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汉家山河(2/2)
《明风八万里》作者:紫钗恨 2022-02-16 01:28
然要向浙中献表称臣,那就要尽一个臣子的本分。
他是汉家臣子!
整个天下都关注着这一场关系天下兴亡的战略决战,刘永锡调集能搜刮出来的全部兵力凑足了一万五千大军投入了湖州战场,但是他刚刚启程,湖州方面的张博易就发出了多封急报。
正如刘永锡预期的那样,在清军的攻势之下,湖州可以说是首当其冲,虽然张博易办事一向令人失望,但是看着潮水一般涌来的清军张博易也很清楚光凭自身的力量无法抵挡清军的攻势:“张将军说他已决心战至一兵一卒,但是他手上就那么多兵卒,而且清军还有红衣大炮!”
张博易这是做好据城死守的决心,但清军的红衣大炮对于任何城池来说都是无解的克星,不知多少名城被红衣大炮轻易轰破,所以刘永锡的援军必须加快速度第一时间赶到湖州。
一想到这场决战的重大意义,刘永锡不知不觉间就变得焦急起来,倒是跟她并肩骑马而行的邢夫人沉稳大方地说道:“夫君,张皇后都觉得张博易大将之才,他一定能稳得住局面,而且嘉兴府那边不是传来了好消息!”
嘉兴府那边确实是传来了好消息,而且这个好消息还跟刘永锡有很大关系,那就是操江诚国公刘孔昭的援兵已经抵达嘉兴。
南都沦陷时,刘永锡的临淮镇全力南进,而刘孔昭的操江水师数千人则从长江突围转向舟山,只是这支操江水师长期以来都是在内河行驶,从长江口出海之后自然遇到很多意外情况甚至损失了不少船只,最后终于有惊无险地抵达舟山。
只是刘永昭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长子刘永锡会摇身一变成了浙中小朝廷的越国公,而且张皇后还册封为刘永锡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一下子就成了浙中朝廷的顶尖人物,而且张皇后正准备把监国坤兴公主许配给刘永锡。
虽然有许多人觉得刘永锡是在趁火打劫,但是得到消息的刘孔昭却是如同打了鸡血,战斗意志空前旺盛,虽然刚到舟山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整,但是他第一时间就率部出兵嘉兴,给坐镇嘉兴府的陈渊吃了一粒定心丸。
虽然刘孔昭只派出了近余名水师,而且都是河舟并非海船,但是对于陈渊来说这支水师的到来与张煌言的三千精锐一样意义重大,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可能与老诚国公一起协同作战,有这么一段履历从此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他写给刘永锡的奏报上非常乐观,甚至表示嘉兴府的危机已经暂时告一段落,但是邢夫人不说嘉兴府也就罢了,一说到嘉兴府刘永锡就头痛起来:“把我爹的水师算进去,咱们砸锅卖铁也就拼凑了两万援军,可是江西还有阿济格在!”
这是刘永锡眼下最担心的问题,光一个多铎就让刘永锡用尽了一切办法,何况江西还有阿济格的几十万清军。
,
他是汉家臣子!
整个天下都关注着这一场关系天下兴亡的战略决战,刘永锡调集能搜刮出来的全部兵力凑足了一万五千大军投入了湖州战场,但是他刚刚启程,湖州方面的张博易就发出了多封急报。
正如刘永锡预期的那样,在清军的攻势之下,湖州可以说是首当其冲,虽然张博易办事一向令人失望,但是看着潮水一般涌来的清军张博易也很清楚光凭自身的力量无法抵挡清军的攻势:“张将军说他已决心战至一兵一卒,但是他手上就那么多兵卒,而且清军还有红衣大炮!”
张博易这是做好据城死守的决心,但清军的红衣大炮对于任何城池来说都是无解的克星,不知多少名城被红衣大炮轻易轰破,所以刘永锡的援军必须加快速度第一时间赶到湖州。
一想到这场决战的重大意义,刘永锡不知不觉间就变得焦急起来,倒是跟她并肩骑马而行的邢夫人沉稳大方地说道:“夫君,张皇后都觉得张博易大将之才,他一定能稳得住局面,而且嘉兴府那边不是传来了好消息!”
嘉兴府那边确实是传来了好消息,而且这个好消息还跟刘永锡有很大关系,那就是操江诚国公刘孔昭的援兵已经抵达嘉兴。
南都沦陷时,刘永锡的临淮镇全力南进,而刘孔昭的操江水师数千人则从长江突围转向舟山,只是这支操江水师长期以来都是在内河行驶,从长江口出海之后自然遇到很多意外情况甚至损失了不少船只,最后终于有惊无险地抵达舟山。
只是刘永昭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长子刘永锡会摇身一变成了浙中小朝廷的越国公,而且张皇后还册封为刘永锡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一下子就成了浙中朝廷的顶尖人物,而且张皇后正准备把监国坤兴公主许配给刘永锡。
虽然有许多人觉得刘永锡是在趁火打劫,但是得到消息的刘孔昭却是如同打了鸡血,战斗意志空前旺盛,虽然刚到舟山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整,但是他第一时间就率部出兵嘉兴,给坐镇嘉兴府的陈渊吃了一粒定心丸。
虽然刘孔昭只派出了近余名水师,而且都是河舟并非海船,但是对于陈渊来说这支水师的到来与张煌言的三千精锐一样意义重大,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可能与老诚国公一起协同作战,有这么一段履历从此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他写给刘永锡的奏报上非常乐观,甚至表示嘉兴府的危机已经暂时告一段落,但是邢夫人不说嘉兴府也就罢了,一说到嘉兴府刘永锡就头痛起来:“把我爹的水师算进去,咱们砸锅卖铁也就拼凑了两万援军,可是江西还有阿济格在!”
这是刘永锡眼下最担心的问题,光一个多铎就让刘永锡用尽了一切办法,何况江西还有阿济格的几十万清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