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节 有公国名赵(2/2)
《黄巾张狂》作者:艾叶客 2020-05-06 00:37
此为止了。不过张狂凭借自己修炼的《遁甲天书人之卷》里的神秘道法,发现一些原本狂热的道众支持者,居然因此变成了心怀不满的异己者?
对此张狂心中吃惊之余,表面却不动声色,只是吩咐郭嘉派出他部下直辖的暗探,悄悄打听这些太平道狂信者的行动。
选好了国号,接下来需要在此基础上,架构一个有效的完整统治体系。这时候,一直在国号之争中保持沉默的程昱,终于加入进来。程昱、董昭、郭缊和谢逊四人,被张狂任命为“赵公”公爵府机构的设计者。四人秉承张狂的意思,又结合汉朝的制度,历时近一个月,终于拿出了一份为众人所认可的公爵府机构清单。
按照统治的需要,张狂直接要求“赵公府”的编制组成,必须具备能够统治全部地盘的政治架构。在这个问题上,他准备借鉴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不过,“三省六部”当中,张狂只记得六部的名称,对于三省就有些模糊了。所以,他最终给出的指导意见,是一个叫做尚书台加六部的制度。
尚书台是赵公国的最高行政中枢,尚书令的地位,便相当于汉室诸侯国的国相。从汉武帝时期提升起来的尚书台,在张狂手中终于名正言顺的成为了一国治政的中心机构。
不过,对于这种大权独揽的宰相位置,张狂可不敢太放心。眼下以他的威望地位,当然可以轻松的压制住尚书令。可若是轮到张狂的儿子登基了,情况可就不一定了。
因此,在尚书台这个构架当中,张狂又学习宋朝和明朝的宰辅制度,不将尚书台的大权完全集中在尚书令一个人手中。为此,张狂给尚书令配备了两个“尚书史”副官。
尚书史与尚书令职权相同,也由张狂直接任命,并且可以与尚书令轮流执勤和休沐。相比之下,除了身份略高一级,尚书令对上尚书史,也并无多少不同之处。三个人共同负责尚书台的事物,可就比一人独揽大权要安全的多了。
尚书台之下,在具体中央事物的处理上,张狂又搭建了“六部”,作为尚书台的执行机构。所谓的六部,当然便是后世沿用了千年的吏、户、礼、兵、刑、工各部。六部的首领叫做“尚书郎”,合称“六部尚书”,归属尚书令和尚书史的管辖,但也具备足够的独立性。特别是因为每部各管一块,同样避免了某些大臣可能会出现的权柄过重的现象。
此外,为了有效的监督朝中大臣,避免某些不法之事存在,张狂设置了不归尚书台管辖的御史台,独和谐立于朝廷行政体系之外,专门负责抓出官吏们的错处。而御史台的首领御史大夫,则是能够在尚书令面前平起平坐的重臣。
当然,如今正是天下烦乱之时,军队才是最重要的政府机构,文事只是为了配合武事而存在的。因此,赵公国设置的重头戏,还在武将官位方面。
武官的最高职位,依然保留了汉制,称为“大将军”。但不同于汉制的一点是,赵公国的大将军是纯粹的武官,只负责战事,并无领导尚书台的权柄。
而且,张狂特地规定,大将军不常设,只有在天下出现大规模动乱的时候,才可以任命。若是国家太平之时,管理军事的最高武职,则是新设的“上将军”。
在“上将军”之下,分“镇东将军”、“镇西将军”、“镇南将军”、“镇北将军”等四镇将军,分别负责国家四个方向上的军事安全。
万一某个方面出现了大的乱事,朝廷中央则可以临时任命一名地位低于四镇将军的“四征将军”,也就是“征东、南、西、北将军”之一,领兵出征,用于平定叛乱。
四镇将军之下,是为“中郎将”系统。
中郎将为国中具体领兵的武将,分别屯驻在某些重要的战略要地,用于镇守一方。按照职责和驻地,中郎将可以分为羽林中郎将负责镇守都城、河套中郎将负责河套屯田和威慑胡人、乌丸中郎将、鲜卑中郎将等。
这些中郎将各有直辖部下,通常在国家的命令下直接负责作战,也可以在高一级的将军指挥下作战。如果有多个中郎将的军队被汇集到一起,国中就会派出“四征将军”前来统帅作战。
中郎将之下,便是校尉。校尉之下,为仟长、佰长、五什长、什长等构架。这套当年起源于天平军的军事体系,历经十余年的修补,依然为张狂所沿用下来。
这些职位的确立,便是新设“赵公”国的中央官制。
对此张狂心中吃惊之余,表面却不动声色,只是吩咐郭嘉派出他部下直辖的暗探,悄悄打听这些太平道狂信者的行动。
选好了国号,接下来需要在此基础上,架构一个有效的完整统治体系。这时候,一直在国号之争中保持沉默的程昱,终于加入进来。程昱、董昭、郭缊和谢逊四人,被张狂任命为“赵公”公爵府机构的设计者。四人秉承张狂的意思,又结合汉朝的制度,历时近一个月,终于拿出了一份为众人所认可的公爵府机构清单。
按照统治的需要,张狂直接要求“赵公府”的编制组成,必须具备能够统治全部地盘的政治架构。在这个问题上,他准备借鉴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不过,“三省六部”当中,张狂只记得六部的名称,对于三省就有些模糊了。所以,他最终给出的指导意见,是一个叫做尚书台加六部的制度。
尚书台是赵公国的最高行政中枢,尚书令的地位,便相当于汉室诸侯国的国相。从汉武帝时期提升起来的尚书台,在张狂手中终于名正言顺的成为了一国治政的中心机构。
不过,对于这种大权独揽的宰相位置,张狂可不敢太放心。眼下以他的威望地位,当然可以轻松的压制住尚书令。可若是轮到张狂的儿子登基了,情况可就不一定了。
因此,在尚书台这个构架当中,张狂又学习宋朝和明朝的宰辅制度,不将尚书台的大权完全集中在尚书令一个人手中。为此,张狂给尚书令配备了两个“尚书史”副官。
尚书史与尚书令职权相同,也由张狂直接任命,并且可以与尚书令轮流执勤和休沐。相比之下,除了身份略高一级,尚书令对上尚书史,也并无多少不同之处。三个人共同负责尚书台的事物,可就比一人独揽大权要安全的多了。
尚书台之下,在具体中央事物的处理上,张狂又搭建了“六部”,作为尚书台的执行机构。所谓的六部,当然便是后世沿用了千年的吏、户、礼、兵、刑、工各部。六部的首领叫做“尚书郎”,合称“六部尚书”,归属尚书令和尚书史的管辖,但也具备足够的独立性。特别是因为每部各管一块,同样避免了某些大臣可能会出现的权柄过重的现象。
此外,为了有效的监督朝中大臣,避免某些不法之事存在,张狂设置了不归尚书台管辖的御史台,独和谐立于朝廷行政体系之外,专门负责抓出官吏们的错处。而御史台的首领御史大夫,则是能够在尚书令面前平起平坐的重臣。
当然,如今正是天下烦乱之时,军队才是最重要的政府机构,文事只是为了配合武事而存在的。因此,赵公国设置的重头戏,还在武将官位方面。
武官的最高职位,依然保留了汉制,称为“大将军”。但不同于汉制的一点是,赵公国的大将军是纯粹的武官,只负责战事,并无领导尚书台的权柄。
而且,张狂特地规定,大将军不常设,只有在天下出现大规模动乱的时候,才可以任命。若是国家太平之时,管理军事的最高武职,则是新设的“上将军”。
在“上将军”之下,分“镇东将军”、“镇西将军”、“镇南将军”、“镇北将军”等四镇将军,分别负责国家四个方向上的军事安全。
万一某个方面出现了大的乱事,朝廷中央则可以临时任命一名地位低于四镇将军的“四征将军”,也就是“征东、南、西、北将军”之一,领兵出征,用于平定叛乱。
四镇将军之下,是为“中郎将”系统。
中郎将为国中具体领兵的武将,分别屯驻在某些重要的战略要地,用于镇守一方。按照职责和驻地,中郎将可以分为羽林中郎将负责镇守都城、河套中郎将负责河套屯田和威慑胡人、乌丸中郎将、鲜卑中郎将等。
这些中郎将各有直辖部下,通常在国家的命令下直接负责作战,也可以在高一级的将军指挥下作战。如果有多个中郎将的军队被汇集到一起,国中就会派出“四征将军”前来统帅作战。
中郎将之下,便是校尉。校尉之下,为仟长、佰长、五什长、什长等构架。这套当年起源于天平军的军事体系,历经十余年的修补,依然为张狂所沿用下来。
这些职位的确立,便是新设“赵公”国的中央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