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帝国第11部分阅读(2/2)
《华夏帝国》作者:作者不祥 2021-04-14 12:02
有重要的事情。起身道:“宋兄,请从,不知胡大人找我何事!”
宋雨亭道:“胡大人让你和跟随他进京。所说是为了马厂新陆军的事情。”
陈庆就是冲着新陆军而来的,若不是这样,他早就回到了辽东。一听说是马厂新陆军的事情,他变得有些亢奋,问道:“新陆军?胡大人让我随他一同进京?我只是一个小兵罢了。”
宋雨亭拍了拍陈庆的刻肩道:“胡大人说了,新式陆军的士兵,就要像你我一样,不畏惧死亡,他准备提升你做哨官。这次也准备带你我入京。”
陈庆喜出望外,虽然他在辽东的时候,就已经是哨官,但自己的那一哨人马,早就打得差不多了,何况,那支清军,如何与马厂的这支新式陆军相比,他拱手道:“谢过胡大人。”
宋雨亭道:“你简单的收拾一下吧,明天一早,我们就出发。”
宋雨亭走后,陈庆将东西简单的收拾了一下,从床头那将那把日本战刀拿了出来,刷的一下抽了出来,这把日本刀,非常精致,是他在鸭绿江劈了一个日本军官以后得到的,也是他的战利品,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把这刀放在了自己的身边,从未离身。
陈庆在连山关的战斗中,身负重伤,昏迷不醒,被送回后方医治,二十余天后,他才从昏迷中醒来,聂士成爱将心切,将他送到了天津教堂开的医院治疗,伤愈之后,陈庆本想归队,正值胡燏棻在天津召募新军,陈庆以为召募之军,要到辽东去作战,于是便加入了新军。原本他已经是哨官,但他是一个低调之人,他只想早些回到军中,去辽东半岛与日军作战,便隐瞒了自己在聂士成中从军的经历,只道自己是一名普通的士兵。
陈庆并不知晓,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虽然聂士成英勇作战,取得了连山关大捷,击溃日军千余人,收复了连山关。这是开战以来,中国军人第一次收复失地,得到清廷的嘉奖。连山关大捷以后,东路战场的形势为之一变。日军转为守势,清军转为攻势。
第一卷 第五十九章 内阁总理大臣
12月5日,聂士成又精选将士千余人进攻分水岭,“分作三队,进伏分水岭旁,突出奋击。敌军不支,弃岭而逃”,聂部乘胜追击到草河口。12月9日,聂士成部联合依克唐阿部,在金家河大破日军,击毙敌人百余名,收复了草河口。此后,聂士成利用天寒气候,依托有利地形,在固守阵地的同时,不断派兵游击。日军最后被迫退回凤凰城。聂士成率领东路大军,在凤凰城的外围构筑工事,将防线不断前移,准备等待时机,一举收复凤凰城。
聂士成的东路虽然取胜,但另一路清军却被日军打得大败,岫岩、海城等地接连失守,清军一直退到关内。光绪皇帝震怒,从全国各处,调兵遣将,前往关外作战。光绪皇帝在朝堂上说道:“辽东半岛,乃我大清的发祥之地,如果辽东不保,则龙脉尽矣。”清政府多数重臣也上了奏折,要求从全国调兵遣将,将日军从辽东赶回鸭绿江,确保辽东安全。
李鸿章在分析了清军与日军的形式以后,认为,日军兵锋正盛,将日军赶出辽东半岛,非一日之功,并且,辽东至京师,有山海关天险,只要派重兵驻守山海关,日军并不能破。如果把大批的军队调往辽东,则京师一带必然空虚,若是日军从海上经渤海向天津进攻,则京师危矣。李鸿章又说明,从一八四0年以来,列强往往是从海面上攻破清军防线,所以,此役,也要防日军从海上进攻京师。北洋海军覆没以后,清朝的海防,形同虚设,要防日军乘船从渤海湾,进占天津,从而威胁京师的安全。
光绪皇帝不从,认为辽东是大清的发祥之地,如果辽东不保,则大清必亡矣。于是将情况报告给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召开皇室御前会议,大部份皇室成员,赞同了光绪皇帝的意见。于是清政府调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宋庆为帮办,督统军马,向辽东进军。从1895年1月17日开始,清军集结了六万兵力,先后四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海城是连结营口到奉天的必经之地。攻战海城,可以将日军切成两段,同时确保奉天的安全。日军在海城布有重兵防守。清军从各地调来,各营之间,缺少配合,刘坤一虽然为总指挥,但各地清军,号令不一,导致指挥不畅。在一个月内,清军六万余人,分别对海城进行了四次进攻,每一次都无功而返,同年2月28日,日军援兵至,从营口三面出击。3月4日攻占牛庄,7日不战而取营口,9日又攻陷田庄台。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营口一失,日军舰队与天津隔海相望,慈禧太后大惊,忙召李鸿章议事,看到辽东战役又战败了,李鸿章向慈禧太后提出了三条对策,一是派八旗精兵加强天津的防守,以防日军从天津进犯。二是调陕甘一带的军队,前往山海关驻防。防日本陆军从山海关进犯。三是请各国出面,与日本讲和。
慈禧太后接到李鸿章的奏折以后,沉呤不决,忙宣恭亲王奕䜣进宫,商议对策。一进宫,慈禧太后就对奕䜣道:“王爷,你可是三朝重臣,又是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大臣,仗打到这个份上,你有何对策?”
奕䜣太了解眼前的这个女人,她对于权力的痴迷程度超过任何一个男人,他因她而荣华富贵,也因他而失去一切,如果不是中日暴发战争,光绪帝皇一再要求,她又如何会启用他。她在需要你的时候,可以把你捧上天,在不需要你的时候,同样可以把你踢到深渊。
奕䜣道:“回太后,臣以为,倭寇兵锋正盛,当下应该和倭寇讲和。”
慈禧太后道:“又是讲和,这些年来,你和洋人打交道多了,一遇事情,你都是讲和,难道倭寇这弹丸之地,也要我大清同他讲和吗?”
奕䜣道:“微臣不敢,还请太后定夺。”
慈禧太后道:“那个载湉不是天天嚷嚷着要与倭寇决一死战吗?”
奕䜣道:“太后,皇上刚刚亲政,很多方面都想得不周,尤其是这刀兵之祸,更未有经验,他那里知晓战祸一起,百姓疾苦。”
慈禧太后问道:“你是总理衙门大臣,我有一事问你,我们今日与倭寇一战,各国是如何评价?
奕䜣不知道慈禧太后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今日,他莫明的就被召进宫来,怕事情不是问问战况这么简单。他一下不知道慈禧太后的用意,怔在了那里。
慈禧太后看到奕䜣怔在了那里,呵呵笑道:“这个还是当年意气风发的恭亲王奕䜣吗?怎么变得畏手畏言的了,这是李鸿章上的奏折,你先看一看吧。”
奕䜣将李鸿章的奏折拿在手中,仔细一读,顿时明白了慈禧太的的用意,这个老太婆,这是不想打仗了呀。看来,刚刚自己所说的讲和,是说对了这个老婆的口味。
慈禧太后道:“我听说各国对我们与倭寇开战一事,看法不一,你乃是总理衙门大臣,各国的评价,你应该都掌握吧。”
知道了慈禧太后的用意,奕䜣回答起来,那便不费事了,他道:“自从出岁我们与倭寇开战以来,各国公使对于我们与倭寇作战,看法不一,其不不乏指责我大清的。”
慈禧太后道:“现在是倭寇颠覆我北洋海军,侵占我大清的辽东半岛,这各国公使难道没长眼睛,还要指责我大清吗?”
奕䜣道:“太后有所不知,我们与倭寇之战,乃是取源于朝鲜,各国公使都说我们干涉了朝鲜的主政,朝鲜应该是一个主权的国家,而不应该是我们的附庸国,他们说,倭寇是在帮助朝鲜恢复独立,并且,说我们不应该是朝鲜的宗主国。因为朝鲜人民要求倭寇出兵,我们又不肯放弃在朝鲜的权利,这才导致了中日两国交兵。”
第一卷 第六十章 三点建议
中日之间的战争,确实是因为朝鲜所引起,这一点,慈禧太后还是比较赞同的,但她不明白,一个朝鲜,怎么的就碍了各国公使的眼睛,作为一个宗主国,大清应该帮助朝鲜,她问道:“朝鲜的事,怎么啦?我们做得不对吗?自大清建国以来,我们就是朝鲜的宗主国,难道我们的附庸国有事,作为宗主国不管吗?”
奕䜣道:“微臣不敢,只是听各国公使说,朝鲜乃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如果我们不插入朝鲜的事务,那么,大清与倭寇之间,根本不可能爆发战争,美国、英国、德国等公使,皆对我们出兵朝鲜一事,颇有言语。他们认为,倭寇出兵,乃是帮助朝鲜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国家,而我们则不是,我们是想让朝鲜成为了我的奴仆,所以,我们出兵朝鲜,实为私利。”
慈禧太后道:“可现在战争不是在朝鲜,而是在我大清境内展开,按理说,朝鲜我们已经撤军,还有继续作战的理由吗?”
奕䜣道:“大清与倭寇之间的战争,皆因朝鲜而起,如今,我大清已经从朝鲜上完全撤走了,按理说,继续战争的理由已经不成立了。现在,是坐下来谈论的时候了。”
慈禧太后道:“李鸿章李大人的奏折写得不错呀,当今之计,乃是请各国公使出面,与倭寇谈和。朝鲜,倭寇想要就要吧,我们用不着那份心。”
奕䜣道:“太后英明。”
慈禧太后又道:“王爷,你是三朝老臣了,这国家社稷,治国天下,还要教教载湉呀,他刚刚亲政,就知道打仗打仗,你是他力主出任的军机与总理衙门大臣,不可辜负他的一片苦心。”
听到此话,奕䜣脑门子里一股冷汗,心中暗道:“这个老婆子好厉害。这是在敲山震虎呀。”但他并没有表露出来,乃是一副恭敬的模样道:“太后,皇上年轻,一切还凭太后作主呀。”
慈禧太后道:“先帝离我而去,留下我这一个孤老婆子和这大清的江山,皇上又年幼,我可真是碎了心呀,唉,可是又有什么办法,有时候,我也想不管这朝政,好好的在这宫里,頣养天年,可是我命苦呀。”一面说着,还一面哽咽了几下。
对于慈禧太后这种伎俩,也许还能骗得了别人,但对于奕䜣来说,那早已是见惯的了,他拱手道:“太后真是为国家碎了心呀。臣等深受感动,我回去以后,就好好的劝劝皇上,不要穷兵黩武,以免坏了大清的江山。”
慈禧太后道:“还是王爷最了解哀家。那就这么定了,我让李鸿章去与倭寇讲和,皇上那,你好好的劝劝,这仗不能再打了,再打,都快打到北京了。其他地方战事尚可,若是打到北京,难道要我们的八旗兵去应战吗?”
奕䜣道:“臣明白,无论调那里的兵,也不能动用京师的八旗兵。”
慈禧太后笑道:“还是王爷聪明呀,这十年,确实把你耽误了,不过,现在很好,你又出来辅佐皇上了。这皇上年幼,可不能什么都由着他的性子。”
奕䜣道:“微臣明白。”
出了慈禧太后的颐和园,奕䜣心中叫苦,去劝光绪皇帝这事,又落到了自己的头上,奕䜣叹了一口气,他想到了十年前,慈禧太后一个“委靡因循”的理由,把自己逐出了朝堂,现在,虽然自己让光绪皇帝任命为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大臣,但以慈禧太后的权势,他这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大臣,慈禧太后想让他当,他便当得下去,如果不想让他当,出了这朝门,他可能就和十年前一样,为一个普通的满族贵族。想到此处,奕䜣不得不硬着头皮,向光绪皇帝讲明议和的重要。
清军自辽河东岸全线撤退以后,四攻海城不下,奉天已经完全暴露在了日军的炮口之下,聂士成驻守在摩天岭,虽然取得了小胜,但于整个战局不补,摩天岭对于日军来说,已经不是进攻奉天的必经之地了,光绪皇帝看到清军节节败退,连忙召集军机处各路大臣议事。
奕䜣、李鸿章等人急匆匆的赶往军机处,他们来到军机处的时候,看到光绪皇帝正在里面焦急的走动,旁边的几个小太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陪着光绪皇帝在那里来回的转动。看到奕䜣和李鸿章进来,光绪皇帝就像找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一样,拉着奕䜣和李鸿章的手道:“二位卿家来得正好,你们看看,倭寇占据了营口,其舰队与天津隔海相望,随时有进攻京师的可能,还有辽河一线,我军全线溃退,下一步,倭寇将会有怎么样的动作?”
奕䜣看到光绪皇帝着急的模样,又想到了慈禧太后召见自己时所说的话,在那里一声不响,看到奕䜣不说话,光绪皇帝把目光投向了李鸿章,对着李鸿章道:“李大人,你和太平军和捻军都打过仗,你说,这仗该怎么打。”
李鸿章看了奕䜣一眼,心中暗道:“恭亲王呀,你这个军机大臣,主持着军政大事,在这个节骨眼上,却一句话也不说,把这重担都往我这儿推。”但皇上问话,他可不敢不回,于是拱手道:“皇上,倭寇自明治维新以后,实行变法,在西洋各国的支持下,他们的武器装备已经得到了大大的增强,特别是海军、、、、、、。”
光绪皇帝摆了摆手道:“我不想听这些阵词滥调了,以前你说北洋海军如何威武,可是半年不到,你被人家打得一条船也不剩,我现在问你,这个仗,该怎么打?”
李鸿章建立的北洋海军,在与日本的交战中,可谓一败涂地,海军全军覆没,陆军被日军从牙山一直追到奉天,他这个北洋大臣,那里还有说话的份量。
奕䜣道:“皇上,听说李大人已经想好了抵御倭寇的三条建议,不妨听他说说。”
光绪皇帝道:“抵御倭寇的三条建议,那还不快说。”
第一卷 第六十一章 八旗精兵
李鸿章心中暗道:“都说奕䜣是个老狐狸,几经沉浮,是一个不倒翁,在1884年被慈禧革职以后,又被光绪任用,今日看来,果然一点不假。他自己不说,倒把自己向太后的建议说了出来。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听得奕䜣如此说,他也没有办法,只得把自己的三条建议都说了出来。
一是派八旗精兵加强天津的防守,以防日军从天津进犯。二是调陕甘一带的军队,前往山海关驻防。防日本陆军从山海关进犯。三是请各国出面,与日本讲和。
光绪皇帝听得李鸿章的三条建议,拍手叫好道:“李爱卿,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呀,让我八旗精兵防守天津,依炮台之固,完全可以抵挡倭寇的海军陆战队从天津登陆,解除对我京师威胁。陕甘一带的军队,离山海关最近,依仗三海关天险,可叫倭寇寸步难行。再集合我奉天一线的部队,可对敌人两路夹击。如此一来,那第三点,与倭寇讲和,那就免了。我要将倭寇赶下大海。”
奕䜣道:“皇上,倭寇兵锋正盛,我军士气低落,臣认为,不可以倭寇再战,还是请各国出面协调,以和为贵。”
光绪皇帝道:“这倭寇都打到家门口来了,还要讲和?恭亲王,奉天可是咱大清的发源地呀。要是失了奉天,你让我如何去面见烈祖烈宗?”
栾䜣道:“皇上,讲和正是为了确保奉天免于战火呀。”
李鸿章也道:“皇上,臣也认为,当与倭寇讲和,这样,就可以避开倭寇的锋芒。也可使百姓免于战火。”
甲午战争对于光绪皇帝来说,是他亲政以来的第一场战争,这一场战争对他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他并不想就此而放弃,虽然海军失败了,朝鲜失败了,现在辽东也失败了,但对于光绪皇帝来说,还有身后几百万平方公里和四万万的百姓,他不肯轻易就认输。
奕䜣见光绪皇帝不说话,便道:“皇上,当今之势,倭寇兵锋正盛,只有和倭寇议和,方能保住大清的发源地奉天不被日军攻陷呀。”
光绪皇帝一拍桌子道:“你们都不要说了,我要把皇城最精锐的八旗精兵,调往辽东,以倭寇决战,看是他厉害,还是八旗兵厉害,从今天开始,在军机处,谁也不要妄谈议和之事,否则,莫怪朕无情。”说罢,拂袖而去,众官员都摇了摇头。
李鸿章道:“这已经是皇上第九次?br />
宋雨亭道:“胡大人让你和跟随他进京。所说是为了马厂新陆军的事情。”
陈庆就是冲着新陆军而来的,若不是这样,他早就回到了辽东。一听说是马厂新陆军的事情,他变得有些亢奋,问道:“新陆军?胡大人让我随他一同进京?我只是一个小兵罢了。”
宋雨亭拍了拍陈庆的刻肩道:“胡大人说了,新式陆军的士兵,就要像你我一样,不畏惧死亡,他准备提升你做哨官。这次也准备带你我入京。”
陈庆喜出望外,虽然他在辽东的时候,就已经是哨官,但自己的那一哨人马,早就打得差不多了,何况,那支清军,如何与马厂的这支新式陆军相比,他拱手道:“谢过胡大人。”
宋雨亭道:“你简单的收拾一下吧,明天一早,我们就出发。”
宋雨亭走后,陈庆将东西简单的收拾了一下,从床头那将那把日本战刀拿了出来,刷的一下抽了出来,这把日本刀,非常精致,是他在鸭绿江劈了一个日本军官以后得到的,也是他的战利品,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把这刀放在了自己的身边,从未离身。
陈庆在连山关的战斗中,身负重伤,昏迷不醒,被送回后方医治,二十余天后,他才从昏迷中醒来,聂士成爱将心切,将他送到了天津教堂开的医院治疗,伤愈之后,陈庆本想归队,正值胡燏棻在天津召募新军,陈庆以为召募之军,要到辽东去作战,于是便加入了新军。原本他已经是哨官,但他是一个低调之人,他只想早些回到军中,去辽东半岛与日军作战,便隐瞒了自己在聂士成中从军的经历,只道自己是一名普通的士兵。
陈庆并不知晓,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虽然聂士成英勇作战,取得了连山关大捷,击溃日军千余人,收复了连山关。这是开战以来,中国军人第一次收复失地,得到清廷的嘉奖。连山关大捷以后,东路战场的形势为之一变。日军转为守势,清军转为攻势。
第一卷 第五十九章 内阁总理大臣
12月5日,聂士成又精选将士千余人进攻分水岭,“分作三队,进伏分水岭旁,突出奋击。敌军不支,弃岭而逃”,聂部乘胜追击到草河口。12月9日,聂士成部联合依克唐阿部,在金家河大破日军,击毙敌人百余名,收复了草河口。此后,聂士成利用天寒气候,依托有利地形,在固守阵地的同时,不断派兵游击。日军最后被迫退回凤凰城。聂士成率领东路大军,在凤凰城的外围构筑工事,将防线不断前移,准备等待时机,一举收复凤凰城。
聂士成的东路虽然取胜,但另一路清军却被日军打得大败,岫岩、海城等地接连失守,清军一直退到关内。光绪皇帝震怒,从全国各处,调兵遣将,前往关外作战。光绪皇帝在朝堂上说道:“辽东半岛,乃我大清的发祥之地,如果辽东不保,则龙脉尽矣。”清政府多数重臣也上了奏折,要求从全国调兵遣将,将日军从辽东赶回鸭绿江,确保辽东安全。
李鸿章在分析了清军与日军的形式以后,认为,日军兵锋正盛,将日军赶出辽东半岛,非一日之功,并且,辽东至京师,有山海关天险,只要派重兵驻守山海关,日军并不能破。如果把大批的军队调往辽东,则京师一带必然空虚,若是日军从海上经渤海向天津进攻,则京师危矣。李鸿章又说明,从一八四0年以来,列强往往是从海面上攻破清军防线,所以,此役,也要防日军从海上进攻京师。北洋海军覆没以后,清朝的海防,形同虚设,要防日军乘船从渤海湾,进占天津,从而威胁京师的安全。
光绪皇帝不从,认为辽东是大清的发祥之地,如果辽东不保,则大清必亡矣。于是将情况报告给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召开皇室御前会议,大部份皇室成员,赞同了光绪皇帝的意见。于是清政府调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宋庆为帮办,督统军马,向辽东进军。从1895年1月17日开始,清军集结了六万兵力,先后四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海城是连结营口到奉天的必经之地。攻战海城,可以将日军切成两段,同时确保奉天的安全。日军在海城布有重兵防守。清军从各地调来,各营之间,缺少配合,刘坤一虽然为总指挥,但各地清军,号令不一,导致指挥不畅。在一个月内,清军六万余人,分别对海城进行了四次进攻,每一次都无功而返,同年2月28日,日军援兵至,从营口三面出击。3月4日攻占牛庄,7日不战而取营口,9日又攻陷田庄台。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营口一失,日军舰队与天津隔海相望,慈禧太后大惊,忙召李鸿章议事,看到辽东战役又战败了,李鸿章向慈禧太后提出了三条对策,一是派八旗精兵加强天津的防守,以防日军从天津进犯。二是调陕甘一带的军队,前往山海关驻防。防日本陆军从山海关进犯。三是请各国出面,与日本讲和。
慈禧太后接到李鸿章的奏折以后,沉呤不决,忙宣恭亲王奕䜣进宫,商议对策。一进宫,慈禧太后就对奕䜣道:“王爷,你可是三朝重臣,又是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大臣,仗打到这个份上,你有何对策?”
奕䜣太了解眼前的这个女人,她对于权力的痴迷程度超过任何一个男人,他因她而荣华富贵,也因他而失去一切,如果不是中日暴发战争,光绪帝皇一再要求,她又如何会启用他。她在需要你的时候,可以把你捧上天,在不需要你的时候,同样可以把你踢到深渊。
奕䜣道:“回太后,臣以为,倭寇兵锋正盛,当下应该和倭寇讲和。”
慈禧太后道:“又是讲和,这些年来,你和洋人打交道多了,一遇事情,你都是讲和,难道倭寇这弹丸之地,也要我大清同他讲和吗?”
奕䜣道:“微臣不敢,还请太后定夺。”
慈禧太后道:“那个载湉不是天天嚷嚷着要与倭寇决一死战吗?”
奕䜣道:“太后,皇上刚刚亲政,很多方面都想得不周,尤其是这刀兵之祸,更未有经验,他那里知晓战祸一起,百姓疾苦。”
慈禧太后问道:“你是总理衙门大臣,我有一事问你,我们今日与倭寇一战,各国是如何评价?
奕䜣不知道慈禧太后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今日,他莫明的就被召进宫来,怕事情不是问问战况这么简单。他一下不知道慈禧太后的用意,怔在了那里。
慈禧太后看到奕䜣怔在了那里,呵呵笑道:“这个还是当年意气风发的恭亲王奕䜣吗?怎么变得畏手畏言的了,这是李鸿章上的奏折,你先看一看吧。”
奕䜣将李鸿章的奏折拿在手中,仔细一读,顿时明白了慈禧太的的用意,这个老太婆,这是不想打仗了呀。看来,刚刚自己所说的讲和,是说对了这个老婆的口味。
慈禧太后道:“我听说各国对我们与倭寇开战一事,看法不一,你乃是总理衙门大臣,各国的评价,你应该都掌握吧。”
知道了慈禧太后的用意,奕䜣回答起来,那便不费事了,他道:“自从出岁我们与倭寇开战以来,各国公使对于我们与倭寇作战,看法不一,其不不乏指责我大清的。”
慈禧太后道:“现在是倭寇颠覆我北洋海军,侵占我大清的辽东半岛,这各国公使难道没长眼睛,还要指责我大清吗?”
奕䜣道:“太后有所不知,我们与倭寇之战,乃是取源于朝鲜,各国公使都说我们干涉了朝鲜的主政,朝鲜应该是一个主权的国家,而不应该是我们的附庸国,他们说,倭寇是在帮助朝鲜恢复独立,并且,说我们不应该是朝鲜的宗主国。因为朝鲜人民要求倭寇出兵,我们又不肯放弃在朝鲜的权利,这才导致了中日两国交兵。”
第一卷 第六十章 三点建议
中日之间的战争,确实是因为朝鲜所引起,这一点,慈禧太后还是比较赞同的,但她不明白,一个朝鲜,怎么的就碍了各国公使的眼睛,作为一个宗主国,大清应该帮助朝鲜,她问道:“朝鲜的事,怎么啦?我们做得不对吗?自大清建国以来,我们就是朝鲜的宗主国,难道我们的附庸国有事,作为宗主国不管吗?”
奕䜣道:“微臣不敢,只是听各国公使说,朝鲜乃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如果我们不插入朝鲜的事务,那么,大清与倭寇之间,根本不可能爆发战争,美国、英国、德国等公使,皆对我们出兵朝鲜一事,颇有言语。他们认为,倭寇出兵,乃是帮助朝鲜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国家,而我们则不是,我们是想让朝鲜成为了我的奴仆,所以,我们出兵朝鲜,实为私利。”
慈禧太后道:“可现在战争不是在朝鲜,而是在我大清境内展开,按理说,朝鲜我们已经撤军,还有继续作战的理由吗?”
奕䜣道:“大清与倭寇之间的战争,皆因朝鲜而起,如今,我大清已经从朝鲜上完全撤走了,按理说,继续战争的理由已经不成立了。现在,是坐下来谈论的时候了。”
慈禧太后道:“李鸿章李大人的奏折写得不错呀,当今之计,乃是请各国公使出面,与倭寇谈和。朝鲜,倭寇想要就要吧,我们用不着那份心。”
奕䜣道:“太后英明。”
慈禧太后又道:“王爷,你是三朝老臣了,这国家社稷,治国天下,还要教教载湉呀,他刚刚亲政,就知道打仗打仗,你是他力主出任的军机与总理衙门大臣,不可辜负他的一片苦心。”
听到此话,奕䜣脑门子里一股冷汗,心中暗道:“这个老婆子好厉害。这是在敲山震虎呀。”但他并没有表露出来,乃是一副恭敬的模样道:“太后,皇上年轻,一切还凭太后作主呀。”
慈禧太后道:“先帝离我而去,留下我这一个孤老婆子和这大清的江山,皇上又年幼,我可真是碎了心呀,唉,可是又有什么办法,有时候,我也想不管这朝政,好好的在这宫里,頣养天年,可是我命苦呀。”一面说着,还一面哽咽了几下。
对于慈禧太后这种伎俩,也许还能骗得了别人,但对于奕䜣来说,那早已是见惯的了,他拱手道:“太后真是为国家碎了心呀。臣等深受感动,我回去以后,就好好的劝劝皇上,不要穷兵黩武,以免坏了大清的江山。”
慈禧太后道:“还是王爷最了解哀家。那就这么定了,我让李鸿章去与倭寇讲和,皇上那,你好好的劝劝,这仗不能再打了,再打,都快打到北京了。其他地方战事尚可,若是打到北京,难道要我们的八旗兵去应战吗?”
奕䜣道:“臣明白,无论调那里的兵,也不能动用京师的八旗兵。”
慈禧太后笑道:“还是王爷聪明呀,这十年,确实把你耽误了,不过,现在很好,你又出来辅佐皇上了。这皇上年幼,可不能什么都由着他的性子。”
奕䜣道:“微臣明白。”
出了慈禧太后的颐和园,奕䜣心中叫苦,去劝光绪皇帝这事,又落到了自己的头上,奕䜣叹了一口气,他想到了十年前,慈禧太后一个“委靡因循”的理由,把自己逐出了朝堂,现在,虽然自己让光绪皇帝任命为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大臣,但以慈禧太后的权势,他这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大臣,慈禧太后想让他当,他便当得下去,如果不想让他当,出了这朝门,他可能就和十年前一样,为一个普通的满族贵族。想到此处,奕䜣不得不硬着头皮,向光绪皇帝讲明议和的重要。
清军自辽河东岸全线撤退以后,四攻海城不下,奉天已经完全暴露在了日军的炮口之下,聂士成驻守在摩天岭,虽然取得了小胜,但于整个战局不补,摩天岭对于日军来说,已经不是进攻奉天的必经之地了,光绪皇帝看到清军节节败退,连忙召集军机处各路大臣议事。
奕䜣、李鸿章等人急匆匆的赶往军机处,他们来到军机处的时候,看到光绪皇帝正在里面焦急的走动,旁边的几个小太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陪着光绪皇帝在那里来回的转动。看到奕䜣和李鸿章进来,光绪皇帝就像找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一样,拉着奕䜣和李鸿章的手道:“二位卿家来得正好,你们看看,倭寇占据了营口,其舰队与天津隔海相望,随时有进攻京师的可能,还有辽河一线,我军全线溃退,下一步,倭寇将会有怎么样的动作?”
奕䜣看到光绪皇帝着急的模样,又想到了慈禧太后召见自己时所说的话,在那里一声不响,看到奕䜣不说话,光绪皇帝把目光投向了李鸿章,对着李鸿章道:“李大人,你和太平军和捻军都打过仗,你说,这仗该怎么打。”
李鸿章看了奕䜣一眼,心中暗道:“恭亲王呀,你这个军机大臣,主持着军政大事,在这个节骨眼上,却一句话也不说,把这重担都往我这儿推。”但皇上问话,他可不敢不回,于是拱手道:“皇上,倭寇自明治维新以后,实行变法,在西洋各国的支持下,他们的武器装备已经得到了大大的增强,特别是海军、、、、、、。”
光绪皇帝摆了摆手道:“我不想听这些阵词滥调了,以前你说北洋海军如何威武,可是半年不到,你被人家打得一条船也不剩,我现在问你,这个仗,该怎么打?”
李鸿章建立的北洋海军,在与日本的交战中,可谓一败涂地,海军全军覆没,陆军被日军从牙山一直追到奉天,他这个北洋大臣,那里还有说话的份量。
奕䜣道:“皇上,听说李大人已经想好了抵御倭寇的三条建议,不妨听他说说。”
光绪皇帝道:“抵御倭寇的三条建议,那还不快说。”
第一卷 第六十一章 八旗精兵
李鸿章心中暗道:“都说奕䜣是个老狐狸,几经沉浮,是一个不倒翁,在1884年被慈禧革职以后,又被光绪任用,今日看来,果然一点不假。他自己不说,倒把自己向太后的建议说了出来。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听得奕䜣如此说,他也没有办法,只得把自己的三条建议都说了出来。
一是派八旗精兵加强天津的防守,以防日军从天津进犯。二是调陕甘一带的军队,前往山海关驻防。防日本陆军从山海关进犯。三是请各国出面,与日本讲和。
光绪皇帝听得李鸿章的三条建议,拍手叫好道:“李爱卿,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呀,让我八旗精兵防守天津,依炮台之固,完全可以抵挡倭寇的海军陆战队从天津登陆,解除对我京师威胁。陕甘一带的军队,离山海关最近,依仗三海关天险,可叫倭寇寸步难行。再集合我奉天一线的部队,可对敌人两路夹击。如此一来,那第三点,与倭寇讲和,那就免了。我要将倭寇赶下大海。”
奕䜣道:“皇上,倭寇兵锋正盛,我军士气低落,臣认为,不可以倭寇再战,还是请各国出面协调,以和为贵。”
光绪皇帝道:“这倭寇都打到家门口来了,还要讲和?恭亲王,奉天可是咱大清的发源地呀。要是失了奉天,你让我如何去面见烈祖烈宗?”
栾䜣道:“皇上,讲和正是为了确保奉天免于战火呀。”
李鸿章也道:“皇上,臣也认为,当与倭寇讲和,这样,就可以避开倭寇的锋芒。也可使百姓免于战火。”
甲午战争对于光绪皇帝来说,是他亲政以来的第一场战争,这一场战争对他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他并不想就此而放弃,虽然海军失败了,朝鲜失败了,现在辽东也失败了,但对于光绪皇帝来说,还有身后几百万平方公里和四万万的百姓,他不肯轻易就认输。
奕䜣见光绪皇帝不说话,便道:“皇上,当今之势,倭寇兵锋正盛,只有和倭寇议和,方能保住大清的发源地奉天不被日军攻陷呀。”
光绪皇帝一拍桌子道:“你们都不要说了,我要把皇城最精锐的八旗精兵,调往辽东,以倭寇决战,看是他厉害,还是八旗兵厉害,从今天开始,在军机处,谁也不要妄谈议和之事,否则,莫怪朕无情。”说罢,拂袖而去,众官员都摇了摇头。
李鸿章道:“这已经是皇上第九次?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