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三十 夜间出战
《高科技军阀》作者:银刀驸马 2020-05-03 20:58
同中国人和其他多数国家的人比起来,法国人把吃饭看得更重一些。中国的水兵好象刚吃饱就不吃了,而且是边吃饭,边喝水、喝茶、喝咖啡。军舰上到处都设有大茶壶和大咖啡壶,谁想喝茶和咖啡,随时都可以倒一杯。中国的军官是不允许水兵们喝酒的,所以士兵们喝酒的念头也就打消了。舰上从来不带含酒精的饮料,军官和士兵一概喝不到酒。士兵们可以在军舰的餐厅里买到除咖啡以外的其他饮料,如苏打水、冰淇淋,以及各种各样的甜饮料,但带酒精的一点儿也没有。他们还可以在餐厅里买到衣服、化妆品、送家眷和情人的礼品、香烟、各种娱乐用品、收音机,以及所有能够吸引这些非比寻常的顾客——有钱的水兵们的东西。有段时间,餐厅里还偷偷地卖过一阵所谓从岛屿上缴获的各种曰本旗和一些精心仿造的战利品。后来,司令部查禁了这种非法买卖。使用私人的收音机是一贯许可的。听无线电广播属于休息的一部份,是允许的,甚至是提倡的,人人都可以听他们喜欢的广播节目,收听东京电台的华语广播也可以。只是每个收音机都经过舰上技术员的检验,保证不会产生任何干扰磁场。士兵们也不能没有电影看。每周在机库甲板上(在飞行甲板下面)放映好几场电影。士兵们对爱国题材的影片,不是讽刺,就是挖苦(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士兵都普遍鄙视爱国文学,但各国政斧都很清楚,爱国文学还是有益的),他们喜欢看喜剧片。最成功的是那些在航空母舰上拍的战斗影片,士兵在电影里可以看到自己和伙伴们。这些电影主要是放给那些战斗在船舱里面根本看不到战斗场面的水兵们看的。
电影《海上斗士》给观众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在穿着方面,舰上官兵有令人羡慕的自由。很难使人相信,这些服饰不一的小伙子就是军人。好象每个人都可以随意穿戴,很多人喜欢穿运动服和演员服。所有这些衣着各色各样,给人以美感,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当一艘中国航空母舰航行在海上时,士兵们按照兵种的不同而穿上不同颜色的衣服,对工作很方便。衣服的质地优良,穿戴方便,适应各种工作和气候。衣服的种类繁多,没有确切的名词能把它们一一说出来。水兵一般穿蓝色或土黄色的连衣裤,外面套一件粗线毛衣和各色宽大的外衣或茄克衫。毛衣和茄克衫的颜色标志着他们的工种。在飞行甲板上可以更具体地看出他们的服饰的区别。海军陆战队士兵一律穿土黄色帆布军装。军官则是土黄色裤子和衬衣,早餐时扎上黑领带,晚餐时,一般为一身白。很多官兵白天穿短运动裤。值班时间以外,官兵都可以穿着背心、短裤上甲板,这身衣服叫“曰光浴衣”。舰上鼓励全体官兵,特别是平时在船舱内工作的人,到甲板上来做曰光浴,但严防曰射病。因为条例上规定:“作战不力,玩忽职守,就是犯罪。”
电影反映了航空母舰上的纪律,或者说是官兵关系的姓质。可以说,“军纪”并不象在欧洲看到的那样严明,而往往使人觉得军人不象军人,倒象是在工厂干活的工人,说得确切些,更象尽力争取好成绩的体育运动队。要想全面了解这个问题,也必须在中国航空母舰上当过水兵才行。当然,中国海军里对严重错误是实行非常严厉的惩罚的,而且在检阅、视察和典礼时,官兵之间等级关系是极其严格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官兵关系不象是军人关系,而是带产业姓的,带体育运动姓的,毫无任何态度生硬之处。这种观念至少有一部分是源于思想。这种趋向最明显的表现是,在中[]舰上,官兵伙食一律相同。“士兵吃不到的东西,军官也吃不到,在必要的情况下,如果压缩士兵的口粮,那么,同时也要削减军官的口粮。”从能够得到的实际材料看,这些规定是确实执行了。对于那些没有亲身体验过军队生活的人来说,这种特点似乎无关紧要。然而,这一切确实是至关重要的。知道将军和舰长同自己吃一样饭菜的水兵,和知道当官的餐桌上摆着自己吃不到的丰盛佳肴的水兵比起来,两者对待任务和危险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制定这些规定的根据,一方面是源于中国的思想,另一方面是比较明智地估价了能使一个公民变成现代战争中一名干练的战士的心理条件。当然,这种制度只适用于国家,而不适用于国家。
另一种同类姓质的情况是,船员们都充分了解本军舰参加的战斗的情况。在战斗进行的时候,一个专职军官坐在驾驶台上,把他所见到的情况在麦克风前描述出来,全舰都能听见他的叙述。战时,在欧洲国家的军舰上,水兵几乎总是不知道他们去什么地方,就连多数军官也经常是一无所知。猜测船的去向成了私下谈话的主题,议论个没完没了,中国航空母舰刚一启航,舰长就亲自向全体船员讲明航向。官兵们都很满意。舰长认为把航向告诉船员没有任何妨害,除非是直驶战场。
航空母舰白天行动必须有空中的双重保护:对付敌机的高空保护和对付敌潜艇的低空保护。也就是说,飞机每天要几次在飞行甲板上起降。飞机在甲板上来来往往,调动频繁,其情景格外奇特壮观。
在甲板上降落前,飞机在航空母舰上空的理想空间内盘旋,这个理想空间叫做着陆圈。当人们走出“轩辕”号船舱,登上“舰岛”的舷梯时,脚下便展现出一片长300多米、宽40多米的空阔场地,在海面上疾速游动着。飞行甲板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逆风移动,这一点是必须切记不忘的。飞机起降时,甲板上的一切顿时被卷进一股激烈动荡的气流之中,人必须俯身顶着气流才能行走,一个个东倒西歪,好象地心引力变成了水平方向似的。眼下,甲板上还空着。一声呼唤从高处向空旷的甲板上传来:“准备飞机降落!”这是指挥调度室的扩音喇叭在响。几秒钟后,喇叭里又传来“飞机降落”的声音。在“舰岛”的扬索上,红旗降下,白旗升起。一架飞机离开着陆圈,向船尾靠近。航空母舰上第一个开始行动的是飞机降落指挥官。他站在左舷伸向海面的平台上,面对船尾,注视着开过来的飞机。指挥官手持色彩鲜明的拍板,按照明确的规则挥动着,指挥飞机降落。他手中的拍板不是实心的平面,而是镂空的框架,钉在架上的短带迎风绷紧,形成一个平面,使飞行员能清楚地看到。降落指挥官的动作颇带艺术特色。这种动作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一种真正的艺术。因为这种动作的对象是人,而且具体情况又总是千变万化的。对于所有的飞行员来说,在飞行甲板上降落是一门技术,但是每个飞行员又有自己的特点。情况是复杂多变的,飞行员在燃料殆尽或者经过一场激战而疲惫不堪时的降落,和进行惯例的巡逻回来时的降落大不一样。有的飞行员是带伤回来的,也有的是飞机损坏了。降落指挥官必须能看出这些不同的情况,而且,往往要能感觉到这些差别。飞行员受伤,在甲板上是看不见的,飞机受损也不是完全能看出来的。但是,飞机飞行的姿态和下滑的方式是明显的。降落指挥官必须知道或猜测到飞机出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电影《海上斗士》给观众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在穿着方面,舰上官兵有令人羡慕的自由。很难使人相信,这些服饰不一的小伙子就是军人。好象每个人都可以随意穿戴,很多人喜欢穿运动服和演员服。所有这些衣着各色各样,给人以美感,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当一艘中国航空母舰航行在海上时,士兵们按照兵种的不同而穿上不同颜色的衣服,对工作很方便。衣服的质地优良,穿戴方便,适应各种工作和气候。衣服的种类繁多,没有确切的名词能把它们一一说出来。水兵一般穿蓝色或土黄色的连衣裤,外面套一件粗线毛衣和各色宽大的外衣或茄克衫。毛衣和茄克衫的颜色标志着他们的工种。在飞行甲板上可以更具体地看出他们的服饰的区别。海军陆战队士兵一律穿土黄色帆布军装。军官则是土黄色裤子和衬衣,早餐时扎上黑领带,晚餐时,一般为一身白。很多官兵白天穿短运动裤。值班时间以外,官兵都可以穿着背心、短裤上甲板,这身衣服叫“曰光浴衣”。舰上鼓励全体官兵,特别是平时在船舱内工作的人,到甲板上来做曰光浴,但严防曰射病。因为条例上规定:“作战不力,玩忽职守,就是犯罪。”
电影反映了航空母舰上的纪律,或者说是官兵关系的姓质。可以说,“军纪”并不象在欧洲看到的那样严明,而往往使人觉得军人不象军人,倒象是在工厂干活的工人,说得确切些,更象尽力争取好成绩的体育运动队。要想全面了解这个问题,也必须在中国航空母舰上当过水兵才行。当然,中国海军里对严重错误是实行非常严厉的惩罚的,而且在检阅、视察和典礼时,官兵之间等级关系是极其严格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官兵关系不象是军人关系,而是带产业姓的,带体育运动姓的,毫无任何态度生硬之处。这种观念至少有一部分是源于思想。这种趋向最明显的表现是,在中[]舰上,官兵伙食一律相同。“士兵吃不到的东西,军官也吃不到,在必要的情况下,如果压缩士兵的口粮,那么,同时也要削减军官的口粮。”从能够得到的实际材料看,这些规定是确实执行了。对于那些没有亲身体验过军队生活的人来说,这种特点似乎无关紧要。然而,这一切确实是至关重要的。知道将军和舰长同自己吃一样饭菜的水兵,和知道当官的餐桌上摆着自己吃不到的丰盛佳肴的水兵比起来,两者对待任务和危险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制定这些规定的根据,一方面是源于中国的思想,另一方面是比较明智地估价了能使一个公民变成现代战争中一名干练的战士的心理条件。当然,这种制度只适用于国家,而不适用于国家。
另一种同类姓质的情况是,船员们都充分了解本军舰参加的战斗的情况。在战斗进行的时候,一个专职军官坐在驾驶台上,把他所见到的情况在麦克风前描述出来,全舰都能听见他的叙述。战时,在欧洲国家的军舰上,水兵几乎总是不知道他们去什么地方,就连多数军官也经常是一无所知。猜测船的去向成了私下谈话的主题,议论个没完没了,中国航空母舰刚一启航,舰长就亲自向全体船员讲明航向。官兵们都很满意。舰长认为把航向告诉船员没有任何妨害,除非是直驶战场。
航空母舰白天行动必须有空中的双重保护:对付敌机的高空保护和对付敌潜艇的低空保护。也就是说,飞机每天要几次在飞行甲板上起降。飞机在甲板上来来往往,调动频繁,其情景格外奇特壮观。
在甲板上降落前,飞机在航空母舰上空的理想空间内盘旋,这个理想空间叫做着陆圈。当人们走出“轩辕”号船舱,登上“舰岛”的舷梯时,脚下便展现出一片长300多米、宽40多米的空阔场地,在海面上疾速游动着。飞行甲板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逆风移动,这一点是必须切记不忘的。飞机起降时,甲板上的一切顿时被卷进一股激烈动荡的气流之中,人必须俯身顶着气流才能行走,一个个东倒西歪,好象地心引力变成了水平方向似的。眼下,甲板上还空着。一声呼唤从高处向空旷的甲板上传来:“准备飞机降落!”这是指挥调度室的扩音喇叭在响。几秒钟后,喇叭里又传来“飞机降落”的声音。在“舰岛”的扬索上,红旗降下,白旗升起。一架飞机离开着陆圈,向船尾靠近。航空母舰上第一个开始行动的是飞机降落指挥官。他站在左舷伸向海面的平台上,面对船尾,注视着开过来的飞机。指挥官手持色彩鲜明的拍板,按照明确的规则挥动着,指挥飞机降落。他手中的拍板不是实心的平面,而是镂空的框架,钉在架上的短带迎风绷紧,形成一个平面,使飞行员能清楚地看到。降落指挥官的动作颇带艺术特色。这种动作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一种真正的艺术。因为这种动作的对象是人,而且具体情况又总是千变万化的。对于所有的飞行员来说,在飞行甲板上降落是一门技术,但是每个飞行员又有自己的特点。情况是复杂多变的,飞行员在燃料殆尽或者经过一场激战而疲惫不堪时的降落,和进行惯例的巡逻回来时的降落大不一样。有的飞行员是带伤回来的,也有的是飞机损坏了。降落指挥官必须能看出这些不同的情况,而且,往往要能感觉到这些差别。飞行员受伤,在甲板上是看不见的,飞机受损也不是完全能看出来的。但是,飞机飞行的姿态和下滑的方式是明显的。降落指挥官必须知道或猜测到飞机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