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巴人永不为奴(2/2)
《战国千年之女帝天下》作者:冰心刹影 2020-05-02 00:18
樊氏、晖氏、相氏、郑氏凡五姓,俱出皆争神。乃共掷剑于石,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
又令乘土船,雕文画之,而浮水中,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
1这段记载表明,廪君巴人五姓是从巫山一带迁徙到“武落钟离山”的。
据《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七《长阳县·下》云:“武落山一名难留山,在县西北七十八里,本廪君所出也。”长阳县在今湖北省清江流域。汉代称恨山县,隋改为长杨县,唐又改为长阳县。清江原名夷水。
《水经注·夷水》释曰:“夷水,即恨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又说:“夷水自沙渠县(治今施恩)人……东经难留城南,城即(恨)山也。独立峻绝,西面七里余得石穴,……昔巴蛮五姓,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董其祥先生认为:“武落,就是巫落,就是巫的部落。”
2益加证明廪君巴人五姓是从巫载所在的巫山东迁至长阳的一个支系。
由上可知,廪君源出巫诞(载)部族的一支。故后世研究以后认为“先有巫载文化,后才有巴文化和楚文化。巴族承巫载文化而兴,其时间晚于巫载约一千年,比蜀文化的开展亦可早几百年。”
3这是从文化学角度上论渊源;但若从民族世系渊源上追溯,巴祖廪君的世系还有更远的渊源。
但在廪君这种绝对领导还未确立之前,这一支巴人共有五姓,没有君主,互不统属,所以“俱出皆争神”。
“争神”,即争统治权、争帝位。《尔雅·释诂》释“神”为“治也”,即治理。
《独断》训为“安仁立政曰神”。故古人称帝位为“神器”,如班彪《王命论》:“游说之士,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帝王巡幸称为“神御”,如颜延之《车驾幸京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诗:“神御出瑶轸,无仪降藻舟。”
后五姓共同约定了选举君主的办法,能从远处掷剑中石上目标者,能用土陶船浮于水中者,通此两关即可将其奉为君主。
结果只有巴氏务相能中剑、浮船,其余竞争者剑未中,船都沉了。
于是共立务相为君,称为廪君。“廪君”的含义是什么?按《说文》释“廪”字为“谷所振人也”,即谷仓。民以食为天,故“廪君”即能惠民粮食有余的君主。又《广雅·释言》:“廪,治也。”即治理民众的君主。
两义或许兼而有之。但也有另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土家族称‘虎’为‘李’。‘李’在古代属止韵,阴声;‘廪’在古代属侵韵,阳声。二者有阴阳对转的关系,所以‘李’、‘廪’均可指虎,‘廪君’就是‘虎君’。……此一‘廪’字就不能简单地视为图腾,而应视为‘凶悍勇武’的象征。”甥一种解释认为:“廪”可能是“灵”的误写,巴人无通俗的文字,后人用汉字记巴人的事,常用音近之字代替,廪、灵音极近,故廪君就是灵君。
灵者,巫也;君者,酋长也,合二而一,即为灵君。
这种竞选君主的方法,既民主公正,又切合当时生存、开拓的需要。竞赛在众目睽睽的监督之下,无法掺杂任何丝毫的人情、印象因素,完全凭两项本领,是无法掺假作弊、蒙混过关的,比现代竞选的选票或评委打分还要民主公正得多。
又因为原始氏族或部落之间为求生存常发生争战,没有强悍的武功是无法胜任领袖的,所以用掷剑来测试武功;而生活在峡区清江流域的巴人,善水、浮船是他们采盐、渔猎、贸易交换以及部落迁徙等的惟一的交通运载方式,所以善水、造船、浮船的本领显然十分重要,部落君主于此项本领的高低,实关系到整个部落经济生活、生存发展的命运。从这种竞选方法中透露出巴人自古就有豪放之情。
“尽你们所能,挣扎吧。”面具看着这一幕,有些感慨地说道。
这些人虽只有百人之众,但无一不是想要以死明志之人。
他们想告诉世人一点:巴国虽亡,但巴人永不为奴!
又令乘土船,雕文画之,而浮水中,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
1这段记载表明,廪君巴人五姓是从巫山一带迁徙到“武落钟离山”的。
据《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七《长阳县·下》云:“武落山一名难留山,在县西北七十八里,本廪君所出也。”长阳县在今湖北省清江流域。汉代称恨山县,隋改为长杨县,唐又改为长阳县。清江原名夷水。
《水经注·夷水》释曰:“夷水,即恨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又说:“夷水自沙渠县(治今施恩)人……东经难留城南,城即(恨)山也。独立峻绝,西面七里余得石穴,……昔巴蛮五姓,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董其祥先生认为:“武落,就是巫落,就是巫的部落。”
2益加证明廪君巴人五姓是从巫载所在的巫山东迁至长阳的一个支系。
由上可知,廪君源出巫诞(载)部族的一支。故后世研究以后认为“先有巫载文化,后才有巴文化和楚文化。巴族承巫载文化而兴,其时间晚于巫载约一千年,比蜀文化的开展亦可早几百年。”
3这是从文化学角度上论渊源;但若从民族世系渊源上追溯,巴祖廪君的世系还有更远的渊源。
但在廪君这种绝对领导还未确立之前,这一支巴人共有五姓,没有君主,互不统属,所以“俱出皆争神”。
“争神”,即争统治权、争帝位。《尔雅·释诂》释“神”为“治也”,即治理。
《独断》训为“安仁立政曰神”。故古人称帝位为“神器”,如班彪《王命论》:“游说之士,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帝王巡幸称为“神御”,如颜延之《车驾幸京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诗:“神御出瑶轸,无仪降藻舟。”
后五姓共同约定了选举君主的办法,能从远处掷剑中石上目标者,能用土陶船浮于水中者,通此两关即可将其奉为君主。
结果只有巴氏务相能中剑、浮船,其余竞争者剑未中,船都沉了。
于是共立务相为君,称为廪君。“廪君”的含义是什么?按《说文》释“廪”字为“谷所振人也”,即谷仓。民以食为天,故“廪君”即能惠民粮食有余的君主。又《广雅·释言》:“廪,治也。”即治理民众的君主。
两义或许兼而有之。但也有另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土家族称‘虎’为‘李’。‘李’在古代属止韵,阴声;‘廪’在古代属侵韵,阳声。二者有阴阳对转的关系,所以‘李’、‘廪’均可指虎,‘廪君’就是‘虎君’。……此一‘廪’字就不能简单地视为图腾,而应视为‘凶悍勇武’的象征。”甥一种解释认为:“廪”可能是“灵”的误写,巴人无通俗的文字,后人用汉字记巴人的事,常用音近之字代替,廪、灵音极近,故廪君就是灵君。
灵者,巫也;君者,酋长也,合二而一,即为灵君。
这种竞选君主的方法,既民主公正,又切合当时生存、开拓的需要。竞赛在众目睽睽的监督之下,无法掺杂任何丝毫的人情、印象因素,完全凭两项本领,是无法掺假作弊、蒙混过关的,比现代竞选的选票或评委打分还要民主公正得多。
又因为原始氏族或部落之间为求生存常发生争战,没有强悍的武功是无法胜任领袖的,所以用掷剑来测试武功;而生活在峡区清江流域的巴人,善水、浮船是他们采盐、渔猎、贸易交换以及部落迁徙等的惟一的交通运载方式,所以善水、造船、浮船的本领显然十分重要,部落君主于此项本领的高低,实关系到整个部落经济生活、生存发展的命运。从这种竞选方法中透露出巴人自古就有豪放之情。
“尽你们所能,挣扎吧。”面具看着这一幕,有些感慨地说道。
这些人虽只有百人之众,但无一不是想要以死明志之人。
他们想告诉世人一点:巴国虽亡,但巴人永不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