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变数
《青云记》作者:林南1 2020-01-14 09:07
第七十八章变数
启元帝似是说与杜宁听,又似喃喃自语,杜宁在一旁听着,却并未答话。!赢话费身为整个建朝最大的密谍头子,杜宁知道的事情比任何一个人都只多不少。早在东南战事还没开始之前,很多密报已经摆了杜宁的案头,而这些密报之事隐现的苗头,也立刻被心思剔透的杜宁察觉,在启元帝默许,仅有几个人知情的情况下,杜宁暗中早就做了相应的准备。
从东南战事开始到现在,杜宁虽然人在京师,手下的眼线却是遍布各地,不仅仅在东南布置了大量的人手,其余诸省也一样有人密察。其中被列为重点监察对象的,除了各地分封的诸王之外,还包括一些毗邻东南的省级大员,甚至还包括京师的很多高门显贵、勋戚贵胄。而事情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如水滤流沙一般,很多原来潜沉在水底的人和事,都一点点地显露出来。如今,在御花园听了皇的一番低语之后,杜宁知道:准备了这么久,皇终于按捺不住,要动手了……
“这些日子东南叛乱,朝野下尽皆动荡,有些事情自然是要查的,但也要注意,不能在这个时候失了分寸,无端将一些并不严重的事情无限制地扩大,要防止一些人趁机生乱,借机牟利。自身也要注意,别在这等关键时刻,犯下不能弥补的错误!”
“是,臣一定谨遵皇教诲。”
启元帝缓缓转过身去,抬头仰望高有数丈、枝繁叶茂的高大桂树,沉默半晌之后,忽然缓缓问道:“一直以来朕和你都在忙,也没有来得及问过。昔日曾叫你去查的几件事情,可有些眉目了么?”杜宁闻言心头一凛,刚要回答,却听启元帝又道:“你不须说,但凡有什么进展,写个折子,自己递来就是。”杜宁连忙应了,须臾之间,脊背已经浸了一层汗珠。
“削藩之事,很快便可以了结。哼!昔日很多人想看朕的笑话,连太后都认为朕多半是有心无力,结果如何?不就是烂了东南一地,砍了无数人的脑袋么?”启元帝语声渐冷,继续说道:“打碎了家什,还可以再造;烂了东南一地,朕可以再让它繁华起来!可若是畏畏尾,任其坐大,朕这万里江山,只怕就会一片一片地烂掉。当初若是朕瞻前顾后,不肯舍了东南半壁,焉有今日的局面……削藩事毕,诸王之兵、财尽皆收归朝廷,只此一样,便足以抵得东南的损失。算一算,这些年来,朕的这个小叔叔从朝廷手里,攫走了多少钱粮?居然自己暗中养了如此多的甲士……盐道、茶道、桑麻、稻米……朕这回的秋风,打得很是痛快,朕倒要看看,之前那些齐声反对朕的人,还有谁敢开口滋事!”
…………
沉寂多时的朝野舆论,随着东南战局的变化,出的声音忽然多了起来。许多先前并不赞成朝廷削藩,甚至是激烈反对削藩的人,忽然转了性儿一般,开始赞美皇的高瞻远瞩,痛批吴淮越三王的谋逆之举,同时也不忘了顺带捎自己,一副早就知道结局如此的派头。尤其是御史台的那些言官,纷纷赶集似地轮番着折子,引经据典、博古论今地论证着朝廷举措的英明和诸王有如今下场的必然性,好像之前曾经激烈反对削藩的事情,和他们半点关系也没有一样。
然而就在朝野一片哗然,纷纷朝着吴王喷着唾沫星子的时候,东南一地,却仍是战事酣然。蜀王见风转舵,做了黑心商人;滇王做了滑头土匪,见势不妙便散了喽啰;越王淮王早早地负荆请罪;无论是正面还是背面,整个战场之,就只剩下了吴王一个孤家寡人,面对着这种场面,没有人知道吴王切身的感受是什么。但所有人都看得到的是,吴王依旧在拼力抗争!尽管被朝廷加起来足有六七万大军压境,但吴王却没有像众人料想的那样弃子认输,而是仍旧没有丝毫的退却,手下雷山卫、江阳卫、东阳卫的三卫嫡系兵马,仍旧牢牢地把守着东江防线,而先前淮西的地段,此时竟也有一部分地区被吴王抓在了手里!
他仍旧没有屈服!
与软骨头的越王、色厉内荏的淮王相比,吴王张秀,在这个时候终于显露出了骨子里弥漫在外的强硬性格!哪怕局面陷入如此劣势,以区区东江三卫和临时招募起来的散兵流民,共计不足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启元帝似是说与杜宁听,又似喃喃自语,杜宁在一旁听着,却并未答话。!赢话费身为整个建朝最大的密谍头子,杜宁知道的事情比任何一个人都只多不少。早在东南战事还没开始之前,很多密报已经摆了杜宁的案头,而这些密报之事隐现的苗头,也立刻被心思剔透的杜宁察觉,在启元帝默许,仅有几个人知情的情况下,杜宁暗中早就做了相应的准备。
从东南战事开始到现在,杜宁虽然人在京师,手下的眼线却是遍布各地,不仅仅在东南布置了大量的人手,其余诸省也一样有人密察。其中被列为重点监察对象的,除了各地分封的诸王之外,还包括一些毗邻东南的省级大员,甚至还包括京师的很多高门显贵、勋戚贵胄。而事情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如水滤流沙一般,很多原来潜沉在水底的人和事,都一点点地显露出来。如今,在御花园听了皇的一番低语之后,杜宁知道:准备了这么久,皇终于按捺不住,要动手了……
“这些日子东南叛乱,朝野下尽皆动荡,有些事情自然是要查的,但也要注意,不能在这个时候失了分寸,无端将一些并不严重的事情无限制地扩大,要防止一些人趁机生乱,借机牟利。自身也要注意,别在这等关键时刻,犯下不能弥补的错误!”
“是,臣一定谨遵皇教诲。”
启元帝缓缓转过身去,抬头仰望高有数丈、枝繁叶茂的高大桂树,沉默半晌之后,忽然缓缓问道:“一直以来朕和你都在忙,也没有来得及问过。昔日曾叫你去查的几件事情,可有些眉目了么?”杜宁闻言心头一凛,刚要回答,却听启元帝又道:“你不须说,但凡有什么进展,写个折子,自己递来就是。”杜宁连忙应了,须臾之间,脊背已经浸了一层汗珠。
“削藩之事,很快便可以了结。哼!昔日很多人想看朕的笑话,连太后都认为朕多半是有心无力,结果如何?不就是烂了东南一地,砍了无数人的脑袋么?”启元帝语声渐冷,继续说道:“打碎了家什,还可以再造;烂了东南一地,朕可以再让它繁华起来!可若是畏畏尾,任其坐大,朕这万里江山,只怕就会一片一片地烂掉。当初若是朕瞻前顾后,不肯舍了东南半壁,焉有今日的局面……削藩事毕,诸王之兵、财尽皆收归朝廷,只此一样,便足以抵得东南的损失。算一算,这些年来,朕的这个小叔叔从朝廷手里,攫走了多少钱粮?居然自己暗中养了如此多的甲士……盐道、茶道、桑麻、稻米……朕这回的秋风,打得很是痛快,朕倒要看看,之前那些齐声反对朕的人,还有谁敢开口滋事!”
…………
沉寂多时的朝野舆论,随着东南战局的变化,出的声音忽然多了起来。许多先前并不赞成朝廷削藩,甚至是激烈反对削藩的人,忽然转了性儿一般,开始赞美皇的高瞻远瞩,痛批吴淮越三王的谋逆之举,同时也不忘了顺带捎自己,一副早就知道结局如此的派头。尤其是御史台的那些言官,纷纷赶集似地轮番着折子,引经据典、博古论今地论证着朝廷举措的英明和诸王有如今下场的必然性,好像之前曾经激烈反对削藩的事情,和他们半点关系也没有一样。
然而就在朝野一片哗然,纷纷朝着吴王喷着唾沫星子的时候,东南一地,却仍是战事酣然。蜀王见风转舵,做了黑心商人;滇王做了滑头土匪,见势不妙便散了喽啰;越王淮王早早地负荆请罪;无论是正面还是背面,整个战场之,就只剩下了吴王一个孤家寡人,面对着这种场面,没有人知道吴王切身的感受是什么。但所有人都看得到的是,吴王依旧在拼力抗争!尽管被朝廷加起来足有六七万大军压境,但吴王却没有像众人料想的那样弃子认输,而是仍旧没有丝毫的退却,手下雷山卫、江阳卫、东阳卫的三卫嫡系兵马,仍旧牢牢地把守着东江防线,而先前淮西的地段,此时竟也有一部分地区被吴王抓在了手里!
他仍旧没有屈服!
与软骨头的越王、色厉内荏的淮王相比,吴王张秀,在这个时候终于显露出了骨子里弥漫在外的强硬性格!哪怕局面陷入如此劣势,以区区东江三卫和临时招募起来的散兵流民,共计不足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