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归国(2/2)
《唐诗剑诀》作者:曾灵 2020-03-13 14:31
当这五百大明将士全军覆灭,而锡兰山士兵发现王城之中已然无人之时,顿时气得七窍生烟,急忙尾随而来。待他们追上郑和所率的队伍时,郑和等人距离码头仅五十余里,且自船队而来的接应人员已与郑和等人汇合……
郑和所率队伍且战且退,直至退至岸边登船。
随着郑和等人上船,接应人员陆续登船,兵船上的火炮震耳欲聋,最后一艘兵船驶离了港口,锡兰山国士兵望船兴叹……锡兰国之行终于结束!
原本郑和计划继续西行访问忽鲁谟斯(今伊朗霍乐木兹海峡霍尔木兹岛)等西洋国家,但由于此次锡兰山意外的战事,船队虽然取得胜利,但亦付出惨重代价。郑和带去锡兰山王城的三千将士,最终回来的仅千余人,且个个带伤,随行的十余名睚眦,折损近半……
船队难以继续西行。
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等被俘,锡兰山国内无主,一时之间政局动荡。当务之急是尽快归国向永乐帝朱棣报告锡兰山的情况,由明朝廷重新册立贤明的新国王,使锡兰山迅速恢复稳定。
鉴于以上原因,郑和船队停止西行,押解着亚烈苦奈儿与其他战俘踏上归国的路程。
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十六日,郑和将大部分下西洋战船与官兵留驻太仓刘家港,率宝船队近八百人回至南京。回至京城,郑和向永乐帝朱棣禀报了三下西洋的主要情况,尤其是锡兰山之战的经过,解释未能如期前往忽鲁谟斯的原因。
但在如何处理被俘的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及部属的问题之上,永乐帝朱棣与大臣们的意见产生了分歧。一些大臣认为,亚烈苦奈儿藐视大明王朝使团,罪恶累累,应像处置海盗陈祖义一样将其斩首,以警戒那些试图挑战大明权威的国家。
但永乐帝朱棣却不赞成如此处置。在朱棣看来,亚烈苦奈儿毕竟为一国之君,如将其斩首,有失该国颜面,两国亦会因此结怨,不利于发展两国长期友好关系,反之则可更能显示中国宽大仁厚胸怀。
永乐帝朱棣崇信佛教,而锡兰山国又是佛教圣地,看在佛祖的面上,对“佛国”国王,也应以慈悲为怀,网开一面。永乐帝朱棣采取怀柔宽大的政策,令将亚烈苦奈儿及其部属予以释放,供予衣食,暂时定居中国。
为保证锡兰山社会安定,朱棣命明朝廷礼部在锡兰山国人中寻觅一位贤能另立为王。不久,礼部在亚烈苦奈儿的亲属中选择了比较贤能的耶巴乃那作为新任国王。
永乐十年(1412年)七月,永乐帝朱棣遣使持诏及诰印前赴锡兰山,封耶巴乃那为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同时也被遣返回国。耶巴乃那正式即位后,锡兰山国来中国朝贡不绝,与大明保持了友好的政治与经贸关系。此后,锡兰山的别罗里港亦成为郑和船队前往西亚阿拉伯与东非国家的重要中转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