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二六章 奥斯曼的战舰
《全球战国》作者:混吃等死 2022-02-15 17:02
和马士英的谈话,让朱由栋觉得心情很舒畅。
从他出任监国起,方从哲、温体仁、袁可立先后辅政——这些人,都经历过万历中期,国家入不敷出,财政频临崩溃的窘境。所以他们本能的不喜欢欠债,在朝廷的财政政策上,说得好听是稳健,说得难听一点就是过度保守。
但是马士英就不同了。他出仕的时候,大明的财政已经彻底扭转过来了。在官员、士兵的薪俸都大幅提升的同时,还每年都有盈余。所以,从未体会过入不敷出之苦的马士英,在国家资金紧张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要压缩支出,反而是考虑举债发展。
诶,这才符合朱由栋内心的要求嘛:作为21世纪的diaosi,身上没个几十百来万的购房贷款,这像话嘛?举债发展,在他看来,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总之,在中欧之间持续了三年多的大战后,损失惨重的双方都需要暂时停下来调整、喘息一下。菲利普这边,是政治上进一步加强集权,让欧盟内各国的独立性持续减弱。经济上则是趁着拿下印度,控制了印度洋的制海权后与大明进行切割,以图扭转既往多年贸易逆差。至于军事上,虽然宣传的调子喊得很凶,但那只是为了在政治上收权做配合而已——真正的军事行动,不过是五年造舰计划,以及派出十个卡斯蒂师去美洲而已。再次发动大军远征东方?那得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而大明这边,政治上倒是不用做太多:宗藩体系仍然是稳固的。经济方面,面对印度大市场的丢失和欧洲贸易的断绝,则是把目光转回国内,希望通过扩大内需来渡过难关——大明目前控制的人口仍然是三大集团里最多的,只要内需能够提升,要熬过这几年也不成问题。至于在军事上,除了也开始五年造舰计划外,也就派出三个师去了美洲。
大明和欧洲是如此了。那么,还有一位穿越者,奥斯曼的易普拉欣,在干什么呢?
1642年4月20日,星月教圣忌日,在巴格达与逊尼、什叶两大派的诸多伊玛目一起吟诵了整晚的经典后。21日清晨,易普拉欣通过刚刚通车的巴(格达)科(威特)铁路,风尘仆仆的赶到了科威特港。
这里从七世纪时的阿拉伯帝国开始,就是著名的港口。早年奥斯曼的触角并没有伸到这里。事实上,在历史本位面,要直到1871年,奥斯曼帝国才开始在这里设县。
不过在这个位面,易普拉欣十多岁出任巴格达帕夏的时候,就将此地收入麾下。在担任大维齐后,更是重点打造此地——不过,现在的科威特,并不是一个商业港口。相反,整个科威特港从里到外,都被奥斯曼的军队包裹得严严实实。在海面之外还有新建成的奥斯曼目前唯一的五千吨级铁甲战舰率领一众风帆战舰巡弋。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这里是奥斯曼倾尽全力打造的,最大的造船厂所在。
中东,号称三洲五海之地,是欧亚大陆最重要,最核心的陆海交通枢纽。但是对于易普拉欣来说,在这块地方上要发展海军,天然的让人感到憋屈。
憋屈的原因只有一个:苏伊士运河不在奥斯曼的手里。虽说和平时期,奥斯曼的商船军舰要通过苏伊士没有问题。但要是哪天双方打起来了呢?
所以,奥斯曼人要振兴他们的海军,必须要打造两支舰队——这两支舰队要做好一旦开战,彼此无法相互联系和支援,各自独立作战的所有准备。
但是奥斯曼此时的国力,比起中欧来,是最弱的。连大明和欧洲要打造战列舰都觉得财政压力很大,需要做一个五年中期规划。那对于奥斯曼来说,要打造两支可以同时与中欧主力舰队匹敌的海军舰队,是绝对不可能的任务。
因此,在反复与民政、军事人员协商后,财力有限的奥斯曼定下的海军发展策略是:在东地中海,打造一支有两三艘重巡做骨干,主要是由大量的快速驱逐舰组成的雷击舰队。因为东地中海,尤其是爱琴海海域,岛屿众多,方便小型舰只隐藏、伏击。一旦欧奥再次开战,这支舰队的任务就是依托地利,对欧洲主力舰队进行不对称的雷击作战。
而在波斯湾,奥斯曼则要打造一支由四艘战列舰为骨干,搭配部分重巡、轻巡组成的主力舰队。这支舰队的作战任务是:如果中欧之间的大战,大明一方占据优势,那么这支舰队就要站在欧盟一方帮助欧盟抵御大明海军——易普拉欣看得很清楚,只要中欧处于均势或者欧盟面对大明稍微处于弱势,菲利普是不敢对自己动手的。但是同理,如果欧盟被大明打得太惨,彻底丢掉了印度。那么奥斯曼在陆地上就要首当其中遭到大明的打击。所以,在欧盟海军扛不住大明海军的时候,拉欧盟海军一把,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的安全。
当然,也有可能在未来,欧盟对大明取得了很明显的优势。那个时候,菲利普就会对易普拉欣起歪心思了。所以,这支未来以科威特港为母港的奥斯曼主力舰队还有第二个作战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从他出任监国起,方从哲、温体仁、袁可立先后辅政——这些人,都经历过万历中期,国家入不敷出,财政频临崩溃的窘境。所以他们本能的不喜欢欠债,在朝廷的财政政策上,说得好听是稳健,说得难听一点就是过度保守。
但是马士英就不同了。他出仕的时候,大明的财政已经彻底扭转过来了。在官员、士兵的薪俸都大幅提升的同时,还每年都有盈余。所以,从未体会过入不敷出之苦的马士英,在国家资金紧张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要压缩支出,反而是考虑举债发展。
诶,这才符合朱由栋内心的要求嘛:作为21世纪的diaosi,身上没个几十百来万的购房贷款,这像话嘛?举债发展,在他看来,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总之,在中欧之间持续了三年多的大战后,损失惨重的双方都需要暂时停下来调整、喘息一下。菲利普这边,是政治上进一步加强集权,让欧盟内各国的独立性持续减弱。经济上则是趁着拿下印度,控制了印度洋的制海权后与大明进行切割,以图扭转既往多年贸易逆差。至于军事上,虽然宣传的调子喊得很凶,但那只是为了在政治上收权做配合而已——真正的军事行动,不过是五年造舰计划,以及派出十个卡斯蒂师去美洲而已。再次发动大军远征东方?那得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而大明这边,政治上倒是不用做太多:宗藩体系仍然是稳固的。经济方面,面对印度大市场的丢失和欧洲贸易的断绝,则是把目光转回国内,希望通过扩大内需来渡过难关——大明目前控制的人口仍然是三大集团里最多的,只要内需能够提升,要熬过这几年也不成问题。至于在军事上,除了也开始五年造舰计划外,也就派出三个师去了美洲。
大明和欧洲是如此了。那么,还有一位穿越者,奥斯曼的易普拉欣,在干什么呢?
1642年4月20日,星月教圣忌日,在巴格达与逊尼、什叶两大派的诸多伊玛目一起吟诵了整晚的经典后。21日清晨,易普拉欣通过刚刚通车的巴(格达)科(威特)铁路,风尘仆仆的赶到了科威特港。
这里从七世纪时的阿拉伯帝国开始,就是著名的港口。早年奥斯曼的触角并没有伸到这里。事实上,在历史本位面,要直到1871年,奥斯曼帝国才开始在这里设县。
不过在这个位面,易普拉欣十多岁出任巴格达帕夏的时候,就将此地收入麾下。在担任大维齐后,更是重点打造此地——不过,现在的科威特,并不是一个商业港口。相反,整个科威特港从里到外,都被奥斯曼的军队包裹得严严实实。在海面之外还有新建成的奥斯曼目前唯一的五千吨级铁甲战舰率领一众风帆战舰巡弋。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这里是奥斯曼倾尽全力打造的,最大的造船厂所在。
中东,号称三洲五海之地,是欧亚大陆最重要,最核心的陆海交通枢纽。但是对于易普拉欣来说,在这块地方上要发展海军,天然的让人感到憋屈。
憋屈的原因只有一个:苏伊士运河不在奥斯曼的手里。虽说和平时期,奥斯曼的商船军舰要通过苏伊士没有问题。但要是哪天双方打起来了呢?
所以,奥斯曼人要振兴他们的海军,必须要打造两支舰队——这两支舰队要做好一旦开战,彼此无法相互联系和支援,各自独立作战的所有准备。
但是奥斯曼此时的国力,比起中欧来,是最弱的。连大明和欧洲要打造战列舰都觉得财政压力很大,需要做一个五年中期规划。那对于奥斯曼来说,要打造两支可以同时与中欧主力舰队匹敌的海军舰队,是绝对不可能的任务。
因此,在反复与民政、军事人员协商后,财力有限的奥斯曼定下的海军发展策略是:在东地中海,打造一支有两三艘重巡做骨干,主要是由大量的快速驱逐舰组成的雷击舰队。因为东地中海,尤其是爱琴海海域,岛屿众多,方便小型舰只隐藏、伏击。一旦欧奥再次开战,这支舰队的任务就是依托地利,对欧洲主力舰队进行不对称的雷击作战。
而在波斯湾,奥斯曼则要打造一支由四艘战列舰为骨干,搭配部分重巡、轻巡组成的主力舰队。这支舰队的作战任务是:如果中欧之间的大战,大明一方占据优势,那么这支舰队就要站在欧盟一方帮助欧盟抵御大明海军——易普拉欣看得很清楚,只要中欧处于均势或者欧盟面对大明稍微处于弱势,菲利普是不敢对自己动手的。但是同理,如果欧盟被大明打得太惨,彻底丢掉了印度。那么奥斯曼在陆地上就要首当其中遭到大明的打击。所以,在欧盟海军扛不住大明海军的时候,拉欧盟海军一把,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的安全。
当然,也有可能在未来,欧盟对大明取得了很明显的优势。那个时候,菲利普就会对易普拉欣起歪心思了。所以,这支未来以科威特港为母港的奥斯曼主力舰队还有第二个作战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