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安居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他有一剑章节目录 > 第一百五十二章 妖族

第一百五十二章 妖族

他有一剑作者:剑仙魏晋 2019-12-02 04:51
    妖族形形色色,种族千万,血脉繁多,而且大多拥有悠长的寿命。妖族非常看重血脉,血脉强大的,生而为王!血脉弱小的,一出生就伴随着卑贱,甚至被贴上奴隶的标签。

    它们不擅长法则之力,反而是本身气血强大,所以在武道修炼上,都会偏向于锤炼自己的肉身。但是到了一定境界后也不得不开始感悟法则,毕竟不是每个妖族都有那些强大的血脉,可以肉身硬扛法则之力的。

    而且妖族在领悟法则方面虽然不如人族,可是一些拥有贵族血脉的大妖,他们天生就对某一系法则亲和,这是人类所没有的天赋。

    妖族可以分为三大种族天妖、地妖和古妖。

    其中天妖是妖族中的贵族,它们全部有悠久的历史,体内流淌着远古大妖的高贵血脉,但血脉浓郁程度,在不同的家族弟子身上差距很大。

    天妖是高等妖族,但本身外表却偏向于人族,生下来就是人类婴儿的形态,除了血脉本质不同,外貌几乎一样。血脉足够浓郁的成员,可以在成长中觉醒远古妖族之力!可以化身古妖,那是他们的终极战斗形态。

    地妖与天妖的差距就大了。

    他们其实是一些兽类、草木,在成长足够长的岁月后,汲取天地精气,某一天突然产生灵智,慢慢的修道,最终化成人形。他们拥有如人类一般的灵智,繁殖后代数目越来越庞大,慢慢演化出地妖一族。

    地妖后代刚出生的时候,往往还带着妖兽的形态,比如婴儿长着犬牙、利爪、毛发、尾巴等等,依靠慢慢修炼,才能彻底化形。

    地妖一族面对天妖一族时,有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但是面对人族,他们却又有一股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地妖一族的体魄,明显比人族强大,但是悟性远不如人族,智商还是比人族差一些,创造传承,学习功法,参悟法则方面,都要逊色于人族。

    古妖其实就是天妖一族的祖先,它们是宇宙形成之初,天地精气所化,是这个宇宙的第一代生命,近似于自然神灵。

    古妖带有着强烈的神话色彩,比如妖族传说中的上古妖龙、白泽等等。它们也能繁衍后代,但是繁衍能力低得令人发指,古妖原本就数目稀少,到了后来,更是近乎绝迹。

    远古十二妖神是宇宙形成之初,混沌初开,天地所诞生的十二头强大的古妖,它们甚至不应该被称作‘古妖’,它们是自然神灵。

    十二妖神,前面九种分别是:太阳烛照、太阴幽冥、后土道树、龙皇、七彩凤凰、鲲鹏、天人、忘川、寂无。除了这九大妖神之外,剩下三大妖神是一个谜。

    十二妖神,是妖族的说法,而十二道祖,乃是人族的说法。其实十二妖神跟妖族并没有比人族更近的联系,说到底,十二妖神其实就象征着天道之始。

    从这方面说,用人族的叫法十二道祖更为合适。

    只有万妖帝天的妖族称它们为妖神,认为十二妖神都是妖族的始祖,实际上同样有人族,将十二妖神认定为他们自己的先祖图腾。

    华夏九州,有一本经书,名为《山海经》,记录了这些妖物。

    大禹昔年治水,穷尽精力,以息壤填渊,神龙画地,杀巨人防风、逐水神共工、诛九头蛇相,锁魔猿无支祁于龟山之足……击败天下妖魔,江山终于安宁。

    此时的大禹已经很老了,他深知群魔之能,担心自己死后,此辈复生,将无人可制,因而收九州之金,铸成九座禹鼎,鼎上图刻万象,林泽岳渎、魑魅魍魉、龙蛇虎豸、山妖海怪,无不毕具,拥有极大神力,足以镇压一切邪魔。

    而《山海经》,即是鼎上的图谱。

    除了动植物外,还有山精、石怪乃至桌椅板凳之类的非生物,也可以修炼成精。关于年龄问题,无论动物还是植物,修炼成精耗费的时间都相当长,短短几十年是不够的。

    动物修炼成精的很多,其中最擅长也最有可能修炼成功的是狐狸。

    《阅微草堂笔记》卷十说:“人物异类,狐则在人物之间,幽明异路,狐则在幽明之间。仙妖殊途,狐则在仙妖之间,故谓遇狐为怪可,谓遇狐为常亦可。”狐狸介于人与动物、阴阳、仙妖之间,也就是说,它们在心智上与人最接近,所以最有可能修炼成功。

    当然,狐狸修炼的时间绝不短,上面这篇文章中就提到,某位硕儒与老学究一般的狐狸精为友,狐狸精每次与他聊天,总是劝他修道,说,我们辛辛苦苦一两百年,才能修炼成人身,像你们人类一样体验饮食男女,生老病死。

    然后才能继续修炼以登仙界。你们现在已是人身,等于功成大半了,还如此浑浑噩噩,宁可与草木同朽,实在可惜。

    对于修炼升级的过程,以及人类相对狐狸精的优势,《子不语》卷一“狐生员劝人修仙”条说得更细致:“如狐狸,学仙最难。先学人形,再学人语。学人语者,先学鸟语;学鸟语者,又必须尽学四海九州之鸟语。

    无所不能,然后能为人声,以成人形,其功已五百年矣。人学仙,较异类学仙少五百年功苦。若贵人、文人学仙,较凡人又省三百年功劳。大率学仙者,千年而成,此定理也。”

    如今妖族进攻两界山,也是为了它们生存的家园。

    谢宝树小时候,就曾听说过一些“草木成精”的故事。

    树木原本安静,不激不厉,然而,在大隋的画报中,树木变成精怪,多是狰狞可怖,令人束手无策。比起动物成精的凶悍,树精也毫不逊色。

    狰狞可怖的树精,却害怕木匠,就像有些动物成精的妖怪会害怕屠夫,有大儒认为,木匠相当于树的屠夫,身上积累了太多杀气,因而会让树精感到害怕。

    山东平原县的大道旁有几棵柳树,都有合抱之粗,有一天,柳树的树干裂开,“树腹中裂迸出人物数斗”,牧童看见了,争着去捡。这些小人儿只有一寸长,有的头戴冠冕,有的戴着小帽,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长短不一,但都神采飞扬,还有驴骡牛马等牲畜,小巧可爱,和真的一样,这到底是天造地设的,还是有鬼斧神工的匠人做出来捉弄人?

    小人的传说,古已有之。《山海经》有小人国,《列子》有僬侥国,都是身材矮小的小人。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说,李章武有一个僬侥国人的标本,身长三寸左右,四肢完备,五官分明。后世的小人国故事,多从这些古典资源中演化而来。

    直隶河间府的王廷佐夜里骑马赶路,被一棵大树挡住去路。这是他常走的路,记忆中此处并没有大树,只好从旁边绕过,哪知这棵树能移动,还是挡在他的面前,马渐渐疲惫,人也陷入了迷懵。

    这时,王廷佐之前认识的两个木匠路过。两木匠看见王廷佐在傻站着,不知何故,王廷佐指着那棵树,说了树的怪异。两木匠当时已经喝醉,大声叫道:“佛殿上还少一根大梁,正好遇到一棵大树。”两人拿着斧头锯子直奔树去,大树化作一阵旋风,就地消失了。

    有大儒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树精惧怕木匠,正如狐狸精惧怕猎户,他们身上积累的威势足以震慑妖魔。

    李怪,即李树作怪。草木精怪中最凶恶的,当属长安的的李怪。当地有某姓富甲天下,家中有一座大花园,园中有一棵李树,数人合抱,高达百余尺,是几百年的古木。有一老叟,穿着深红的袍子,头戴纱帽,在树顶上出现,迎着风望月亮。家人捡了石头朝他投掷,老叟发怒,开始作怪,家中人不断染病,衣物自动破碎,不得安宁。

    主人忧虑,请来僧道法师,都无法战胜李怪。此后又有一个小怪,近似于猴形,在树上忽隐忽现,从高处往下扔石头。李怪之祸,最终无法消除,该家的资财也因此折损无数。

    李树成精,还有一大一小,大者身穿深红,也是模拟李子的颜色,而助纣为虐的小怪不知是何物。草木成精的妖怪这般凶恶,也真是罕见了。

    在九州,也是有各种各样的妖怪,不过相对于外界,老实一些。

    袁州村中有一个老员外,性格严谨敦厚,家中也饶于资财,为一乡人所推重。

    一天,有一大队人马簇拥着一位紫衣少年,上门来求员外招待,员外不敢怠慢,连忙置备下好酒好肉设宴款待他们,员外也亲自在一边伺候着。

    可过了一会儿,员外忽然想到:“不管是州府的官员,还是朝廷上的使者,都有专门招待的地方,他们怎么会跑我家来要东西吃?”脸上渐渐露出了怀疑之色。

    少年觉察到后,便对员外说:“您怀疑我,我也就不能再隐瞒了,我并非凡人,而是此地的山神。”

    员外吓了一跳,拜伏于地道:人们每天对您的祭祀络绎不绝,您怎么会落魄到要向人求食的地步呢?”

    山神答道:“凡是人类祭祀于我,都是在向我求福,可我也有力所不及的时候,如果我不能赐予其人福报,我也就不敢享用他给我的祭祀。听说您是位长者,所以才来向您求顿饭吃。”

    吃完后,少年便离座告辞,一出门就消失不见了。

    山神河神,也是妖怪,有时候,非常好玩。

    广陵法云寺的僧人珉楚,曾经和一位章姓商人交情甚厚,章姓商人死的时候,珉楚还曾为他念经超度。

    而就在几个月后,在集市上,珉楚居然又遇见了这个已经死去的章姓商人。当时珉楚还没吃饭,商人便把他请进了饭馆里,边吃边聊。

    珉楚问商人说:“您已经死了呀,怎么还会出现在这里?”

    商人回答说:“因我生前有小罪过,死后也难脱辛劳,今被配为扬州掠剩儿。”

    珉楚问什么是掠剩?

    商人答说:“凡世间之人,经商时所能赚的利润都有定数,超过定数而多得的部分即是余剩,我便可以掠夺为己有。今人间如我辈者甚多。”说着便指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说,某人某人,都和我一样。不一会儿有一个僧人路过,商人又说:“这个和尚也是。”商人还把僧人叫到了跟前,两人说了很久的话,但僧人却始终没有发现就坐在旁边的珉楚。

    又坐了一会儿,商人和珉楚相携到了街上,遇见有一妇人在卖花,商人指着她说:“这妇人的花也是鬼所卖的,也只有鬼才会用这花,人间这花是没有用处的。”

    说罢,商人掏钱买下了一朵,送给珉楚说:“凡见此花而笑者,皆是鬼。”之后就告辞而去了。那花殷红精致,十分可爱,只是格外的重,珉楚持着这花,昏昏然朝寺里走去,一路上,有许多人见到花后都露出了笑容。

    等到就快进到寺里时,珉楚突然醒悟到我和鬼接触了这么久,手里还持着鬼送的花,终究不是好事,于是便将花扔到了路旁的水沟里,花落水时,能听到清晰的响声。

    回到寺里后,其他僧人发现珉楚脸色不对,以为是中了邪,连忙持汤药来让他喝下,过了很久才恢复过来,之后向人们说了一路上的遭遇。于是人们一起去找珉楚扔在水沟里的花,但那里却根本没有花,只有一只死人的断掌而已。

    一个叫马举的官员,要到蜀中去赴任,当时正值战乱过后,走的又是小路,所以一路之上绝无人烟。

    入夜后,他来到了一座馆驿前,听见东廊下有人说话的声音,就走过去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并且希望可以留宿。那声音却只是说:“中堂里有床,你爱睡就去睡吧。”

    马举见其态度冷淡,也就不再多说,自己去了中堂。到了堂里后,他喊人求火点灯,对方答说:“没火。”于是又喊人求席子,须臾间,邻屋中蓦地飞出一卷席子,能有十几斤沉,砸身上那就是暗器。可马举天生心雄胆壮,对此毫不介意,铺开席子就躺下睡了。

    半夜时,忽然有一个貌似猴子的黑影,蹑手蹑脚地爬到了马举的床上,也不知想干什么,马举觉察到后,急忙抄起身边的铁棍就打,那黑影便应声嚎叫着逃走了。

    天亮后,马举高声和馆驿主人告别,对方却躲在房间里,气哄哄地对马举说:“昨夜见你一个人独处,好心让我儿去与你作伴,你倒好,差点没把他打死!”

    马举上前去推门,却怎么也推不开,从缝隙间往里看,里面一个人都没有,只有满落的灰尘而已。

    唐宪宗元年间,有个叫韦思恭的书生是洛阳人,他与年龄相仿的两个青年书生一个姓董、一个姓王的书生三人关系很好,同去嵩山的的一座寺庙中修学。

    这做寺庙的东北边一箭之地有一口山泉,在泉水口处的岩石上有个打磨好、专供寺僧人取水的大石盆。那大水盆周长十几米,大概能装下十斛水。

    他于是就上前,下马跟那道士打招呼:“道长有礼了,小可不慎迷路,希望道长能指条回城的道路!在下感激不尽!”

    这道士看上去三四十岁年纪,颌下三绺黑须,面容消瘦,一双眼睛却神明如炬,见到卢君畅后也笑着打了稽首,道:“没想到在这荒郊野外也能遇到太守呵,从这里向西三里就有回城的道路,贵人还是快些打马去吧,稍停片刻恐怕就要挨雨淋了!”

    卢君畅看看天空,阳光耀目,一片云彩都没有,怎么会下雨?心中奇怪这道人说胡话,才注意到那道士身旁领着的两条狗。

    那狗的腰身细长,可是胸前却一团结实肌肉,走起来还晃动着,像是要向下坠落,碰到地面。卢君畅看这两条狗不像是猎犬,这出家人带两条狗,更是奇怪。

    “道长,这是要去何处?”

    “贵人不必多问,风来雨急,还是快些去吧!”道士说完快步向前走去。

    卢君畅一晃神儿

    的功夫,道士就不见了。他就赶紧上马去追,跑出去一盏茶的功夫竟然都没追上!心想那道士难道是仙人吗?脚程比这马快这么多?

    耳边听到两声犬吠,远远看到刚才那两条大白狗朝着一个小湖跑去,却不见道士身影。

    卢君畅正要催马前行,去湖边看看。

    只见那两条狗“扑通”两声就跳进了那湖中。

    刹那间,只见湖面翻涌搅动,水汽蒸腾而起,转而整个湖中的水如同烧开一般,忽然两条巨大白龙就从湖面跃然而出,蜿蜒盘绕,直飞向云霄中去!

    大唐没有主体的宗教信仰,它以强大的自信和包容接纳了众多的宗教流派。

    大唐的教派很多,儒释道此时已成三足鼎立之势,还有外来的景教、拜火教、摩尼教等,它们在发源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和打压,但在唐朝却得到了礼遇和尊重。

    佛教自两汉传入中国,至唐代达到鼎盛。

    唐玄奘出发前往西天取经,唐太宗李世民执酒相送,和他结拜为兄弟,称玄奘为“御弟”。太宗御指拾一撮尘土,弹入酒中,殷殷嘱托:“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多年前的一个早晨,唐都长安的国学,气氛显得庄严肃穆,一场隆重的释奠礼仪正在这里举行。释奠,本来朝廷祭祀先圣孔子的大典,但这次仪式却显得非同寻常。

    因为参加这次礼仪的,不仅有当朝一代大儒国子博士徐文远与太学博士陆德明,唐高祖还特意邀请了佛教界和道教界的代表人物:长安圣光寺沙门慧乘和普光寺沙门道岳,清虚观道士刘进喜和李仲卿。

    期间,刘进喜、徐文远和慧乘三位大师相继升座讲经,之后相互辩难,气氛极为热烈。切磋,琢磨,斗争,融合。道教、儒教、佛教等各种宗教,在唐代获得空前繁荣与发展。

    这是一个讲究排序的国度。从各种场合的排序,可以看出不同人物及其所代表的集团和势力,在主人心中的主次轻重。从这次三教讲论的顺序人们预见,本土的道教将获得李唐王朝更多的支持。事实正是如此,虽然道教在佛教面前一直处于弱势,但它成为唐朝的国教。

    大唐对佛很重视,为什么他把道做为国教呢,因为道是本土本乡本生的文化,所以把道教作为国教,因为老子思想。还有一个,具体一点就是微观地看,老子姓李,是大唐李家祖先,有人说李渊为了抬高门第,追认老子是祖先,所以把道教称为国教。

    起因可追溯到隋末农民起义兴起之际,当时民间流传“老子度世,李氏当王”的歌谣,李渊称帝后一再宣称“李氏将兴,天祚有应”,意为李家主宰天下是上天的旨意。

    李世民继承其父的说法,更加明确宣称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唐太宗下达诏书,继续置道教于佛教之上,用政权手段进一步巩固了道教作为唐朝国教的位置。

    唐高宗在泰山举行了自东汉光武帝之后的第一次封禅大典,这次大典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道教色彩。就在大典之后,高宗命令全国各州各置观、寺各一所,这是历史上道教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有了国家支持的宫观网络。

    从泰山上下来的唐高宗,特意绕道赴老子故里亳州谷阳县,并将其改名为真源县。他正式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庙,派官员进行日常管理。从此以后,道教在唐代宗教中的位置更加特殊。

    唐玄宗同样尊崇道教,唐玄宗在长安亲自朝献太清宫,并追尊老子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对道教的追崇和狂热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玄宗时期,老子故里的太清宫也受到国家的重视,据说当时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规模达到鼎盛,琼楼玉宇,金碧辉煌,可与皇家的殿堂相媲。

    那是还没有刘看山的时代,有一个名为孙思邈的道长出现了,道门在大唐才拥有了众多信徒。

    一个孙思邈,可以抵得上几百位真人了。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孙思邈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只是后来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他便立志从医。

    孙思邈少年好读,天资聪明,七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据《旧唐书》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

    十八岁岁时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到了二十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被人称为“圣童”,开始为乡邻治病。

    北周静帝时,杨坚执掌朝政,召孙思邈任国子博士,孙思邈无意仕途功名,认为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坚决不接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隋开皇元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太白山中。他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

    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他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新的医药学研究成果,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药王孙思邈孙思邈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讲求预防为先的观点,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并提出“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强调“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他提倡讲求个人卫生,重视运动保健,提出了食疗、药疗、养生、养性、保健相结合的防病治病主张。

    孙思邈对针灸术也颇有研究,著有《明堂针灸图》,以针灸术作为药物的辅助疗法。他认为“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积极主张对疾病实行综合治疗。

    在研究医学的过程中,孙思邈把硫磺、硝石、木炭混合制成粉,用来发火炼丹。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

    《千金要方》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

    孙思邈重视医德,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