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方国珍激战官兵元统帅奔逃回京
《元朝帝国风雨》作者:蒋益文 2021-04-12 21:08
第132章方国珍激战官兵元统帅奔逃回京
元朝宫廷四处派兵,围剿叛军,各路大军分兵进击,遍地旌旗飞报,千军万马,拼命厮杀。完成了应对部署,宫廷里暂时安顿了下来。但是好景不长,不久朝廷里又接到警报,方国珍兄弟,反复无常,忽而投降,忽而反叛,把朝廷搅扰得惶恐不安,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泰不华也战役中死亡。朝廷里急忙命令江浙左丞左答纳失里,率领蒙古大军前前去征讨方国珍。
元朝末年之所以暴发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原因是多方面的。朝廷,政局动荡,演变成内战。元朝自元武宗海山以后,经历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元英宗懿璘质班,以至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元朝的政治日趋腐朽。从武宗至大元年至顺帝元统元年二十五年间,换了八个皇帝。由于争夺帝位,蒙古贵族之间长期相互倾轧,往往演变成内战。比如元英宗时的“南坡之变”,文宗时的“天历之变”等。这时,国家军政大权已经转移到握有实力的蒙古大臣之手。
贫富分化,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元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蒙古贵族已完全成为封建的大地主,各自占有大量的田土。元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在其即位以前,曾献给朝廷七千顷土地,元顺帝时,公主奴伦陪嫁的土地由朝廷转拨给大臣伯颜的也有五千顷。献纳和拨给的土地尚如此之多,占田的实际数量当然更多。元朝皇帝为了笼络蒙古王公。一登帝位,就把金银和田土分赐给他们。元世祖时,政府赐给大臣田一次不过百顷,以后增至千顷、万顷。以前赐田多在北方,后来更转向江南大部分如苏州等膏腴之区了。蒙古贵族把从农民那里收夺来的土地,再以苛刻的条件租给农民,用租佃的方法进行剥削。元武宗时,“近幸”为人请田一千二百三十顷,每年收租五十万石,平均每亩要收四石。这样苛重的剥削。必然要陷农民于死地。淮南王的家人也在扬州广占田土,时常派人纵骑至各乡“索债征租,驱迫农民,剽掠麦禾”。
在元文宗图帖睦尔执政时期。大臣燕帖木儿请求皇帝把苏州一带的官田包租给他的兄弟和女婿。再由他们转租给农民。汉族地主兼并之风与日俱增。福建崇安县有田税人户共四百五十家。纳粮六千石,其中五十大家即纳粮五千石,占全县纳税户九分之一的地主大户。竟占有六分之五的土地。在江南地区,田主除向佃户征租外,还随意向佃户征收丝料,勒派附加粮,甚至迫使佃户代服差徭。有的地主还用飞洒、诡寄等办法躲避差役,赋役不均的现象非常严重,其结果是“大家收谷岁至数百万斛,而小民皆无葢藏”。在北方地区,由于赋役不均,也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朝廷挥霍无度,国家财政困难。在最高统治集团中,奢侈腐化成为风气。蒙古皇室和元朝政府把每年搜括来的民脂民膏,大部分用于无节制的岁赐和“做佛事”。武宗时,政府年入钞二百八十万锭,但他即位不到一年就用掉八百二十余万锭。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支出更达二千万锭,其中大部分用在赏赐蒙古贵族。元武宗海山执政时期,用在敬神、修寺等宗教活动上的开支,一度高达政府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二。据仁宗延祐四年,即1317年宣徽院统计,仅供佛饮食一项,该年共用面四十三万九千五百斤,油七万九千斤,蜜二万七千三百斤,每日宰羊至万头。英宗以后诸帝更是贪财好货,掠夺无厌。在这种情况下,财政经常支绌,以致“朝廷未尝有一日之储”。元朝统治者要弥补亏空,只有加重税收,滥发纸币,而人民所受的剥削也愈重。
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众所周知元代时钞法大兴,中统、至正、至大等钞均是通货,又加上滥发钞票也就是不顾市场需;除此以外,因为滥加赏赐,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只好动用钞本,造成币值急速下降,以致通货膨胀严重。
官场严重,贪污剥削愈来愈严重。元朝末期,贪污剥削愈来愈严重。政府卖官鬻爵,贿赂公行。官吏敛括的花样无奇不有。“所属始参曰拜见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逢节曰追节钱,生辰曰生日钱,管事而索曰常例钱,送迎曰人情钱,勾追曰赍发钱,论诉曰公事钱。觅得钱多曰得手,除得州美曰好地分,补得职近曰好窠窟”,甚至连肃政廉访官吏也是“所至州县,各带库子检钞称银,殆同市道”。
到了元顺帝时,一切现象达到极点,蒙古贵族和喇嘛僧的跋扈,官吏的贪污,地主豪强的专横,与日俱增。以顺帝为首的蒙古皇室,也是“丑声秽行,著闻于外”。元朝的统治已经走上了崩溃的道路。
天灾不断,饥民遍野。和残酷的贪污剥削平行,又接连出现严重的天灾。元统元年,即1333年,京畿大雨,饥民达四十余万。二年江浙被灾,饥民多至五十九万,后至元三年,即1337年,江浙又灾,饥民四十余万。至正四年,即1344年,黄河连决三次,饥民遍野。在天灾的迫害下,农民成群地离开土地,武装起义相继而起。
反抗朝廷剥削,抗税斗争风起云涌。元朝初年,政府曾屡次命令地主减租,以后这种禁令也废除了。元仁宗延祐二年,即1315年,又下令在两淮、江南“核实田亩”,但地主买通官府,隐匿田产,而官吏又欲借此以“多括为功”,结果把两淮地区由农民耕作的沙碱土地。也作熟地充数。“苛急烦扰”,民不堪命,就在此时,激起了江西等地农民反对括田增租的斗争。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方国珍,身材高大,面色黝黑,体白如瓠,力赛奔马。世代以行船海上贩盐为业,兄弟五人,以此为生。
元朝末年。统治者对百姓的压迫和管制十分恶劣。加上当时灾害多。民不聊生。陶宗仪辑有浙东民谣曰:“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台州也有“洋屿青,出海精”的谣谚。“洋屿”。就是洋屿山;“海精”指方国珍。
元至正八年。即1348年,有一个名叫蔡乱头的人,在海上打劫财物。官府派兵追捕他。方国珍的仇家便告发他通寇,方国珍杀死仇家,与其兄方国璋、其弟方国瑛、方国珉逃亡海上,聚集数千人,抢劫过往船只,阻塞海路。行省参政朵儿只班率军征讨,兵败,被方国珍所捉。方国珍迫使其请命于元朝,授他为定海尉,不久起义,进攻温州。
方国珍首义反元,比刘福通、徐寿辉等起义早两三年,比郭子兴起义早四年。
方国珍农民起义军领袖七战七捷。元朝以孛罗帖木儿为行省左丞,督军前往征讨,也兵败被捉。元朝只得派大司农达识帖睦迩再次招降他。不久,汝、颍之地兵起,元朝招募水师防守长江。方国珍心中疑惧,重新反叛,诱杀台州路达鲁花赤泰不华,逃亡入海。后来派人潜至京城,贿赂朝中权贵,允许他投降,授为徽州路治中。方国珍拒不听命,率军攻陷台州,焚烧苏之太仓。元朝又以海道漕运万户之职招降他,方国珍这才投降,并接受这一官职。不久进升行省参政,派兵进攻张士诚,张士诚派遣将领在昆山抵御。方国珍七战七捷,直到张士诚也投降,才停战退兵。
在此之前,天下太平,方国珍兄弟带头骚乱海上,元朝惮于用兵,一意进行招抚。只有都事刘基认为方国珍是叛军首领,而且屡降屡叛,不可饶恕,但朝议时没有听从他的意见。方国珍授官之后,据有庆元、温、台之地,更加强大,不可控制。
方国珍开始起义时,元朝发出空名宣诏数十道,招募人们去进攻,许多海滨壮士响应招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元朝宫廷四处派兵,围剿叛军,各路大军分兵进击,遍地旌旗飞报,千军万马,拼命厮杀。完成了应对部署,宫廷里暂时安顿了下来。但是好景不长,不久朝廷里又接到警报,方国珍兄弟,反复无常,忽而投降,忽而反叛,把朝廷搅扰得惶恐不安,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泰不华也战役中死亡。朝廷里急忙命令江浙左丞左答纳失里,率领蒙古大军前前去征讨方国珍。
元朝末年之所以暴发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原因是多方面的。朝廷,政局动荡,演变成内战。元朝自元武宗海山以后,经历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元英宗懿璘质班,以至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元朝的政治日趋腐朽。从武宗至大元年至顺帝元统元年二十五年间,换了八个皇帝。由于争夺帝位,蒙古贵族之间长期相互倾轧,往往演变成内战。比如元英宗时的“南坡之变”,文宗时的“天历之变”等。这时,国家军政大权已经转移到握有实力的蒙古大臣之手。
贫富分化,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元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蒙古贵族已完全成为封建的大地主,各自占有大量的田土。元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在其即位以前,曾献给朝廷七千顷土地,元顺帝时,公主奴伦陪嫁的土地由朝廷转拨给大臣伯颜的也有五千顷。献纳和拨给的土地尚如此之多,占田的实际数量当然更多。元朝皇帝为了笼络蒙古王公。一登帝位,就把金银和田土分赐给他们。元世祖时,政府赐给大臣田一次不过百顷,以后增至千顷、万顷。以前赐田多在北方,后来更转向江南大部分如苏州等膏腴之区了。蒙古贵族把从农民那里收夺来的土地,再以苛刻的条件租给农民,用租佃的方法进行剥削。元武宗时,“近幸”为人请田一千二百三十顷,每年收租五十万石,平均每亩要收四石。这样苛重的剥削。必然要陷农民于死地。淮南王的家人也在扬州广占田土,时常派人纵骑至各乡“索债征租,驱迫农民,剽掠麦禾”。
在元文宗图帖睦尔执政时期。大臣燕帖木儿请求皇帝把苏州一带的官田包租给他的兄弟和女婿。再由他们转租给农民。汉族地主兼并之风与日俱增。福建崇安县有田税人户共四百五十家。纳粮六千石,其中五十大家即纳粮五千石,占全县纳税户九分之一的地主大户。竟占有六分之五的土地。在江南地区,田主除向佃户征租外,还随意向佃户征收丝料,勒派附加粮,甚至迫使佃户代服差徭。有的地主还用飞洒、诡寄等办法躲避差役,赋役不均的现象非常严重,其结果是“大家收谷岁至数百万斛,而小民皆无葢藏”。在北方地区,由于赋役不均,也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朝廷挥霍无度,国家财政困难。在最高统治集团中,奢侈腐化成为风气。蒙古皇室和元朝政府把每年搜括来的民脂民膏,大部分用于无节制的岁赐和“做佛事”。武宗时,政府年入钞二百八十万锭,但他即位不到一年就用掉八百二十余万锭。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支出更达二千万锭,其中大部分用在赏赐蒙古贵族。元武宗海山执政时期,用在敬神、修寺等宗教活动上的开支,一度高达政府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二。据仁宗延祐四年,即1317年宣徽院统计,仅供佛饮食一项,该年共用面四十三万九千五百斤,油七万九千斤,蜜二万七千三百斤,每日宰羊至万头。英宗以后诸帝更是贪财好货,掠夺无厌。在这种情况下,财政经常支绌,以致“朝廷未尝有一日之储”。元朝统治者要弥补亏空,只有加重税收,滥发纸币,而人民所受的剥削也愈重。
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众所周知元代时钞法大兴,中统、至正、至大等钞均是通货,又加上滥发钞票也就是不顾市场需;除此以外,因为滥加赏赐,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只好动用钞本,造成币值急速下降,以致通货膨胀严重。
官场严重,贪污剥削愈来愈严重。元朝末期,贪污剥削愈来愈严重。政府卖官鬻爵,贿赂公行。官吏敛括的花样无奇不有。“所属始参曰拜见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逢节曰追节钱,生辰曰生日钱,管事而索曰常例钱,送迎曰人情钱,勾追曰赍发钱,论诉曰公事钱。觅得钱多曰得手,除得州美曰好地分,补得职近曰好窠窟”,甚至连肃政廉访官吏也是“所至州县,各带库子检钞称银,殆同市道”。
到了元顺帝时,一切现象达到极点,蒙古贵族和喇嘛僧的跋扈,官吏的贪污,地主豪强的专横,与日俱增。以顺帝为首的蒙古皇室,也是“丑声秽行,著闻于外”。元朝的统治已经走上了崩溃的道路。
天灾不断,饥民遍野。和残酷的贪污剥削平行,又接连出现严重的天灾。元统元年,即1333年,京畿大雨,饥民达四十余万。二年江浙被灾,饥民多至五十九万,后至元三年,即1337年,江浙又灾,饥民四十余万。至正四年,即1344年,黄河连决三次,饥民遍野。在天灾的迫害下,农民成群地离开土地,武装起义相继而起。
反抗朝廷剥削,抗税斗争风起云涌。元朝初年,政府曾屡次命令地主减租,以后这种禁令也废除了。元仁宗延祐二年,即1315年,又下令在两淮、江南“核实田亩”,但地主买通官府,隐匿田产,而官吏又欲借此以“多括为功”,结果把两淮地区由农民耕作的沙碱土地。也作熟地充数。“苛急烦扰”,民不堪命,就在此时,激起了江西等地农民反对括田增租的斗争。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方国珍,身材高大,面色黝黑,体白如瓠,力赛奔马。世代以行船海上贩盐为业,兄弟五人,以此为生。
元朝末年。统治者对百姓的压迫和管制十分恶劣。加上当时灾害多。民不聊生。陶宗仪辑有浙东民谣曰:“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台州也有“洋屿青,出海精”的谣谚。“洋屿”。就是洋屿山;“海精”指方国珍。
元至正八年。即1348年,有一个名叫蔡乱头的人,在海上打劫财物。官府派兵追捕他。方国珍的仇家便告发他通寇,方国珍杀死仇家,与其兄方国璋、其弟方国瑛、方国珉逃亡海上,聚集数千人,抢劫过往船只,阻塞海路。行省参政朵儿只班率军征讨,兵败,被方国珍所捉。方国珍迫使其请命于元朝,授他为定海尉,不久起义,进攻温州。
方国珍首义反元,比刘福通、徐寿辉等起义早两三年,比郭子兴起义早四年。
方国珍农民起义军领袖七战七捷。元朝以孛罗帖木儿为行省左丞,督军前往征讨,也兵败被捉。元朝只得派大司农达识帖睦迩再次招降他。不久,汝、颍之地兵起,元朝招募水师防守长江。方国珍心中疑惧,重新反叛,诱杀台州路达鲁花赤泰不华,逃亡入海。后来派人潜至京城,贿赂朝中权贵,允许他投降,授为徽州路治中。方国珍拒不听命,率军攻陷台州,焚烧苏之太仓。元朝又以海道漕运万户之职招降他,方国珍这才投降,并接受这一官职。不久进升行省参政,派兵进攻张士诚,张士诚派遣将领在昆山抵御。方国珍七战七捷,直到张士诚也投降,才停战退兵。
在此之前,天下太平,方国珍兄弟带头骚乱海上,元朝惮于用兵,一意进行招抚。只有都事刘基认为方国珍是叛军首领,而且屡降屡叛,不可饶恕,但朝议时没有听从他的意见。方国珍授官之后,据有庆元、温、台之地,更加强大,不可控制。
方国珍开始起义时,元朝发出空名宣诏数十道,招募人们去进攻,许多海滨壮士响应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