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三桩案子
《神秘武则天》作者:香山湖 2020-03-11 22:32
告密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后,需要强有力的办案执行官,温文尔雅的儒生学士是无法担当的,只有冷酷无情的害人精才能够担当重任,所以酷吏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告密运动催生了酷吏,酷吏又为告密运动推波助澜,演变为诬告罗织。
北门学士刘祎之曾在贺兰敏之一章中出现过,当时他是著作郎,与贺兰敏之十分友好。他的姐姐是后宫尚食局典药,曾经为荣国夫人诊过病。
他的兄长刘懿之,担任过给事中之职。他的父亲弘文馆学士刘子翼是著名的孝子,门风淳厚,后代都以孝友恭肃闻名于乡党,
仪凤年间,刘祎之担任豫王府司马,管理豫王府事务,辅导李旦学习。后又拜中书舍人,任相王府司马,继续辅导李旦的学业。
李治对他说:“相王李旦是朕的爱子,因为卿出于忠孝之家,朕想凭借卿的高尚品德来作为相王的师范,以收到蓬蒿生于芝麻当中,不扶自直那样良好的效果。”
刘祎之慷慨受命,尽心竭力辅导李旦。他长期担任相王府司马,辅导李旦读书作文,跟李旦建立了深厚的君臣感情。
到嗣圣元年,时任中书侍郎的刘祎之和中书令裴炎一起参与了废皇帝李哲的行动,将自己的学生豫王李旦推上了皇帝宝座。
随后,扬州之乱暴发,内史裴炎劝武后返政给李旦,结果被杀。凤阁侍郎刘祎之平素和内史裴炎的关系很好,他内心的想法和裴炎是一致的,但他不敢和武后公开顶撞,只能选择沉默。
扬州之乱平定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后并没有退居幕后,让皇帝李旦亲政的意思。李唐宗室和一些朝臣不甘于受女人的统治,有些怨气。
武后于垂拱二年正月下诏还政给皇帝李旦,这是她以退为进的一步好棋!知子莫如母,她早就猜到了结果,所以敢大胆地下了这么一步棋。
李旦当时居于别殿,不能干预国事,也不能和大臣们见面商讨对策,只能靠他自己揣摩。
刘祎之和纳言魏玄同都希望李旦能够顺水推舟,答应武后还政的要求,这样李旦一旦亲政,他二人将竭尽全力辅佐李旦,再现贞观之风。
刘祎之和魏玄同夜晚在月下散步,望着天上的皎月,双手合什,默默祷告,希望李旦奉表接受武后的还政诏书,勇敢地开始亲政!
皇宫里,李旦也在皎洁的月光下散步,思考还政诏书的问题。他想:阿娘公开下诏还政一定是在试探于他,并非出自诚心,如果自己贸然接受,一定会伤阿娘的心!
再加上自己形同软禁,与谋臣猛将隔绝了,没有人可以商量,即使接受了阿娘的请求,自己亲政,怎么施政是个大问题?自己是不是傀儡事小,耽误国家的治理事大,那样的话,敬爱的阿耶、阿翁都不会原谅他的!
想到这儿,李旦挥笔起草表章,盖上玉玺,奉表请让,请求阿娘继续执政。
武后接到儿子李旦的请让表章,十分高兴,夸奖了儿子,中午给他加了个鸡腿。
然后,武后在朝堂上公示李旦的请让表章,表示接受皇帝的请求,依旧临朝称制。这一次皇帝主动让权,使武后执政名正言顺了,那些宗室、朝臣如果再有怨气就是无理取闹,武后可以名正言顺地镇压制裁了!
刘祎之和魏玄同等朝臣大失所望,叹息不已,不得不继续事奉武后。刘祎之是武后亲自提拔的官员,按常理应该忠于武后,但他学的儒家封建道德思想告诉他,不能事奉女主,所以他虽然不敢做声,但内心始终是赞同裴炎的做法的。
心有所想,有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从而造成祸从口出的后果!
垂拱三年初夏某日,中书省官员办完公下班后到酒楼一起吃工作餐,席间交谈融洽,气氛和谐。
刘祎之将心中积压已久的真心话说了出来,他说:“太后既然废了昏君,立了明君,就根本不需要临朝称制!不如返政给明君李旦,以安定天下人的心!”
当时告密运动已经风靡朝内外,凤阁舍人贾大隐记下了刘祎之的话,想通过告密把这位上司扳倒,好取而代之。
贾大隐利用起草诏敕的机会悄悄向武后告密,把刘祎之的话和盘托出。
武后的脸刷地一下子阴沉下来,说:“祎之是朕一手提拔起来的人,是北门学士之一,现在竟然有背叛的心思,他哪里还会顾念朕对他的恩情呢?看来铁杆粉丝也不一定铁杆啊!”
从此武后不再信任凤阁侍郎刘祎之,对他心存芥蒂。
不久又有人告密,宣称刘祎之接受归诚州刺史孙万荣的金银贿赂,还与许敬宗的小妾有私情。武后下令将刘祎之打入大牢。
刘祎之在狱中,曾经上疏申诉。李旦从范内侍处听说恩师下狱的消息,也上表为他申辩,请求从宽处理。
刘祎之的亲友得知皇帝为他求情,都很高兴,探监时表示祝贺,说:“皇帝陛下亲自为你求情,必见原宥,可喜可贺呀!不久便可出狱了。”
刘祎之长叹一声道:“哎,我必死无疑了!太后临朝称制,独断专行,威福全由自己的心意,皇帝上表,只不过白白加速我的灾祸罢了。”
武后得知皇帝上表后,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审此案。
王本立向刘祎之宣读武后的手敕,刘祎之说:“不经过凤阁鸾台署名,怎么能称敕呢?”武后听说后大怒,以抗拒天子使者罪把刘祎之赐死于家。
刘祎之在卫士的押送下从监狱回到家里,洗了一个澡,神色自若,对儿子通事舍人刘大名说:“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呐!去取文房四宝来,起草一封谢表!”
天子杀了你,你还得感谢她,因为她没有让你死在监狱里,而是让你死在家里,所以你要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告密运动催生了酷吏,酷吏又为告密运动推波助澜,演变为诬告罗织。
北门学士刘祎之曾在贺兰敏之一章中出现过,当时他是著作郎,与贺兰敏之十分友好。他的姐姐是后宫尚食局典药,曾经为荣国夫人诊过病。
他的兄长刘懿之,担任过给事中之职。他的父亲弘文馆学士刘子翼是著名的孝子,门风淳厚,后代都以孝友恭肃闻名于乡党,
仪凤年间,刘祎之担任豫王府司马,管理豫王府事务,辅导李旦学习。后又拜中书舍人,任相王府司马,继续辅导李旦的学业。
李治对他说:“相王李旦是朕的爱子,因为卿出于忠孝之家,朕想凭借卿的高尚品德来作为相王的师范,以收到蓬蒿生于芝麻当中,不扶自直那样良好的效果。”
刘祎之慷慨受命,尽心竭力辅导李旦。他长期担任相王府司马,辅导李旦读书作文,跟李旦建立了深厚的君臣感情。
到嗣圣元年,时任中书侍郎的刘祎之和中书令裴炎一起参与了废皇帝李哲的行动,将自己的学生豫王李旦推上了皇帝宝座。
随后,扬州之乱暴发,内史裴炎劝武后返政给李旦,结果被杀。凤阁侍郎刘祎之平素和内史裴炎的关系很好,他内心的想法和裴炎是一致的,但他不敢和武后公开顶撞,只能选择沉默。
扬州之乱平定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后并没有退居幕后,让皇帝李旦亲政的意思。李唐宗室和一些朝臣不甘于受女人的统治,有些怨气。
武后于垂拱二年正月下诏还政给皇帝李旦,这是她以退为进的一步好棋!知子莫如母,她早就猜到了结果,所以敢大胆地下了这么一步棋。
李旦当时居于别殿,不能干预国事,也不能和大臣们见面商讨对策,只能靠他自己揣摩。
刘祎之和纳言魏玄同都希望李旦能够顺水推舟,答应武后还政的要求,这样李旦一旦亲政,他二人将竭尽全力辅佐李旦,再现贞观之风。
刘祎之和魏玄同夜晚在月下散步,望着天上的皎月,双手合什,默默祷告,希望李旦奉表接受武后的还政诏书,勇敢地开始亲政!
皇宫里,李旦也在皎洁的月光下散步,思考还政诏书的问题。他想:阿娘公开下诏还政一定是在试探于他,并非出自诚心,如果自己贸然接受,一定会伤阿娘的心!
再加上自己形同软禁,与谋臣猛将隔绝了,没有人可以商量,即使接受了阿娘的请求,自己亲政,怎么施政是个大问题?自己是不是傀儡事小,耽误国家的治理事大,那样的话,敬爱的阿耶、阿翁都不会原谅他的!
想到这儿,李旦挥笔起草表章,盖上玉玺,奉表请让,请求阿娘继续执政。
武后接到儿子李旦的请让表章,十分高兴,夸奖了儿子,中午给他加了个鸡腿。
然后,武后在朝堂上公示李旦的请让表章,表示接受皇帝的请求,依旧临朝称制。这一次皇帝主动让权,使武后执政名正言顺了,那些宗室、朝臣如果再有怨气就是无理取闹,武后可以名正言顺地镇压制裁了!
刘祎之和魏玄同等朝臣大失所望,叹息不已,不得不继续事奉武后。刘祎之是武后亲自提拔的官员,按常理应该忠于武后,但他学的儒家封建道德思想告诉他,不能事奉女主,所以他虽然不敢做声,但内心始终是赞同裴炎的做法的。
心有所想,有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从而造成祸从口出的后果!
垂拱三年初夏某日,中书省官员办完公下班后到酒楼一起吃工作餐,席间交谈融洽,气氛和谐。
刘祎之将心中积压已久的真心话说了出来,他说:“太后既然废了昏君,立了明君,就根本不需要临朝称制!不如返政给明君李旦,以安定天下人的心!”
当时告密运动已经风靡朝内外,凤阁舍人贾大隐记下了刘祎之的话,想通过告密把这位上司扳倒,好取而代之。
贾大隐利用起草诏敕的机会悄悄向武后告密,把刘祎之的话和盘托出。
武后的脸刷地一下子阴沉下来,说:“祎之是朕一手提拔起来的人,是北门学士之一,现在竟然有背叛的心思,他哪里还会顾念朕对他的恩情呢?看来铁杆粉丝也不一定铁杆啊!”
从此武后不再信任凤阁侍郎刘祎之,对他心存芥蒂。
不久又有人告密,宣称刘祎之接受归诚州刺史孙万荣的金银贿赂,还与许敬宗的小妾有私情。武后下令将刘祎之打入大牢。
刘祎之在狱中,曾经上疏申诉。李旦从范内侍处听说恩师下狱的消息,也上表为他申辩,请求从宽处理。
刘祎之的亲友得知皇帝为他求情,都很高兴,探监时表示祝贺,说:“皇帝陛下亲自为你求情,必见原宥,可喜可贺呀!不久便可出狱了。”
刘祎之长叹一声道:“哎,我必死无疑了!太后临朝称制,独断专行,威福全由自己的心意,皇帝上表,只不过白白加速我的灾祸罢了。”
武后得知皇帝上表后,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审此案。
王本立向刘祎之宣读武后的手敕,刘祎之说:“不经过凤阁鸾台署名,怎么能称敕呢?”武后听说后大怒,以抗拒天子使者罪把刘祎之赐死于家。
刘祎之在卫士的押送下从监狱回到家里,洗了一个澡,神色自若,对儿子通事舍人刘大名说:“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呐!去取文房四宝来,起草一封谢表!”
天子杀了你,你还得感谢她,因为她没有让你死在监狱里,而是让你死在家里,所以你要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