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众里寻他千百度(2/2)
《智相》作者:别烦 2021-08-11 11:38
这个食盒,是自己给大伯带过去的,现在突然之间,有了这么一卷布条。
柳明眉头微动,他记得临走时,柳先达指着一个食盒说很喜欢里面的菜。这番话,当时说得略带古怪,自己走得匆忙,也没有仔细揣摩。
莫不是,这布条是大伯留给自己的,有什么话当面不方便说,而用布条来传递?
他立即打开布条,只见上面用青砖潦草地刻着几个字。
“平安堂……何知县……官制官。”柳明自言自语念叨着,这个布条上,就这么三个词,龙飞凤舞,显示写得很匆忙。
柳明将布条卷起,放入袖中,闭目沉思起来。
布条的意思,再清晰不过了,如何解决平安堂的问题?找何知县,揭露杨立武的罪行,以官制官。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方法便在食盒布条处。
回想起来,柳明推测,大约是柳先达看到老太公的那份文契,心中悔意四起,临时写下这行字。他知道,自己早晚会面对这个问题。
柳明心中还是有些安慰,自己的大伯最后关头,还是念及亲血骨肉之情,给自己提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最后的关键选择上,大伯还是亲情战胜了仇恨。
他站起身来,在房间来回踱步继续思考着。的确,以官制官,是目前唯一能够压制杨立武的方法。不过,如何接近那位知县老爷,倒也是个问题。
想到此,柳明回忆起自己前几日听来的消息,说是何知县发布文告说县衙杂务颇多,想要聘个书办,掌管文书一职。
这书办,常在县衙内行走,与知县颇有交集,倒不失为一个迅速拉近感情的法子。
柳明知道,此事若是主动去求杨立武,必然会引起他的异心。自己必须找一个与何知县“邂逅”的机会,让对方赏识到自己的才能,然后再推脱无法却其盛情,才入县衙帮忙。这样,显得比较自然。
这月底,便是解试。自己好歹也在书院读了那么长时间书,若是能够通过解试,这县衙的书办一职,便十拿九稳是自己的了。
虽说书办乃是刀笔小吏,但像费县这种官衙,书办一职也算是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关系户必然多。如何在芸芸众生中赢得知县的青睐,光有个读书人的身份可不行,还得露点真才实学。
通过解试,得个举人功名,是计划中重要的一步。
宋代虽有秀才,可是完全没有之后明清时期那般有含金量。明清光是考个秀才,就得过小三元县府院三关,考得脱了层皮,才能获得秀才之名。而在宋朝,凡是能够参加解试的,都被称为秀才。因此,这秀才的含金量,便大大降低,到了最后,成为了读书人的泛称。
在这泛泛几百万读书人中,要想脱引而出,起码得过解试,考个举人,有了做官的资格,知县才会对你另眼相看。
此时,心中的计划,已经了然形成。柳明的表情,不禁放松了些。
考试这东西,他最在行。记忆力好,过目几乎不忘,这是柳明在前世唯一的安慰。前一世的自己,一个人单吊,这才无聊到跑到门萨俱乐部去测测智商,没想到,倒是获得了认可。
身为重点大学毕业生,他一路考试都是顺风顺水。虽说成绩都不错,讲起来,还是偏文一些。四大名著,红楼梦,金品梅,荤的素的,能看的禁看的,他都十分熟悉。自己在这书院也是混了大半年,除了刚开始学写毛笔字时,费了点力气,到后面学习经史子集,基本上没什么太大问题。
说到功名,柳明也发觉,这古代商人的地位,实在是可怜。任你是个沈万三,说查抄,便立即查抄。看来守着一亩三分地,和家里人安乐生活,没有强大的屏障,也会显得不切实际的。
没有官身,便如风中浮萍,只能任人宰割。
解试在即,柳明决定这段时间,全部将精力放在秋闱。他不禁展开联想:在这万人空巷的解试中,自己会有什么表现呢?
柳明眉头微动,他记得临走时,柳先达指着一个食盒说很喜欢里面的菜。这番话,当时说得略带古怪,自己走得匆忙,也没有仔细揣摩。
莫不是,这布条是大伯留给自己的,有什么话当面不方便说,而用布条来传递?
他立即打开布条,只见上面用青砖潦草地刻着几个字。
“平安堂……何知县……官制官。”柳明自言自语念叨着,这个布条上,就这么三个词,龙飞凤舞,显示写得很匆忙。
柳明将布条卷起,放入袖中,闭目沉思起来。
布条的意思,再清晰不过了,如何解决平安堂的问题?找何知县,揭露杨立武的罪行,以官制官。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方法便在食盒布条处。
回想起来,柳明推测,大约是柳先达看到老太公的那份文契,心中悔意四起,临时写下这行字。他知道,自己早晚会面对这个问题。
柳明心中还是有些安慰,自己的大伯最后关头,还是念及亲血骨肉之情,给自己提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最后的关键选择上,大伯还是亲情战胜了仇恨。
他站起身来,在房间来回踱步继续思考着。的确,以官制官,是目前唯一能够压制杨立武的方法。不过,如何接近那位知县老爷,倒也是个问题。
想到此,柳明回忆起自己前几日听来的消息,说是何知县发布文告说县衙杂务颇多,想要聘个书办,掌管文书一职。
这书办,常在县衙内行走,与知县颇有交集,倒不失为一个迅速拉近感情的法子。
柳明知道,此事若是主动去求杨立武,必然会引起他的异心。自己必须找一个与何知县“邂逅”的机会,让对方赏识到自己的才能,然后再推脱无法却其盛情,才入县衙帮忙。这样,显得比较自然。
这月底,便是解试。自己好歹也在书院读了那么长时间书,若是能够通过解试,这县衙的书办一职,便十拿九稳是自己的了。
虽说书办乃是刀笔小吏,但像费县这种官衙,书办一职也算是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关系户必然多。如何在芸芸众生中赢得知县的青睐,光有个读书人的身份可不行,还得露点真才实学。
通过解试,得个举人功名,是计划中重要的一步。
宋代虽有秀才,可是完全没有之后明清时期那般有含金量。明清光是考个秀才,就得过小三元县府院三关,考得脱了层皮,才能获得秀才之名。而在宋朝,凡是能够参加解试的,都被称为秀才。因此,这秀才的含金量,便大大降低,到了最后,成为了读书人的泛称。
在这泛泛几百万读书人中,要想脱引而出,起码得过解试,考个举人,有了做官的资格,知县才会对你另眼相看。
此时,心中的计划,已经了然形成。柳明的表情,不禁放松了些。
考试这东西,他最在行。记忆力好,过目几乎不忘,这是柳明在前世唯一的安慰。前一世的自己,一个人单吊,这才无聊到跑到门萨俱乐部去测测智商,没想到,倒是获得了认可。
身为重点大学毕业生,他一路考试都是顺风顺水。虽说成绩都不错,讲起来,还是偏文一些。四大名著,红楼梦,金品梅,荤的素的,能看的禁看的,他都十分熟悉。自己在这书院也是混了大半年,除了刚开始学写毛笔字时,费了点力气,到后面学习经史子集,基本上没什么太大问题。
说到功名,柳明也发觉,这古代商人的地位,实在是可怜。任你是个沈万三,说查抄,便立即查抄。看来守着一亩三分地,和家里人安乐生活,没有强大的屏障,也会显得不切实际的。
没有官身,便如风中浮萍,只能任人宰割。
解试在即,柳明决定这段时间,全部将精力放在秋闱。他不禁展开联想:在这万人空巷的解试中,自己会有什么表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