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0章 【玩去!】(2/2)
《大世争锋》作者:水鬼游魂 2020-04-27 05:03
介绍英法的文学著作的时候,《语丝》就介绍俄国现代主义;《现代评论》大谈维多利亚时代诗歌的表现形式的时候,《语丝》立刻用俄国的现实批判加以反击。
反正,这两家杂志的撰稿人,基本上都窝在燕京的大学里。
不少人还是同事,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那种。
平日里在学校也是见面打招呼,热情的很。可在背地里……哼哼,读书人的世界,换个马甲,哦不,是换个笔名,咱接茬干。
胡适有点担心,他不在燕京这个大本营之后,《现代评论》会不会被《语丝》给压下去。
翻开新的一期《语丝》,胡适嘴角咧开一个很小弧度,表情鄙夷之极,《语丝》的纸张可要比《现代评论》差老鼻子了。让他心有安慰的是,两家文学阵地上的骂战终于告一段落,当时他也挺担心的,原因就是章士钊、陈西滢和周树人交手之间交恶,双方无所不用其极的谩骂,将文人的遮羞布都扯下来了,这还得了?
用胡适的话来说,读书人的脸面还是要的。关键是章士钊、陈西滢两个人骂周教授一个,还被逼的说了脏话,这本来就让《现代评论》的创办者胡适颇为尴尬。
吵架归吵架,可是杂志是自己力主办的,不能忽略。尤其是和《现代评论》争夺读者最厉害的《语丝》杂志,更是被胡适重视。翻开之后,胡适心头一乐,有周教授的文章。
文章的标题叫《秋夜》。
胡适心头一乐,这可不符合周教授的风格,这位以往可是标题党,比如之前这位和陈西滢教授之间的骂战,就有一篇文章,标题即为吸引眼球,叫——《论他妈的》。
相比之下,《秋夜》这个标题压根就不符合周教授的风格。当然也不能掉以轻心,周教授的为人,圈子里的人都知道。有和天下为敌的勇气和执拗。他要是恨一个人啊!……嘿嘿,大家都懂。反正胡适是很认真的开始读了起来: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开头一句,就让胡适紧绷的神经为之一松,心头暗笑:“最近的周教授有点娘……他怎么也开始写哀怨的散文了?”
通篇读完,耳畔仿佛萦绕着秋日夜间,小院子里的细节,行文没有问题(没有坑,也没有指桑骂槐),这在周教授的文章中很少见。感情也很细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妙处,却朦胧之中带着一点距离,恰当的好处,很附和文人的审美。
胡适觉得《现代评论》最大的危机已经过去,对手已经偃旗息鼓了,他也可以洗洗睡了。
可忽然,一道寒意,如同一股渐渐靠近的杀气,将他定住了。仿佛置身于无边的恐惧之中。如同闪电照亮了阴霾的长空,让他陷入目瞪口呆的惊恐之中。他随即翻开周教授的那篇文章,一个字,一个字的细读品味,如同溺水的无助者,绝望地欺骗那救命的稻草。可是,最后他还是失望了,仿佛被抽掉了身体内的所有力气一样,瘫倒在椅子上:“这他妈的,还让人怎么混?”
“象征主义散文诗?你这是不给哥们路走啊!”
别看胡适并不以文章出名,但是他的文学鉴赏力,是绝对不会差的。堂堂燕京大学的教授,文学院院长,他要是连文字的表现手法都看不出来,白瞎了他读了这么多年的书。
没错,胡适也想过将自己写过的一些短篇幅的散文,润色一番,包装成散文诗的逼格,印个几千本。因为这个领域还是民国文化圈很少有人涉及的领域,他要站在制高点上,刷逼格。象征主义散文诗和散文的区别就是意境。
可没想到,一个以写讽刺文章为主的作家,竟然和他抢饭碗了,他怎么能忍?
可问题是,这篇文章好像比胡适自己写的高明了那么一丢丢……
正因为这一丢丢,让他凌乱了,挫败了,感觉人生灰暗了。
次日,胡适盯着两个黑眼圈,装点好行李,一副要私奔的样子,出现在了陈布雷的面前。
“布雷兄,这封信交给唐小姐,就说我都安排好了!”
陈布雷大急:“胡教授,你可别看玩笑,我算什么人啊!人家要是不认,我这一是英明可就毁于一旦了,再说了,你这着急忙慌的也不顶用。干脆,还是你自己去吧!”
……
最后方寸大乱的胡适还是在陈布雷的安排下,用大帅府的车接了躺下姐,然后两人在车上洒泪告别,让陈布雷这个外人都听着倒牙。
……
上海,盐业银行分行,张镇芳看着一份电报,皱眉不已。
他和皖系不对付,不代表和直系的曹锟就有交情。当年他是被段祺瑞坑了一把,可事后他也想清楚了,北洋军政府,自从袁世凯病故之后,就是一盘散沙。他的实力在政府,而不在军队之中,‘好基友’张勋(就是那位复辟的鞭帅)倒是有实力,可是被段祺瑞软禁了一年多,什么脾气都没有了。军队也解散了,或是被收编了,干脆就在商界混吧!
说起张勋,连老朋友张镇芳都替他可惜。袁世凯训练新军,但就算是民国之后,也不是新军的天下。旧军队之中战斗力强的,可以和新军以较长短的不是没有,张勋的巡防营(也就是鞭子军)、姜桂题的毅军等等,都是战斗力不属于新军的部队。
要不是被段祺瑞背后捅刀子,张勋这个人也太过自大,也不会兵败城内,被一锅端了。
也许张勋也不会因为被软禁,而心情郁结,出来之后没几年就病故天津。
对于张镇芳来说,直系和皖系都是蛇鼠一窝,没一个好东西。再说了,曹锟当年在他面前也是大气不敢出的小喽啰,这时候来天面前装大辈,他会给面子?门都没有。
玩去!
张镇芳将电报团成一团,仍在纸篓里,看都不看一眼,对门下的管家吩咐道:“直系的人来,一个都不见。”
反正,这两家杂志的撰稿人,基本上都窝在燕京的大学里。
不少人还是同事,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那种。
平日里在学校也是见面打招呼,热情的很。可在背地里……哼哼,读书人的世界,换个马甲,哦不,是换个笔名,咱接茬干。
胡适有点担心,他不在燕京这个大本营之后,《现代评论》会不会被《语丝》给压下去。
翻开新的一期《语丝》,胡适嘴角咧开一个很小弧度,表情鄙夷之极,《语丝》的纸张可要比《现代评论》差老鼻子了。让他心有安慰的是,两家文学阵地上的骂战终于告一段落,当时他也挺担心的,原因就是章士钊、陈西滢和周树人交手之间交恶,双方无所不用其极的谩骂,将文人的遮羞布都扯下来了,这还得了?
用胡适的话来说,读书人的脸面还是要的。关键是章士钊、陈西滢两个人骂周教授一个,还被逼的说了脏话,这本来就让《现代评论》的创办者胡适颇为尴尬。
吵架归吵架,可是杂志是自己力主办的,不能忽略。尤其是和《现代评论》争夺读者最厉害的《语丝》杂志,更是被胡适重视。翻开之后,胡适心头一乐,有周教授的文章。
文章的标题叫《秋夜》。
胡适心头一乐,这可不符合周教授的风格,这位以往可是标题党,比如之前这位和陈西滢教授之间的骂战,就有一篇文章,标题即为吸引眼球,叫——《论他妈的》。
相比之下,《秋夜》这个标题压根就不符合周教授的风格。当然也不能掉以轻心,周教授的为人,圈子里的人都知道。有和天下为敌的勇气和执拗。他要是恨一个人啊!……嘿嘿,大家都懂。反正胡适是很认真的开始读了起来: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开头一句,就让胡适紧绷的神经为之一松,心头暗笑:“最近的周教授有点娘……他怎么也开始写哀怨的散文了?”
通篇读完,耳畔仿佛萦绕着秋日夜间,小院子里的细节,行文没有问题(没有坑,也没有指桑骂槐),这在周教授的文章中很少见。感情也很细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妙处,却朦胧之中带着一点距离,恰当的好处,很附和文人的审美。
胡适觉得《现代评论》最大的危机已经过去,对手已经偃旗息鼓了,他也可以洗洗睡了。
可忽然,一道寒意,如同一股渐渐靠近的杀气,将他定住了。仿佛置身于无边的恐惧之中。如同闪电照亮了阴霾的长空,让他陷入目瞪口呆的惊恐之中。他随即翻开周教授的那篇文章,一个字,一个字的细读品味,如同溺水的无助者,绝望地欺骗那救命的稻草。可是,最后他还是失望了,仿佛被抽掉了身体内的所有力气一样,瘫倒在椅子上:“这他妈的,还让人怎么混?”
“象征主义散文诗?你这是不给哥们路走啊!”
别看胡适并不以文章出名,但是他的文学鉴赏力,是绝对不会差的。堂堂燕京大学的教授,文学院院长,他要是连文字的表现手法都看不出来,白瞎了他读了这么多年的书。
没错,胡适也想过将自己写过的一些短篇幅的散文,润色一番,包装成散文诗的逼格,印个几千本。因为这个领域还是民国文化圈很少有人涉及的领域,他要站在制高点上,刷逼格。象征主义散文诗和散文的区别就是意境。
可没想到,一个以写讽刺文章为主的作家,竟然和他抢饭碗了,他怎么能忍?
可问题是,这篇文章好像比胡适自己写的高明了那么一丢丢……
正因为这一丢丢,让他凌乱了,挫败了,感觉人生灰暗了。
次日,胡适盯着两个黑眼圈,装点好行李,一副要私奔的样子,出现在了陈布雷的面前。
“布雷兄,这封信交给唐小姐,就说我都安排好了!”
陈布雷大急:“胡教授,你可别看玩笑,我算什么人啊!人家要是不认,我这一是英明可就毁于一旦了,再说了,你这着急忙慌的也不顶用。干脆,还是你自己去吧!”
……
最后方寸大乱的胡适还是在陈布雷的安排下,用大帅府的车接了躺下姐,然后两人在车上洒泪告别,让陈布雷这个外人都听着倒牙。
……
上海,盐业银行分行,张镇芳看着一份电报,皱眉不已。
他和皖系不对付,不代表和直系的曹锟就有交情。当年他是被段祺瑞坑了一把,可事后他也想清楚了,北洋军政府,自从袁世凯病故之后,就是一盘散沙。他的实力在政府,而不在军队之中,‘好基友’张勋(就是那位复辟的鞭帅)倒是有实力,可是被段祺瑞软禁了一年多,什么脾气都没有了。军队也解散了,或是被收编了,干脆就在商界混吧!
说起张勋,连老朋友张镇芳都替他可惜。袁世凯训练新军,但就算是民国之后,也不是新军的天下。旧军队之中战斗力强的,可以和新军以较长短的不是没有,张勋的巡防营(也就是鞭子军)、姜桂题的毅军等等,都是战斗力不属于新军的部队。
要不是被段祺瑞背后捅刀子,张勋这个人也太过自大,也不会兵败城内,被一锅端了。
也许张勋也不会因为被软禁,而心情郁结,出来之后没几年就病故天津。
对于张镇芳来说,直系和皖系都是蛇鼠一窝,没一个好东西。再说了,曹锟当年在他面前也是大气不敢出的小喽啰,这时候来天面前装大辈,他会给面子?门都没有。
玩去!
张镇芳将电报团成一团,仍在纸篓里,看都不看一眼,对门下的管家吩咐道:“直系的人来,一个都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