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在我们大唐北方,有一个幽云顾氏】
《我在大唐有后台》作者:山下出水 2022-02-16 02:03
华夏这个民族,从不缺乏热血之人。
每当国难当头之时,又或者开疆拓土之际,只要我们民族的长者发出号召,必然会有热血之士决然而起。
而炎黄华夏的历史,便也因之无比璀璨。
这份璀璨,正是来源于一个一个满腔热血的人。
比如那五胡南下时代,中原被践踏的满目疮痍,千里山河一片血,老百姓被当成牛羊烤着吃。
在那种昏暗和苦难的压迫中,有赤胆英豪仰天发出了愤怒嘶吼,巨大的咆哮声中,向整个华夏发出征召。
他咆哮曰:“今之胡夷者,狼子野心,以掳掠屠戮为乐,强抢汉地为荣。而今之中原,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天地间,风云变色,草木含悲!四海有倒悬之急,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复仇之憾。中原危矣!大汉危矣!华夏危矣!”
这就是史上闻名的杀胡令,一令发出引动整个民族景从,也正是由于这一次杀胡令,让远近诸多蛮夷终于认识到了汉家民族的血性。
从那时候开始,中原汉家的征召令有了新的意义,每当征召发起之时,必然震动整个天下。
而今日,大唐再次发动了征召令。
……
但是有一个事实无法回避,那就是热血之士终归太少。
或者应该换个说法:‘热血之士有很多,可惜却被生活磨平了棱角。’
生活的艰辛,柴米油盐的压力,家庭的重担,妻儿老小的口粮,这一切一切的琐碎事,恰是磨平英雄气概的一把刀。
也许他曾经是个热血英豪,每天都幻想着要去为国争光,可是当他看见老婆孩子满脸惶恐之时,他便发出长长一声叹息打消了念头。
贩夫走卒者,未必没英雄,只因要养家糊口,只因要照顾妻儿,无奈之下,就只能把内心深处的那一份热血悄然埋藏。
就比如当年的顾天涯,蜷缩在顾家村内十八年,当昭宁鼓励他去建功立业的时候,他脱口而出的回答竟然是‘后顾有忧’。
后顾有忧。
不敢离家而去。
连顾天涯这种人都会如此,普通之人又岂能多做强求?
……
所以当李世民发出征召令的时候,许多百姓首先面对的正是艰难抉择。
热血不顾一切的豪迈者毕竟是少数。
一旦相应征召就意味着要抛家舍业……
到时候,家里怎么办?
地谁种?
孩子谁养?
老娘和妻子体弱,如何应付各种辛劳?
各种各样的琐碎事,汇聚成了男人们的担忧。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了钱的重要性。
……
钱!
能解决这些事。
仍是大唐关陇,蓝田县某座村庄。
同是清晨,旭日初升。
此时这座小村之中,村口有七八个汉子站着,个个长吁短叹,脸色显得苦楚。
又见三四位耄耋老者,面上明显带着依依不舍,然而虽然依依不舍,但是老者的语气却很强硬。
“你们几个瓜娃子,这种事情也敢抗拒吗?”
“咱们大唐乃是府兵制度,每个成年男子都是府兵。朝堂上的大人物已经很心善了,征召府兵的时候仅仅是十丁抽一。”
“十个男丁,才抽一人。咱们韩家村共有三百余口,成年壮汉一共是八十七个人。按照十丁抽一的军法,必须要有八个府兵去参加集结。”
“这是国律,抗拒不得。”
“如果敢抗拒,追究起来怎么办?”
“就算朝堂上不追究,可是咱们自己能对得起良心吗?所谓府兵,就是战时为兵,而在没有战争之时,则会在家中种田务农。”
“朝堂上对于府兵的待遇,一向是极为优厚和良善。凡是家中有府兵者,全家人都可以免除徭役……哪怕是从未上过战场的汉子,只要你的身份被确认为府兵,那么,全家人都可以不用服徭役。”
“你们几个瓜娃子啊,做人一定要讲良心啊。”
三个老者的语气带着宽厚,不断谆谆教诲继续又道:“既然享受了这种待遇,那就应该付出相应的责任。朝堂不征召的时候,你们可以暗暗偷笑这是赚大了,但是现在朝堂已经发出了征召,皇帝陛下已经定下征战辽东的决意。这时候若是再抗拒,那就是认不清楚现实。”
其中一个老者说着猛然剧烈咳嗽起来,陡然满是无奈的跺了跺脚,叹息道:“国法无情,可不能抗拒啊……”
老者们苦苦相劝的语言,让村口八个汉子面带惭愧。
可惜惭愧归惭愧,然而仍旧很是踟躇。
只见其中一个汉子突然蹲下去,双手捂着脑袋显得十分苦恼,对三位老者道:“大爷爷,四爷爷,七爷爷,你们不用说了,这些道理我们懂。可是懂归懂,我们心里放不下啊……一旦应征了府兵,家里的老婆孩子可咋办?”
“放不下也得放!”
一个老者陡然怒声开口,恨铁不成钢的道:“府兵应征,乃是铁律。一旦拒绝应召,不用多久就会有衙门的人上门,到时候铁链子把你一捆,直接打进牢房里面等死。”
汉子们的身躯颤晃起来。
这时另一个老者叹息出声,满是无奈的道:“娃儿们,赶紧去吧。征召这种事可不是闹着玩的,你们必须在规定时间到达折冲府。如果去的时间晚了,就会被记上一笔。到时候折冲府按律追究,必然会通报咱们县衙这边……”
说着停了一停,紧跟着又道:“一旦通报了县衙,全村都要受惩罚。今年的税赋肯定不会减免了,原本轻松的徭役肯定也要增加了。真要到了那一步,日子难熬的可就不止你们八家啊。”
“可如果我们去了折冲府,我们八家的日子该怎么熬?”
汉子们终于说出了心声。
这也是他们踟躇不决的原因。
三个老者相互对视一眼,似乎对此早就有了准备,只见年纪最大的那个老者缓缓出声,一脸肃重的道:“你们去了折冲府以后,不需要担心家里的妻儿。咱们韩家村全村都是韩姓,族里绝不会看着你们家中犯难。农忙时节,会帮人手,粮食缺了,也会接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每当国难当头之时,又或者开疆拓土之际,只要我们民族的长者发出号召,必然会有热血之士决然而起。
而炎黄华夏的历史,便也因之无比璀璨。
这份璀璨,正是来源于一个一个满腔热血的人。
比如那五胡南下时代,中原被践踏的满目疮痍,千里山河一片血,老百姓被当成牛羊烤着吃。
在那种昏暗和苦难的压迫中,有赤胆英豪仰天发出了愤怒嘶吼,巨大的咆哮声中,向整个华夏发出征召。
他咆哮曰:“今之胡夷者,狼子野心,以掳掠屠戮为乐,强抢汉地为荣。而今之中原,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天地间,风云变色,草木含悲!四海有倒悬之急,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复仇之憾。中原危矣!大汉危矣!华夏危矣!”
这就是史上闻名的杀胡令,一令发出引动整个民族景从,也正是由于这一次杀胡令,让远近诸多蛮夷终于认识到了汉家民族的血性。
从那时候开始,中原汉家的征召令有了新的意义,每当征召发起之时,必然震动整个天下。
而今日,大唐再次发动了征召令。
……
但是有一个事实无法回避,那就是热血之士终归太少。
或者应该换个说法:‘热血之士有很多,可惜却被生活磨平了棱角。’
生活的艰辛,柴米油盐的压力,家庭的重担,妻儿老小的口粮,这一切一切的琐碎事,恰是磨平英雄气概的一把刀。
也许他曾经是个热血英豪,每天都幻想着要去为国争光,可是当他看见老婆孩子满脸惶恐之时,他便发出长长一声叹息打消了念头。
贩夫走卒者,未必没英雄,只因要养家糊口,只因要照顾妻儿,无奈之下,就只能把内心深处的那一份热血悄然埋藏。
就比如当年的顾天涯,蜷缩在顾家村内十八年,当昭宁鼓励他去建功立业的时候,他脱口而出的回答竟然是‘后顾有忧’。
后顾有忧。
不敢离家而去。
连顾天涯这种人都会如此,普通之人又岂能多做强求?
……
所以当李世民发出征召令的时候,许多百姓首先面对的正是艰难抉择。
热血不顾一切的豪迈者毕竟是少数。
一旦相应征召就意味着要抛家舍业……
到时候,家里怎么办?
地谁种?
孩子谁养?
老娘和妻子体弱,如何应付各种辛劳?
各种各样的琐碎事,汇聚成了男人们的担忧。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了钱的重要性。
……
钱!
能解决这些事。
仍是大唐关陇,蓝田县某座村庄。
同是清晨,旭日初升。
此时这座小村之中,村口有七八个汉子站着,个个长吁短叹,脸色显得苦楚。
又见三四位耄耋老者,面上明显带着依依不舍,然而虽然依依不舍,但是老者的语气却很强硬。
“你们几个瓜娃子,这种事情也敢抗拒吗?”
“咱们大唐乃是府兵制度,每个成年男子都是府兵。朝堂上的大人物已经很心善了,征召府兵的时候仅仅是十丁抽一。”
“十个男丁,才抽一人。咱们韩家村共有三百余口,成年壮汉一共是八十七个人。按照十丁抽一的军法,必须要有八个府兵去参加集结。”
“这是国律,抗拒不得。”
“如果敢抗拒,追究起来怎么办?”
“就算朝堂上不追究,可是咱们自己能对得起良心吗?所谓府兵,就是战时为兵,而在没有战争之时,则会在家中种田务农。”
“朝堂上对于府兵的待遇,一向是极为优厚和良善。凡是家中有府兵者,全家人都可以免除徭役……哪怕是从未上过战场的汉子,只要你的身份被确认为府兵,那么,全家人都可以不用服徭役。”
“你们几个瓜娃子啊,做人一定要讲良心啊。”
三个老者的语气带着宽厚,不断谆谆教诲继续又道:“既然享受了这种待遇,那就应该付出相应的责任。朝堂不征召的时候,你们可以暗暗偷笑这是赚大了,但是现在朝堂已经发出了征召,皇帝陛下已经定下征战辽东的决意。这时候若是再抗拒,那就是认不清楚现实。”
其中一个老者说着猛然剧烈咳嗽起来,陡然满是无奈的跺了跺脚,叹息道:“国法无情,可不能抗拒啊……”
老者们苦苦相劝的语言,让村口八个汉子面带惭愧。
可惜惭愧归惭愧,然而仍旧很是踟躇。
只见其中一个汉子突然蹲下去,双手捂着脑袋显得十分苦恼,对三位老者道:“大爷爷,四爷爷,七爷爷,你们不用说了,这些道理我们懂。可是懂归懂,我们心里放不下啊……一旦应征了府兵,家里的老婆孩子可咋办?”
“放不下也得放!”
一个老者陡然怒声开口,恨铁不成钢的道:“府兵应征,乃是铁律。一旦拒绝应召,不用多久就会有衙门的人上门,到时候铁链子把你一捆,直接打进牢房里面等死。”
汉子们的身躯颤晃起来。
这时另一个老者叹息出声,满是无奈的道:“娃儿们,赶紧去吧。征召这种事可不是闹着玩的,你们必须在规定时间到达折冲府。如果去的时间晚了,就会被记上一笔。到时候折冲府按律追究,必然会通报咱们县衙这边……”
说着停了一停,紧跟着又道:“一旦通报了县衙,全村都要受惩罚。今年的税赋肯定不会减免了,原本轻松的徭役肯定也要增加了。真要到了那一步,日子难熬的可就不止你们八家啊。”
“可如果我们去了折冲府,我们八家的日子该怎么熬?”
汉子们终于说出了心声。
这也是他们踟躇不决的原因。
三个老者相互对视一眼,似乎对此早就有了准备,只见年纪最大的那个老者缓缓出声,一脸肃重的道:“你们去了折冲府以后,不需要担心家里的妻儿。咱们韩家村全村都是韩姓,族里绝不会看着你们家中犯难。农忙时节,会帮人手,粮食缺了,也会接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