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且耕且守
《捡个魔女闯江湖》作者:青萝团子 2019-12-22 02:17
“以农?”
“以农养战,取用于国。将军也知,保障后勤是军队行动的生命线,没有充分的后勤保障,军队就无法生存,更遑论克敌制胜,既然无法以压倒性的优势击退匈奴诸国集结的兵力,不若换个法子。强兵是立国之本,富国是强兵之道,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做到攻则取,守则固,就必须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国富则兵强,兵强,战则胜,守则固,国则稳,民则安。保障农事便可以保证粮食补给,蓄养军队,是最钝的法子,却也是最可行的法子。”
以农养战,与之为取。办法有许多,诸如,把徭役田分给耕者,与之分货,次地轻征,增产多得,在经济上给耕者以好处,这是“予”;同时,由于生产增加,朝廷能收取的部分也比公田不治时大有增加,这是“取”。这便是,“与之为取”原则。此外,因为劳役地租转化为实物地租,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也会使得农户的地位有所改善,劳动兴趣和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战乱之年,流民增多,如此也能安居于所分到的土地上,而不再四处逃亡流徙,可做到“民不移”,保证了民心稳定。
“这场仗是打太久了,不过将军莫要忘了,匈奴国因何发兵攻打我国。”
古往今来,很多战争都是这么打起来的。一个国家,先天条件不好,比如土地贫瘠,劳作供应不满,百姓时常闹饥荒饿肚子,或者时常发生天灾,疫病多发,人心惶惶,民不聊生。这些先天的因素都很有可能促成战事,自己家没有,就想着到别的地方去开拓。
匈奴诸国便是如此,因为国内气候寒冷,降雨又少,土地贫瘠,多为草原,种不出多少粮食,匈奴人多以游牧狩猎为生,经常拿着狩猎而来的野兽同朝月国边境的百姓商队交换粮食之类的物资,长久以往,导致越发贫困。
若是占领朝月国,便可以抢夺良田,发展生计,国力也会因此旺盛起来。
万邦也想到了织梦指的是什么,不屑地冷哼了一声,“一群贪心的狼崽子们,觊觎我朝月泱泱大国的地大物博,良田万顷罢了!”
织梦点点头,应和道:“正是,这么大一块肥美的肉摆在面前,在看看自己国内的窘境,如何能不动心?”
肥美的肉?
万邦的嘴角抽了抽,这丫头的形容,真是……刁钻。
“不过,也正是这个原因可以利用,朝月国地大物博,可以耕种蓄养,只要屯田耕耘,农事规模成型,方为循环之道,那时,想要拖多久都没问题,我们能拖,匈奴人能拖下去吗?”
(ps:关于这段想补充一点资料,这个以农养战是兵法中真实存在的,不想看补充的话可以直接跳过。历史上可查的案列太多了,那就举一个最耳熟能详的,三国,也就是指东汉后魏、蜀、吴三国,其中魏国的经济实力最为雄厚,一则是因为魏国所占地域广阔,二则是由于曹操从起兵时起,就大兴屯田,发展农业生产。所以,不管什么时候,农业的地位都极为重要。三国里发生著名战争有很多,其中有很重要的一场对决,五丈原之战,交战双方为曹魏及蜀汉,也就是诸葛亮跟司马懿之间的最终对决
。时为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第五次北伐,由汉中出发,取道斜谷,穿越秦岭,进驻五丈原。在此,蜀军与魏军对峙了100余天,最后,诸葛亮病逝于此。可以说,司马懿在军事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实力和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保存实力,避而不战”,采用拖的方法将诸葛亮累死了,也将蜀国多年创造的财富在多次军事调动中消耗殆尽。取胜的关键便跟农事有关,司马懿高度重视粮食与战争和作战的关系,提出“灭贼之要,在于积谷”,主张大力开展屯田,进行积谷,为战胜蜀、吴奠定物质基础。他先后推动曹魏采取三次大的屯田积谷行动,具体的三次行动就不一一赘述,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查一下,不过不难看出司马懿把积谷的地方看作必争之地。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出武功,屯兵渭南。魏国众将企图防御于渭北,但司马懿鉴于百姓积聚在渭南,不听众将意见,渡渭水,在渭南背水屯营,认为积谷所在之处,就是同敌人争夺的要点,不可轻易放弃,不能让积谷落入对方之手。司马懿经常把军粮多少,作为决定速决还是持久作战的重要根据。在军粮己少敌多时,主张速决,以便在军粮用尽前结束作战。当处理部将孟达企图叛魏的事情上,便可见其重视程度,按制度,司马懿发兵平叛应当上表天子批准;但司马懿驻在宛县,距洛阳800里,距孟达1200里,请示天子往返需要一个月时间,他机断行事,不经请示,倍道兼行,8日到孟达城下,16天后攻入城中,速战速决,平定了孟达的叛变。他说下决心速决,是考虑到孟达兵少、粮食支持一年,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以农养战,取用于国。将军也知,保障后勤是军队行动的生命线,没有充分的后勤保障,军队就无法生存,更遑论克敌制胜,既然无法以压倒性的优势击退匈奴诸国集结的兵力,不若换个法子。强兵是立国之本,富国是强兵之道,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做到攻则取,守则固,就必须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国富则兵强,兵强,战则胜,守则固,国则稳,民则安。保障农事便可以保证粮食补给,蓄养军队,是最钝的法子,却也是最可行的法子。”
以农养战,与之为取。办法有许多,诸如,把徭役田分给耕者,与之分货,次地轻征,增产多得,在经济上给耕者以好处,这是“予”;同时,由于生产增加,朝廷能收取的部分也比公田不治时大有增加,这是“取”。这便是,“与之为取”原则。此外,因为劳役地租转化为实物地租,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也会使得农户的地位有所改善,劳动兴趣和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战乱之年,流民增多,如此也能安居于所分到的土地上,而不再四处逃亡流徙,可做到“民不移”,保证了民心稳定。
“这场仗是打太久了,不过将军莫要忘了,匈奴国因何发兵攻打我国。”
古往今来,很多战争都是这么打起来的。一个国家,先天条件不好,比如土地贫瘠,劳作供应不满,百姓时常闹饥荒饿肚子,或者时常发生天灾,疫病多发,人心惶惶,民不聊生。这些先天的因素都很有可能促成战事,自己家没有,就想着到别的地方去开拓。
匈奴诸国便是如此,因为国内气候寒冷,降雨又少,土地贫瘠,多为草原,种不出多少粮食,匈奴人多以游牧狩猎为生,经常拿着狩猎而来的野兽同朝月国边境的百姓商队交换粮食之类的物资,长久以往,导致越发贫困。
若是占领朝月国,便可以抢夺良田,发展生计,国力也会因此旺盛起来。
万邦也想到了织梦指的是什么,不屑地冷哼了一声,“一群贪心的狼崽子们,觊觎我朝月泱泱大国的地大物博,良田万顷罢了!”
织梦点点头,应和道:“正是,这么大一块肥美的肉摆在面前,在看看自己国内的窘境,如何能不动心?”
肥美的肉?
万邦的嘴角抽了抽,这丫头的形容,真是……刁钻。
“不过,也正是这个原因可以利用,朝月国地大物博,可以耕种蓄养,只要屯田耕耘,农事规模成型,方为循环之道,那时,想要拖多久都没问题,我们能拖,匈奴人能拖下去吗?”
(ps:关于这段想补充一点资料,这个以农养战是兵法中真实存在的,不想看补充的话可以直接跳过。历史上可查的案列太多了,那就举一个最耳熟能详的,三国,也就是指东汉后魏、蜀、吴三国,其中魏国的经济实力最为雄厚,一则是因为魏国所占地域广阔,二则是由于曹操从起兵时起,就大兴屯田,发展农业生产。所以,不管什么时候,农业的地位都极为重要。三国里发生著名战争有很多,其中有很重要的一场对决,五丈原之战,交战双方为曹魏及蜀汉,也就是诸葛亮跟司马懿之间的最终对决
。时为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第五次北伐,由汉中出发,取道斜谷,穿越秦岭,进驻五丈原。在此,蜀军与魏军对峙了100余天,最后,诸葛亮病逝于此。可以说,司马懿在军事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实力和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保存实力,避而不战”,采用拖的方法将诸葛亮累死了,也将蜀国多年创造的财富在多次军事调动中消耗殆尽。取胜的关键便跟农事有关,司马懿高度重视粮食与战争和作战的关系,提出“灭贼之要,在于积谷”,主张大力开展屯田,进行积谷,为战胜蜀、吴奠定物质基础。他先后推动曹魏采取三次大的屯田积谷行动,具体的三次行动就不一一赘述,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查一下,不过不难看出司马懿把积谷的地方看作必争之地。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出武功,屯兵渭南。魏国众将企图防御于渭北,但司马懿鉴于百姓积聚在渭南,不听众将意见,渡渭水,在渭南背水屯营,认为积谷所在之处,就是同敌人争夺的要点,不可轻易放弃,不能让积谷落入对方之手。司马懿经常把军粮多少,作为决定速决还是持久作战的重要根据。在军粮己少敌多时,主张速决,以便在军粮用尽前结束作战。当处理部将孟达企图叛魏的事情上,便可见其重视程度,按制度,司马懿发兵平叛应当上表天子批准;但司马懿驻在宛县,距洛阳800里,距孟达1200里,请示天子往返需要一个月时间,他机断行事,不经请示,倍道兼行,8日到孟达城下,16天后攻入城中,速战速决,平定了孟达的叛变。他说下决心速决,是考虑到孟达兵少、粮食支持一年,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