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让人觉得伤心(2/2)
《文娱抗日上海滩》作者:清唱华年 2021-08-12 00:15
后,亲自登门拜访自己这个已为人妇的梦中情人。至少,对外公开消息时,麦克阿瑟是如此说的。
实际上,麦克阿瑟连玛丽莲梦露的面都没见到。他来余生的府邸找余生,另有要事商量。
自从美国人在日本扔下了两颗原子弹之后,原子弹这种东西便成为衡量一个大国的标志,并且成为保护一个国家安全的威慑性力量。而制造原子弹的放射性材料,比如说铀矿,便成为一个国家的战略物资。
而在美国人研究原子弹的同时,苏联人也在研究原子弹,一九四二年,苏联内务人民委员贝利亚,在三月十日给国防委员会的报告中,就曾详尽的提到过铀弹的价值。其数据让斯大林印象深刻。
所以,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苏联国防委员会便做出了《关于开采铀》的决议。从此之后,苏联人开始提纯天然铀矿,并开始试图将铀弹引入军事领域。
然而,美国人比苏联人更快一步。一九四五年八月,在美国人于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扔下原子弹之后,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日,苏联国防委员会做出了第九八八七号决议。决定成立专门委员会领导和协调原子弹研究工作。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苏联第一座石墨慢化反应堆在南乌拉尔启动,实现了铀的受控链式裂变反应。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日,被美国人称为斯大林一号的原子弹在苏联试爆成功。苏联称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麦克阿瑟来找余生之时,虽然苏联人的斯大林一号,还没有试爆成功。但是,美国人根据诸多情报,已然推测出苏联人研究原子弹,差不多已经快要成功了。而且,苏联人对美国人提防严密,也没有办法破坏。
所以,如果美国人想要保持对苏联人的优势,就不是要有原子弹的问题了。而是要大量制造比苏联人数量多、质量好的原子弹。在这种情况下,铀矿便显得极为重要。特别是品质好、提炼容易、节省成本和时间的铀矿,便显得非常重要。
而要找矿,美国人第一个要找的地方,就是自家地盘。而已经发现了一些小铀矿的怀俄明州,更是探矿的重中之重。
结果,美国人找来找去,发现在一处已经基本荒芜的牧场下,有着美国如今发现的品质最高、储量极大的铀矿。不过,按照美国的法律,没有牧场主人的许可,是不准开矿的。其实,这种不告而行的探矿,本身就算是违法美国人自己制定的法律。
所以,美国人必须要先买下这处牧场,或者争得牧场主人同意后,才能在此开矿。而美国人一查此处的牧场拥有者,发现居然是前两天在美国遇刺的余生……
这样一来,美国人就显得尴尬了。原本余生和美国各方面的关系都不错,如果是在刺杀之前向余生提出收购其手中的铀矿,那么大家有商有量,很容易去办。
不过此时再提,便需要先把余生被刺杀一事给个交代。否则,这铀矿是无论如何也拿不到手的。不过,美国人也吃不准余生的态度,甚至还不太确定余生是否知道他手头的那一小块牧场地下有铀矿存在。
所以,麦克阿瑟并没有开门见山的谈及铀矿,而是试探道:“余,你知道,我非常喜欢吃牛排。所以,想收购一处牧场。你可以给我一些建议么?”
余生笑道:“想要吃到顶级的牛排,并不在于某个牧场的好坏,而在于牧场中培育的牛种。比如说我手头的牛头牧场,就有许多不错的种牛。所以,如今我和小艺吃的牛排,都是用自家牧场里送来的肉做的。”
麦克阿瑟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问道:“哦,余,你都说的我流口水了。不知道你有没有出手牛头牧场的意向呢?”
余生惊讶道:“美国将军的薪水高到这个程度了么?牛头牧场可不便宜……”
麦克阿瑟笑道:“牛头牧场我自然是买不起的。不过我希望能买下那块附赠的小牧场。我也不需要有太多的牛。只需要有几头就可以了。虽然那块牧场比较小,也比较荒凉,但是如果只养几头牛的话,还是足够的。”
余生眼睛一眯,终于知道麦克阿瑟的目的所在,自然而然道:“哦!那块牧场可不能卖给你!那块牧场的地下,有储量极高的铀矿。它的价值可比牛头牧场还要高。”
麦克阿瑟惊讶道:“哦,余,你怎么知道那块牧场地下有铀矿存在呢?”
余生自然而然道:“将军,我的爱好可是很广泛的。当年我在考察牛头牧场的时候,就发现,虽然那块小牧场地方不大,并且靠近沙漠。但是,我在观察沙粒的时候,却发现那里的沙粒,不是正常晶莹剔透的无色。而是以艳丽的赤红色为主。”
“偶尔夹杂两块小颗粒的、质地纯粹的水晶,居然是也烟水晶。而萤石这种同样广泛分布的矿物,在沙粒中竟然是以淡紫色存在的。”
“当时我就觉得这是铀矿埋藏的标志。所以,二话不说,就买下了牛头牧场。后来,请专业的探矿队勘探后,发现其地下确实有储量丰富,并且品质极高的铀矿存在。因为那片牧场的放射性物质有些多,所以,我从来都不在那里放牧。”
余生没有揭穿麦克阿瑟想要趁机捡漏的这个事实。一旦揭穿了,谁知道麦克阿瑟会不会恼羞成怒。所以,难得糊涂。
而麦克阿瑟也非常配合的做出恍然大悟状:“哦,余!你的牧场下居然有铀矿!你知道么,如今我们非常需要铀矿!只要你能同意开发,或者出售牧场,价格很好商量!”
余生一笑道:“原本发现的时候,铀矿也不是多值钱的东西,所以就闲着没动。如今值钱了,事情却多了起来,三天两头都有人打算刺杀我,实在是让人觉得伤心。”(未完待续。)
实际上,麦克阿瑟连玛丽莲梦露的面都没见到。他来余生的府邸找余生,另有要事商量。
自从美国人在日本扔下了两颗原子弹之后,原子弹这种东西便成为衡量一个大国的标志,并且成为保护一个国家安全的威慑性力量。而制造原子弹的放射性材料,比如说铀矿,便成为一个国家的战略物资。
而在美国人研究原子弹的同时,苏联人也在研究原子弹,一九四二年,苏联内务人民委员贝利亚,在三月十日给国防委员会的报告中,就曾详尽的提到过铀弹的价值。其数据让斯大林印象深刻。
所以,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苏联国防委员会便做出了《关于开采铀》的决议。从此之后,苏联人开始提纯天然铀矿,并开始试图将铀弹引入军事领域。
然而,美国人比苏联人更快一步。一九四五年八月,在美国人于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扔下原子弹之后,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日,苏联国防委员会做出了第九八八七号决议。决定成立专门委员会领导和协调原子弹研究工作。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苏联第一座石墨慢化反应堆在南乌拉尔启动,实现了铀的受控链式裂变反应。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日,被美国人称为斯大林一号的原子弹在苏联试爆成功。苏联称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麦克阿瑟来找余生之时,虽然苏联人的斯大林一号,还没有试爆成功。但是,美国人根据诸多情报,已然推测出苏联人研究原子弹,差不多已经快要成功了。而且,苏联人对美国人提防严密,也没有办法破坏。
所以,如果美国人想要保持对苏联人的优势,就不是要有原子弹的问题了。而是要大量制造比苏联人数量多、质量好的原子弹。在这种情况下,铀矿便显得极为重要。特别是品质好、提炼容易、节省成本和时间的铀矿,便显得非常重要。
而要找矿,美国人第一个要找的地方,就是自家地盘。而已经发现了一些小铀矿的怀俄明州,更是探矿的重中之重。
结果,美国人找来找去,发现在一处已经基本荒芜的牧场下,有着美国如今发现的品质最高、储量极大的铀矿。不过,按照美国的法律,没有牧场主人的许可,是不准开矿的。其实,这种不告而行的探矿,本身就算是违法美国人自己制定的法律。
所以,美国人必须要先买下这处牧场,或者争得牧场主人同意后,才能在此开矿。而美国人一查此处的牧场拥有者,发现居然是前两天在美国遇刺的余生……
这样一来,美国人就显得尴尬了。原本余生和美国各方面的关系都不错,如果是在刺杀之前向余生提出收购其手中的铀矿,那么大家有商有量,很容易去办。
不过此时再提,便需要先把余生被刺杀一事给个交代。否则,这铀矿是无论如何也拿不到手的。不过,美国人也吃不准余生的态度,甚至还不太确定余生是否知道他手头的那一小块牧场地下有铀矿存在。
所以,麦克阿瑟并没有开门见山的谈及铀矿,而是试探道:“余,你知道,我非常喜欢吃牛排。所以,想收购一处牧场。你可以给我一些建议么?”
余生笑道:“想要吃到顶级的牛排,并不在于某个牧场的好坏,而在于牧场中培育的牛种。比如说我手头的牛头牧场,就有许多不错的种牛。所以,如今我和小艺吃的牛排,都是用自家牧场里送来的肉做的。”
麦克阿瑟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问道:“哦,余,你都说的我流口水了。不知道你有没有出手牛头牧场的意向呢?”
余生惊讶道:“美国将军的薪水高到这个程度了么?牛头牧场可不便宜……”
麦克阿瑟笑道:“牛头牧场我自然是买不起的。不过我希望能买下那块附赠的小牧场。我也不需要有太多的牛。只需要有几头就可以了。虽然那块牧场比较小,也比较荒凉,但是如果只养几头牛的话,还是足够的。”
余生眼睛一眯,终于知道麦克阿瑟的目的所在,自然而然道:“哦!那块牧场可不能卖给你!那块牧场的地下,有储量极高的铀矿。它的价值可比牛头牧场还要高。”
麦克阿瑟惊讶道:“哦,余,你怎么知道那块牧场地下有铀矿存在呢?”
余生自然而然道:“将军,我的爱好可是很广泛的。当年我在考察牛头牧场的时候,就发现,虽然那块小牧场地方不大,并且靠近沙漠。但是,我在观察沙粒的时候,却发现那里的沙粒,不是正常晶莹剔透的无色。而是以艳丽的赤红色为主。”
“偶尔夹杂两块小颗粒的、质地纯粹的水晶,居然是也烟水晶。而萤石这种同样广泛分布的矿物,在沙粒中竟然是以淡紫色存在的。”
“当时我就觉得这是铀矿埋藏的标志。所以,二话不说,就买下了牛头牧场。后来,请专业的探矿队勘探后,发现其地下确实有储量丰富,并且品质极高的铀矿存在。因为那片牧场的放射性物质有些多,所以,我从来都不在那里放牧。”
余生没有揭穿麦克阿瑟想要趁机捡漏的这个事实。一旦揭穿了,谁知道麦克阿瑟会不会恼羞成怒。所以,难得糊涂。
而麦克阿瑟也非常配合的做出恍然大悟状:“哦,余!你的牧场下居然有铀矿!你知道么,如今我们非常需要铀矿!只要你能同意开发,或者出售牧场,价格很好商量!”
余生一笑道:“原本发现的时候,铀矿也不是多值钱的东西,所以就闲着没动。如今值钱了,事情却多了起来,三天两头都有人打算刺杀我,实在是让人觉得伤心。”(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