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路第51部分阅读
《列强路》作者:作者不祥 2021-04-12 07:25
这里,我却很少看到农民有使用机械“……
吹牛吧,听到俾斯麦的介绍,不少汉军官员都摇头不已,只是人家在欧洲,大部分人都没有去过,根本无法反驳。
此时人均寿命偏低,孩童占总人口数超过三分之一,如果所有孩童上学,大汉境内起码有三千万以上学生,就是把大汉所有财政收入投入到教育中,也只能让每个学生吃一顿中饭而已,
至于一个农夫能耕种数十亩地,更是不可能,会把人累死。
也难怪官员会如此想,今年教育部得到二千四百万的经费,已是前所未有的投入,按俾斯麦所说的要求,大汉需要在这个基础上投入二十倍才行。
他们不知道普鲁士对教育重视的程度,即使是整个欧洲也是排在第一,早在一七一七年,普鲁士帝国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颁布了一项《义务教育规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贵贱,都必须接受教育。”
虽然当时由于财政方面原因,并没有立即做到,不过接下来历代国王都向这方面努力,一八一零年,普鲁士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国王威廉三世把豪华王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同时保证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这在中国来说,是不可想像之事。
正是对教育如此重视,通过一代代人打下的根据,普鲁士才会从众多公国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强大的一个。
至于耕种土地的面积,欧洲一向以粗耕为主,普鲁士一公顷的小麦产量平均在万吨已经是高产,合每亩只有一百六十斤左右,这还是施用化肥的结果,而在中国的南方,水稻高产接近500斤,低产也有240斤左右,这样的精耕细作不是欧洲可以相比。
不过俾斯麦的话还是对王韶触动很大,本以为自己已经发展的很好,不过和人家一比,正如一盆凉水浇头,让王韶变得清醒起来。
“俾斯麦先生,多谢你的直言不讳,大汉才刚刚从鞋靶人手中独立出来不久,北方还有大片土地和人员在鞋靶人手中,目前本王不得不将财政往军事方向倾斜,以期完成全国的统一,至于你说的这些问题,本王需要花时间慢慢去实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只要一直向着目标,终有达成的一天。”
俾斯麦也是露出笑意:“我相信等到殿下解决这此问题时,大当的强大,将会使整个欧洲战栗。”
这句话,总算让许多脸色不愤的汉臣脸色好看了一些,王韶微微一笑:“俾斯麦先生过奖,大汉不是欧洲的敌人,我们的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即使最强大时也一直和周围小国和平相处,更不用说远在欧洲的诸国,我相信,大汉即使强大起来,欧洲各国也不用担心。
“汉王殿下所言有理,只是欧洲各国却不一定会相信,尤其是现在各国还在大汉有许多利益的情况下。”
“那也只能由着他们了,我认为至少普鲁士不会是大汉的敌人,不是吗?”
“当然,普鲁士会是大汉可靠的伙伴,在大汉,普鲁士除了商业利益,不会有其他利益。”俾斯麦郑重的道。
第二更!(未完待续。。。
第二卷 复兴之始 第一百三十八节 扫盲与黄河决堤
俾斯麦此时的言语,王韶毫不怀疑其中的诚意,至少在普鲁士一统德国之前,双方保持友好关系是一种双赢,至于普鲁士统一德国后,双方关系如何发展,那只有到时候再看。
对这次接见,双方无疑都给对方留下深刻的映像,俾斯麦果然如同传记中描述的那样,即性格粗野,又不泛狡猾,看上去直言不讳,只是却三番五次的暗示欧洲各国对远东的威胁。
当然,作为一国宰相,又有着杰出外交才能之人,俾斯麦无论如何也不是只靠自己的粗野就能成功,事实上,俾斯麦对于外交的处理相当圆滑。为了统一德国,普鲁士先后发动三次战争,第一次是普丹战争,第二次是普奥战争,第三次是普法战争,
由易到难,普鲁士在统一德国的过程中却从没有与二个以上的国家战斗,始终只击败了它想击败的国家就赢得了胜利,而且每次战争还都是让对方忍无可忍,先期挑起来的,这种外交手段不仅仅是狡猾,简直是可怕。
俾斯麦虽然对大汉提出诸多批评,通过这些天的走访,对于大汉的潜力却是暗暗心惊,目前汉军控制的区域已经比整个德意志数倍还大,人口更是和欧洲相当,而且这只是汉军一部分而已,北方鞋靶人统治的人口、土地更多,一旦汉军统一,更非普鲁士能比。或许到时整个欧洲真的会在远东这个强国面前战栗。
他虽然没有到过鞋靶人的地盘,只是却深知以鞋靶人以前表现出来的实力,不可能阻止汉军绕一,而普鲁士的统一却是遥遥无期,这让俾斯麦心中暗自心焦,也更坚定了他暂时留在远东的决心,或许可以看到远东这个强国的统一战争。
此后,王韶又召见了俾斯麦几次,两人每次都相谈甚欢,许多意见两人都不谋而合,让两人大起知己之感。
受俾斯麦讲话的刺激,王韶重新向教育部门追加了一千万元经费,使得今年教育经费一下子增加到三千四百万元,让杨春海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花钱了。
经过这几年大力办学,如今大汉已经建立起一万五千余所官学,在校学生上升到百万人左右,教师三万余人,固定经费需要一千二万,今年一下子多出一千二百万,杨春海本来打算再建五千所学校,招收五十万学生,加上培训万名左右的教师,这样大概差不多可以花完,可是一下子又多一千万,他就是想再建学校也没有那么多老师可用,马上培训也来不及。
最终,还是王韶直接给他支了一个招,这一千万,一百万用来资助学生到欧洲留学,二百万再筹建两所大学和办十所技术学校,对农民进行培训,以便能够适应工厂需求,其余七百万则用于扫盲。
杨春海得到汉王的指示,顿时恍然大悟,开始在会境内布置扫盲运动来,扫盲利用了晚上的时间,一般在学校、祠堂里进行,为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教育部规定每个成年人来上一晚课发二两米补助,扫育考试通过后,发一块银元作为奖励。
至于扫盲的考师,那就要辛苦那些原本官办学校的老师,教育部会给上课的老师每月多发二块钱补助,对于平均薪资水平在十二元左右的教师来说,也不无小补。
虽然每晚只发二两米,考试通过后奖励一块银元,这样的奖励对于晚上无所事事的农民来说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加上识字也不是坏事,很快得到各地农民的欢迎,官学的教师供不应求,基本上都参与了晚上扫盲活动。
以一年学习三百天计,给一名农民扫盲补贴六十斤大米,合银元二块,通过后发给一元奖励,每名农民费用为三元、对三万名教师补贴七十万元左右,资料书本费、灯油费等费用三十万元左右,每年七百万元的经费大约可以给二百万农民扫盲,当然,如果参加扫盲的人一年还没有通过扫盲考试,那以后就没有补贴。
投入七百万,每年就可以少二百万纯文盲,增加二百万识字之人,这样的投入无疑非常值得,汉军境内一亿人口,其中九成以上是文盲,要想将文盲全部扫除,以现在的速度需要几十年时间,不过王韶就是想加大投入也不行,因为没有那么多老师,只有慢慢再增加经费,他都有点后悔没有早一年开展这项扫盲运动。
七月下旬,江南的早稻已经收割完毕,而晚稻也已经栽了下去,这段时间,本来是农闲的季节,只是天空中突然一直涛涛的下起雨来,一连十余天不停,各地江河暴涨,许多地方的房屋被冲垮。
王韶连忙下令救灾,将近十万军队洒了出去,对于后世来说动用军队救灾是一件平常之事,此时却是一件创举,如果是清兵,不趁乱打劫就好了,哪谈得上救灾。
受灾最重的是江北地区,许多地方连正在修建的铁路线都被洪水冲垮,这让魏雨农有点、气急败坏,本来若没有这场暴雨的话,八月底完成江北三条铁路线的修建,时间绰绰有余,没想到被这场洪水一冲,时间耽搁不说,又多出许多要重修的地方。
好在这场雨到了七月三十日时终于放睛,虽然洪水一时还没有退,不过只要不下雨,洪水过不了几天总会退,离八月底还有一个月时间,只要抓紧时间赶工,还有望在他立下的军令状日期之前将剩下的铁路线修好。
这场暴雨,汉军事后统计,受灾的人达到二百多万,其中近千人死亡,十数万间房屋被冲毁,损失的财产更是不计其数,让所有人庆幸的是幸亏发生在早稻收割之后,若是提前到六月发大水,损失更是会非常惨重。
除了百姓死伤外,救灾的汉军也伤亡一百多人,其中死亡了数十人,对于这死亡的数十人,王韶统绕给予了烈士称号,对家属给予丰厚抚恤,打捞上来的遗体葬入烈士园。
汉军的烈士园就建在南京效外的钟山下,从汉军起事以来,虽然一直胜利,可也牺牲了数千人,他们统一葬在一起,享受着朝廷每年四时的祭祀。
对于这受灾的二百多万人,朝廷拿出了二千多万元的救助款,全部购买粮食,给灾民分发下去,此时刚刚夏收,市面上粮价并不高,一些受灾严重的地区当地j商还想依照老经验操纵粮价,不过朝廷快捷的水陆交通运输很快就给了他们当头一捧,大量粮食涌入,当地粮价迅速回落。
基本上受灾的每户人家都发下了可以度过秋收的粮食,至于冲毁的房屋,那就没有办法,只能由灾民自建,朝廷没有那么多的钱财来帮助他们重建房屋。
好在此时老百姓对朝廷要求非常低,水灾时朝廷能命令兵丁来救灾,又能及时发下粮食救助,没有饿死人,j商们更是没能操纵粮价,普通百姓心中已是感激不尽,越发感觉到新朝的好处。
中国一直以来都大灾小灾不断,只要有粮吃,饿不死,百姓自然会自救,也不会形成流民,洪水刚过,他们擦干眼泪,马上开始重建家园。
这次洪水并不是只在汉军境内,事实上波及到全国,湖广、河南、山东,直隶全部暴雨成灾,当地百姓死伤惨重,无论是清军境内还是太平军境内,他们不可能得到军队救助,只能听天由命。
就在七月三十日,天气放睛,大家都以为洪灾终于过去时,对于河南兰阳县和山东清河两岸的百姓来说,一场更大的灾难即将来临。
八月一日,兰阳北岸铜瓦厢,抵御了洪水连续十余天侵袭的河提终于承受不住,一声巨大的响声传来,河堤如同豆腐渣一样垮塌,汹涌的黄河水如同奔马一般,轰隆隆的直冲而去,刹时间将下游数个村庄淹没,将数千人吞噬的干干净净。
这只是刚开始而已,接下来失去约束的黄河水横冲直撞,淹没了大片的农田,村庄,逃得稍慢之人被黄河水一卷而走,刹时间就无影无宗。
也不知道黄河水流了多久,终于找到一条河流,顿时朝这条河流直奔而去,这条河流正是大清河,原本清澈的河水立时变得混浊,水位高涨起来。
此时的大清河无疑还不能容纳整条黄河水,河水漫过大清河河堤,不停冲涮两岸,河岸两边的房屋、村木都被咆哮的黄河水席卷一空,给大清河两岸之人带来深重的灾难。
这又是一次黄河大改道,从今天起,黄河不再由淮河入东海,而是改由大清河入渤海。
这次改道,对于准河两岸的百姓来说是值得欢欣鼓舞之事,他们从此摆脱黄河的危害,又没有缺水之忧,对于大清河两岸的百姓来说,原本由准河两岸百姓承受的灾害将由他们承受,因为黄河改道,整个山东百姓受灾的人群就达到数百万之巨。
第三更!
今天三更完成,求一下月票,推荐!(未完待续。。
第二卷 复兴之始 第一百三十九节 灾区视察
黄河改道,淮河水位迅速下降,苏北洪水很快退去,整个苏北又回复了秩序井然的局面,受灾的农民抓紧时间补种庄稼,修建冲毁的房屋,铁路线上更是干得热火朝天,争分夺秒。
直到数天后,随着一队队山东难民涌入,汉军境内的民众才得知黄河改道,给山东造成巨大的灾难,一时之间也心中滋味难明。此时山东黄河泛滥区宛如一片地狱,所有的房屋、庄稼都被洪水淹没,洪水中,随处可以看到许多黑色的影子随波上下浮沉,仔细看才会发现那是一具具尸体。
数百万侥章逃出洪水的灾民望着自己被淹了的家园,只能放声大哭,这些逃出来的人中绝大部分身无寸物,马上面临着断炊的局面。
面对这个空前大灾,山东的清朝官员束手无策,接连丢失江南,去年连淮北也丢了,清廷的财力已经窘迫到极点,山东又有捻军作乱,府库空空如已,根本无力救灾,只能任由灾民自救。
没有官府的救助,数百万灾民只能四处逃荒,沿途倒毙者不计其数,为了活命,不少人加入捻军,还有一部分人朝着汉军境内逃来,开始只是少部份,到八月中旬时,逃荒到汉军境内的灾民越来越多,每日达数万人。
边境本来都有军队把守,只是或许是不忍心任由灾民饿死,或许是怕更多灾民造反,或许是想消耗汉军的实力,清军干脆放开边界,任由灾民前往汉军境内。
若是每天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地方官员还能应对,面对每天数万灾民的涌入,即使是大汉也有点吃不消,一天数万人,十天就是数十万人,谁知道这股逃荒潮会持续多久,没准一两个月时间都有可能。那样估计灾民总数会达到百万人之多。
为了救灾,大汉朝廷刚刚拨付了二千多万元的款子,大汉境内的灾民虽然惨,可是至少土地还在,家中多少还有一些财产,只要发给他们维持到秋收的粮食就可以渡过,而从山东过来的灾民完全一无所有,要想将他们安置下来,远比安置本地灾民吃力。
一些激进的地方官员干脆提议,不如动用军队将灾民拦阻在外,鞑子朝廷任由灾民向汉军境内涌入,分明是以邻为壑,自己不救灾,却想借此拖垮汉军,这些灾民是鞑子治下之民,凭什么让汉军来救?
这种提议很快被汉王否决,这些灾民虽然是鞑子治下之民,却也是自己的同胞,若是拦阻他们不让进入汉地,恐怕大部分人都会饿死,王韶让财政部很快又拨下了五百万元,在两省交界线后方十数里处设立难民营,对从山东过来的灾民安置。难民营的灾民,暂时只能每日领到两顿稀饭,保证人饿不死,然后再慢慢向后方分流,大灾之后必须防止大疫,若是让这些灾民一下子涌入后方,不但会给后方带来乱子,而且有可能将疫病传到后方。难民营之所以只提供两顿稀饭,倒不是因为汉军粮食不足,一方面难民营只是一个临时设置点,过不了多久就要撤除,不能让那些灾民养成可以在难民营长久白吃白住的意识:二谁也不知难民营有没有混入清廷j细,如果让大家吃饱饭之后无所事事,容易造威不稳,干脆让所有人半饥半饱,也不会还有人有那么多的精力闹事。相比于清廷以往的救济,难民营提供的两顿稀粥可以真正做到插筷不倒,有一口吃食,多数灾民还是心满意足。
汉军在边境设置难民营收容灾民的消息很快在山东各地传开,更多的人向汉军境内涌来,这样的大灾能够活下去已经算不错,到了八月十五日时,汉军收容从山东逃过来的难民已经达到了六十多万人,而且还在持续增加。徐州码头,这里繁忙一片,每天都有无数的船只停靠,上下游的船只开始在这里汇聚,从上面过来的船只载着的多是灾民,而从下游过来的船只则是装载着各种物资。黄河改道,对于徐州来说是一件好事,从此徐州摆脱了黄河泛滥的威胁,只是这里是汉军与山东交接之处,也是汉军离山东黄泛区最近的一个州,从黄河决堤的第二天起就有一些灾民陆续从山东境内逃入徐州,如今整个徐州一地,收容的灾民就达汉军接收的三分之二,共四十多万人。
沿着运河周围一线,密密麻麻的分布无数难民营,为了应对这些灾民,汉军给徐州调来一个师的部队,即使是这样,整个徐州的官员还是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吹牛吧,听到俾斯麦的介绍,不少汉军官员都摇头不已,只是人家在欧洲,大部分人都没有去过,根本无法反驳。
此时人均寿命偏低,孩童占总人口数超过三分之一,如果所有孩童上学,大汉境内起码有三千万以上学生,就是把大汉所有财政收入投入到教育中,也只能让每个学生吃一顿中饭而已,
至于一个农夫能耕种数十亩地,更是不可能,会把人累死。
也难怪官员会如此想,今年教育部得到二千四百万的经费,已是前所未有的投入,按俾斯麦所说的要求,大汉需要在这个基础上投入二十倍才行。
他们不知道普鲁士对教育重视的程度,即使是整个欧洲也是排在第一,早在一七一七年,普鲁士帝国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颁布了一项《义务教育规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贵贱,都必须接受教育。”
虽然当时由于财政方面原因,并没有立即做到,不过接下来历代国王都向这方面努力,一八一零年,普鲁士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国王威廉三世把豪华王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同时保证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这在中国来说,是不可想像之事。
正是对教育如此重视,通过一代代人打下的根据,普鲁士才会从众多公国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强大的一个。
至于耕种土地的面积,欧洲一向以粗耕为主,普鲁士一公顷的小麦产量平均在万吨已经是高产,合每亩只有一百六十斤左右,这还是施用化肥的结果,而在中国的南方,水稻高产接近500斤,低产也有240斤左右,这样的精耕细作不是欧洲可以相比。
不过俾斯麦的话还是对王韶触动很大,本以为自己已经发展的很好,不过和人家一比,正如一盆凉水浇头,让王韶变得清醒起来。
“俾斯麦先生,多谢你的直言不讳,大汉才刚刚从鞋靶人手中独立出来不久,北方还有大片土地和人员在鞋靶人手中,目前本王不得不将财政往军事方向倾斜,以期完成全国的统一,至于你说的这些问题,本王需要花时间慢慢去实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只要一直向着目标,终有达成的一天。”
俾斯麦也是露出笑意:“我相信等到殿下解决这此问题时,大当的强大,将会使整个欧洲战栗。”
这句话,总算让许多脸色不愤的汉臣脸色好看了一些,王韶微微一笑:“俾斯麦先生过奖,大汉不是欧洲的敌人,我们的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即使最强大时也一直和周围小国和平相处,更不用说远在欧洲的诸国,我相信,大汉即使强大起来,欧洲各国也不用担心。
“汉王殿下所言有理,只是欧洲各国却不一定会相信,尤其是现在各国还在大汉有许多利益的情况下。”
“那也只能由着他们了,我认为至少普鲁士不会是大汉的敌人,不是吗?”
“当然,普鲁士会是大汉可靠的伙伴,在大汉,普鲁士除了商业利益,不会有其他利益。”俾斯麦郑重的道。
第二更!(未完待续。。。
第二卷 复兴之始 第一百三十八节 扫盲与黄河决堤
俾斯麦此时的言语,王韶毫不怀疑其中的诚意,至少在普鲁士一统德国之前,双方保持友好关系是一种双赢,至于普鲁士统一德国后,双方关系如何发展,那只有到时候再看。
对这次接见,双方无疑都给对方留下深刻的映像,俾斯麦果然如同传记中描述的那样,即性格粗野,又不泛狡猾,看上去直言不讳,只是却三番五次的暗示欧洲各国对远东的威胁。
当然,作为一国宰相,又有着杰出外交才能之人,俾斯麦无论如何也不是只靠自己的粗野就能成功,事实上,俾斯麦对于外交的处理相当圆滑。为了统一德国,普鲁士先后发动三次战争,第一次是普丹战争,第二次是普奥战争,第三次是普法战争,
由易到难,普鲁士在统一德国的过程中却从没有与二个以上的国家战斗,始终只击败了它想击败的国家就赢得了胜利,而且每次战争还都是让对方忍无可忍,先期挑起来的,这种外交手段不仅仅是狡猾,简直是可怕。
俾斯麦虽然对大汉提出诸多批评,通过这些天的走访,对于大汉的潜力却是暗暗心惊,目前汉军控制的区域已经比整个德意志数倍还大,人口更是和欧洲相当,而且这只是汉军一部分而已,北方鞋靶人统治的人口、土地更多,一旦汉军统一,更非普鲁士能比。或许到时整个欧洲真的会在远东这个强国面前战栗。
他虽然没有到过鞋靶人的地盘,只是却深知以鞋靶人以前表现出来的实力,不可能阻止汉军绕一,而普鲁士的统一却是遥遥无期,这让俾斯麦心中暗自心焦,也更坚定了他暂时留在远东的决心,或许可以看到远东这个强国的统一战争。
此后,王韶又召见了俾斯麦几次,两人每次都相谈甚欢,许多意见两人都不谋而合,让两人大起知己之感。
受俾斯麦讲话的刺激,王韶重新向教育部门追加了一千万元经费,使得今年教育经费一下子增加到三千四百万元,让杨春海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花钱了。
经过这几年大力办学,如今大汉已经建立起一万五千余所官学,在校学生上升到百万人左右,教师三万余人,固定经费需要一千二万,今年一下子多出一千二百万,杨春海本来打算再建五千所学校,招收五十万学生,加上培训万名左右的教师,这样大概差不多可以花完,可是一下子又多一千万,他就是想再建学校也没有那么多老师可用,马上培训也来不及。
最终,还是王韶直接给他支了一个招,这一千万,一百万用来资助学生到欧洲留学,二百万再筹建两所大学和办十所技术学校,对农民进行培训,以便能够适应工厂需求,其余七百万则用于扫盲。
杨春海得到汉王的指示,顿时恍然大悟,开始在会境内布置扫盲运动来,扫盲利用了晚上的时间,一般在学校、祠堂里进行,为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教育部规定每个成年人来上一晚课发二两米补助,扫育考试通过后,发一块银元作为奖励。
至于扫盲的考师,那就要辛苦那些原本官办学校的老师,教育部会给上课的老师每月多发二块钱补助,对于平均薪资水平在十二元左右的教师来说,也不无小补。
虽然每晚只发二两米,考试通过后奖励一块银元,这样的奖励对于晚上无所事事的农民来说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加上识字也不是坏事,很快得到各地农民的欢迎,官学的教师供不应求,基本上都参与了晚上扫盲活动。
以一年学习三百天计,给一名农民扫盲补贴六十斤大米,合银元二块,通过后发给一元奖励,每名农民费用为三元、对三万名教师补贴七十万元左右,资料书本费、灯油费等费用三十万元左右,每年七百万元的经费大约可以给二百万农民扫盲,当然,如果参加扫盲的人一年还没有通过扫盲考试,那以后就没有补贴。
投入七百万,每年就可以少二百万纯文盲,增加二百万识字之人,这样的投入无疑非常值得,汉军境内一亿人口,其中九成以上是文盲,要想将文盲全部扫除,以现在的速度需要几十年时间,不过王韶就是想加大投入也不行,因为没有那么多老师,只有慢慢再增加经费,他都有点后悔没有早一年开展这项扫盲运动。
七月下旬,江南的早稻已经收割完毕,而晚稻也已经栽了下去,这段时间,本来是农闲的季节,只是天空中突然一直涛涛的下起雨来,一连十余天不停,各地江河暴涨,许多地方的房屋被冲垮。
王韶连忙下令救灾,将近十万军队洒了出去,对于后世来说动用军队救灾是一件平常之事,此时却是一件创举,如果是清兵,不趁乱打劫就好了,哪谈得上救灾。
受灾最重的是江北地区,许多地方连正在修建的铁路线都被洪水冲垮,这让魏雨农有点、气急败坏,本来若没有这场暴雨的话,八月底完成江北三条铁路线的修建,时间绰绰有余,没想到被这场洪水一冲,时间耽搁不说,又多出许多要重修的地方。
好在这场雨到了七月三十日时终于放睛,虽然洪水一时还没有退,不过只要不下雨,洪水过不了几天总会退,离八月底还有一个月时间,只要抓紧时间赶工,还有望在他立下的军令状日期之前将剩下的铁路线修好。
这场暴雨,汉军事后统计,受灾的人达到二百多万,其中近千人死亡,十数万间房屋被冲毁,损失的财产更是不计其数,让所有人庆幸的是幸亏发生在早稻收割之后,若是提前到六月发大水,损失更是会非常惨重。
除了百姓死伤外,救灾的汉军也伤亡一百多人,其中死亡了数十人,对于这死亡的数十人,王韶统绕给予了烈士称号,对家属给予丰厚抚恤,打捞上来的遗体葬入烈士园。
汉军的烈士园就建在南京效外的钟山下,从汉军起事以来,虽然一直胜利,可也牺牲了数千人,他们统一葬在一起,享受着朝廷每年四时的祭祀。
对于这受灾的二百多万人,朝廷拿出了二千多万元的救助款,全部购买粮食,给灾民分发下去,此时刚刚夏收,市面上粮价并不高,一些受灾严重的地区当地j商还想依照老经验操纵粮价,不过朝廷快捷的水陆交通运输很快就给了他们当头一捧,大量粮食涌入,当地粮价迅速回落。
基本上受灾的每户人家都发下了可以度过秋收的粮食,至于冲毁的房屋,那就没有办法,只能由灾民自建,朝廷没有那么多的钱财来帮助他们重建房屋。
好在此时老百姓对朝廷要求非常低,水灾时朝廷能命令兵丁来救灾,又能及时发下粮食救助,没有饿死人,j商们更是没能操纵粮价,普通百姓心中已是感激不尽,越发感觉到新朝的好处。
中国一直以来都大灾小灾不断,只要有粮吃,饿不死,百姓自然会自救,也不会形成流民,洪水刚过,他们擦干眼泪,马上开始重建家园。
这次洪水并不是只在汉军境内,事实上波及到全国,湖广、河南、山东,直隶全部暴雨成灾,当地百姓死伤惨重,无论是清军境内还是太平军境内,他们不可能得到军队救助,只能听天由命。
就在七月三十日,天气放睛,大家都以为洪灾终于过去时,对于河南兰阳县和山东清河两岸的百姓来说,一场更大的灾难即将来临。
八月一日,兰阳北岸铜瓦厢,抵御了洪水连续十余天侵袭的河提终于承受不住,一声巨大的响声传来,河堤如同豆腐渣一样垮塌,汹涌的黄河水如同奔马一般,轰隆隆的直冲而去,刹时间将下游数个村庄淹没,将数千人吞噬的干干净净。
这只是刚开始而已,接下来失去约束的黄河水横冲直撞,淹没了大片的农田,村庄,逃得稍慢之人被黄河水一卷而走,刹时间就无影无宗。
也不知道黄河水流了多久,终于找到一条河流,顿时朝这条河流直奔而去,这条河流正是大清河,原本清澈的河水立时变得混浊,水位高涨起来。
此时的大清河无疑还不能容纳整条黄河水,河水漫过大清河河堤,不停冲涮两岸,河岸两边的房屋、村木都被咆哮的黄河水席卷一空,给大清河两岸之人带来深重的灾难。
这又是一次黄河大改道,从今天起,黄河不再由淮河入东海,而是改由大清河入渤海。
这次改道,对于准河两岸的百姓来说是值得欢欣鼓舞之事,他们从此摆脱黄河的危害,又没有缺水之忧,对于大清河两岸的百姓来说,原本由准河两岸百姓承受的灾害将由他们承受,因为黄河改道,整个山东百姓受灾的人群就达到数百万之巨。
第三更!
今天三更完成,求一下月票,推荐!(未完待续。。
第二卷 复兴之始 第一百三十九节 灾区视察
黄河改道,淮河水位迅速下降,苏北洪水很快退去,整个苏北又回复了秩序井然的局面,受灾的农民抓紧时间补种庄稼,修建冲毁的房屋,铁路线上更是干得热火朝天,争分夺秒。
直到数天后,随着一队队山东难民涌入,汉军境内的民众才得知黄河改道,给山东造成巨大的灾难,一时之间也心中滋味难明。此时山东黄河泛滥区宛如一片地狱,所有的房屋、庄稼都被洪水淹没,洪水中,随处可以看到许多黑色的影子随波上下浮沉,仔细看才会发现那是一具具尸体。
数百万侥章逃出洪水的灾民望着自己被淹了的家园,只能放声大哭,这些逃出来的人中绝大部分身无寸物,马上面临着断炊的局面。
面对这个空前大灾,山东的清朝官员束手无策,接连丢失江南,去年连淮北也丢了,清廷的财力已经窘迫到极点,山东又有捻军作乱,府库空空如已,根本无力救灾,只能任由灾民自救。
没有官府的救助,数百万灾民只能四处逃荒,沿途倒毙者不计其数,为了活命,不少人加入捻军,还有一部分人朝着汉军境内逃来,开始只是少部份,到八月中旬时,逃荒到汉军境内的灾民越来越多,每日达数万人。
边境本来都有军队把守,只是或许是不忍心任由灾民饿死,或许是怕更多灾民造反,或许是想消耗汉军的实力,清军干脆放开边界,任由灾民前往汉军境内。
若是每天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地方官员还能应对,面对每天数万灾民的涌入,即使是大汉也有点吃不消,一天数万人,十天就是数十万人,谁知道这股逃荒潮会持续多久,没准一两个月时间都有可能。那样估计灾民总数会达到百万人之多。
为了救灾,大汉朝廷刚刚拨付了二千多万元的款子,大汉境内的灾民虽然惨,可是至少土地还在,家中多少还有一些财产,只要发给他们维持到秋收的粮食就可以渡过,而从山东过来的灾民完全一无所有,要想将他们安置下来,远比安置本地灾民吃力。
一些激进的地方官员干脆提议,不如动用军队将灾民拦阻在外,鞑子朝廷任由灾民向汉军境内涌入,分明是以邻为壑,自己不救灾,却想借此拖垮汉军,这些灾民是鞑子治下之民,凭什么让汉军来救?
这种提议很快被汉王否决,这些灾民虽然是鞑子治下之民,却也是自己的同胞,若是拦阻他们不让进入汉地,恐怕大部分人都会饿死,王韶让财政部很快又拨下了五百万元,在两省交界线后方十数里处设立难民营,对从山东过来的灾民安置。难民营的灾民,暂时只能每日领到两顿稀饭,保证人饿不死,然后再慢慢向后方分流,大灾之后必须防止大疫,若是让这些灾民一下子涌入后方,不但会给后方带来乱子,而且有可能将疫病传到后方。难民营之所以只提供两顿稀饭,倒不是因为汉军粮食不足,一方面难民营只是一个临时设置点,过不了多久就要撤除,不能让那些灾民养成可以在难民营长久白吃白住的意识:二谁也不知难民营有没有混入清廷j细,如果让大家吃饱饭之后无所事事,容易造威不稳,干脆让所有人半饥半饱,也不会还有人有那么多的精力闹事。相比于清廷以往的救济,难民营提供的两顿稀粥可以真正做到插筷不倒,有一口吃食,多数灾民还是心满意足。
汉军在边境设置难民营收容灾民的消息很快在山东各地传开,更多的人向汉军境内涌来,这样的大灾能够活下去已经算不错,到了八月十五日时,汉军收容从山东逃过来的难民已经达到了六十多万人,而且还在持续增加。徐州码头,这里繁忙一片,每天都有无数的船只停靠,上下游的船只开始在这里汇聚,从上面过来的船只载着的多是灾民,而从下游过来的船只则是装载着各种物资。黄河改道,对于徐州来说是一件好事,从此徐州摆脱了黄河泛滥的威胁,只是这里是汉军与山东交接之处,也是汉军离山东黄泛区最近的一个州,从黄河决堤的第二天起就有一些灾民陆续从山东境内逃入徐州,如今整个徐州一地,收容的灾民就达汉军接收的三分之二,共四十多万人。
沿着运河周围一线,密密麻麻的分布无数难民营,为了应对这些灾民,汉军给徐州调来一个师的部队,即使是这样,整个徐州的官员还是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