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才貌双全解人意 文武兼资乱妾心
《三国之搅局者》作者:三湖老周 2021-08-11 00:22
就这样,蔡邕一家人便在汉寿书院住了下来,而羊丰等人,第二天就回了泰山,他们保护蔡邕的使命也算是圆满完成了。
为了不给王叡添麻烦,蔡邕在汉寿书院深居简出,并不以真姓名示人,知道他一家人身份的也只有郑玄的少数弟子,还有王叡一家,以及王叡的心腹掾属们。
王叡的心腹掾属们,如桓阶、张机、黄忠、蒯良、蒯越、刘先等人听到蔡邕来了汉寿,一个个都来拜见了蔡邕,在他们心目中,蔡邕具有高山仰止的地位,能够见到他,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了。
蔡邕如今最主要的工作便是把他的藏书默写出来,由于他长年在外漂泊,因此他的藏书不可能随身携带,都留在了陈留故乡,不过他的记忆力惊人,他能够默写出来的藏书多达上千册,为了把这些书印刷出来,他只能把它们默写出来,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够回到故乡。
除了蔡邕自己外,蔡琰也在帮父亲默写藏书,她的记忆力同样很惊人,父亲给她讲过的书,她在逃亡途中读过的书,她都能过目不忘。
倒是蔡邕的儿子蔡综,资质平平,在这方面帮不上什么忙,让他抄一下书倒还可以胜任,默写书他就没那个本事了。
王衡如今很忙,他每天晚上要练武,白天要学文,还要从蔡邕这里拿走他们父女俩默写好的书稿,拿去交给徐商、公孙方他们付印,等新书印刷出来,他再把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书拿给蔡邕父女俩。
本来这种事情并不需要他这个身份贵重的刺史公子来做,不过他不愿意把这个宝贵的机会假手于人,所以每次都是他亲自做这件事,每次他都能看到蔡琰。
能够看到蔡琰就足够了,其它的事情,王衡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他可是一个从来没追过女孩子的菜鸟。
随着与蔡琰接触日多,王衡发现了蔡琰的许多优点,她记忆力惊人,理解力惊人,学习能力惊人,称得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才女,如果王衡不是穿越而来,那么在这些方面还真不是她的对手,如果蔡琰生活在现代,那么一定是高考状元一流的人物吧?王衡这样想道。
不仅如此,蔡琰还是一个心地善良,善解人意的姑娘,有一次对王衡说起那名为保护她而死的羊氏宾客,她珠泪涟涟,泣不成声,令王衡怜爱不已。
王衡也知道了,那天的接风宴上,蔡琰拿出来弹奏的那张琴,便是著名的焦尾琴,这张琴貌不惊人,尾部便是一截烧焦的木头,音质却非常好,高亢入云。
蔡琰对王衡道,这张琴是蔡邕在吴地逃亡的时候,偶然投宿农家,在主人做饭的时候,他听见灶膛里的一截木头发出的声音不同凡响,断定这是一块做琴的好材料,于是从灶膛里把这截梧桐木抢救了出来,将它制成了一张琴,这张琴果然音色非常优美,远超蔡邕以前收藏的任何一张琴。
这个故事令王衡惊叹不已,没想到蔡邕的耳朵竟然如此灵敏,鉴赏力如此惊人。
时至三月,正是春暖花开,莺飞草长之时,汉寿县一带正在春耕,这一天,王衡来到汉寿书院,请老师郑玄和蔡邕两家人外出踏青。
郑玄和蔡邕都很爽快的答应了,蔡琰也是雀跃不已,毕竟她是个实际年龄只有十三岁的小姑娘,在这样美好的春光里,如何不想出去玩一下呢?在十年逃亡路上,蔡邕可是没有这样的闲情雅致带家人出去踏青的,在这方面,蔡琰真的缺失了很多快乐。
蔡琰换上了自己最漂亮的一套粉红色襦裙,如今天气暖和了,她也不用穿那么多了。
这套襦裙实际上是王衡给她买的,不过他自己面嫩,便让母亲郑宁送给了蔡琰,郑宁明白了儿子的心思,她也很喜欢蔡琰这个女孩子,十分乐意的给儿子帮了这个忙。
这套襦裙十分漂亮,现在出去踏青,蔡琰正好穿出去。
蔡琰换上襦裙出来之后,王衡眼前一亮,这套襦裙将蔡琰的皮肤衬托得更白,身材衬托得更加窈窕多姿,更加俏丽了。
蔡琰那种无俦的容光,让王衡都有一些不敢逼视了,他连忙收回目光,请众人上马车。
王衡特意选的一个休沐日,一起出去踏青的包括王叡一家、郑玄一家和蔡邕一家,邓展、姚纲等数十名护卫簇拥在了他们的马车后。
他们要去的是城西的一座山,这座山的名字叫做栖凤山,山虽然不高,可是风景却很好,山上盛产青桐树,相传古代曾经有一对凤凰栖息在这里的青桐林里,山因而得名。
一路上,都可以看到农夫耕田的景象,经过去年冬天的兴修水利,这一带已经是沟渠纵横,一片兴旺模样了。
蔡邕在吴会之地显然没有见过这么发达的水利设施,现在看到这么一片繁忙景象,他感到很亲切,也看得出汉寿县所蕴含的希望。
他问同车的郑玄道:“康成兄,武陵郡其它县都是这个样子吗?”
郑玄摇头道:“武陵郡还只是从去年开始兴修水利,如今做得最好的就是北部临江的汉寿、孱陵、临沅几个县,这几个县地势平坦一些,其它的县,皆多山,因此要做得差一些,也许要再过几年方可做到这种地步吧!”
蔡邕感慨道:“仅仅一年时间,便可做到如此地步,实乃不易也!”
郑玄道:“再过数载,武陵将成荆州之粮仓也。”
说话间,众人意外偶遇了国渊,他正在城外指导农夫们春耕,由于今年推广了许多先进的新式农具,许多农夫都不会使用,所以国渊带了一些吏员在教农夫们使用新式农具。
郑玄看到国渊,喊了一声:“子尼。”
国渊闻声转过头来,看到是老师郑玄,还有刺史和蔡邕等人,他连忙从田中上来,疾步走过来对众人施礼。
王叡温言笑道:“子尼,今日不是休沐吗?为何你还在这里?”
国渊答道:“君侯,如今正值春耕的农忙季节,尚有不少农夫对新式农具的使用方法不甚了解,需要我等教授,若是渊照常休沐,误了农时会影响今年收成的。”
王叡点着头,他很赞赏国渊这种因公忘私的态度。
王衡问道:“子尼师兄,去年种的胡豆,今年都收获了吧?”
国渊回答道:“都已收获,胡豆的收成尚可,更可喜的是,凡去年种植胡豆的田地,墒情都明显好过未种胡豆之地。如今黔首百姓们都相信了种胡豆能让粮食增产之说。”
王衡欣喜的点头,这真的是一个好消息。
王叡温言道:“子尼,那你去做事吧,切记不可太劳累了。”
国渊向众人又施了礼,然后回到田里去了。
蔡邕认得国渊是郑玄的弟子,不过倒是不知道他如此年轻,便已经出仕了,不由得好奇的问起来。
王叡回答道:“子尼是康成大兄的高足,精于农事,如今州中农事,颇得他之力也。”
一路谈谈说说,很快车队便到了栖凤山下,这座山只有石板路可以上山,因此马车是不能通行了的,只能步行,众人都下了马车,王衡、邓展、姚纲也下了马,开始步行上山。
栖凤山虽然不算很高,可是风景确实很不错,虽无崇山峻岭,可是茂林修竹和清流激湍都是有的,上山的石板路旁边就有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清澈见底,随着山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了不给王叡添麻烦,蔡邕在汉寿书院深居简出,并不以真姓名示人,知道他一家人身份的也只有郑玄的少数弟子,还有王叡一家,以及王叡的心腹掾属们。
王叡的心腹掾属们,如桓阶、张机、黄忠、蒯良、蒯越、刘先等人听到蔡邕来了汉寿,一个个都来拜见了蔡邕,在他们心目中,蔡邕具有高山仰止的地位,能够见到他,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了。
蔡邕如今最主要的工作便是把他的藏书默写出来,由于他长年在外漂泊,因此他的藏书不可能随身携带,都留在了陈留故乡,不过他的记忆力惊人,他能够默写出来的藏书多达上千册,为了把这些书印刷出来,他只能把它们默写出来,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够回到故乡。
除了蔡邕自己外,蔡琰也在帮父亲默写藏书,她的记忆力同样很惊人,父亲给她讲过的书,她在逃亡途中读过的书,她都能过目不忘。
倒是蔡邕的儿子蔡综,资质平平,在这方面帮不上什么忙,让他抄一下书倒还可以胜任,默写书他就没那个本事了。
王衡如今很忙,他每天晚上要练武,白天要学文,还要从蔡邕这里拿走他们父女俩默写好的书稿,拿去交给徐商、公孙方他们付印,等新书印刷出来,他再把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书拿给蔡邕父女俩。
本来这种事情并不需要他这个身份贵重的刺史公子来做,不过他不愿意把这个宝贵的机会假手于人,所以每次都是他亲自做这件事,每次他都能看到蔡琰。
能够看到蔡琰就足够了,其它的事情,王衡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他可是一个从来没追过女孩子的菜鸟。
随着与蔡琰接触日多,王衡发现了蔡琰的许多优点,她记忆力惊人,理解力惊人,学习能力惊人,称得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才女,如果王衡不是穿越而来,那么在这些方面还真不是她的对手,如果蔡琰生活在现代,那么一定是高考状元一流的人物吧?王衡这样想道。
不仅如此,蔡琰还是一个心地善良,善解人意的姑娘,有一次对王衡说起那名为保护她而死的羊氏宾客,她珠泪涟涟,泣不成声,令王衡怜爱不已。
王衡也知道了,那天的接风宴上,蔡琰拿出来弹奏的那张琴,便是著名的焦尾琴,这张琴貌不惊人,尾部便是一截烧焦的木头,音质却非常好,高亢入云。
蔡琰对王衡道,这张琴是蔡邕在吴地逃亡的时候,偶然投宿农家,在主人做饭的时候,他听见灶膛里的一截木头发出的声音不同凡响,断定这是一块做琴的好材料,于是从灶膛里把这截梧桐木抢救了出来,将它制成了一张琴,这张琴果然音色非常优美,远超蔡邕以前收藏的任何一张琴。
这个故事令王衡惊叹不已,没想到蔡邕的耳朵竟然如此灵敏,鉴赏力如此惊人。
时至三月,正是春暖花开,莺飞草长之时,汉寿县一带正在春耕,这一天,王衡来到汉寿书院,请老师郑玄和蔡邕两家人外出踏青。
郑玄和蔡邕都很爽快的答应了,蔡琰也是雀跃不已,毕竟她是个实际年龄只有十三岁的小姑娘,在这样美好的春光里,如何不想出去玩一下呢?在十年逃亡路上,蔡邕可是没有这样的闲情雅致带家人出去踏青的,在这方面,蔡琰真的缺失了很多快乐。
蔡琰换上了自己最漂亮的一套粉红色襦裙,如今天气暖和了,她也不用穿那么多了。
这套襦裙实际上是王衡给她买的,不过他自己面嫩,便让母亲郑宁送给了蔡琰,郑宁明白了儿子的心思,她也很喜欢蔡琰这个女孩子,十分乐意的给儿子帮了这个忙。
这套襦裙十分漂亮,现在出去踏青,蔡琰正好穿出去。
蔡琰换上襦裙出来之后,王衡眼前一亮,这套襦裙将蔡琰的皮肤衬托得更白,身材衬托得更加窈窕多姿,更加俏丽了。
蔡琰那种无俦的容光,让王衡都有一些不敢逼视了,他连忙收回目光,请众人上马车。
王衡特意选的一个休沐日,一起出去踏青的包括王叡一家、郑玄一家和蔡邕一家,邓展、姚纲等数十名护卫簇拥在了他们的马车后。
他们要去的是城西的一座山,这座山的名字叫做栖凤山,山虽然不高,可是风景却很好,山上盛产青桐树,相传古代曾经有一对凤凰栖息在这里的青桐林里,山因而得名。
一路上,都可以看到农夫耕田的景象,经过去年冬天的兴修水利,这一带已经是沟渠纵横,一片兴旺模样了。
蔡邕在吴会之地显然没有见过这么发达的水利设施,现在看到这么一片繁忙景象,他感到很亲切,也看得出汉寿县所蕴含的希望。
他问同车的郑玄道:“康成兄,武陵郡其它县都是这个样子吗?”
郑玄摇头道:“武陵郡还只是从去年开始兴修水利,如今做得最好的就是北部临江的汉寿、孱陵、临沅几个县,这几个县地势平坦一些,其它的县,皆多山,因此要做得差一些,也许要再过几年方可做到这种地步吧!”
蔡邕感慨道:“仅仅一年时间,便可做到如此地步,实乃不易也!”
郑玄道:“再过数载,武陵将成荆州之粮仓也。”
说话间,众人意外偶遇了国渊,他正在城外指导农夫们春耕,由于今年推广了许多先进的新式农具,许多农夫都不会使用,所以国渊带了一些吏员在教农夫们使用新式农具。
郑玄看到国渊,喊了一声:“子尼。”
国渊闻声转过头来,看到是老师郑玄,还有刺史和蔡邕等人,他连忙从田中上来,疾步走过来对众人施礼。
王叡温言笑道:“子尼,今日不是休沐吗?为何你还在这里?”
国渊答道:“君侯,如今正值春耕的农忙季节,尚有不少农夫对新式农具的使用方法不甚了解,需要我等教授,若是渊照常休沐,误了农时会影响今年收成的。”
王叡点着头,他很赞赏国渊这种因公忘私的态度。
王衡问道:“子尼师兄,去年种的胡豆,今年都收获了吧?”
国渊回答道:“都已收获,胡豆的收成尚可,更可喜的是,凡去年种植胡豆的田地,墒情都明显好过未种胡豆之地。如今黔首百姓们都相信了种胡豆能让粮食增产之说。”
王衡欣喜的点头,这真的是一个好消息。
王叡温言道:“子尼,那你去做事吧,切记不可太劳累了。”
国渊向众人又施了礼,然后回到田里去了。
蔡邕认得国渊是郑玄的弟子,不过倒是不知道他如此年轻,便已经出仕了,不由得好奇的问起来。
王叡回答道:“子尼是康成大兄的高足,精于农事,如今州中农事,颇得他之力也。”
一路谈谈说说,很快车队便到了栖凤山下,这座山只有石板路可以上山,因此马车是不能通行了的,只能步行,众人都下了马车,王衡、邓展、姚纲也下了马,开始步行上山。
栖凤山虽然不算很高,可是风景确实很不错,虽无崇山峻岭,可是茂林修竹和清流激湍都是有的,上山的石板路旁边就有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清澈见底,随着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