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9章 新体制(2/2)
《暴君刘璋》作者:不死奸臣 2020-05-03 21:17
,刘康等人。
三十二匹骏马拉的车碾,硕大而豪华,两旁宫女太监依次站立,王绪带着士兵分到车碾两旁,好厉害黄月英一左一右,随刘璋进入车碾,然后侍立两旁。
“好大的马车。”刘璋一个人坐在里面还真觉得空旷。
伏寿带着文武百官进入正殿,在门口,太监从伏寿手上接过诏书,大声宣读拥立新帝的诏命。
待宣读完,上千文武,上万士兵一起下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新帝登基,国运昌隆。”
随着太监的尖声唱幕,刘璋被一名太监扶持下来,缓缓走向殿门,后面好厉害,黄月英,张任,黄权,蒋琬,折兰英,樊梨香,赵云,马超等依次跟随。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璋踏上玉阶坐上龙椅,殿中群臣参拜。
公元209年十二月十二日,伏寿下懿旨立刘璋为大汉新帝,以元和为年号,210年为元和元年。
“众卿平身,自黄巾之乱到如今天下一统,已近三十年,据董卓入京,也已二十年,大汉终于重归一统,百姓得享太平,诸位皆劳苦功高。
燕王黄月英,自襄阳跟随,屡败强敌,政略奇谋百出,功勋当居首位,朕册封黄月英为太师,领中书令,参议军部。”
“谢吾皇。”黄月英下拜,三省六部制已经和群臣通过气,这些人倒也知道什么是中书令,三省六部制三大文官,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中书令看皇帝赋权,权位可大可小。
至于太师,那不过是一个荣誉虚衔。
“现在由燕王宣读恩诏。”
黄月英上前一步:“新皇登基,尊皇太后伏寿为太皇太后,大汉从元和元年始,启用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为吏部,户部,刑部,礼部,兵部,工部,诸部职权皆明细于书,发封诸臣。
另设御史台,信访部。
御史台之职权,可监察三省六部所有文武,贪腐舞弊,以权谋私,尸位素餐,皆在监察之列。
御史台直属皇帝,不属任何部门管辖,最高部门与三省等同,各地设下属机构。”
众文武惊了一下,黄月英在与众大臣通气的时候,只说了三省六部,却没说这个多出来的御史台。
三省六部本是完善的,刑部,吏部,皆可对官员考核和对犯罪官员查处,但是现在却多了御史台,可以监察百官。
而且御史台还直属皇帝,不受任何部门管辖,这权力得多大?恐怕以后任何官员都要仰监察部鼻息。
若无约束,监察部绝对是最吃香的部门。
“信访部之职权,皆为谏言之官,负责总结行政弊端,民间疾苦,最高部门与六部等同,直属皇帝,各地设下属机构,直达乡级。
乡级信访部需按时调查民意,接受百姓直接上访,各级信访部接受来自官员和百姓的举报。
信访部言官,除非谋逆之言,否则绝不因言获罪,包括皇帝错误,可直言不讳,若有举报拒不上报,有上访拒绝接纳,轻则免官,若造成重大影响,进入刑罚。
另设锦衣卫,直属皇帝,锦衣卫指挥使由皇帝亲命,职责为监察御史台,信访部,有跟踪,潜入,乔装等权力。
凡是发现御史台不作为,与行政官员沆瀣一气,信访部截流不报,遏制上访,上至御史台信访部长官,下至御史台信访部乡级官员,皆可缉拿,无需向任何部门报备。
信访部官员犯罪,罪加一等,御史台犯罪,罪加三等,任何部门阻止锦衣卫办案,视为叛逆。
锦衣卫仅负责监察御史台,信访部,其余行政部门不在监察范围,若三省六部犯罪,锦衣卫查出,可报于相关部门,无执法权力。
锦衣卫越权执法,严惩不贷。”
众文武唏嘘不已,这三个部门,职权是一个比一个大啊,可是却也都限制了职责范围。
刘璋一直就觉得,三省六部制虽然职权严密,但是对官员自身的约束实在薄弱,所有将后世原本镶嵌在三省六部的两个部门,监察和谏言两个部门剥离出来。
言官无罪,在古代封建社会就已经有这样的认识,但是除了个别大胆的言官,其他言官害怕得罪人,以至于这个部门成了最没用的部门。
有的时期,言官直接成了个朝堂摆设,一大堆御用文人歌功颂德的人充斥其中。
刘璋将这个部门剥离出来成为信访部,直属皇帝,不受任何部门约束,就是让他们有敢于说话的空间,不用害怕得罪人。
虽然现在底层百姓基本没有什么诉求自身权利的觉悟,但是如果地方官做得过分了,比如在土地令执行时舞弊,在丈量标准土地的时候,给亲属或豪门定的多,或者对四科举仕舞弊等等。
这些肯定会引起百姓愤怒,百姓需要一个宣泄的口子,那信访就很有必要。
御史台本身在后世是负责监察的,权力很大,可是也同样因为属于百官体系,诸多掣肘,只有剥离出来,才能给他们安全执法的空间。
而这两个部门很明显,如果真的只是直属皇帝,一个皇帝也照看不了他们,特别是御史台,要是没有压制,那还不翻天了。
信访部同样需要制衡,就算这个部门因为不属于百官系统,不用怕其他官员打击报复,那也可能因为贿赂和官官相护,拒绝一些举报和信访,瞒报,漏报。
那皇帝岂不成了瞎子。
这样的部门当然要有个强力掣肘,刘璋一下子就看重了朱元璋发明的赫赫有名的锦衣卫,这个让人闻风丧胆,号称无孔不入的部门,对监察部和御史台的威胁必定是巨大的。
御史台不用害怕任何官员,但是锦衣卫无孔不入,如果是在监察过程中徇私舞弊,以职权获利,那就必须得面对锦衣卫,这种威慑力应该还是有的。(未完待续。)
三十二匹骏马拉的车碾,硕大而豪华,两旁宫女太监依次站立,王绪带着士兵分到车碾两旁,好厉害黄月英一左一右,随刘璋进入车碾,然后侍立两旁。
“好大的马车。”刘璋一个人坐在里面还真觉得空旷。
伏寿带着文武百官进入正殿,在门口,太监从伏寿手上接过诏书,大声宣读拥立新帝的诏命。
待宣读完,上千文武,上万士兵一起下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新帝登基,国运昌隆。”
随着太监的尖声唱幕,刘璋被一名太监扶持下来,缓缓走向殿门,后面好厉害,黄月英,张任,黄权,蒋琬,折兰英,樊梨香,赵云,马超等依次跟随。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璋踏上玉阶坐上龙椅,殿中群臣参拜。
公元209年十二月十二日,伏寿下懿旨立刘璋为大汉新帝,以元和为年号,210年为元和元年。
“众卿平身,自黄巾之乱到如今天下一统,已近三十年,据董卓入京,也已二十年,大汉终于重归一统,百姓得享太平,诸位皆劳苦功高。
燕王黄月英,自襄阳跟随,屡败强敌,政略奇谋百出,功勋当居首位,朕册封黄月英为太师,领中书令,参议军部。”
“谢吾皇。”黄月英下拜,三省六部制已经和群臣通过气,这些人倒也知道什么是中书令,三省六部制三大文官,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中书令看皇帝赋权,权位可大可小。
至于太师,那不过是一个荣誉虚衔。
“现在由燕王宣读恩诏。”
黄月英上前一步:“新皇登基,尊皇太后伏寿为太皇太后,大汉从元和元年始,启用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为吏部,户部,刑部,礼部,兵部,工部,诸部职权皆明细于书,发封诸臣。
另设御史台,信访部。
御史台之职权,可监察三省六部所有文武,贪腐舞弊,以权谋私,尸位素餐,皆在监察之列。
御史台直属皇帝,不属任何部门管辖,最高部门与三省等同,各地设下属机构。”
众文武惊了一下,黄月英在与众大臣通气的时候,只说了三省六部,却没说这个多出来的御史台。
三省六部本是完善的,刑部,吏部,皆可对官员考核和对犯罪官员查处,但是现在却多了御史台,可以监察百官。
而且御史台还直属皇帝,不受任何部门管辖,这权力得多大?恐怕以后任何官员都要仰监察部鼻息。
若无约束,监察部绝对是最吃香的部门。
“信访部之职权,皆为谏言之官,负责总结行政弊端,民间疾苦,最高部门与六部等同,直属皇帝,各地设下属机构,直达乡级。
乡级信访部需按时调查民意,接受百姓直接上访,各级信访部接受来自官员和百姓的举报。
信访部言官,除非谋逆之言,否则绝不因言获罪,包括皇帝错误,可直言不讳,若有举报拒不上报,有上访拒绝接纳,轻则免官,若造成重大影响,进入刑罚。
另设锦衣卫,直属皇帝,锦衣卫指挥使由皇帝亲命,职责为监察御史台,信访部,有跟踪,潜入,乔装等权力。
凡是发现御史台不作为,与行政官员沆瀣一气,信访部截流不报,遏制上访,上至御史台信访部长官,下至御史台信访部乡级官员,皆可缉拿,无需向任何部门报备。
信访部官员犯罪,罪加一等,御史台犯罪,罪加三等,任何部门阻止锦衣卫办案,视为叛逆。
锦衣卫仅负责监察御史台,信访部,其余行政部门不在监察范围,若三省六部犯罪,锦衣卫查出,可报于相关部门,无执法权力。
锦衣卫越权执法,严惩不贷。”
众文武唏嘘不已,这三个部门,职权是一个比一个大啊,可是却也都限制了职责范围。
刘璋一直就觉得,三省六部制虽然职权严密,但是对官员自身的约束实在薄弱,所有将后世原本镶嵌在三省六部的两个部门,监察和谏言两个部门剥离出来。
言官无罪,在古代封建社会就已经有这样的认识,但是除了个别大胆的言官,其他言官害怕得罪人,以至于这个部门成了最没用的部门。
有的时期,言官直接成了个朝堂摆设,一大堆御用文人歌功颂德的人充斥其中。
刘璋将这个部门剥离出来成为信访部,直属皇帝,不受任何部门约束,就是让他们有敢于说话的空间,不用害怕得罪人。
虽然现在底层百姓基本没有什么诉求自身权利的觉悟,但是如果地方官做得过分了,比如在土地令执行时舞弊,在丈量标准土地的时候,给亲属或豪门定的多,或者对四科举仕舞弊等等。
这些肯定会引起百姓愤怒,百姓需要一个宣泄的口子,那信访就很有必要。
御史台本身在后世是负责监察的,权力很大,可是也同样因为属于百官体系,诸多掣肘,只有剥离出来,才能给他们安全执法的空间。
而这两个部门很明显,如果真的只是直属皇帝,一个皇帝也照看不了他们,特别是御史台,要是没有压制,那还不翻天了。
信访部同样需要制衡,就算这个部门因为不属于百官系统,不用怕其他官员打击报复,那也可能因为贿赂和官官相护,拒绝一些举报和信访,瞒报,漏报。
那皇帝岂不成了瞎子。
这样的部门当然要有个强力掣肘,刘璋一下子就看重了朱元璋发明的赫赫有名的锦衣卫,这个让人闻风丧胆,号称无孔不入的部门,对监察部和御史台的威胁必定是巨大的。
御史台不用害怕任何官员,但是锦衣卫无孔不入,如果是在监察过程中徇私舞弊,以职权获利,那就必须得面对锦衣卫,这种威慑力应该还是有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