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七十八 从此以后,你便是大秦的皇帝
《万历1592》作者:御炎 2019-12-09 09:06
对于很多王朝来说,传国玉玺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含义,得不到传国玉玺就是白板皇帝,要被人耻笑。
不过,对于大秦朝来说,传国玉玺的意义远远没有那么重要,皇帝萧如薰一直以来都不曾将传国玉玺挂在嘴边,很少提起这枚玉玺,大秦的官方论调也很少拿传国玉玺做文章。
但是这一次,这貌似成为了一种象征。
皇帝佩戴了二十多年的传国玉玺,传给了萧振邦,虽然说萧振邦从隆武元年开始就是皇太子,已经做了二十六年的太子了,现在都三十多了,但是还从未得到过这枚传国玉玺。
一直都是萧如薰佩戴的,作为某种意义上皇权的象征,当然大秦的皇权象征还有很多,比如代表军权的天子剑,比如代表皇帝身份的皇帝符节和代表国家政令的宝玺。
不过传国玉玺因为其历史意义而有更多的关注度。
萧振邦佩戴着传国玉玺是没有任何遮掩的,就是佩戴上了,也没说,没有声张,而是被眼尖的臣子们忽然发现,一看之下,顿时惊得目瞪口呆。
皇太子本身就在代替皇帝处理政务,和大家打照面也很正常,不过大家根本就没有做好皇帝会传位给皇太子的打算,还以为皇帝是在试探,这位强悍到了极致的皇帝是在试探大家。
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绝对不会放弃手中的权力,和历史上其他帝王一样。
可谁知道,他真的放下了。
消息很快传扬出去,可是很多人都保持怀疑的态度,觉得越到这个时候就越是要小心翼翼,要十分谨慎,否则万一皇帝还是在试探,还是在试图找到对自己不忠诚的人,那就完了。
传国玉玺在大秦帝国可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皇帝用天子剑的次数都比那传国玉玺出来炫耀的次数要多。
象征意义大不如前。
但是,一个月之后,宫里面就传出了皇帝萧如薰正在命令宫人整顿万寿宫的消息。
又一个月之后,皇宫里面又传出了皇帝萧如薰正在命人将乾清宫内属于自己的一些必需品转移到万寿宫的消息。
于是整个朝廷的紧张程度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皇帝萧如薰御极二十六年,带给大家的威慑力实在是太强大了,带给大家的压迫感也太强了,谁都不敢说这位皇帝不到最后一刻不会又冒出些什么幺蛾子出来,退位诏书下达之前,一切都是试探。
大家都是这样认为的,就连原先最乐观的官员都小心翼翼,办事不敢拖沓,说话不敢大声,整个朝廷文武百官在这几个月内都小心的跟一只鹌鹑一样。
更别说地方上的官府了,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惶惶不可终日,还以为皇帝又要在地方上来一次整风肃贪运动了。
隆武六年,隆武十三年,隆武十五年,隆武十六年和隆武十八年、隆武二十一年,皇帝掀起了六次地方上的整风肃贪运动,伴随着六次陵邑政策的实施,每一次都杀的地方上的官员和富户人头滚滚。
每一年都能查出不少以租赁为名行土地兼并之实的富户,尽管开海所得到的利益之大古来未有,海外土地之广阔前所未闻,但是还是有人想要把目光放在国内,而不是国外。
于是萧如薰就逼着他们把目光转向国外。
这些人还没有成长到可以对抗中央的地步,就被皇帝干脆彻底的拦腰斩断了,隆武年六次整风肃贪运动和陵邑政策实施,大大巩固了中央集权,也让萧如薰在地方上的威望达到顶峰。
连最偏远的山区地段都能得知皇帝的手段,被中央特使带队整肃,刚刚抬头的地方势力就被打没了。
皇帝的整风肃贪运动和前明的京察天下大察完全不同,没有定制,没有规定谁来实施,中央组织部和吏部都没有得到相关的授权,只能说这个权力在皇帝的手里,皇帝什么时候想实施,就能派人去做。
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开始了。
比如六年和十三年之后,有人以为下一次是隆武二十年,结果隆武十五年就来了一次,打了很多人一个措手不及。
然后当大家以为下一次是隆武十七年的是时候,隆武十六年又来了一次,又打了很多人一个措手不及。
然后大家觉得下一次无论如何也不会是在五年之内的时候,隆武十七年安然度过,隆武十八年又来了一次,又打了很多人一个措手不及。
很多官员被吓得心惊胆战,连觉都睡不好,甚至不知道下一次是不是明年,亦或就在本年度,惶惶不可终日。
而现在忽然传出皇帝要退位的消息,这难道不是皇帝的新套路吗?
皇帝从来不喜欢走寻常路,从来不玩玩过的套路,这一回一定又是什么崭新的新套路,大家务必要小心小心再小心,谨慎谨慎再谨慎。
消息传到某些地方,某些官员因为做了亏心事而过于害怕,居然选择了上吊自杀……
据统计这一时期上吊自杀的官员有三名,全家试图逃跑的官员有十七名,可见皇帝的威名之盛。
当然这些人最后一个都没活下来,都被地方上的黑水给擒拿住,带回中央受审然后斩首了。
别说他们了,中央一些大员,还有军队里的一些大将,也都在担心皇帝到底是不是在准备全新的套路准备再来一次大清洗。
正当整个天下心里有鬼之人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隆武二十六年六月初三,皇后去世一周年之际,皇帝萧如薰再次出现在世人眼前。
他带着太子萧振邦和朝中二十余名重臣以及被召回京师的包括八大柱国在内的二十余名高级武将一起参加了皇后的祭拜礼。
大秦帝国的统治核心中的核心就在这里了。
大家都察觉到了一丝不明的意味。
祭拜礼之后,萧如薰把内阁八名辅臣和皇太子萧振邦留了下来。
“朕于隆武元年正月初一登基称帝,距今,二十六年有余,二十六年来,朕不曾懈怠一日,兢兢业业,日夜理政,御驾亲征漠北,为大秦开疆拓土,二十余载光阴转瞬即逝。
但是朕,敢拍着胸脯说,朕对得起天下人,对得起整个大秦,对得起这个皇帝的位置,对得起当初帮助朕登基称帝的人,朕问心无愧,时至今日,二十六年,大秦是不是比前明更强大了?”
文武重臣们齐声道:“是。”
这是事实,就算不是事实,也没人敢说个不字。
话说他们都很奇怪,皇帝为什么要召集他们说这样一段话,而有些人已经反应过来了,他们的心里隐隐约约有些躁动。
而皇帝接下来的话印证了他们心中的躁动。
“从古至今,一国至尊完完全全是自己愿意退位做太上皇的人,除了赵武灵王之外,是没有的,赵武灵王也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更加方便专注对外战争,才推诿给自己的儿子,而且他之后也后悔了。
其他的太上皇,不说也罢,最好的也不过是朕的父亲,朕知道是为什么,身居高位者,掌控权力之后,就不舍得丢下这份权力了,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他们都是这样认为的。”
萧如薰看向了萧振邦,然后走到他身边牵起了他的手。
“曾经朕以为自己也会这样,会到临终之前才不得不放手,可是皇后去世之后,一年来,朕无数次冷静的思考自己的过往得失,忽然发现,朕已经没有心力继续做皇帝了。”
文武重臣们终于动容,纷纷露出了极其震骇的神色。
“没有人可以从始至终永远对一件事情饱含热情,终究还是会厌倦的,汉武帝,唐明皇,不外如是,朕,不想做晚年的汉武帝,更不愿做晚年的唐明皇,把大好局面折腾的一塌糊涂。
大秦有今天,是朕夙兴夜寐呕心沥血所努力的,朕不忍心看着一手缔造的局面毁在朕本人手上,所以,朕做出了决定,朕将退位,将皇帝位传给皇太子萧振邦。”
虽然心中隐隐有些猜测,但是当这句话真的从皇帝嘴里说出来的时候,以徐光启为首的文官重臣和以赵虎为首的高级武臣纷纷感到极其震撼,一点都反应不过来。
强悍皇帝的统治惯性是非常强大的,有些时候一两年三四年反应不过来都很正常。
比如唐高宗永徽年间的统治被评价为贞观遗风,这就是强势帝王的统治惯性。
好几年都改变不过来,就更不要说眼下了。
没人能反应过来。
萧振邦自己虽然早就知道,但是自己的父亲真的将这句话在重臣们面前把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他也觉得有些云里雾里,分不清真实与虚幻。
“李胜,宣读退位诏书。”
萧如薰对李胜下达了命令,李胜遵命,上前展开了手里的玄色诏书,开始宣读。
这份诏书很简洁明了。
没有冗长的内容,只是向天下人解释了一下自己为何要退位,以及对即位的新帝的信任,向天下保证新帝会带给他们更美好的未来。
如此独具一格的退位诏书让重臣们和高级武将们震撼莫名,彼此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心中的震撼。
诏书宣读完毕,萧如薰还拉着振邦的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过,对于大秦朝来说,传国玉玺的意义远远没有那么重要,皇帝萧如薰一直以来都不曾将传国玉玺挂在嘴边,很少提起这枚玉玺,大秦的官方论调也很少拿传国玉玺做文章。
但是这一次,这貌似成为了一种象征。
皇帝佩戴了二十多年的传国玉玺,传给了萧振邦,虽然说萧振邦从隆武元年开始就是皇太子,已经做了二十六年的太子了,现在都三十多了,但是还从未得到过这枚传国玉玺。
一直都是萧如薰佩戴的,作为某种意义上皇权的象征,当然大秦的皇权象征还有很多,比如代表军权的天子剑,比如代表皇帝身份的皇帝符节和代表国家政令的宝玺。
不过传国玉玺因为其历史意义而有更多的关注度。
萧振邦佩戴着传国玉玺是没有任何遮掩的,就是佩戴上了,也没说,没有声张,而是被眼尖的臣子们忽然发现,一看之下,顿时惊得目瞪口呆。
皇太子本身就在代替皇帝处理政务,和大家打照面也很正常,不过大家根本就没有做好皇帝会传位给皇太子的打算,还以为皇帝是在试探,这位强悍到了极致的皇帝是在试探大家。
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绝对不会放弃手中的权力,和历史上其他帝王一样。
可谁知道,他真的放下了。
消息很快传扬出去,可是很多人都保持怀疑的态度,觉得越到这个时候就越是要小心翼翼,要十分谨慎,否则万一皇帝还是在试探,还是在试图找到对自己不忠诚的人,那就完了。
传国玉玺在大秦帝国可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皇帝用天子剑的次数都比那传国玉玺出来炫耀的次数要多。
象征意义大不如前。
但是,一个月之后,宫里面就传出了皇帝萧如薰正在命令宫人整顿万寿宫的消息。
又一个月之后,皇宫里面又传出了皇帝萧如薰正在命人将乾清宫内属于自己的一些必需品转移到万寿宫的消息。
于是整个朝廷的紧张程度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皇帝萧如薰御极二十六年,带给大家的威慑力实在是太强大了,带给大家的压迫感也太强了,谁都不敢说这位皇帝不到最后一刻不会又冒出些什么幺蛾子出来,退位诏书下达之前,一切都是试探。
大家都是这样认为的,就连原先最乐观的官员都小心翼翼,办事不敢拖沓,说话不敢大声,整个朝廷文武百官在这几个月内都小心的跟一只鹌鹑一样。
更别说地方上的官府了,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惶惶不可终日,还以为皇帝又要在地方上来一次整风肃贪运动了。
隆武六年,隆武十三年,隆武十五年,隆武十六年和隆武十八年、隆武二十一年,皇帝掀起了六次地方上的整风肃贪运动,伴随着六次陵邑政策的实施,每一次都杀的地方上的官员和富户人头滚滚。
每一年都能查出不少以租赁为名行土地兼并之实的富户,尽管开海所得到的利益之大古来未有,海外土地之广阔前所未闻,但是还是有人想要把目光放在国内,而不是国外。
于是萧如薰就逼着他们把目光转向国外。
这些人还没有成长到可以对抗中央的地步,就被皇帝干脆彻底的拦腰斩断了,隆武年六次整风肃贪运动和陵邑政策实施,大大巩固了中央集权,也让萧如薰在地方上的威望达到顶峰。
连最偏远的山区地段都能得知皇帝的手段,被中央特使带队整肃,刚刚抬头的地方势力就被打没了。
皇帝的整风肃贪运动和前明的京察天下大察完全不同,没有定制,没有规定谁来实施,中央组织部和吏部都没有得到相关的授权,只能说这个权力在皇帝的手里,皇帝什么时候想实施,就能派人去做。
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开始了。
比如六年和十三年之后,有人以为下一次是隆武二十年,结果隆武十五年就来了一次,打了很多人一个措手不及。
然后当大家以为下一次是隆武十七年的是时候,隆武十六年又来了一次,又打了很多人一个措手不及。
然后大家觉得下一次无论如何也不会是在五年之内的时候,隆武十七年安然度过,隆武十八年又来了一次,又打了很多人一个措手不及。
很多官员被吓得心惊胆战,连觉都睡不好,甚至不知道下一次是不是明年,亦或就在本年度,惶惶不可终日。
而现在忽然传出皇帝要退位的消息,这难道不是皇帝的新套路吗?
皇帝从来不喜欢走寻常路,从来不玩玩过的套路,这一回一定又是什么崭新的新套路,大家务必要小心小心再小心,谨慎谨慎再谨慎。
消息传到某些地方,某些官员因为做了亏心事而过于害怕,居然选择了上吊自杀……
据统计这一时期上吊自杀的官员有三名,全家试图逃跑的官员有十七名,可见皇帝的威名之盛。
当然这些人最后一个都没活下来,都被地方上的黑水给擒拿住,带回中央受审然后斩首了。
别说他们了,中央一些大员,还有军队里的一些大将,也都在担心皇帝到底是不是在准备全新的套路准备再来一次大清洗。
正当整个天下心里有鬼之人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隆武二十六年六月初三,皇后去世一周年之际,皇帝萧如薰再次出现在世人眼前。
他带着太子萧振邦和朝中二十余名重臣以及被召回京师的包括八大柱国在内的二十余名高级武将一起参加了皇后的祭拜礼。
大秦帝国的统治核心中的核心就在这里了。
大家都察觉到了一丝不明的意味。
祭拜礼之后,萧如薰把内阁八名辅臣和皇太子萧振邦留了下来。
“朕于隆武元年正月初一登基称帝,距今,二十六年有余,二十六年来,朕不曾懈怠一日,兢兢业业,日夜理政,御驾亲征漠北,为大秦开疆拓土,二十余载光阴转瞬即逝。
但是朕,敢拍着胸脯说,朕对得起天下人,对得起整个大秦,对得起这个皇帝的位置,对得起当初帮助朕登基称帝的人,朕问心无愧,时至今日,二十六年,大秦是不是比前明更强大了?”
文武重臣们齐声道:“是。”
这是事实,就算不是事实,也没人敢说个不字。
话说他们都很奇怪,皇帝为什么要召集他们说这样一段话,而有些人已经反应过来了,他们的心里隐隐约约有些躁动。
而皇帝接下来的话印证了他们心中的躁动。
“从古至今,一国至尊完完全全是自己愿意退位做太上皇的人,除了赵武灵王之外,是没有的,赵武灵王也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更加方便专注对外战争,才推诿给自己的儿子,而且他之后也后悔了。
其他的太上皇,不说也罢,最好的也不过是朕的父亲,朕知道是为什么,身居高位者,掌控权力之后,就不舍得丢下这份权力了,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他们都是这样认为的。”
萧如薰看向了萧振邦,然后走到他身边牵起了他的手。
“曾经朕以为自己也会这样,会到临终之前才不得不放手,可是皇后去世之后,一年来,朕无数次冷静的思考自己的过往得失,忽然发现,朕已经没有心力继续做皇帝了。”
文武重臣们终于动容,纷纷露出了极其震骇的神色。
“没有人可以从始至终永远对一件事情饱含热情,终究还是会厌倦的,汉武帝,唐明皇,不外如是,朕,不想做晚年的汉武帝,更不愿做晚年的唐明皇,把大好局面折腾的一塌糊涂。
大秦有今天,是朕夙兴夜寐呕心沥血所努力的,朕不忍心看着一手缔造的局面毁在朕本人手上,所以,朕做出了决定,朕将退位,将皇帝位传给皇太子萧振邦。”
虽然心中隐隐有些猜测,但是当这句话真的从皇帝嘴里说出来的时候,以徐光启为首的文官重臣和以赵虎为首的高级武臣纷纷感到极其震撼,一点都反应不过来。
强悍皇帝的统治惯性是非常强大的,有些时候一两年三四年反应不过来都很正常。
比如唐高宗永徽年间的统治被评价为贞观遗风,这就是强势帝王的统治惯性。
好几年都改变不过来,就更不要说眼下了。
没人能反应过来。
萧振邦自己虽然早就知道,但是自己的父亲真的将这句话在重臣们面前把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他也觉得有些云里雾里,分不清真实与虚幻。
“李胜,宣读退位诏书。”
萧如薰对李胜下达了命令,李胜遵命,上前展开了手里的玄色诏书,开始宣读。
这份诏书很简洁明了。
没有冗长的内容,只是向天下人解释了一下自己为何要退位,以及对即位的新帝的信任,向天下保证新帝会带给他们更美好的未来。
如此独具一格的退位诏书让重臣们和高级武将们震撼莫名,彼此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心中的震撼。
诏书宣读完毕,萧如薰还拉着振邦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