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9章 土豆宴
《暗黑大宋》作者:午后方晴 2021-05-14 00:24
但真相呢?
就是为了银行司,赵顼也不可能真的容许王巨这么做。
其实当天王巨承诺了赵顼两件事,谢景温或者可能还有其他的两三个用来立威的大臣,明年冬天就会全部调回来,未必调到京城,但会调到其他地区。
再说,后年就要开战了,让谢景温呆在保安军能干什么?
至于安焘、梁焘与王岩叟三人,后年春天也从彼岸用船带回来,但明年不行,明年银行司还没有完全安定,而且时间短了,这三个家伙说不定还会变本加利。
如果梁王二人因为受不了当地的天气生了病,则立即用船转移到丰市或者更东边的林市、花市。但有一条,只能越转越远,不能往回转移,否则这三个家伙还改不了性子。
并且到此为止了,过了,就不及了。王巨还从一些渠道得知,为此,高滔滔大怒,找到赵顼,u子俩争执了好一会儿。
不过也足够了,整个朝野内外,鸦雀无声,噤若寒蝉。
而且另一件事也要做了……
皇苑里种着一分地的土豆。
实际在船上时,王巨就看到土豆严重腐烂了,船上潮sh气太大了,即便搁了生石灰吸纳水汽都不行,毕竟它们不是从彼岸带过来的,而是从彼岸的彼岸带过来的,滞留的时间太长了,而且许多时间是装在船上的。其实不仅是土豆,彼岸带过来的一些腌肉制品也是如此,因此为了防止,有时将肉往盐卤里热渍,然后晒成或者烤成皮条一般的坚硬,这才往内陆运输。
但这些土豆腐烂了,却不能在船上种植。因此快到密州港时,王巨索性让水手往上面浇水,催其发芽,这样。就等于缩短了移载后的生长时间。否则等它快要成熟时,冬天就来了,那还收获什么?难不成要替它盖大棚么?
正是这个措施,虽然错过了时季。不过也避过了冬天降临。
皇苑这一分田只是一个样板,代表着皇帝重视农业与粮食了。
其他的大头是在开封府与附近的相关州县的官田里,派专人管理、施肥、锄草,十分慎重,现在不能将它们当成食物。而是要当成宝贵的种籽。
到了收获时季,王巨说它们高产,倒底会不会高产,马上就揭晓了。
赵顼传几十名重臣去了皇苑,然后让几名太监与近卫将土豆一一挖上来,甚至怕漏挖了,挖得很深。
但大家都能理解。
古代粮食确实是一个问题,比如唐朝,连清廉的宰相主食还是黄豆。
宋朝引进占城稻,粮食问题得以进一步缓解。但就是这样,茭白还是作为六粮之一的存在,所以一些恶霸为了多种茭,故意将河堤堀开,让良田变成池泽,以此来种茭谋利。然而想一想,如果不吃饭,天天吃茭白,那会是什么样的日子。
太监继续,土豆挖上来了。得将泥土弄干净,这样才能称出它真正的重量。
好一会儿,太监才取来大秤,称其重量。
一百零七斤重。
王巨蹙了蹙眉头。不说是土豆亩产能达万斤的吗?
他还真误会了,实际在天朝初期很长一段时间,土豆的亩产只有一两千斤,后来的什么就不说了,连水稻都能达到亩产千斤以上了,就不要说土豆。
因此王巨产生了误会。难道是因为时季错过了,或者不适应,或者自己记忆中的种植方法不对?
他在胡思乱想呢,然而几十名重臣一起讶然。
这个面积是没有问题的,赵顼没有必要靠做假来褒扬王巨,只能说皇苑里的土地更加肥沃,然而如果不错过季节呢,是否产量更高,最少亩产七八百斤有的吧。
想一想北方亩产有多少,两季下来,不过两石多点。
这错过种植时季的土豆,仅是一季产量就能保持在十石,最少七八石以上,得能养活多少百姓哪?
听着大家的讶然声,王巨苦笑了一下,这是土豆,如果是红薯,产量出来,这些人准得吓得都不相信了。
他挥了挥手。
赵顼身边的太监会意,产量出来了,但它得怎么吃。
王巨提供了几套食谱,做粮食的,做菜肴的。
这几名太监将土豆抬下去开始做膳食了。
对于这玩意怎么吃,大家也感到好奇,于是一起来到宴殿,等的时间并不长,它非是难以煮熟的事物。有主食,有菜肴。不过在这里王巨也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食物的关系,无论土豆或红薯放在中国,是无法做主食的,原因很简单,它们含质白质太低了。这与西方国家不同,西方人是以荤腥为主食的,那么搭配土豆,就很好地解决了粮食问题。
但它们是可以做为副食的,也可以做为牲畜的饲料,虽然不是中国人理想的主食,可在饿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比吃观音土强吧。想一想李自成起义时,如果陕西普及了这些杂粮,李自成有没有起义的土壤?
放在御膳房里烹饪,那自然美味了。
老王吃完后叹息道:“不当吃啊,来年它们可以变出多少土豆。咦,王子安,为何叫土豆,不叫土瓜。”
敢情在他印象中,豆类就是黄豆绿豆碗豆,两者外形上区别太大了。
王巨含糊地说:“是彼岸海商取的名字,但只是一个名字,没那么重要。”
那就土豆吧。
大家吃完了,这是大功劳,王巨也正好说另一件事了,他站起来道:“陛下,诸公,我前段时间去了三司,让三司查看了所有与石炭相关的税收与直接收入,发现其净收入都不足两百万贯。”
蔡确问:“有什么不对吗?”
这是两百万贯,新贯,不少了。
“蔡公,你知道如今大宋一年得消耗多少石炭。”
蔡确摇了摇头。
王巨说道:“我估计最少在六千万石,多可能达到一亿石。”
“有这么多?”
“蔡公,你再仔细地想一想。”
宋朝户数直逼一千八百万户了,这只是户册上的户数,实际户数可能还得增加一两百万户。这些虽是隐户匿户与生蛮,然而他们同样是大宋的百姓,同样在生产或消耗。
随着石炭开采量的增加,各方面都在使用石炭了。特别是王巨在庆州的举措。如今正式蔓延到全国,包括蜂窝煤与壁炉。壁炉只有北方百姓在用,没钱的人家,则就着石炭,搭一个暖坑。这是取暖作用的。
还有做饭的功能。农村人无所谓了,烧各种庄稼的秸杆,城市百姓原来也烧秸杆,同时搭配着木炭,或者木柴,所以宋朝两税中有一项单位,束,也就是草,不仅是喂马的,还有用来做饭之功用。
然而现在渐渐被蜂窝煤取代。并且这项产业养活了不少人。
它使用的范围就太广大了,不但北方城坊户,南方城坊户也普遍地使用石炭做饭。
这是无烟煤的,至于烟煤使用同样广泛,各种冶炼,就连一些陶瓷器作坊,也开始使用了石炭。不提这个工业用煤吧,就是这个民用用煤,宋朝那么多人口,一年得消耗多少石炭?
而且从另一个方面也能看出来。现在的石炭产地主要还是在北方,特别使用了火药后,随着开采技术提高,一石出坑价格已经下降到不足二百五十文。如果运输条件落后,则一石只有两百文,当然,到了百姓手中还维持在三百五十文左右。然而南方却不止了,象是泉州与广州入港价就接近了三百五十文。
实际这个价格真有些坑人,但没办法。这时代只要沾到笨重二字,一个运输成本就是惊人的数字。
正是因为它的价格比较高,彼岸每年也运许多石炭过来,主要就是广州,次之泉州,原先一年只有几十万石,现在每年专门运输石炭的船只达到了六十艘以上,重量达到了近一百五十万石。
因此王巨这个估计,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然而有了这个数据,就有了下面的问题。王巨继续说道:“陛下,臣以最少的数量计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是为了银行司,赵顼也不可能真的容许王巨这么做。
其实当天王巨承诺了赵顼两件事,谢景温或者可能还有其他的两三个用来立威的大臣,明年冬天就会全部调回来,未必调到京城,但会调到其他地区。
再说,后年就要开战了,让谢景温呆在保安军能干什么?
至于安焘、梁焘与王岩叟三人,后年春天也从彼岸用船带回来,但明年不行,明年银行司还没有完全安定,而且时间短了,这三个家伙说不定还会变本加利。
如果梁王二人因为受不了当地的天气生了病,则立即用船转移到丰市或者更东边的林市、花市。但有一条,只能越转越远,不能往回转移,否则这三个家伙还改不了性子。
并且到此为止了,过了,就不及了。王巨还从一些渠道得知,为此,高滔滔大怒,找到赵顼,u子俩争执了好一会儿。
不过也足够了,整个朝野内外,鸦雀无声,噤若寒蝉。
而且另一件事也要做了……
皇苑里种着一分地的土豆。
实际在船上时,王巨就看到土豆严重腐烂了,船上潮sh气太大了,即便搁了生石灰吸纳水汽都不行,毕竟它们不是从彼岸带过来的,而是从彼岸的彼岸带过来的,滞留的时间太长了,而且许多时间是装在船上的。其实不仅是土豆,彼岸带过来的一些腌肉制品也是如此,因此为了防止,有时将肉往盐卤里热渍,然后晒成或者烤成皮条一般的坚硬,这才往内陆运输。
但这些土豆腐烂了,却不能在船上种植。因此快到密州港时,王巨索性让水手往上面浇水,催其发芽,这样。就等于缩短了移载后的生长时间。否则等它快要成熟时,冬天就来了,那还收获什么?难不成要替它盖大棚么?
正是这个措施,虽然错过了时季。不过也避过了冬天降临。
皇苑这一分田只是一个样板,代表着皇帝重视农业与粮食了。
其他的大头是在开封府与附近的相关州县的官田里,派专人管理、施肥、锄草,十分慎重,现在不能将它们当成食物。而是要当成宝贵的种籽。
到了收获时季,王巨说它们高产,倒底会不会高产,马上就揭晓了。
赵顼传几十名重臣去了皇苑,然后让几名太监与近卫将土豆一一挖上来,甚至怕漏挖了,挖得很深。
但大家都能理解。
古代粮食确实是一个问题,比如唐朝,连清廉的宰相主食还是黄豆。
宋朝引进占城稻,粮食问题得以进一步缓解。但就是这样,茭白还是作为六粮之一的存在,所以一些恶霸为了多种茭,故意将河堤堀开,让良田变成池泽,以此来种茭谋利。然而想一想,如果不吃饭,天天吃茭白,那会是什么样的日子。
太监继续,土豆挖上来了。得将泥土弄干净,这样才能称出它真正的重量。
好一会儿,太监才取来大秤,称其重量。
一百零七斤重。
王巨蹙了蹙眉头。不说是土豆亩产能达万斤的吗?
他还真误会了,实际在天朝初期很长一段时间,土豆的亩产只有一两千斤,后来的什么就不说了,连水稻都能达到亩产千斤以上了,就不要说土豆。
因此王巨产生了误会。难道是因为时季错过了,或者不适应,或者自己记忆中的种植方法不对?
他在胡思乱想呢,然而几十名重臣一起讶然。
这个面积是没有问题的,赵顼没有必要靠做假来褒扬王巨,只能说皇苑里的土地更加肥沃,然而如果不错过季节呢,是否产量更高,最少亩产七八百斤有的吧。
想一想北方亩产有多少,两季下来,不过两石多点。
这错过种植时季的土豆,仅是一季产量就能保持在十石,最少七八石以上,得能养活多少百姓哪?
听着大家的讶然声,王巨苦笑了一下,这是土豆,如果是红薯,产量出来,这些人准得吓得都不相信了。
他挥了挥手。
赵顼身边的太监会意,产量出来了,但它得怎么吃。
王巨提供了几套食谱,做粮食的,做菜肴的。
这几名太监将土豆抬下去开始做膳食了。
对于这玩意怎么吃,大家也感到好奇,于是一起来到宴殿,等的时间并不长,它非是难以煮熟的事物。有主食,有菜肴。不过在这里王巨也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食物的关系,无论土豆或红薯放在中国,是无法做主食的,原因很简单,它们含质白质太低了。这与西方国家不同,西方人是以荤腥为主食的,那么搭配土豆,就很好地解决了粮食问题。
但它们是可以做为副食的,也可以做为牲畜的饲料,虽然不是中国人理想的主食,可在饿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比吃观音土强吧。想一想李自成起义时,如果陕西普及了这些杂粮,李自成有没有起义的土壤?
放在御膳房里烹饪,那自然美味了。
老王吃完后叹息道:“不当吃啊,来年它们可以变出多少土豆。咦,王子安,为何叫土豆,不叫土瓜。”
敢情在他印象中,豆类就是黄豆绿豆碗豆,两者外形上区别太大了。
王巨含糊地说:“是彼岸海商取的名字,但只是一个名字,没那么重要。”
那就土豆吧。
大家吃完了,这是大功劳,王巨也正好说另一件事了,他站起来道:“陛下,诸公,我前段时间去了三司,让三司查看了所有与石炭相关的税收与直接收入,发现其净收入都不足两百万贯。”
蔡确问:“有什么不对吗?”
这是两百万贯,新贯,不少了。
“蔡公,你知道如今大宋一年得消耗多少石炭。”
蔡确摇了摇头。
王巨说道:“我估计最少在六千万石,多可能达到一亿石。”
“有这么多?”
“蔡公,你再仔细地想一想。”
宋朝户数直逼一千八百万户了,这只是户册上的户数,实际户数可能还得增加一两百万户。这些虽是隐户匿户与生蛮,然而他们同样是大宋的百姓,同样在生产或消耗。
随着石炭开采量的增加,各方面都在使用石炭了。特别是王巨在庆州的举措。如今正式蔓延到全国,包括蜂窝煤与壁炉。壁炉只有北方百姓在用,没钱的人家,则就着石炭,搭一个暖坑。这是取暖作用的。
还有做饭的功能。农村人无所谓了,烧各种庄稼的秸杆,城市百姓原来也烧秸杆,同时搭配着木炭,或者木柴,所以宋朝两税中有一项单位,束,也就是草,不仅是喂马的,还有用来做饭之功用。
然而现在渐渐被蜂窝煤取代。并且这项产业养活了不少人。
它使用的范围就太广大了,不但北方城坊户,南方城坊户也普遍地使用石炭做饭。
这是无烟煤的,至于烟煤使用同样广泛,各种冶炼,就连一些陶瓷器作坊,也开始使用了石炭。不提这个工业用煤吧,就是这个民用用煤,宋朝那么多人口,一年得消耗多少石炭?
而且从另一个方面也能看出来。现在的石炭产地主要还是在北方,特别使用了火药后,随着开采技术提高,一石出坑价格已经下降到不足二百五十文。如果运输条件落后,则一石只有两百文,当然,到了百姓手中还维持在三百五十文左右。然而南方却不止了,象是泉州与广州入港价就接近了三百五十文。
实际这个价格真有些坑人,但没办法。这时代只要沾到笨重二字,一个运输成本就是惊人的数字。
正是因为它的价格比较高,彼岸每年也运许多石炭过来,主要就是广州,次之泉州,原先一年只有几十万石,现在每年专门运输石炭的船只达到了六十艘以上,重量达到了近一百五十万石。
因此王巨这个估计,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然而有了这个数据,就有了下面的问题。王巨继续说道:“陛下,臣以最少的数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