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一节 大片之殇
《执掌好莱坞》作者:heracross 2021-05-26 14:52
/ter
亚历山大的叹息,引起了利维的一丝苦笑。[]【 】比起来亚历山大,他对这些东西了解的更多,因此,他也知道亚历山大的话其实并没有错。
奥斯卡是个评奖的机构,但是它能够吸引那么多人参加,是因为它也是有着利润的。一部电影在获得了奖项之后,一般来说收入都会有着些许的上涨,一般来说,可以达到两千万左右的获奖收益,这样的钱数,对于投资不多的电影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笔收益。
文艺片的投资一般都不大,有了这么一笔收益之后,也就能够挽回很大一部分利益了。这样的模式,也促使了文艺片不断地拍下去。
而且,在获得了奖项的时候,一个演员的身价也会上涨。演员们接片难保不接烂片,对于没有名气的演员来说,就算是接了烂片也无所谓,反正好名声差名声,都要比没名声强。可是对于好演员来说,如果烂片演得多了,难免就会有损于自己的声誉,也影响别人对自己投资的信心——本阿弗莱克那样不断拍烂片还有名气的人毕竟是少数。
而如果拿了一个奖项,基本上就等于是给演员盖上了演技派的章,以后就算是再拍了烂片,人们也只会指责电影的问题,而不去计较演员的责任。妮可基德曼就是个例子,拿了影后之后她烂片不断,但是身价却始终不跌,也就是因为名气已经建立起来了。
这些东西,一直都是好莱坞的运作模式——商业片赚钱,但是不会瞄着奖项,而文艺片拿奖,则是弥补它们的不算太多的收益,让它们有制作下去的动力。
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很好的一个运转体系。因为商业片虽然收入很高,但是因为投资太大。敢于在这里面玩弄新的拍摄手法,结构模式,主题思想的,毕竟是少数人,大部分人有了拍大片的机会,都是中规中矩,老老实实的制作作品的。而过于中规中矩,自然是不可能催进电影的新思路,新技法的研发,对电影发展不算有利。而文艺片。则恰好补上了这个漏洞,在这方面人们可以肆意的尝试自己的想法,获得了好评就可以获得不俗的名声和弥补性的收入,这样一来,电影产业也就兼顾了赚钱和发展。
美国的电影产业,出色的地方就在于此:它的发达在于它的成系统的体系,让它兼顾各方面。相比之下,欧洲人没有赚钱的想法,他们的电影虽然各种新潮思想不断。可是却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和票房。三大电影节影响力不低,可是他们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这种影响力,只能够让他们自己的电影节为别人作嫁衣裳,一个个的明星在三大电影节成名。可是欧洲人却缺乏利用这些名气的办法。
而利维所知道的日后的中国,总是在想着拍摄赚钱的大片,却忽略了电影的发展,也就造成了票房越来越高。影迷骂声不断的情况。中国自己的电影评奖,自己从来都不怎么重视,没有到位的宣传。没有严谨的评奖标准,这使得中国的奖项失去了公信力,人们也不以获奖为荣,电影只追求钱而不追求别的,质量自然不高。而这样的恶果,就是国人坚信外国电影比本国电影好,都纷纷去看外国片,使得外国电影捞走了大量的收入。
归根到底,比起来美国的模式,他们的模式还是不够成熟系统化的。
这样的模式本来很好,可是在最近两年全都被打破了。电影的票房现在越来越高,十亿的票房在过去的时代叫做奇迹,现在只能算是年度第一,甚至第一都不一定能够保证。商业片的收入大大的增加了,可是文艺片的收益,却没有什么提高,这样一来,商业片在收入上,已经远远甩开了文艺片,这也使得商业片一时间极为受重视,而文艺片则是遭到了轻视——今年的电影中,除了几部冲着奥斯卡去的传记电影,就没有别的好点的文艺片,也就是反映了大公司们的想法。
看似短时间内,这是一个赚钱的事情,可是从长时间来看,这未必不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今年的奥斯卡提名电影票房创了十几年的最低记录,这其实也只是一种预示:在未来的几年里面,奥斯卡的名声也确实是越来越差,再也不复90年代时候佳片不断的辉煌,在未来的几年里面,政治背景和所谓的正能量越来越被看重,一些堂而皇之的献媚片子也能够得到青睐,多少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这些东西本来只不过是次要的玩意儿罢了,可当电影的深刻的内涵不再的时候,这些用来讨好主流的东西,也就越来越被重视了。
对于这些,利维知道的很清楚,亚历山大虽然不清楚,但是作为局内人的他,能够清楚地感觉到奥斯卡公关的意义削弱了。面对着那些票房数亿的大电影,这边还在斤斤计较一两千万的收入,多少让人有些觉得不怎么值得。
而对此,亚历山大的下一步规划也很简单。
“新的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亚历山大的叹息,引起了利维的一丝苦笑。[]【 】比起来亚历山大,他对这些东西了解的更多,因此,他也知道亚历山大的话其实并没有错。
奥斯卡是个评奖的机构,但是它能够吸引那么多人参加,是因为它也是有着利润的。一部电影在获得了奖项之后,一般来说收入都会有着些许的上涨,一般来说,可以达到两千万左右的获奖收益,这样的钱数,对于投资不多的电影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笔收益。
文艺片的投资一般都不大,有了这么一笔收益之后,也就能够挽回很大一部分利益了。这样的模式,也促使了文艺片不断地拍下去。
而且,在获得了奖项的时候,一个演员的身价也会上涨。演员们接片难保不接烂片,对于没有名气的演员来说,就算是接了烂片也无所谓,反正好名声差名声,都要比没名声强。可是对于好演员来说,如果烂片演得多了,难免就会有损于自己的声誉,也影响别人对自己投资的信心——本阿弗莱克那样不断拍烂片还有名气的人毕竟是少数。
而如果拿了一个奖项,基本上就等于是给演员盖上了演技派的章,以后就算是再拍了烂片,人们也只会指责电影的问题,而不去计较演员的责任。妮可基德曼就是个例子,拿了影后之后她烂片不断,但是身价却始终不跌,也就是因为名气已经建立起来了。
这些东西,一直都是好莱坞的运作模式——商业片赚钱,但是不会瞄着奖项,而文艺片拿奖,则是弥补它们的不算太多的收益,让它们有制作下去的动力。
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很好的一个运转体系。因为商业片虽然收入很高,但是因为投资太大。敢于在这里面玩弄新的拍摄手法,结构模式,主题思想的,毕竟是少数人,大部分人有了拍大片的机会,都是中规中矩,老老实实的制作作品的。而过于中规中矩,自然是不可能催进电影的新思路,新技法的研发,对电影发展不算有利。而文艺片。则恰好补上了这个漏洞,在这方面人们可以肆意的尝试自己的想法,获得了好评就可以获得不俗的名声和弥补性的收入,这样一来,电影产业也就兼顾了赚钱和发展。
美国的电影产业,出色的地方就在于此:它的发达在于它的成系统的体系,让它兼顾各方面。相比之下,欧洲人没有赚钱的想法,他们的电影虽然各种新潮思想不断。可是却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和票房。三大电影节影响力不低,可是他们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这种影响力,只能够让他们自己的电影节为别人作嫁衣裳,一个个的明星在三大电影节成名。可是欧洲人却缺乏利用这些名气的办法。
而利维所知道的日后的中国,总是在想着拍摄赚钱的大片,却忽略了电影的发展,也就造成了票房越来越高。影迷骂声不断的情况。中国自己的电影评奖,自己从来都不怎么重视,没有到位的宣传。没有严谨的评奖标准,这使得中国的奖项失去了公信力,人们也不以获奖为荣,电影只追求钱而不追求别的,质量自然不高。而这样的恶果,就是国人坚信外国电影比本国电影好,都纷纷去看外国片,使得外国电影捞走了大量的收入。
归根到底,比起来美国的模式,他们的模式还是不够成熟系统化的。
这样的模式本来很好,可是在最近两年全都被打破了。电影的票房现在越来越高,十亿的票房在过去的时代叫做奇迹,现在只能算是年度第一,甚至第一都不一定能够保证。商业片的收入大大的增加了,可是文艺片的收益,却没有什么提高,这样一来,商业片在收入上,已经远远甩开了文艺片,这也使得商业片一时间极为受重视,而文艺片则是遭到了轻视——今年的电影中,除了几部冲着奥斯卡去的传记电影,就没有别的好点的文艺片,也就是反映了大公司们的想法。
看似短时间内,这是一个赚钱的事情,可是从长时间来看,这未必不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今年的奥斯卡提名电影票房创了十几年的最低记录,这其实也只是一种预示:在未来的几年里面,奥斯卡的名声也确实是越来越差,再也不复90年代时候佳片不断的辉煌,在未来的几年里面,政治背景和所谓的正能量越来越被看重,一些堂而皇之的献媚片子也能够得到青睐,多少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这些东西本来只不过是次要的玩意儿罢了,可当电影的深刻的内涵不再的时候,这些用来讨好主流的东西,也就越来越被重视了。
对于这些,利维知道的很清楚,亚历山大虽然不清楚,但是作为局内人的他,能够清楚地感觉到奥斯卡公关的意义削弱了。面对着那些票房数亿的大电影,这边还在斤斤计较一两千万的收入,多少让人有些觉得不怎么值得。
而对此,亚历山大的下一步规划也很简单。
“新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