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安居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毛泽东楹联、名句、趣事章节目录 > 毛泽东楹联、名句、趣事第5部分阅读

毛泽东楹联、名句、趣事第5部分阅读

毛泽东楹联、名句、趣事作者:作者不祥 2021-04-15 14:28
    延误省委18日合攻长沙的计划,于是决定放弃萍乡县城,一部分回安源留守,大部分转攻澧陵县城。当天下午,第二团1000余人乘火车杀奔澧陵。将近中午,先头部队在老关车站消灭湖南敌第四集团军罗定独立团一个排,俘敌20余人,缴枪10余支。下午时,部队逼近澧陵城,在澧陵四乡起义农民的配合下,第二团傍晚攻入县城,俘敌100余人,缴枪80多支。打开监狱、救出被捕党、团员和工农群众300余人。随即恢复工会、农会等革命民众团体,成立中国革命委员会澧陵分会,由安源工人张明生任县长。发布安民告示,说明工农革命军出征的意义。召开公法团体会议,议决金融、筹款等重要事项,制定土地革命及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政府等行动大纲。派10支宣传队到农村进行宣传。  当第二团11日攻打萍乡县城的时候,奉派在株洲领导暴动的安源工人朱少连、涂正楚等,按计划于当晚率领当地工农武装开始起义,以期夺取武器,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四团,并配合第二团攻打澧陵县城。  12日凌晨,队伍占领株洲火车站,同时攻打团防局,夺取步枪12支,占领株洲镇。当即召开数百人的群众大会,宣布起义胜利。并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天亮以后,闻敌军从长沙扑来,起义队伍因人少武器差,无法抵抗,分散转移。原定以朱少连为团长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四团未能组成。  12日傍晚,第二团在攻占澧陵后乘胜追击逃敌,到达株洲时,株洲起义队伍已散。第二团领导人听说长沙敌军正向株洲方向运动,急忙将追击到株洲的队伍接回澧陵。  13日,第二团决定避敌锐气,主动撤出澧陵县城,放弃原定经株洲攻长沙的计划,改北上攻取浏阳县城,以期取得浏阳农民的支援,并与第一、第三团会合。  14日凌晨,第二团撤出澧陵县城,部分回安源增援,其余的700---800人在王新亚等人率领下经老关北上浏阳,16日上午一举攻克浏阳城,部分占领浏阳后,王新亚等因未抓紧发动四乡农民和及时与第一、第三团联系,反而因连克两城而产生轻敌思想,放松警戒,忙于召集商绅开会筹款。  17日下午,敌军重兵包围突袭,第二团因仓促应战而被打散,团长王新亚下落不明。被打散的第二团官兵结队在附近寻找不到。许多人在浏阳转了几天,找不到部队,只好结伴回到安源或各自家中,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游击战争,或从事其他革命工作,约有60多人赶到文家市。留在安源的爆破队60余人则奉命从安源赶到文家市会师。  21日,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离开文家市向萍乡退却,当天在萍乡桐木宿营。第二团战士、桐木籍安源矿工彭昌萍奉命留在桐木开展革命工作,他很快组织了一支游击队,进行游击战争。  22日部队到达上栗市,得知萍乡县城和安源驻有敌军重兵,不能通过,遂绕道萍乡至宜春边境南下,23日宿营小枧,24日傍晚到达芦溪宿营。25日清晨部队往莲花县方向行进时,遭赣军朱培德部的江保定特务营和保安第四团突然袭击,损失步枪200余支,死伤数十人,总指挥卢德铭牺牲。毛泽东集合部队,翻过大山,进入莲花县。  29日部队到达永新三湾村,并进行改编,由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安源组建的第二团官兵分散编入各连队。  10月初,部队到达宁冈县,从此开始了创建井冈山斗争的伟大斗争。  芦溪战斗的基本情况:  1927年9月19日,秋收起义各部队会师浏阳县的文家市。21日,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离开文家市向萍乡退却,向井冈山进军。24日到达芦溪宿营。25日清晨部队经过山口岩向莲花方向前进。毛泽东、卢德铭率领指挥的红一团在前、三团在后,左右两路隔河上行。部队出发不久,赣军朱培德的江保定特务营和保安第四团,便从萍乡县城尾随追击,在距离芦溪15华里的山口岩,起义部队与敌遭遇。由于敌数路夹击,且已占领河边的白泥坳山头,控制起义部队过河和前进的道路,情况危急。卢德铭率一个连的兵力返回山口岩,夺下白泥坳山头,阻击敌人,掩护部队转移。部队转移后,卢德铭率部后撤。通过一片开阔地和茶油林时,敌人又抢占白泥坳山头,居高临下,向撤离的起义部队射击。卢德铭骑着一匹白马,目标明显,不幸头部中弹,倒在芦溪县山口岩那个山冈上的草丛里,壮烈牺牲,年仅23岁。&nbsp&nbsp

    “叫花子与龙王爷比宝”

    里仁小学----毛泽东“犯天条”的地方,毛泽东----带领中国工农革命军走向强大的地方。在这里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演讲:  “叫花子怎能与龙王爷比宝?”  1927年9月19日,毛泽东里仁小学说得一句很著名的话。他站在学校后门的讲台上,继续说道:  “难道大家还不知道这个道理么?叫花子怎么能与龙王爷比宝呢?!”  “目前,我们现在还有1500多人。靠我们这些人去攻打长沙,那就好比‘叫花子给龙王爷比宝’。我们应该改变行军路线,到罗霄山脉去发展我们的革命,保存我们的力量。  “我们不是不执行上级的命令。因为,执行上级的命令,也必须依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因为,上级的命令也是可以依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加以改变的。”  毛泽东站在里仁小学后门的台阶上,那样慷慨激昂的入情入理的讲述了这个普通的而又深刻的道理。  战士聆听着、默然着、点头着。  然而,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在当时的领导层内部,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并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据黄仲芳编著的《走向井冈山》中记载:  在里仁小学后栋那个教室里,气氛非常沉重。沉重的几乎大家的喘气声都能听得到。  参加会议的有: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余洒度;副师长余贲民;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苏先俊。  毛泽东以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主持召开了这次会议。  会上,毛泽东深刻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放弃攻打长沙退却萍乡的主张。对此,余洒度极为不满。以余为代表的少数人,则坚持“取道浏阳直攻长沙”的意见。  两军对垒,各不相让。  毛泽东列举种种事实,耐心说服众人。余洒度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会议发展到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地步。因此,不得不采用投票表决的办法来决定最后的意见。最后,总指挥卢德铭在关键的时刻,投了毛泽东关键的一票,支持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同意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带部队向井冈山进军的意见。余洒度碍于卢德铭是他的顶头上司,红着脸,忿忿不平的离开了会场。  叶永烈著的《毛泽东之初》中这样写到:毛泽东参加革命后,因熟悉农村,擅长领导农民运动,被瞿秋白称为中国两个“农民运动之王”之一,另一个就是彭湃。  那是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就慷慨陈词,既讲了“须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同时,在湖南文家市的里仁小学里,又说了“要引导和做好‘土匪’工作”的名句。当时,余洒度等人坚决不同意他的主张,说把部队拉上山是想当“山大王”,是对抗中央的决策和省委的命令!  对此,毛泽东反驳道:“历代都有‘山大王’,山大王凭借山势,官兵总是没有办法消灭他。如果说我们也要当‘山大王’,那么这个山大王是从来没有过的‘山大王’,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义、有政策、有办法、闹革命的‘山大王’。我们不是不想要长沙,而是我们现在的力量太弱,打不了长沙。中国的地方大,政治不统一,经济不平衡,我们要找敌人最薄弱的地方站稳脚跟。井冈山就是敌人最薄弱的地方,根据目前的情况,我们应该到那里去发展我们的力量!”  毛泽东借了里仁小学的一张地图,图上的罗霄山脉就像一弯眉毛。他指着中段的井冈山说:  “我们要到这眉毛最浓的地方当‘山大王’!”  上了井冈山以后,毛泽东成功地收编了当时已在山上做‘山大王’的袁文才和王佐,并向王佐学到了“既要会打仗,又要会打圈”的宝贵经验。所谓“打圈”,就是在官军上山时,往密林一钻,绕几个圈就把官军甩掉了。这给毛泽东后来的游击战战术以很大的启示!  何长工老人还回忆了这样一段往事,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读起来至今依然耐人寻味。  “当部队到文家市前后,不少同志还在醉心于如何攻取大城市的时候,我就在和毛泽东的接触中,看出了他有找一个地方落脚的打算。还是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十分注重农民运动,举办农讲所,培养农运干部。他说过,中国革命在大城市里没有希望,希望在农村。据说,他从广州回家乡‘养病’的时候,还特地经过井冈山呐。这一次在部队打了几个败仗之后,我亲自听到了毛泽东给我讲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在国际资本处在战后的相对稳定时期,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相勾结共同对付革命的形势下,特别是国内蒋、汪合流,组成反革命联盟,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走交通要道,去打大城市,那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只有把革命引向敌人不注意的地方去发展、去壮大,胜利才有希望。  我记得他这个思想,在准备‘引兵井冈’之前,有一次他在里仁小学召开的营以上干部会议上讲的更具体了。会前他让人画了一张标有罗霄山脉的地形图,开会时用几个木棍支在会场的前面。毛泽东站在地图前,边讲边看图。他首先讲了秋收起义的形势后说:现在敌人集中力量打我们,我们没有打好,这不要紧,我们还留有队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我们总结经验教训,新的胜利一定会取得的,因为有一条,天下的穷人要闹革命,这就是我们获得胜利的因素。他转过身子,认真地指着地图说:我们有一个罗霄山脉,可以休养生息,地图上像眉毛的地方就是我们可以去的地方(当时还不知道井冈山这个名字)。接着他分析了在罗霄山脉发展的可能性。他说:这个地方处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在湘赣两省的边界,是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薄弱的环节,又离两省省会较远。  毛泽东又分析了敌人内部的情况,他说,在国民党反动派内部,派系林立,尔虞我诈,同床异梦,各保实力。因此,省与省、部队与部队之间极不统一。两省敌人你来我不来,你挨打我不救;‘会剿’也往往是剿而不会,会而不剿。现在我们目标大,可以依靠这个地方发展革命力量。  为了鼓舞士气,他还举了一个生动的事例。他说: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里都有山大王,可从来没有听说谁把山大王彻底剿灭过。山大王没有什么主义,可我们是共产党,既有主义又有政策,山大王与我们比不上。那么,敌人怎么能消灭我们呢?  最后,毛泽东向大家详细地谈了井冈山的地形,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五条有利条件。  他说,这里有:  1、 有很好的党;  2、 有很好的群众;  3、 有相当力量的红军;  4、 有便利的作战地形;  5、 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他的这个入情入理的分析,讲得大家全部点头称是。大家都非常敬佩毛泽东的分析,折服了毛泽东的胆略、才华和洞察力,都愿意跟着毛泽东闹革命,并决心跟着他“上山”,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甚至有的人说:“跟着这样的领导闹革命,就是死了也值得!”  1934年1月,冯雪峰刚到瑞金不久,他告诉毛泽东,鲁迅先生看了1928年秋天写的《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  上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鲁迅先生看毛泽东的这首词,赞叹不已。称赞毛泽东真有‘山大王’的气概!毛泽东听了这个话后,开怀大笑,笑得是那样的甜蜜,那样的天真,那样的自信,那样的豪迈!  还有一回,也不知道是谁,给毛泽东送来一本线装本,他大大赞赏了一番。原来,那是范仲淹的《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文章中写及北宋江西剿匪的情景,毛泽东比较古今的山大王,说北宋剿到现在,山大王是剿不完的。笑着说,“蒋介石占京为王,我们占山为王!”  从轻松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当年是多么豪迈,多么的悠闲,就是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还是那样的幽默,那样地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其实,毛泽东对于他“占山为王”的策略,后来也有一个客观的解释。1964年他与美国友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时说:  “革命者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革命的,是被反动派逼迫革命的。”  “每次起义都是逼上梁山的,开始他并不想去,但压迫者使他无路可走。”  “革命家是怎样造就出来的呢?他们不是一开始就是革命者,他们是被反动派逼出来的。我原先是湖南省的一个小学教员,我是逼迫这样的。反动派杀死了很多人民。”  “每个造反者都是被逼上梁山的。”对于这些造反者,“对他们只是利用是不对的,只要实行土地革命,就一定能够领导他们,应看他们为自己的兄弟,而不是客人。”  毛泽东这些客观的分析,说得真切,说得实在,说得完全是心里话。当时当地的情况不允许他有别的任何选择。因为,如果死拼硬打的选择,那么,他所带的到了文家市的1500余名红军战士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全部被敌人杀死。&nbsp&nbsp

    “一个小石头与一堆小石头”

    这是毛泽东在安源煤矿与工人们交谈中一个形象的比喻。  这个比喻说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个基本现实,以及由这个现实所折射出的哲理。  一个小石头,人用脚一下子就被踢开了,而且想怎么踢就怎么踢;然而,如果把小石头堆成一个堆,那么,人就不可能一下子踢开了。说明人----天下的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干事情就会有很大的力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很快被工人们所接受。  据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人民政府编印的《走进安源》上记载:  1921年7月以后,毛泽东在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之后,担任中共湖南支部书记。为了贯彻党的“一大”决定,积极地开展工人运动,当时产业工人最多、最集中且在全国社会经济政治中占有一定地位的安源,便顺理成章地纳入了毛泽东的视野,也成了他实地考察工人状况的首选之地。1921年10月下旬,毛泽东以走亲访友的名义来到安源,住在八方井的同乡、在矿上当段长的毛紫云家中。毛紫云找来在井下挖煤的同乡张竹林,嘱咐他陪同毛泽东下矿井看一看。  据张竹林在60年代回忆记载:第二天上午,毛泽东换了短装,手提一盏矿灯,与张竹林一边交谈一边走过总平巷大巷后,确定到张竹林的工作面去看看。张竹林急忙劝阻说:  “不能去!小巷道很矮,要伏着身子才能爬过去,有的地方坡度很陡,上面又滴水,怕出事。出了事,我担待不起。”  毛泽东笑笑说:  “不要紧,你们天天在里面做工都不怕,我去看看还怕吗?”  张竹林只好带路前行。抵达工作面时,毛泽东全身是煤,满头大汗。张竹林向工友们介绍说:  “这位是毛家师爷的客人,湖南来的毛先生。”  毛泽东走过去,在一根坑木上坐下来,一个工人忙解下手巾为他擦灰,毛泽东拉住工人的手说:  “不用擦,没关系。”工人们见毛泽东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都很自然地围拢过来。毛泽东问工人们每天要做几个小时的工作,做一天有多少钱?工人们说,除进班出班时间外每天要做12个小时,干一天有8个毫子(铜钱),有的12个毫子。毛泽东同情地对工人们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