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楹联、名句、趣事第6部分阅读
《毛泽东楹联、名句、趣事》作者:作者不祥 2021-04-15 14:28
伤兵增多,逃兵增加。要带好这支部队,首先必须稳定军心。只有稳定了军心,才有将来发展和出击。毛泽东平生立足于从事农运工作,很少涉足于军事。此次暴动,特别是近期的几场战斗,部队有了很多的牺牲,特别是部队内部领导层的意见,又是那么不统一,以师长余洒度和三团团长苏先俊为首的有旧式军阀作风的“领导们”,又是那么顽固地坚持他们的错误主张,甚至他们一直抱怨说什么: “尤其使人困惑的是湖南省委根本不懂军事,瞎指挥,竟派了一个教书先生来统管军队,事事都要请示他,把咱这些搞军事的人凉在一边,没有个性、没有自由,我们还算军人么?” “人家是前委书记,全权负责指挥军队。咱这些人就像香炉子上的菩萨,好看不好吃。什么团长呀、师长呀,官衔倒不少,没有半点用处!” “为什么上级派一个‘教书匠’来领导军队?!哼!以后咱们走着瞧!”。 所有这一切,对于毛泽东这个文弱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但是,毛泽东并没有灰心丧气。凭着他的胆略和胸怀,以及平时他所学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他仍然那样坚定地率领着这支部队继续前进着、前进着!特别是他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变得那样冷静、那样深邃。他反复地思考着下一步的思路,决定在一个合适的地点,对部队进行一次整编和思想教育。 然而,现实就是现实。部队依然是这样地走着。毛泽东拐着脚,艰难地行走在队伍的中间。呈菜色的脸容,使他变得越发憔悴。 那是在快到莲花县城的一天,部队安全地到达了甘家镇。毛泽东传令后续部队就地待命,嘱咐陈皓与师部联系,安排部队宿营一事。自个儿领着特务连副连长张宗逊信步走进小街。 甘家镇是一个由四五个村庄组成的小镇,足足有百十户人家。毛泽东眺望着鳞次栉比的青砖瓦房,随意的走进几家伙铺。见房子里的房东去无踪影,只听得战士们搬床板、铺铺草的喧闹声。 “老百姓都到那里去了?”毛泽东随意地问三营营长张子清。 “部队开进后就没有见到过老百姓。”张子清答道。 “是师部下令要你们住到这里的?”毛泽东神色变得冷峻起来。 张子清点了点头,没作任何解释。 毛泽东走出街心,远远地望见几个战士在一块旱地里寻找什么东西。 “他们在寻找什么?”毛泽东挥着手,问道。 “战士们饿得慌,在地里刨红薯充饥。”张子清答道。 “乱弹琴!”毛泽东愠怒地嚷道:“咱们是工农革命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怎么能做有损老百姓利益的事情呢?赶快派人去制止,不允许这样做!” 张子清羞红着脸,应了一声“是!”转身离去。 毛泽东满脸怒容地来到师部,见余洒度几个师领导躺在床上,屋子里弥漫着阵阵酒香气。毛泽东紧锁眉头,不满地走出师部,来到小镇外。 “传令部队,到这里集合,我有话讲。另外,派人去叫醒余洒度,就说我在村东头等他。”毛泽东下命令后,张宗逊立即嘱人四处通知。部队三三两两,渐渐地集聚在村东头。 毛泽东点燃一支香烟,猛地吸了两口。一缕青烟,从嘴边升起。余洒度、苏先俊等人在卫兵的簇拥下,来到村东头。 毛泽东锐利地眼光投向余洒度布满阴霾的脸上:“余师长,部队驻扎在什么地方?”毛泽东冷冷地问余洒度。 余洒度涨着血红的脸,张睁着睡意惺忪的双眼道:“师部已经作了安排,就地宿营,安置在老百姓家里。” 毛泽东接着又问:“安排在老百姓家里,是否与老百姓已经协商好了?” 余洒度见毛泽东书生意气,轻蔑地一笑:“老百姓都跑光了,到那里去协商?非常时期,就得非常处置。” “既然部队都驻扎下来了,余师长也作了安排,小镇上伙铺多的很,住后续部队绰绰有余。我看部队就住在这里。”三团团长苏先俊见余洒度难堪的样子,帮忙着解释道。 “不行!”毛泽东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房子是老百姓的财产,不经老百姓的同意,咱们绝对不能住。往后我们还在这一带打游击,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咱们就无法在这里站住脚。”毛泽东将烟含在嘴里,又吸了两口,说:“余师长,赶快命令部队搬出来,老百姓的东西一点儿都不能动。部队是讲纪律的,没有纪律,部队就是一盘散沙。” 毛泽东见部队都集合好了,扔掉烟头,站在草坪上,大声地讲道: “同志们!我们总算摆脱了敌人追剿,顺利地到达了莲花县,井冈山已近在眼前了。” 他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继续说道: “同志们!部队艰难转战,大伙都辛苦了。要革命就不要怕流血流汗。咱们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部队,是为广大劳苦百姓打天下谋利益的仁义之师。眼前的革命的确是遭受了严重挫折。但是,挫折总是暂时的,就像天上的乌云一样,它总是遮不了太阳的。 “打个比方说,我们现在这支队伍,就好比一个‘小石头’,而蒋介石呢,就好比一个‘大水缸’。别看石头小,但只要用小石头使劲地一砸,水缸就会破了,水就流光了!我们现在队伍的人数虽然很少,但我们将来一定能够强大起来!我们一定能够会打破蒋介石这个‘大水缸’的!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井冈山地区,将来我们还要在这一带打游击,建立巩固的革命大本营。我们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老百姓,支持我们的革命。我们只要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就能站稳脚跟。大家都知道,人民军队好比鱼,老百姓好比水,咱们和老百姓的关系是鱼水关系,鱼那能离开水呢?刚才,我到镇子上转了一下,有不少战士闯入老百姓的家,不分青红皂白,随意动老百姓的东西,有的甚至跑到后山上,挖老百姓的红薯吃,这种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 “咱们是革命军队。一支军队如果没有铁的纪律,要取得胜利只能是一句空话。远的不说,就说近代的洪秀全,他领导的太平天国,也有严明的纪律。所以,他领导的军队,从广西出发,打遍了大江南北,所向披靡,最终占领了南京。他之所以取得胜利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铁的纪律。如今咱们刚刚走进井冈山山区,就侵害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能欢迎我们吗?因此,我宣布,凡是住在老百姓家中的部队一律搬出来,不允许有任何侵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发生。咱们借老百姓的门板,就在街上宿营。另外,尽快把藏在山里的老百姓找回来,向他们讲述革命道理。” 毛泽东的一番讲话,博得了干部和战士们的一阵阵掌声,大家普遍感到心里很开朗了,平时的那些思乡情绪,怕死的情绪,怕苦的情绪,以及革命到底能不能成功?这样下去是不是真革命,是否可以得到好处的疑虑情绪,都在逐渐地消除。 尽管当时的干部战士识字不多,也说不出多少道理。但经过毛泽东这么一讲,心里犯嘀咕的事少了许多。 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部队以顺畅的心情开始走向三湾,走向井冈山!&nbsp&nbsp
遂川县苏维埃主席台两侧的对联
然而,到了井冈山,部队应该怎样开展工作?如何把农民兄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何使我们的部队有饭吃?这些赤裸裸的生存问题,现实地摆在工农革命军领导特别是毛泽东的面前。 面对着这些具体的又事关部队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毛泽东开始了发动群众的工作,使得农民兄弟对打土豪、分田地,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知,参加革命当红军的热情愈加高涨。于是,便有了下面这副既有煽动力又有革命豪情的楹联: 那是1928年1月5日,革命军攻占遂川县城,成立工农兵政权,在主席台的两侧悬挂了经毛泽东亲手改写的一副对联: “想当年你盘剥工农好就好利中生利 到今日我斩杀土劣怕不怕刀上加刀” 从这里既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对人民的挚热情感,又可以看到他对农村生活的深厚体验。因为,他非常清楚在黑暗的旧社会,在封建制度下,地主老财就是像楹联中所说的那样压榨贫雇农,好了再求好,多了还求多,永无止境。简直达到了《红楼梦》“好了歌”中写的“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生只恨聚无多,聚到多时人去了”的境地。这就是当时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就是当时的地主老财聚财敛财实际心理的真实描述。 时至今日,到了今天农民兄弟扬眉吐气的时候了,那还能怕呢!那还能没恨呢!!……、&nbsp&nbsp
“当兵就要当红军”
毛泽东和朱德先后来安源,招募了许多的新战士。其中,在“扩红”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当兵就要当红军!” 中国的传统俗语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当兵为什么要当红军呢?红军是什么样的队伍,是什么样的兵呢?看了这个口号,谁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引起思索。这正是毛泽东及其下属留给人们的思考,正是宣传艺术的魅力所在。 当人们怀着疑问心情询问“扩红”战士们的时,他们就慷慨陈词地向人们解释着: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是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 “红军是为了大家都吃上饭的队伍,是为了大家都有田种的军队。 “红军内部官兵是一致的,从来没有打骂体罚的事情。 “只有参加红军,才能打碎这不平等的社会制度。 “红军是天下最好的军队,有了红军我们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 就是这样一个敢于把自己的底牌亮出来的口号,一个具有宣传艺术魅力的口号,撼动了多少优秀儿女的心。 曾几何时,有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有的就是死在疆场上,也没有一点后悔之意! 这口号,就是现在读起来,也倍感亲切。因为,它是坦诚、是力量、是号角,更是艺术。&nbsp&nbsp
哭烈士、悼烈士
毛泽东既是一个有血性的汉子,更是一个非常讲感情、重感情的人。特别是在他的战友为了革命献出自己生命的时候,他的内心充满着极度痛苦和思念。其中,哭王尔琢就是典型的一例。目前,在井冈山博物馆里还保留着他当年“哭王尔琢”的一副楹联。 王尔琢,红军第28团团长。 1927年8月,二营营长袁崇全带领二营叛变,而且带着所属部队开始逃跑。为了追回这些变节的人,特别是那些无辜的战士,王尔琢只身去追那些人。8月26日,王尔琢在追回部队返回时,在江西省崇义县思顺圩被叛徒杀害,牺牲时年仅25岁。 当毛泽东得到这个消息后,悲痛至极。随即,他作联一副悼念王尔琢: 哭 王 尔 琢 “一哭同胞,二哭同胞,同胞今已矣!留却工农谁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念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这字里行间,字字表现出毛泽东对战友的无限思念。 而且,这副长联是毛泽东亲自拟就的,由陈毅同志亲自书写的。1928年10月的一天,红四军在江西的宁冈县举行了追悼团长王尔琢的大会,会场的前面,摆放着边界党、政机关和各领导同志书写的挽联。而毛泽东写、陈毅书的这副挽联,蓝地白字,非常的醒目,非常的引人注目,起到了教育和激励后人的良好作用。 毛泽东博学多才,特别是擅长楹联,并注意用楹联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 人们都知道,在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国捐躯。对此,毛泽东写了不少挽联来悼念他们。 1931年9月15日,红五军副军长黄公略在转移途中,路经江西吉安县东固山时,遭到敌军空袭,不幸中弹牺牲。当时,敌人的子弹正好打中他的上腹部,血流如柱,非常悲壮。毛泽东得知后,心情十分沉重。毛泽东亲自为追悼会写了这样一副挽联: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 堪恨大祸从天降;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 好教后世继君来。” 这挽联,既切亡者生平,又激励后人奋斗。文词洗练,言真意切,深切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1937年7月,毛泽东还为冀东抗日英雄杨十三同志书写了一副挽联。内容是: “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 燕赵对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犹见典型。” 这挽联,对仗工整,运字巧妙;讴歌先烈,笔酣墨饱;抨击敌人,一针见血,无不以辞见义,气势不凡。 对于这些楹联,就是今天读来,仍然是革命传统的好教材,给人促进和激励。&nbsp&nbsp
“黄埔”与“红埔”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的来历。1931年10月,朱德、毛泽东在宁都县小布方面军总部,专门与红八军军长何长工和红五军军长邓萍等谈了创办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的事情。 毛泽东说:北伐时期,国民党有个“黄埔”,我们现在要办一个“红埔”,你们看怎么样? 他接着说:新旧军阀很懂得有权必有军,有军必治校这个道理。我们是人民的军队,虽有人民的支持和参加,但为战胜敌人,也需要办校、治军,学习战略、战术,培养自己的建军人才。你们看我这个想法怎么样。 他的话得到了大家一致赞同。 根据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倡议,11月,中央决定,除了各地区、各部队继续办好教导队、随营学校以外,在瑞金创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由闽粤赣边彭杨红军学校第三分校、红一方面军教导队合编组成,全校共1235人。 1932年春天,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下设3个军事营、1个政治营,另有3个独立单位,即上级干部队、炮兵队和工兵连,有学员1000余人。历任校长都是红军的高级领导人。学校领导机关与学员队的领导干部,也都是从各部队抽调的优秀领导干部。同时制定了从战争实际出发、从部队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方针,使课堂与战场、学校与部队紧密相连;根据部队实际需要和情况变化,不断调整和充实教学计划与训练内容,以培养学员为无产阶级事业奋斗的精神、会组织指挥部队的进攻和防御作战为目的;训练方法灵活多样、政治教育废除灌输式,采取讨论式,教学相长,能者为师;军事训练采取精讲多练,实兵对抗演习。 从1931年秋----1933年秋,共办了6期,培训了10000多名军政干部,极大地增强了红一方面军干部队伍的建设。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红军的扩大,为便于教学的组织实施和分层次有重点的培训各级干部与各类专门人才,1933年10月,中革军委下达了分编扩大红校的命令,以红校高级班(学员为有两年以上实际经验的团以上干部)和上级干部队(学员为有两年以上的连以上干部)为基础,改变为红军大学(简称“红大”)。以红校第五期学员编成的团队改编为红军第一步兵学校。以红军第六期学员编成的团队改编为第二步兵学校。以红校工兵营、炮兵连、重机枪连、防空连和装甲连为基础,改编为特科学校,主要训练工兵、炮兵和骑兵任务。 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设训练部、政治部、和校务部,教职员不超过20人(亦说只有16人)。至长征前只办了3期,开设高级指挥科(学员主要是师以上领导干部)、上级政治科和上级指挥科(学员主要是营职领导干部和少数团职干部)、上级参谋科(来自各部队的各级参谋)。1934年秋,准备招收第四期学员时军委下达了长征行动的命令。为了继续有效地保存和培养干部,军委决定将红军大学、特科学校及两个步兵学校合并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学校,陈庚为校长、宋任穷为政治委员。在长征中,该校命名为干部团,下设一个上级干部队(培养营、团军政干部及地方干部)、一个政治营(培养连级政工干部)、一个特科营(培养特种兵干部)和两个步兵营(培养连排级军事干部)。上级干部队分为军事指挥科、政治科和地方工作科。 “黄埔” ---- “红埔”,这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遂川县苏维埃主席台两侧的对联
然而,到了井冈山,部队应该怎样开展工作?如何把农民兄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何使我们的部队有饭吃?这些赤裸裸的生存问题,现实地摆在工农革命军领导特别是毛泽东的面前。 面对着这些具体的又事关部队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毛泽东开始了发动群众的工作,使得农民兄弟对打土豪、分田地,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知,参加革命当红军的热情愈加高涨。于是,便有了下面这副既有煽动力又有革命豪情的楹联: 那是1928年1月5日,革命军攻占遂川县城,成立工农兵政权,在主席台的两侧悬挂了经毛泽东亲手改写的一副对联: “想当年你盘剥工农好就好利中生利 到今日我斩杀土劣怕不怕刀上加刀” 从这里既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对人民的挚热情感,又可以看到他对农村生活的深厚体验。因为,他非常清楚在黑暗的旧社会,在封建制度下,地主老财就是像楹联中所说的那样压榨贫雇农,好了再求好,多了还求多,永无止境。简直达到了《红楼梦》“好了歌”中写的“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生只恨聚无多,聚到多时人去了”的境地。这就是当时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就是当时的地主老财聚财敛财实际心理的真实描述。 时至今日,到了今天农民兄弟扬眉吐气的时候了,那还能怕呢!那还能没恨呢!!……、&nbsp&nbsp
“当兵就要当红军”
毛泽东和朱德先后来安源,招募了许多的新战士。其中,在“扩红”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当兵就要当红军!” 中国的传统俗语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当兵为什么要当红军呢?红军是什么样的队伍,是什么样的兵呢?看了这个口号,谁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引起思索。这正是毛泽东及其下属留给人们的思考,正是宣传艺术的魅力所在。 当人们怀着疑问心情询问“扩红”战士们的时,他们就慷慨陈词地向人们解释着: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是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 “红军是为了大家都吃上饭的队伍,是为了大家都有田种的军队。 “红军内部官兵是一致的,从来没有打骂体罚的事情。 “只有参加红军,才能打碎这不平等的社会制度。 “红军是天下最好的军队,有了红军我们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 就是这样一个敢于把自己的底牌亮出来的口号,一个具有宣传艺术魅力的口号,撼动了多少优秀儿女的心。 曾几何时,有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有的就是死在疆场上,也没有一点后悔之意! 这口号,就是现在读起来,也倍感亲切。因为,它是坦诚、是力量、是号角,更是艺术。&nbsp&nbsp
哭烈士、悼烈士
毛泽东既是一个有血性的汉子,更是一个非常讲感情、重感情的人。特别是在他的战友为了革命献出自己生命的时候,他的内心充满着极度痛苦和思念。其中,哭王尔琢就是典型的一例。目前,在井冈山博物馆里还保留着他当年“哭王尔琢”的一副楹联。 王尔琢,红军第28团团长。 1927年8月,二营营长袁崇全带领二营叛变,而且带着所属部队开始逃跑。为了追回这些变节的人,特别是那些无辜的战士,王尔琢只身去追那些人。8月26日,王尔琢在追回部队返回时,在江西省崇义县思顺圩被叛徒杀害,牺牲时年仅25岁。 当毛泽东得到这个消息后,悲痛至极。随即,他作联一副悼念王尔琢: 哭 王 尔 琢 “一哭同胞,二哭同胞,同胞今已矣!留却工农谁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念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这字里行间,字字表现出毛泽东对战友的无限思念。 而且,这副长联是毛泽东亲自拟就的,由陈毅同志亲自书写的。1928年10月的一天,红四军在江西的宁冈县举行了追悼团长王尔琢的大会,会场的前面,摆放着边界党、政机关和各领导同志书写的挽联。而毛泽东写、陈毅书的这副挽联,蓝地白字,非常的醒目,非常的引人注目,起到了教育和激励后人的良好作用。 毛泽东博学多才,特别是擅长楹联,并注意用楹联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 人们都知道,在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国捐躯。对此,毛泽东写了不少挽联来悼念他们。 1931年9月15日,红五军副军长黄公略在转移途中,路经江西吉安县东固山时,遭到敌军空袭,不幸中弹牺牲。当时,敌人的子弹正好打中他的上腹部,血流如柱,非常悲壮。毛泽东得知后,心情十分沉重。毛泽东亲自为追悼会写了这样一副挽联: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 堪恨大祸从天降;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 好教后世继君来。” 这挽联,既切亡者生平,又激励后人奋斗。文词洗练,言真意切,深切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1937年7月,毛泽东还为冀东抗日英雄杨十三同志书写了一副挽联。内容是: “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 燕赵对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犹见典型。” 这挽联,对仗工整,运字巧妙;讴歌先烈,笔酣墨饱;抨击敌人,一针见血,无不以辞见义,气势不凡。 对于这些楹联,就是今天读来,仍然是革命传统的好教材,给人促进和激励。&nbsp&nbsp
“黄埔”与“红埔”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的来历。1931年10月,朱德、毛泽东在宁都县小布方面军总部,专门与红八军军长何长工和红五军军长邓萍等谈了创办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的事情。 毛泽东说:北伐时期,国民党有个“黄埔”,我们现在要办一个“红埔”,你们看怎么样? 他接着说:新旧军阀很懂得有权必有军,有军必治校这个道理。我们是人民的军队,虽有人民的支持和参加,但为战胜敌人,也需要办校、治军,学习战略、战术,培养自己的建军人才。你们看我这个想法怎么样。 他的话得到了大家一致赞同。 根据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倡议,11月,中央决定,除了各地区、各部队继续办好教导队、随营学校以外,在瑞金创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由闽粤赣边彭杨红军学校第三分校、红一方面军教导队合编组成,全校共1235人。 1932年春天,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下设3个军事营、1个政治营,另有3个独立单位,即上级干部队、炮兵队和工兵连,有学员1000余人。历任校长都是红军的高级领导人。学校领导机关与学员队的领导干部,也都是从各部队抽调的优秀领导干部。同时制定了从战争实际出发、从部队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方针,使课堂与战场、学校与部队紧密相连;根据部队实际需要和情况变化,不断调整和充实教学计划与训练内容,以培养学员为无产阶级事业奋斗的精神、会组织指挥部队的进攻和防御作战为目的;训练方法灵活多样、政治教育废除灌输式,采取讨论式,教学相长,能者为师;军事训练采取精讲多练,实兵对抗演习。 从1931年秋----1933年秋,共办了6期,培训了10000多名军政干部,极大地增强了红一方面军干部队伍的建设。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红军的扩大,为便于教学的组织实施和分层次有重点的培训各级干部与各类专门人才,1933年10月,中革军委下达了分编扩大红校的命令,以红校高级班(学员为有两年以上实际经验的团以上干部)和上级干部队(学员为有两年以上的连以上干部)为基础,改变为红军大学(简称“红大”)。以红校第五期学员编成的团队改编为红军第一步兵学校。以红军第六期学员编成的团队改编为第二步兵学校。以红校工兵营、炮兵连、重机枪连、防空连和装甲连为基础,改编为特科学校,主要训练工兵、炮兵和骑兵任务。 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设训练部、政治部、和校务部,教职员不超过20人(亦说只有16人)。至长征前只办了3期,开设高级指挥科(学员主要是师以上领导干部)、上级政治科和上级指挥科(学员主要是营职领导干部和少数团职干部)、上级参谋科(来自各部队的各级参谋)。1934年秋,准备招收第四期学员时军委下达了长征行动的命令。为了继续有效地保存和培养干部,军委决定将红军大学、特科学校及两个步兵学校合并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学校,陈庚为校长、宋任穷为政治委员。在长征中,该校命名为干部团,下设一个上级干部队(培养营、团军政干部及地方干部)、一个政治营(培养连级政工干部)、一个特科营(培养特种兵干部)和两个步兵营(培养连排级军事干部)。上级干部队分为军事指挥科、政治科和地方工作科。 “黄埔” ---- “红埔”,这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