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一撸到底
《明末称雄》作者:木子蓝色 2021-08-09 02:07
刘钧如今身为皇帝,处理政务军机之余,也还会专门抽出时间来听学士们讲课。讲课的内容是刘钧自己选定的,经和史。经是儒家经典,史是历朝正史。至于子集之类的百家著作诗词汇编,这些刘钧也学,但是自己选择性的看。
读史可以明智,对刘钧来说,读古代各朝历史,能够更好的了解历史。以前梅之焕曾经对刘钧说过,读历史不仅仅是了解朝代兴替,而是能学到更多。比如读史,可以学权术,读书,可以明天下大势。
学史,也是学习帝王之术,学校治国之术,学习洞察忠ji明辨是非。虽然历史人物并非只是普通百姓眼里的非忠即ji,非得分个忠ji,细读史书,就会有自己的理解。刘钧读史的一个大收获就是认识到人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比如以前他看封神演义,看隋唐演义,看三国演义等演义小说电视,就误把演义当成了历史,认为封神里的周文王真是大好人,商纣王是个大坏蛋。看隋唐,就会骂杨广是大昏君,荒yi无道,称赞李世民真是千古明君,看三国又觉得刘皇叔大仁大义,曹caji贼。
但后来他看了淮南子、孟子这些书,也便发现商纣不如演义里写的那些变态,只会酒池肉林,什么铜柱炮烙之类的。读史记,又发现周文王也不是就完全如演义里描写的那么神圣,再读左传,尚书,更是让他得出周文王和商纣王,其实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真是一言难尽。
中国人喜欢用道德标准去衡量历史人物,然后弄出个忠ji善恶来,但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
就如刘钧听了那些史官学士们的讲课,现在也对杨广、李世民、曹ca、刘备等人有了全新的认识。
当然,读史还能学习帝王权术,洞悉天下大势,发现许多事务的本质。
五代藩镇割据之后,赵宋统一中原,立国之后,便对藩镇割据,武人专权极为防范,以致于都有些防范过头。也正是从宋开始,开启了以文御武的政治模式。
两宋时期的军队并不算弱,甚至两宋还是一支历朝中极独特的募兵制常备军,对于军队的开支也能称的上是历朝之最了,但这么大的军费开支,这么了得的百万常备军,为什么幽云十八州都收不回,为什么还有北辽西夏南大理等与大宋并立?
深读史书就会有一个明白的结论,这与宋代以文御武的制度有极大的关系。
就因为一个以文御武,宋代空有百万常备军,以及每年庞大的军费开支供养军队,但这支军队依然难以发挥出本应有的作用。甚至长期被后人认为北宋军队太弱。
刘钧读史有自己的观点,读过那些关于宋代的史书,刘钧认为北宋的军队不弱,北宋军队数量庞大,有精良的装备,有良好的训练,优厚的待遇,但为什么北宋军队就没能北灭辽国西平西夏南破大理呢?
都只因以文御武,两宋空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可很多时候,打仗的时候,武将们却得受文官的节制,这些文武还好多都是根本不懂军事的文官。
有人说宋军弱,那是因为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令军政系统分离,统兵和调兵权互不归属。但刘钧觉得,宋代在这方面做的没错,这有效的防范了武人握权割据的危害。
但是赵宋过犹不及的是他们防范太过,把军令军政分开,统兵和调兵权互不相属他们还没适可而止,最后还弄出了以文御武,打仗时发战阵图,派文官指挥,太监监军等蠢事。
将军队的统兵、调兵权分离,兵不识将,将不识兵都算不上最可怕的,毕竟防区轮换,军官对调等,再怎么换,他依然还是将领带兵。可以文御史,却是外行领导内行,尤其是宋文官地位远远高于武官,打仗的时候,碰到个优秀点的文官还好,若遇到个一般的文官,再来个不听将领们的建议,瞎指挥,那真是再好的兵,再好的装备,也不行啊。
宋,那是绵羊统领着一群狮子作战。
宋以后,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朱明本有机会更改这一错误,但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制订的很多国家政策上,都是在。宗室分封制度,分封的宗室拥有实际封藩以及军队护卫。还有明军的卫所制度等。
而在军队的方面,朱明甚至完全沿用了宋制,把以文御武发挥到极致。尤其是过了明初之后,这股风气越发的厉害。武人的地位越来越低,士兵成军官奴仆,武官被文官视如卑贱的莽夫,哪怕是个七品的知县,都敢不将三四品的指挥使、参将等放在眼里。
朝廷用兵打仗,统兵将领之上,还要派太监监军,派文官巡抚,派总督
连个五品的兵道备,有时都能指挥调动一个总兵。行军布阵,进攻撤退,都得由文官们拿主意。
中明以后的以文御史比宋之时更加厉害,中明以后的军队也比宋更不如。
刘钧立国,也有心革除这些弊端,军政分离,互不相统。
只是因为立国之初,战事不断,朝廷无法及时的掌控各地的情况,因此才有了设立军区,派总督总领一方的事务。
一直以来,大汉的各军区总督以及各省的巡抚们,都是承担着独挡一面统领一方的重要职责,在这些封疆大吏的带领下,各地不论是军事还是经济等,都发展的很好。
也正因此,刘钧后来把明时还只是临时性质的总督、巡抚,设为了正式官职。
但现在,刘钧却犹豫了。
从广南发回的急报,让刘钧昨晚彻底难眠。
广南巡抚刘键的瞎指挥,导致了第六舰队香河大败,损失包括五条护卫舰在内的二十七条大小船只,阵亡两千三百余海军士兵。若不是后来他的老部下赵康指挥着陆战队与建州军背水一战,大破得意忘形的阮军,甚至抓住机会还一举夺下了顺化,广南的局势只怕更加难看。
可就算如此,广南一战,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让刘钧睡不着觉。
本来总督和巡抚是统领一方军政,但也只是总领,具体事务还是由具体专人负责。比如民政方面,有布政使,司法方面有按察使,军事方面有提督和总兵们。
尤其是打仗作战,都应当是由提督和总兵们负责决策,最后巡抚或者总督也就是负责把把关,并负责协调各部队的配合,以及粮草等方面的供给等。
但是在广南这一战中,刘键这个巡抚,却完全把自己当成了指挥官,他甚至不顾将领们的专业意见,一意孤行的发动了进攻,大意的让舰队闯进了香河内河中,以致最后遭受了这次沉重的打击。
这次的事件中,原本的军队指挥官固然主要还是顾及刘键是皇上弟弟的因素,但刘键这个巡抚总领一省军政这个职权,也确实是让刘键能够直接夺过军队指挥权的重要原因。
若刘键这次不是打了大败仗,谁会觉得刘键指挥军队有错吗?只怕不会。
各地的督抚们都在指挥军队,中南总督郑芝龙、安南总督傅山、南洋总督刘允升等等,特别是那些边疆地区的总督,现在边疆还未安稳,这些总督几乎都是主持着一方的军政大权。
现在是开国之初,各地的总督们,都可以说是最为刘钧所信任的大臣,也都很有本事。他们坐镇一方,统领军政,也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但就如现在刘键这个事情一样,以前没有,不代表以后不会有。不可能每个总督,都有极好的军事素养,就好比明末之时,虽然文官中也有如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陈奇瑜这样能文能武长于兵事牛人,但也会有如杨嗣昌等军事能力一般的文臣,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读史可以明智,对刘钧来说,读古代各朝历史,能够更好的了解历史。以前梅之焕曾经对刘钧说过,读历史不仅仅是了解朝代兴替,而是能学到更多。比如读史,可以学权术,读书,可以明天下大势。
学史,也是学习帝王之术,学校治国之术,学习洞察忠ji明辨是非。虽然历史人物并非只是普通百姓眼里的非忠即ji,非得分个忠ji,细读史书,就会有自己的理解。刘钧读史的一个大收获就是认识到人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比如以前他看封神演义,看隋唐演义,看三国演义等演义小说电视,就误把演义当成了历史,认为封神里的周文王真是大好人,商纣王是个大坏蛋。看隋唐,就会骂杨广是大昏君,荒yi无道,称赞李世民真是千古明君,看三国又觉得刘皇叔大仁大义,曹caji贼。
但后来他看了淮南子、孟子这些书,也便发现商纣不如演义里写的那些变态,只会酒池肉林,什么铜柱炮烙之类的。读史记,又发现周文王也不是就完全如演义里描写的那么神圣,再读左传,尚书,更是让他得出周文王和商纣王,其实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真是一言难尽。
中国人喜欢用道德标准去衡量历史人物,然后弄出个忠ji善恶来,但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
就如刘钧听了那些史官学士们的讲课,现在也对杨广、李世民、曹ca、刘备等人有了全新的认识。
当然,读史还能学习帝王权术,洞悉天下大势,发现许多事务的本质。
五代藩镇割据之后,赵宋统一中原,立国之后,便对藩镇割据,武人专权极为防范,以致于都有些防范过头。也正是从宋开始,开启了以文御武的政治模式。
两宋时期的军队并不算弱,甚至两宋还是一支历朝中极独特的募兵制常备军,对于军队的开支也能称的上是历朝之最了,但这么大的军费开支,这么了得的百万常备军,为什么幽云十八州都收不回,为什么还有北辽西夏南大理等与大宋并立?
深读史书就会有一个明白的结论,这与宋代以文御武的制度有极大的关系。
就因为一个以文御武,宋代空有百万常备军,以及每年庞大的军费开支供养军队,但这支军队依然难以发挥出本应有的作用。甚至长期被后人认为北宋军队太弱。
刘钧读史有自己的观点,读过那些关于宋代的史书,刘钧认为北宋的军队不弱,北宋军队数量庞大,有精良的装备,有良好的训练,优厚的待遇,但为什么北宋军队就没能北灭辽国西平西夏南破大理呢?
都只因以文御武,两宋空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可很多时候,打仗的时候,武将们却得受文官的节制,这些文武还好多都是根本不懂军事的文官。
有人说宋军弱,那是因为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令军政系统分离,统兵和调兵权互不归属。但刘钧觉得,宋代在这方面做的没错,这有效的防范了武人握权割据的危害。
但是赵宋过犹不及的是他们防范太过,把军令军政分开,统兵和调兵权互不相属他们还没适可而止,最后还弄出了以文御武,打仗时发战阵图,派文官指挥,太监监军等蠢事。
将军队的统兵、调兵权分离,兵不识将,将不识兵都算不上最可怕的,毕竟防区轮换,军官对调等,再怎么换,他依然还是将领带兵。可以文御史,却是外行领导内行,尤其是宋文官地位远远高于武官,打仗的时候,碰到个优秀点的文官还好,若遇到个一般的文官,再来个不听将领们的建议,瞎指挥,那真是再好的兵,再好的装备,也不行啊。
宋,那是绵羊统领着一群狮子作战。
宋以后,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朱明本有机会更改这一错误,但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制订的很多国家政策上,都是在。宗室分封制度,分封的宗室拥有实际封藩以及军队护卫。还有明军的卫所制度等。
而在军队的方面,朱明甚至完全沿用了宋制,把以文御武发挥到极致。尤其是过了明初之后,这股风气越发的厉害。武人的地位越来越低,士兵成军官奴仆,武官被文官视如卑贱的莽夫,哪怕是个七品的知县,都敢不将三四品的指挥使、参将等放在眼里。
朝廷用兵打仗,统兵将领之上,还要派太监监军,派文官巡抚,派总督
连个五品的兵道备,有时都能指挥调动一个总兵。行军布阵,进攻撤退,都得由文官们拿主意。
中明以后的以文御史比宋之时更加厉害,中明以后的军队也比宋更不如。
刘钧立国,也有心革除这些弊端,军政分离,互不相统。
只是因为立国之初,战事不断,朝廷无法及时的掌控各地的情况,因此才有了设立军区,派总督总领一方的事务。
一直以来,大汉的各军区总督以及各省的巡抚们,都是承担着独挡一面统领一方的重要职责,在这些封疆大吏的带领下,各地不论是军事还是经济等,都发展的很好。
也正因此,刘钧后来把明时还只是临时性质的总督、巡抚,设为了正式官职。
但现在,刘钧却犹豫了。
从广南发回的急报,让刘钧昨晚彻底难眠。
广南巡抚刘键的瞎指挥,导致了第六舰队香河大败,损失包括五条护卫舰在内的二十七条大小船只,阵亡两千三百余海军士兵。若不是后来他的老部下赵康指挥着陆战队与建州军背水一战,大破得意忘形的阮军,甚至抓住机会还一举夺下了顺化,广南的局势只怕更加难看。
可就算如此,广南一战,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让刘钧睡不着觉。
本来总督和巡抚是统领一方军政,但也只是总领,具体事务还是由具体专人负责。比如民政方面,有布政使,司法方面有按察使,军事方面有提督和总兵们。
尤其是打仗作战,都应当是由提督和总兵们负责决策,最后巡抚或者总督也就是负责把把关,并负责协调各部队的配合,以及粮草等方面的供给等。
但是在广南这一战中,刘键这个巡抚,却完全把自己当成了指挥官,他甚至不顾将领们的专业意见,一意孤行的发动了进攻,大意的让舰队闯进了香河内河中,以致最后遭受了这次沉重的打击。
这次的事件中,原本的军队指挥官固然主要还是顾及刘键是皇上弟弟的因素,但刘键这个巡抚总领一省军政这个职权,也确实是让刘键能够直接夺过军队指挥权的重要原因。
若刘键这次不是打了大败仗,谁会觉得刘键指挥军队有错吗?只怕不会。
各地的督抚们都在指挥军队,中南总督郑芝龙、安南总督傅山、南洋总督刘允升等等,特别是那些边疆地区的总督,现在边疆还未安稳,这些总督几乎都是主持着一方的军政大权。
现在是开国之初,各地的总督们,都可以说是最为刘钧所信任的大臣,也都很有本事。他们坐镇一方,统领军政,也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但就如现在刘键这个事情一样,以前没有,不代表以后不会有。不可能每个总督,都有极好的军事素养,就好比明末之时,虽然文官中也有如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陈奇瑜这样能文能武长于兵事牛人,但也会有如杨嗣昌等军事能力一般的文臣,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