥下,以战列线战术迎战荷兰舰队。荷兰战舰虽然强大,但是喜欢单挑和混战,英国海军利用战列线战术,几艘战舰组成一支分战队,机动中抢占荷兰军舰的“t”字头横位,然后集中战列线上的全部火力攻击敌舰,效果十分明显。
然而,英国海军第一次使用战列线战术迎敌,虽然领悟了陈克强的战术思想,但是实战的时候还很不顺手。战斗开始的时候重创了荷兰战舰,但是到中后期作战时,反被荷兰战舰占了便宜,最终双方打了个平手,各自退出战斗。
对于英国海军来说,能够跟强大数倍的荷兰舰队打成平手是相当难得的,甚至属于变相的胜利。
中华帝国的战列线战术第一次得到英国海军的认可,以及英国海军专家的肯定。此后的半个月时间里,英国海军依然不敢正面迎战荷兰舰队,只是到电脑]访问处袭扰荷兰商船和捕鱼船。
荷兰海军并未意识到英国海军的新式战术的巨大威胁,因此未能积极对英国海军实施穷追猛打,索尔兹伯里利用这段时间,同陈克强一起对英国海军进行训练,让英国海军尽快掌握战列线战术的要领。
英荷战争进入到第五个月后,英国渐渐取得了战略优势。由于英国将主力舰队摆在了北海,因此海战转折地点率先出现在北海战区。
加巴德沙洲海战中,英国海军第一次面对荷兰舰队没有退缩,反而主动出击,在机动作战中寻找抢占荷兰战舰的“t”字头横位的机会。荷兰舰队一直追着英国舰队准备决战,反而被英国舰队牵着鼻子走,露出更多的破绽和机会给英国舰队,结果遭到英国舰队的猛烈打击,损失惨重。
加巴德沙洲海战立时两天半,英国海军损失战舰十七艘,而荷兰海军损失战舰二十一艘,在英荷战争中,英国海军的损失第一次少于荷兰海军的损失。
消息传回伦敦,英国上下一片欢腾,认为这是英荷战争的转折点,从此荷兰将走下坡路了。
虽然英国人有些骄傲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此后的数次海战当中,荷兰海军比英国海军要吃亏的多。在斯德瓦海战当中,英国海军以五艘巡航舰击沉了一艘荷兰三等战列舰,创造了巡航舰击沉战列舰的经典战例。此后,英国海军的战列线作战战术越发的灵活起来,已经达到中华帝国海军三成的战斗力,而荷兰海军依然没有拿出对付战列线战术的新战术来。从整体战略上来判断的话,确实是荷兰在走下坡路了。
当然,英国海军的优势仅仅是在北海战区。在地中海战区,英国海军依然被荷兰海军打的抱头鼠窜,处于被动状态。
荷兰海军的主力舰队七成布防在地中海战区,而这一区域的英国战舰数量仅仅只能达到荷兰舰队的三分之一。不论数量还是单舰质量,英国海军处于绝对下风。
荷兰海军警戒的目标并不是英国海军,而是中华帝国海军地中海舰队。
中华帝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在地中海战区部署有二十艘二等战列舰,以及大量的巡航舰和护卫舰,对于地中海周边国家来说,中华帝国的这支舰队是相当强大的存在,荷兰海军不敢丝毫的懈怠。
然而,中华帝国地中海舰队并未接到北京的开战命令,因此仅仅是二级战备状态。绕是这样,荷兰海军依然不敢放松,因为他们知道英国的背后支持者就是中华帝国,指不定什么时候中华帝国海军便会突然插手进来。
中华帝国力挺英国,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是结果还是导致了荷兰政府在战略上出现了失误。那就是将主战场放在了地中海,将精力放在了中华帝国地中海舰队身上,而不是英国海军主力身上。
结果,虽然荷兰海军在地中海战区上取得了对英国海军的绝对胜利,但这一战区的战斗从战略层面观之,对战争影响不大。荷兰在这个地区集结了强大的舰队,基本上都被中华帝国地中海舰队牵制,虽然还能保持着对英国的优势,却造成了荷兰在北海战区的战术和战略双失利。
八个月后,在英国海军绞杀式的封锁之下,荷兰经济最薄弱的一面——过度依赖对外贸易,本土工业不及英国等缺陷很快就暴露出来了。
海战最耗费国力和财力,交战八个月
大多数国家都不看好荷兰,虽然英国在国家财力和海军投入上都不及荷兰的一半,但是英国有靠山。作为同盟国的一个成员国,英国的背后有着强大的中华帝国,以及法国和俄罗斯来撑腰。
而荷兰除了瑞典一个盟友之外,再无其他盟友。这种情况下,欧洲各国都不看好荷兰,态度比较偏向英国。
然而,当同盟国召开部长级会议时,法国和俄罗斯两国的态度突然改变,法国红衣主教占据上风,他向来不喜欢中华帝国干预欧洲事务,因此会议上,法国代表要求中华帝国不要干预英荷之间的冲突,让英国和荷兰自行解决问题。
法国首相在这个问题上未反对红衣主教,因为法国首相黎塞留认为,一旦中华帝国支持英国对荷兰开战,那么荷兰肯定会战败。而荷兰一直是法国眼中的肥肉,只可惜法国现在还没有气力去占领荷兰,如果让中华帝国和英国占了荷兰,那么法国无疑是最吃亏的。所以,黎塞留第一次没有跟红衣主教唱对台戏,双方达成了默契。
而俄罗斯帝国则要求英国保持克制,因为此时正值欧洲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如果英荷爆发战争,势必会牵扯欧洲各国的精力,不利于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作战。而俄罗斯帝国在这次十字军东征过程中,已经在北欧和西欧夺取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许多城市和领土,吃了甜头的沙皇自然要求继续维持这种局面下去了。法国和西班牙是十字军东征的主要力量,法国既然反对,那么俄罗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将支持法国。
同盟国内部的分歧尚属首次,这令中华帝国方面感觉到法国和俄罗斯已经不再为中华帝国马首是瞻了,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
有第一次反对就会有第二次,因此中华帝国方面开始渐渐疏远法国和俄罗斯,转而扶植英国,让英国作为欧洲的搅屎棍,充当中华帝国的打手。
同盟国内部分歧,意见相左,这令欧洲各国感到惊讶的同时亦有几分欣喜。同盟国的实力太过于庞大,当今世界上,同盟国掌握着四分之三的军事实力和三分之二的财力,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对同盟国说不。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显然不乐意更不甘心躺在砧板上等着挨刀。如今同盟国内部分歧,证明同盟国内部有了利益纠葛和矛盾,其他国家隧暗中使手段,目的是将同盟国尽快的搞垮。
法国是欧洲陆上第一强国,法国反对英荷爆发战争,很多在法国周边的国家亦起来支持。而中华帝国依然坚定的站在英国背后,这令西班牙帝国十分不爽。西班牙国王从来都记恨着中华帝国,狠中华帝国抢走了他的财宝,因此只要是中华帝国支持的西班牙帝国基本上都会反对。
如今同盟国无法抱团来决定荷兰的命运,那么西班牙自然要趁机拉拢法国,争取结成天主教联盟,瓦解同盟国力量。
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话语权很重,欧洲各国不得不看法国的脸色。虽然他们也害怕中华帝国,但是中华帝国远在亚太,欧洲事务的影响力还是很难跟法国和俄罗斯相媲美的。
听到同盟国内部意见分歧,荷兰共和国上下顿时松口气。因为荷兰国土面积太小,如果同盟国决定制裁荷兰,那么荷兰也只能忍着挨打。毕竟同盟国的力量已经远远超过了荷兰和瑞典的联盟力量,尤其是法国这个陆上强国距离荷兰太近,一旦法国从陆上进攻荷兰,那么荷兰很难应付。
然而,荷兰人高兴了没多久,中华帝国驻英国领事召开新闻发布会,当着全世界各国的面公开支持英国,向英国提供一千万银元贷款用于英国海军的军费开支。
这就是给所有国家发了信号,那就是中华帝国为英国海军的战争经费买单,支持英国海军发动战争。
消息发布后,同盟国迅速召开闭门会议。法国和俄罗斯向中华帝国和英国提出不满,但遭到中华帝国和英国的严词拒绝。双方讨论了一整天,但没有任何的进展,中华帝国报定决心支持英国向荷兰开战,最终导致双方不欢而散。
从此,同盟国内部开始分裂。法国和俄罗斯渐渐走到一起,而中华帝国和英国走到一起,双方的利益开始产生分歧,甚至是摩擦。
事实上,摩擦早就有了。中华帝国秘密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达成的停战协定已经被其他国家所探听到,这令法国和俄罗斯十分不满,因为这样一来,土耳其帝国将兵力重点放到法国和俄罗斯方向上,造成他们那边面临的军事压力增大,损失也增多了。
英国得到了中华帝国的肯定答复后,立刻着手开始准备对荷兰战争。而荷兰方面游走法国、西班牙等国之间,游说他们帮忙的同时,亦开始做准备。
英荷两国都开始做战争准备,双方互有优势。荷兰海军实力强于英国,财力强于英国。但英国海军占据地利优势,荷兰的经济命脉一直处于英国海军的舰炮威胁之下。
从一开始,英国就做好了战略准备。因为中华帝国援助英国的资金和技术无法在短时间内见效,尤其是建造大型的先进战舰和火炮,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准备好。而荷兰方面则不同,荷兰人有技术有财力,短时间内欧洲没有哪国海军能够抗衡荷兰海军。
因此,英国海军在进行海战准备的同时,在战略上压制荷兰的经济命脉。
次年一月八日,第一次英荷战争在多佛尔海峡爆发,由英国海军发射第一发炮弹作为战争序幕。
英国皇家海军和荷兰海军进行大规模的海上会战,主要集中在多佛尔海峡(包括北海在内)和地中海两大战区,其中又以多佛尔海峡战区为主——这是由两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几乎每次海战双方都要投入四万至五万名水兵9000-12000门大炮,而其作战次数之多恐怕亦是历史上所罕见的。
中华帝国皇家海军大西洋舰队和地中海舰队分别派出了战地观摩团随行观战,据观摩团人员的统计报告,仅在一月至四月的之间,双方舰队作战次数已经不亚于当时世界各海洋历次战役的总和。
双方几乎天天都在打,大小海战上百次。英国方面制定的战略主要是控制多佛尔海峡和北海,切断荷兰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迫使荷兰人投降。为此,海军舰队司令布莱克采取了集中强大舰队、拦截通过海峡的一切荷兰船只的战术,以确保其的绝对制海权。他大胆地在海军作战中引进了中华帝国皇家海军的作战理念和战术,海战时注意队形和整体效果的战法,发展了英国海军的教科书战术。
战争的伊始,英国便聘请大批中华帝国海军军官作为教官,并且按照中华帝国皇家海军的战斗条例来约束英国海军,并颁布了“英国第一个海军纪律条令”,整顿军纪。
按照中华帝国皇家海军在战斗时编成一个个的分战队原则,布莱克将英国舰队分作红白蓝黑四个战队,这样方便指挥。
第三卷 怒海争锋下 第436章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末日
战争的伊始,英国便聘请大批中华帝国海军军官作为教官,并且按照中华帝国皇家海军的战斗条例来约束英国海军,并颁布了“英国第一个海军纪律条令”,整顿军纪。
按照中华帝国皇家海军在战斗时编成一个个的分战队原则,布莱克将英国舰队分作红白蓝黑四个战队,这样方便指挥。
英国海军的大型新式战舰多数都在建造当中,而荷兰海军的很多主力大型战舰已经建造完成,因此双方在海军实力上相差很大,荷兰海军在战舰质量上占据绝对优势。
双方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布置作战计划,荷兰海军拥有强大的主力舰队,所以荷兰海军急于寻找英国海军主力舰队进行决战。但英国海军在主力舰只数量上不及荷兰海军,因此英国海军选择避开荷兰海军主力,进入多佛尔海峡和北海,对荷兰实施破交袭扰战术。
英国海军司令官布莱克听取中华帝国战地观摩团建议,派出舰队到苏格兰北部袭击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运银船,到北海击沉或捕获荷兰的捕鱼船,甚至进入波罗的海,破坏荷兰和北欧、东欧方面的海上贸易。
毫无疑问,这种战略战术的运用对于荷兰经济方面的打击是致命的。荷兰方面制定的战略是以强大的舰队为商船护航,强行通过多佛尔海峡,确保与外界的联系。
决定于海军实力的对比,这本就是多少有些消极的战略,然而战略部署的不当却更使之陷入劣势的境地。
英荷战争的两大战场——北海和地中海。英国海军将主战场放在了北海,但荷兰却将主战场放在了地中海。
荷兰在次要战场,即地中海战区投入了过多的兵力,从而使其在海峡争夺方面的力量显得十分薄弱。
造成这种战略决策的主要原因并非是荷兰海军将领们不知道英国海军主力在北海,也不是不想到北海去跟英国海军主力进行决战,主要都是因为中华帝国皇家海军突然增加了大西洋舰队和地中海舰队的兵力,这令荷兰海军部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不得不将主力舰队部署在地中海一侧,监视和警戒中华帝国的地中海舰队。
荷兰海军将领马顿尽管在与法国海盗和西班牙海军的长期作战中积累了丰富的海战经验,具有很高的统率艺术,荷兰主力战舰的质量也普遍高于英国海军的战舰。
但荷兰海军的水兵非义务兵役制,而是临时征召的民间水手,虽然荷兰水手各个素质都比较高,稍加训练便可以担当海上作战。但荷兰水兵军纪松弛,各舰战斗时经常开小差,而且常常缺乏协调能力,以致在军事软实力方面仍处于劣势。
英国海军受到中华帝国海军的影响,虽然还没有做到义务兵役制,但是在军纪方面却远远超过了荷兰海军。严明的军纪保证了英国水兵不会在舰队作战时突然开小差,使得英国海军的海上战斗力猛增,抵消了战舰数量不及荷兰海军的劣势。
双方海战次数频繁,中华帝国战地观摩团记录在案的海战超过九十次,但按照中华帝国海上战斗条例来划分的话,称得上规模海战的战斗有五次,多以发生地点命名。
其中,在多佛尔海峡和北海战区,英国海军主力舰队并不弱于荷兰海军舰队,双方一开始的战斗便是互有胜负,整体上处于相持状态。
前三个月内,荷兰海军主动出击,寻找英国海军决战。其中主要海战有三次,分别是普利茅斯海战、肯梯斯诺克海战和波特兰海战。其中其中普利茅斯海战规模最大,战斗时间超过六天,是荷兰海军风头最强的一次海战。战斗中,荷兰海军攻势异常猛烈,而英国海军指挥官犯了严重的消极抵抗错误,结果几十艘英国战舰被荷兰舰队堵在了家门口,打的英国海军毫无还手之力,颜面尽失。最后因为荷兰海军弹药补给耗尽,不得不撤回去补给弹药,才使得英国海军喘口气。
第一次海战中,荷兰海军胜利,声势大涨。英国海军被堵在家门口挨打,令英国政府颜面扫地。查理一世隧罢免了舰队指挥官托里,换了他的亲戚索尔兹伯里第四伯爵担任舰队指挥官。
严格的说,索尔兹伯里第四伯爵的指挥能力不及托里,但是索尔兹伯里外交手段高明,聘请中华帝国地中海舰队副参谋长陈克强少将作为军事顾问。
随着陈克强少将担任英国皇家海军舰队军事顾问后,英国海军的战术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变。陈克强将中华帝国海军的战斗战术用在英国海军身上,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战列线战术的使用。
虽然各国海军都在研究中华帝国海军的战列线战术,但是仅仅停留在研究讨论阶段,各国海军还未实行,也没有实战经验。而陈克强将战列线战术用在英国海军上,虽然有些大胆,但不失为一个短时间内克服荷兰海军优势的好计策。
这一点在第二次大规模海战时便崭露头角了,当迪肯斯诺克海战打响时,英国海军在陈克强的指挥下,以战列线战术迎战荷兰舰队。荷兰战舰虽然强大,但是喜欢单挑和混战,英国海军利用战列线战术,几艘战舰组成一支分战队,机动中抢占荷兰军舰的“t”字头横位,然后集中战列线上的全部火力攻击敌舰,效果十分明显。
然而,英国海军第一次使用战列线战术迎敌,虽然领悟了陈克强的战术思想,但是实战的时候还很不顺手。战斗开始的时候重创了荷兰战舰,但是到中后期作战时,反被荷兰战舰占了便宜,最终双方打了个平手,各自退出战斗。
对于英国海军来说,能够跟强大数倍的荷兰舰队打成平手是相当难得的,甚至属于变相的胜利。
中华帝国的战列线战术第一次得到英国海军的认可,以及英国海军专家的肯定。此后的半个月时间里,英国海军依然不敢正面迎战荷兰舰队,只是到电脑]访问处袭扰荷兰商船和捕鱼船。
荷兰海军并未意识到英国海军的新式战术的巨大威胁,因此未能积极对英国海军实施穷追猛打,索尔兹伯里利用这段时间,同陈克强一起对英国海军进行训练,让英国海军尽快掌握战列线战术的要领。
英荷战争进入到第五个月后,英国渐渐取得了战略优势。由于英国将主力舰队摆在了北海,因此海战转折地点率先出现在北海战区。
加巴德沙洲海战中,英国海军第一次面对荷兰舰队没有退缩,反而主动出击,在机动作战中寻找抢占荷兰战舰的“t”字头横位的机会。荷兰舰队一直追着英国舰队准备决战,反而被英国舰队牵着鼻子走,露出更多的破绽和机会给英国舰队,结果遭到英国舰队的猛烈打击,损失惨重。
加巴德沙洲海战立时两天半,英国海军损失战舰十七艘,而荷兰海军损失战舰二十一艘,在英荷战争中,英国海军的损失第一次少于荷兰海军的损失。
消息传回伦敦,英国上下一片欢腾,认为这是英荷战争的转折点,从此荷兰将走下坡路了。
虽然英国人有些骄傲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此后的数次海战当中,荷兰海军比英国海军要吃亏的多。在斯德瓦海战当中,英国海军以五艘巡航舰击沉了一艘荷兰三等战列舰,创造了巡航舰击沉战列舰的经典战例。此后,英国海军的战列线作战战术越发的灵活起来,已经达到中华帝国海军三成的战斗力,而荷兰海军依然没有拿出对付战列线战术的新战术来。从整体战略上来判断的话,确实是荷兰在走下坡路了。
当然,英国海军的优势仅仅是在北海战区。在地中海战区,英国海军依然被荷兰海军打的抱头鼠窜,处于被动状态。
荷兰海军的主力舰队七成布防在地中海战区,而这一区域的英国战舰数量仅仅只能达到荷兰舰队的三分之一。不论数量还是单舰质量,英国海军处于绝对下风。
荷兰海军警戒的目标并不是英国海军,而是中华帝国海军地中海舰队。
中华帝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在地中海战区部署有二十艘二等战列舰,以及大量的巡航舰和护卫舰,对于地中海周边国家来说,中华帝国的这支舰队是相当强大的存在,荷兰海军不敢丝毫的懈怠。
然而,中华帝国地中海舰队并未接到北京的开战命令,因此仅仅是二级战备状态。绕是这样,荷兰海军依然不敢放松,因为他们知道英国的背后支持者就是中华帝国,指不定什么时候中华帝国海军便会突然插手进来。
中华帝国力挺英国,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是结果还是导致了荷兰政府在战略上出现了失误。那就是将主战场放在了地中海,将精力放在了中华帝国地中海舰队身上,而不是英国海军主力身上。
结果,虽然荷兰海军在地中海战区上取得了对英国海军的绝对胜利,但这一战区的战斗从战略层面观之,对战争影响不大。荷兰在这个地区集结了强大的舰队,基本上都被中华帝国地中海舰队牵制,虽然还能保持着对英国的优势,却造成了荷兰在北海战区的战术和战略双失利。
八个月后,在英国海军绞杀式的封锁之下,荷兰经济最薄弱的一面——过度依赖对外贸易,本土工业不及英国等缺陷很快就暴露出来了。
海战最耗费国力和财力,交战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