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亲历方知稼穑苦 收获感念使君恩(2/2)
《三国之搅局者》作者:三湖老周 2021-08-11 00:22
成差了也不要什么补偿,如果收成好了,我让大家都这么种。”
王衡高兴的点起了头。
老农道:“不过我们这里这胡豆种子可不好找啊!”
王衡望向了国渊,国渊解释了缘由,原来胡豆还是前汉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庄稼品种,在北方种植得还比较普及,可是在南方种植的人就不多了,这也是为什么在武陵没有发现胡豆与粮食作物轮作可以增加产量的秘密的道理了。
这件事情倒很容易解决,王衡只要让通江商号从北方带一批胡豆种子回来就行了。
这个时候,其他收割完自己的田地的老农也都围了过来,听起了国渊的话来。
国渊向大家介绍了水稻与胡豆轮作的具体方法,如今在北方,随着水利设施的完善,水稻的种植也很普及了,他们发现,胡豆与其它粮食作物轮作,是可以增加地力和产量的,而且胡豆与水稻轮作的话,属于水旱轮作,更能将田地催熟,只要几年,这样轮作的地都可以变成熟地良田。
农夫们对于田地里的事情是最感兴趣的,这关系到他们明年的收成,所以他们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的。
到得后来,王叡、郑玄、张逸等人也都各自收割完了自己的一块土地,来到了人群外听国渊讲话,农夫们想要给他们施礼,让他们进去,也被王叡摆手拒绝了。
国渊讲道,武陵郡丘陵地形很多,也有很多低洼地形,因此在种植水稻上有很多障碍与困难,这样就需要把水利设施做好,高处经常进行灌溉,低处经常进行排涝,一样可以收获高产。
国渊的话一下子让旁观的人兴致高涨,武陵郡地广人稀,其辖域包含了后世湖北、湖南、重庆、贵州等几省的一些区域,面积相当大,可是这么大的面积很多都是不适合种植的土地,要么太高容易干旱,要么太低容易积水,没什么收成。
这个时代,南方的种植技术与北方也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地方都还在进行刀耕火耨的原始耕作方式,以前南方开发程度也不够,水利设施很不完善,灌溉和排涝都很成问题,就算今年是个丰收年,真正产量比较高的也只有汉寿、孱陵、临沅等几个开发程度比较高,地势也比较平坦的县。
如果真能像国渊所说,那可以增加多少良田?又能够增加多少粮食啊?
国渊这一讲就讲了大半个时辰,他偶然一回头,发现刺史、郡守、老师等人都站在他的身后,他的脸腾的一下子红了,不管以后他多么有名,现在他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他连忙站了起来,向王叡他们行礼。
王叡让他不要多礼,温言对他说道:“你说得很好!”
国渊刚才的滔滔不绝不知所踪,他嗫嚅道:“渊惶恐!”
王叡回头对郑玄道:“康成大兄,农学也是你教他们的吗?”
郑玄笑道:“我教倒是教一些,不过很多都是他们在不其山随我躬耕,自己体悟的。”
王叡点头道:“汉书中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因此,农学至关重要啊!”
国渊十分激动,他的脸上涨得通红。
说了几句话之后,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那就是测产量。
张逸让人随机选了几块田,测了一下这几块田的产量,结果亩产最低的也达到了三石以上,亩产最高的达到了四石左右,这在农业技术并不算很发达的南方,已经是一个很高的产量了,这让所有人都非常高兴。
回家之后,王叡询问了一下王衡对国渊的看法,因为他们平时交道打得比较多,王衡告诉王叡,国渊十分聪颖,却又不轻佻,性格十分稳重踏实,平时在经学上造诣很深,有真才实学,不过他自己也没想到,国渊在农学上也有这么深的研究。
王叡听了之后连连点头,他又问道:“那你觉得让国渊现在出来做事如何?”
王衡问道:“阿父想让国渊出仕掌管农事?”
王叡微微颔首。
王衡道:“以国渊之才,和他今日表现的对农事的了解,让他掌管农事当可胜任,不过他年纪太轻,学问也未足,是否可以缓一两年再让他出仕?”
国渊如今才只有十六岁,在郑玄门下学习也只有数年,因此如果让他出仕太早而荒废了学业的话,对他将来的前程反而有碍。
王叡点头道:“你的顾虑是有道理的,不过可以让他一边做事,一边随康成大兄读书。如今北方缺粮,饥民到荆州的越来越多,要想安置他们,无粮不行。今日我听国渊说得很有道理,武陵郡的很多地,只要做好水利设施,便是良田,这能给武陵增加多少良田?又能增加多少粮食?为父实在是等不起了啊!”
王衡知道,其实王叡还有一层意思没说,武陵郡地广人稀,许多以前不适宜耕种的地都是无主荒地,如果能够改造成可灌溉的良田,那都是官田啊,到时候正好可以用来安置北方来的饥民,在这一点上来说,王叡的眼光还是很长远的。
王衡道:“如果让他一面做事,一面读书,那倒是可以的,我明天便去询问一下老师和国渊自己的意见。”
第二天,王衡到郑玄那里上课,国渊、孙乾、吴俨、张曾、郗虑这些郑玄的入室弟子见他来了,纷纷跟他打招呼,而蒋琬和潘濬这两个只有六七岁的童子恭恭敬敬的拜伏于地,向王衡行礼道:“叔平师兄来了!”
王衡很喜欢这两个童子,如今的蒋琬和潘濬,身上还没有日后那种名臣的光环,就是两个粉妆玉琢的小男孩,很是可爱,而且他们现在已经是王衡的粉丝了,对于王衡造出印刷书籍这件事情,他们很是崇拜,更别说汉寿书院的墙上还用大字写着王衡那脍炙人口的“叔平四句”呢,这四句话他们入门的时候,郑玄便让他们熟读背诵过了。
王衡一一向这些师兄师弟们打了招呼,然后便进了内室,见了郑玄,他向郑玄说起了王叡想要让国渊出仕的事,郑玄听了之后,便让人把国渊叫了进来。
郑玄对国渊道:“刺史想要你出仕,掌管州郡中之农事,不知你意下如何?”
国渊明显有些惊喜,不过这惊喜也只是转瞬即逝,他对郑玄道:“老师,如今弟子学业未精,怎可出仕?”
郑玄微笑道:“这个倒无妨,你可以一边做事,一边向为师学经,只不过你可能要累一些了。”
国渊道:“弟子倒不累,只恐老师年事已高,太过辛苦。”
郑玄哈哈大笑道:“为师不过才六十,算什么年事已高?如今大多弟子都有你们的师兄授课,为师亲授的也就你们这几个弟子,有什么辛苦的?你只说你愿不愿意出仕吧?”
国渊当然是愿意出仕的,虽然十六岁出仕稍嫌早了一些,不过既然掌管的是他最感兴趣的农事,他觉得自己胜任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多少士子到了四五十岁都没有出仕的机会,现在机会摆在了他面前,郑玄又把话说到这份上了,他自然不会再拒绝。
国渊对郑玄深施一礼道:“弟子愿意!”
郑玄手抚长髯,微微颔首道:“这便是了,只要你记住我们书院墙上写的那四句话,用心做事,让生民因你之故而受惠,那也就不枉我教导你一场了。”
国渊浑身一震道:“弟子受教了!”
王衡高兴的点起了头。
老农道:“不过我们这里这胡豆种子可不好找啊!”
王衡望向了国渊,国渊解释了缘由,原来胡豆还是前汉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庄稼品种,在北方种植得还比较普及,可是在南方种植的人就不多了,这也是为什么在武陵没有发现胡豆与粮食作物轮作可以增加产量的秘密的道理了。
这件事情倒很容易解决,王衡只要让通江商号从北方带一批胡豆种子回来就行了。
这个时候,其他收割完自己的田地的老农也都围了过来,听起了国渊的话来。
国渊向大家介绍了水稻与胡豆轮作的具体方法,如今在北方,随着水利设施的完善,水稻的种植也很普及了,他们发现,胡豆与其它粮食作物轮作,是可以增加地力和产量的,而且胡豆与水稻轮作的话,属于水旱轮作,更能将田地催熟,只要几年,这样轮作的地都可以变成熟地良田。
农夫们对于田地里的事情是最感兴趣的,这关系到他们明年的收成,所以他们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的。
到得后来,王叡、郑玄、张逸等人也都各自收割完了自己的一块土地,来到了人群外听国渊讲话,农夫们想要给他们施礼,让他们进去,也被王叡摆手拒绝了。
国渊讲道,武陵郡丘陵地形很多,也有很多低洼地形,因此在种植水稻上有很多障碍与困难,这样就需要把水利设施做好,高处经常进行灌溉,低处经常进行排涝,一样可以收获高产。
国渊的话一下子让旁观的人兴致高涨,武陵郡地广人稀,其辖域包含了后世湖北、湖南、重庆、贵州等几省的一些区域,面积相当大,可是这么大的面积很多都是不适合种植的土地,要么太高容易干旱,要么太低容易积水,没什么收成。
这个时代,南方的种植技术与北方也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地方都还在进行刀耕火耨的原始耕作方式,以前南方开发程度也不够,水利设施很不完善,灌溉和排涝都很成问题,就算今年是个丰收年,真正产量比较高的也只有汉寿、孱陵、临沅等几个开发程度比较高,地势也比较平坦的县。
如果真能像国渊所说,那可以增加多少良田?又能够增加多少粮食啊?
国渊这一讲就讲了大半个时辰,他偶然一回头,发现刺史、郡守、老师等人都站在他的身后,他的脸腾的一下子红了,不管以后他多么有名,现在他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他连忙站了起来,向王叡他们行礼。
王叡让他不要多礼,温言对他说道:“你说得很好!”
国渊刚才的滔滔不绝不知所踪,他嗫嚅道:“渊惶恐!”
王叡回头对郑玄道:“康成大兄,农学也是你教他们的吗?”
郑玄笑道:“我教倒是教一些,不过很多都是他们在不其山随我躬耕,自己体悟的。”
王叡点头道:“汉书中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因此,农学至关重要啊!”
国渊十分激动,他的脸上涨得通红。
说了几句话之后,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那就是测产量。
张逸让人随机选了几块田,测了一下这几块田的产量,结果亩产最低的也达到了三石以上,亩产最高的达到了四石左右,这在农业技术并不算很发达的南方,已经是一个很高的产量了,这让所有人都非常高兴。
回家之后,王叡询问了一下王衡对国渊的看法,因为他们平时交道打得比较多,王衡告诉王叡,国渊十分聪颖,却又不轻佻,性格十分稳重踏实,平时在经学上造诣很深,有真才实学,不过他自己也没想到,国渊在农学上也有这么深的研究。
王叡听了之后连连点头,他又问道:“那你觉得让国渊现在出来做事如何?”
王衡问道:“阿父想让国渊出仕掌管农事?”
王叡微微颔首。
王衡道:“以国渊之才,和他今日表现的对农事的了解,让他掌管农事当可胜任,不过他年纪太轻,学问也未足,是否可以缓一两年再让他出仕?”
国渊如今才只有十六岁,在郑玄门下学习也只有数年,因此如果让他出仕太早而荒废了学业的话,对他将来的前程反而有碍。
王叡点头道:“你的顾虑是有道理的,不过可以让他一边做事,一边随康成大兄读书。如今北方缺粮,饥民到荆州的越来越多,要想安置他们,无粮不行。今日我听国渊说得很有道理,武陵郡的很多地,只要做好水利设施,便是良田,这能给武陵增加多少良田?又能增加多少粮食?为父实在是等不起了啊!”
王衡知道,其实王叡还有一层意思没说,武陵郡地广人稀,许多以前不适宜耕种的地都是无主荒地,如果能够改造成可灌溉的良田,那都是官田啊,到时候正好可以用来安置北方来的饥民,在这一点上来说,王叡的眼光还是很长远的。
王衡道:“如果让他一面做事,一面读书,那倒是可以的,我明天便去询问一下老师和国渊自己的意见。”
第二天,王衡到郑玄那里上课,国渊、孙乾、吴俨、张曾、郗虑这些郑玄的入室弟子见他来了,纷纷跟他打招呼,而蒋琬和潘濬这两个只有六七岁的童子恭恭敬敬的拜伏于地,向王衡行礼道:“叔平师兄来了!”
王衡很喜欢这两个童子,如今的蒋琬和潘濬,身上还没有日后那种名臣的光环,就是两个粉妆玉琢的小男孩,很是可爱,而且他们现在已经是王衡的粉丝了,对于王衡造出印刷书籍这件事情,他们很是崇拜,更别说汉寿书院的墙上还用大字写着王衡那脍炙人口的“叔平四句”呢,这四句话他们入门的时候,郑玄便让他们熟读背诵过了。
王衡一一向这些师兄师弟们打了招呼,然后便进了内室,见了郑玄,他向郑玄说起了王叡想要让国渊出仕的事,郑玄听了之后,便让人把国渊叫了进来。
郑玄对国渊道:“刺史想要你出仕,掌管州郡中之农事,不知你意下如何?”
国渊明显有些惊喜,不过这惊喜也只是转瞬即逝,他对郑玄道:“老师,如今弟子学业未精,怎可出仕?”
郑玄微笑道:“这个倒无妨,你可以一边做事,一边向为师学经,只不过你可能要累一些了。”
国渊道:“弟子倒不累,只恐老师年事已高,太过辛苦。”
郑玄哈哈大笑道:“为师不过才六十,算什么年事已高?如今大多弟子都有你们的师兄授课,为师亲授的也就你们这几个弟子,有什么辛苦的?你只说你愿不愿意出仕吧?”
国渊当然是愿意出仕的,虽然十六岁出仕稍嫌早了一些,不过既然掌管的是他最感兴趣的农事,他觉得自己胜任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多少士子到了四五十岁都没有出仕的机会,现在机会摆在了他面前,郑玄又把话说到这份上了,他自然不会再拒绝。
国渊对郑玄深施一礼道:“弟子愿意!”
郑玄手抚长髯,微微颔首道:“这便是了,只要你记住我们书院墙上写的那四句话,用心做事,让生民因你之故而受惠,那也就不枉我教导你一场了。”
国渊浑身一震道:“弟子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