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备战辽东(2/2)
《大明藩王》作者:鸣川 2021-04-14 20:09
将棉花团扔掉,带着众人来到城下观看爆炸情况。
来到爆炸处,只见地面上出现三个脸盆大小土坑,另外到处散落着铁片。
小旗指向袁应泰解释道:“经略,这最浅的坑为五斤装手榴弹爆炸所致,最深的为十斤装炸药包所致”
袁应泰在爆炸处捡起不少碎铁片,赞不绝口。转过头问小旗:“这手榴弹威力足矣!为何还要制作炸药包?还分成五斤装和十斤装两种?”
小旗挠挠头,说道:“启禀经略,小的职位低微,这等事情并不知晓,还望经略恕罪!”
袁应泰身为辽东经略,怎能和一个小旗生气。便召集辽阳内的官员问话。
袁应泰招来了辽阳兵备道何廷魁、辽东巡安张铨,询问二人手榴弹和炸药包等情况。
听袁应泰询问手榴弹和炸药包,二人说的头头是道。
要说世上心眼儿最“坏”的人,不是强盗、不是土匪、不是武将、也不是皇孙,最坏的是读书人!
何廷魁、张铨二人就是典型的“坏的冒烟儿”的读书人。
何廷魁、张铨虽是文官,但是一直处在辽阳。
朝廷在万历四十五年开始,派了数百探子前往辽东。通过不断送来辽东的紧急情报,二人深知建奴虎视眈眈,故而熟知兵备。
自打万历四十四年,手榴弹、炸药包作为制式装备,运往辽东,两位山西老乡较上劲,闲着没事就开始研究。
首先是手榴弹,二人通过实验,一致认为应当保留某皇三孙子认为不适合实战的五斤装型号。
这还不算,这二位心地善良的读书人商议,又在手榴弹内部加了数十个泡过马粪的铁片;另外还通知工匠,把手榴弹外面的铁壳制成粗糙不堪。
其结果是手榴弹爆炸时的弹片多了数十个!威力增大了数倍!
最令人叫绝的是改进炸药包!
辽阳兵备道何廷魁,字汝谦,山西大同人。历任泾县知县、刑部主事、归德知府、西宁兵备道、黎平知府。在归德知府任上,曾将恶霸张国安绳之以法,合府百姓称贤。
作为“贤良”的兵备道,何廷魁仔细研究了炸药包,用各种动物做了实验。
炸药包的优点很明显:声响!
五部之内的牛羊几乎瞬间震死、十步之内瞬间震晕、耳鸣头昏、丧失战斗能力外加永久失聪!这还是五斤装炸药包的威力,十斤装的威力几乎翻倍!
另外士卒都称赞,炸药包炸死的牛羊肉特别香!
至于为啥知道能失聪,是因为那几个倒霉蛋儿士卒,就是多次实验炸药包,最后几乎什么都听不见。
那几个士卒也很争气,发明了抗响神器——棉花团!
何廷魁也发现炸药包的缺点,除了靠声响外,没其他威力,这可不符合何大兵备道的性格,于是何廷魁仔细琢磨,于是有了新的发明。
具体是这样的:先取一块大棉布——厚棉被最好,上面铺上厚厚的稻草,撒上火药;再把炸药包裹在棉布中,打捆,接出引信。
由于此武器太过阴险、恶毒,士卒给此武器起名——魁家包!
张铨见兵备道何廷魁得意洋洋,心中也是不满:“同为文官,你能发明新武器我就不能吗?”
辽东巡安张铨,字宇衡,号见平,山西沁水窦庄人,万历兵部尚书张五典之子,妻霍氏,儿子张道浚,女儿张凤仪。
值得一提的是,张铨的女婿叫马祥麟,马祥麟的亲爹叫马千乘,马千乘的妻子叫秦良玉!
张铨也是“贤良”的巡按御史,首先是略微改进了魁家包,除了在里面加了少许泡过马粪的铁钉,还稍微加了点猛火油!也就是某无良皇孙“发明的”煤焦油!
张铨觉得还够,又有了其他发明。
具体是这样的:找一个大木桶——小点的水缸亦可;底部放入油布包裹好炸药包;再将猛火油和柴草混合,加入柴草的目的是加强凝固性,防止木桶掉下城墙摔得粉碎。
再将猛火油添入桶中,引信用中空竹管接通内部,外侧要有油布包裹——其实已经用不到引信了。
鉴于此武器太已经无法用阴险、恶毒来评价,简直是丧心病狂!所以广大士卒给起了名字——铨家桶。
何廷魁对张铨的发明也是嗤之以鼻,当即指出其重大缺点:仅炸药包就最低就五斤重,外加水桶或者水缸就得十几斤,再加上猛火油,这铨家桶最低三、五十斤!
虽说实惠、量足,可一但战起,谁敢扛着五十斤重、哧哧冒着火星的铨家桶冲到城墙往下扔?
于是,万历二十九年三甲三十七名进士何廷魁,笑着拍了拍万历三十二年三甲倒数三十六名进士张铨的肩膀,说道:“见平,还是让本官帮你改进吧!”
来到爆炸处,只见地面上出现三个脸盆大小土坑,另外到处散落着铁片。
小旗指向袁应泰解释道:“经略,这最浅的坑为五斤装手榴弹爆炸所致,最深的为十斤装炸药包所致”
袁应泰在爆炸处捡起不少碎铁片,赞不绝口。转过头问小旗:“这手榴弹威力足矣!为何还要制作炸药包?还分成五斤装和十斤装两种?”
小旗挠挠头,说道:“启禀经略,小的职位低微,这等事情并不知晓,还望经略恕罪!”
袁应泰身为辽东经略,怎能和一个小旗生气。便召集辽阳内的官员问话。
袁应泰招来了辽阳兵备道何廷魁、辽东巡安张铨,询问二人手榴弹和炸药包等情况。
听袁应泰询问手榴弹和炸药包,二人说的头头是道。
要说世上心眼儿最“坏”的人,不是强盗、不是土匪、不是武将、也不是皇孙,最坏的是读书人!
何廷魁、张铨二人就是典型的“坏的冒烟儿”的读书人。
何廷魁、张铨虽是文官,但是一直处在辽阳。
朝廷在万历四十五年开始,派了数百探子前往辽东。通过不断送来辽东的紧急情报,二人深知建奴虎视眈眈,故而熟知兵备。
自打万历四十四年,手榴弹、炸药包作为制式装备,运往辽东,两位山西老乡较上劲,闲着没事就开始研究。
首先是手榴弹,二人通过实验,一致认为应当保留某皇三孙子认为不适合实战的五斤装型号。
这还不算,这二位心地善良的读书人商议,又在手榴弹内部加了数十个泡过马粪的铁片;另外还通知工匠,把手榴弹外面的铁壳制成粗糙不堪。
其结果是手榴弹爆炸时的弹片多了数十个!威力增大了数倍!
最令人叫绝的是改进炸药包!
辽阳兵备道何廷魁,字汝谦,山西大同人。历任泾县知县、刑部主事、归德知府、西宁兵备道、黎平知府。在归德知府任上,曾将恶霸张国安绳之以法,合府百姓称贤。
作为“贤良”的兵备道,何廷魁仔细研究了炸药包,用各种动物做了实验。
炸药包的优点很明显:声响!
五部之内的牛羊几乎瞬间震死、十步之内瞬间震晕、耳鸣头昏、丧失战斗能力外加永久失聪!这还是五斤装炸药包的威力,十斤装的威力几乎翻倍!
另外士卒都称赞,炸药包炸死的牛羊肉特别香!
至于为啥知道能失聪,是因为那几个倒霉蛋儿士卒,就是多次实验炸药包,最后几乎什么都听不见。
那几个士卒也很争气,发明了抗响神器——棉花团!
何廷魁也发现炸药包的缺点,除了靠声响外,没其他威力,这可不符合何大兵备道的性格,于是何廷魁仔细琢磨,于是有了新的发明。
具体是这样的:先取一块大棉布——厚棉被最好,上面铺上厚厚的稻草,撒上火药;再把炸药包裹在棉布中,打捆,接出引信。
由于此武器太过阴险、恶毒,士卒给此武器起名——魁家包!
张铨见兵备道何廷魁得意洋洋,心中也是不满:“同为文官,你能发明新武器我就不能吗?”
辽东巡安张铨,字宇衡,号见平,山西沁水窦庄人,万历兵部尚书张五典之子,妻霍氏,儿子张道浚,女儿张凤仪。
值得一提的是,张铨的女婿叫马祥麟,马祥麟的亲爹叫马千乘,马千乘的妻子叫秦良玉!
张铨也是“贤良”的巡按御史,首先是略微改进了魁家包,除了在里面加了少许泡过马粪的铁钉,还稍微加了点猛火油!也就是某无良皇孙“发明的”煤焦油!
张铨觉得还够,又有了其他发明。
具体是这样的:找一个大木桶——小点的水缸亦可;底部放入油布包裹好炸药包;再将猛火油和柴草混合,加入柴草的目的是加强凝固性,防止木桶掉下城墙摔得粉碎。
再将猛火油添入桶中,引信用中空竹管接通内部,外侧要有油布包裹——其实已经用不到引信了。
鉴于此武器太已经无法用阴险、恶毒来评价,简直是丧心病狂!所以广大士卒给起了名字——铨家桶。
何廷魁对张铨的发明也是嗤之以鼻,当即指出其重大缺点:仅炸药包就最低就五斤重,外加水桶或者水缸就得十几斤,再加上猛火油,这铨家桶最低三、五十斤!
虽说实惠、量足,可一但战起,谁敢扛着五十斤重、哧哧冒着火星的铨家桶冲到城墙往下扔?
于是,万历二十九年三甲三十七名进士何廷魁,笑着拍了拍万历三十二年三甲倒数三十六名进士张铨的肩膀,说道:“见平,还是让本官帮你改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