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军神
《大汉骑军》作者:风似刀 2019-12-12 17:54
汉元797年10月12日,陆柯率十五军团顺江而下智取了芜湖要塞,打开了通往南京的门户。
在十月份的内阁会议,陆柯提出了“稳住中路、制约西路、先定东路”的战略构想。他的理由是:中路双方数十万大军严阵以待,即使开战,一时半会儿也分不出胜负。所以这场战争的关键不在中路,而是在东西两路。
“西路,本方占据着西京,而对方占据着潼关。从形势看,对方处在易守难攻之地,既可在时机成熟之时,出兵进攻西京,也可在条件不成熟之际稳守潼关。而我方如果西京失守,对方就可沿商州南下威胁我们的侧后。所以,应派一员大将镇守西京,以确保西路无忧。”
陆柯特别提到了现在番州的张锐军:“虽然张锐目前表示无意参与内战,但我们不可不防这部精锐之师。如果张锐所部参战,那么他支持的一方,将会彻底赢得西路的胜利。张锐的倾向不明确,既不排除他有支持我们的可能,也不能排除他投靠对方的可能。一旦他投靠了对方,对我们来说将是巨大的灾难。也许,整个战争局势都会随之改变。所以,我们必须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
这时,刘武周为张锐说了几句好话:“张锐是个守信之人,他说过在番州叛贼没有剿灭之前不会回来参战,那么他就一定会信守诺言。同时,我们如果把过多的兵力投入到西京一线去,那么就会影响到我们在中央和东线的防御力量。”
陆柯笑了笑,说道:“我了解张锐的为人,知道他是个言出必行之人,也知道他重感情的人。他虽然保证过不参战,但如果对方利用情感道义去感化他,谁能保证他绝不动摇?!我想,刘炯等人不会放着史万岁这样有利的棋子不用!他们极有可能派史万岁去潼关坐镇指挥西线战事。要是张锐禁不住这个老司的劝说。投靠了对方,而打我们个猝不及防,那么,我们就悔之晚矣。”
刘武周太了解张锐的品性了,知道陆柯所言不假。要是刘炯等人派史万岁去西线,就近拉拢劝诱张锐,很难保证张锐能一直做到充耳不闻、稳如磐石。
太尉也十分清楚张锐这部力量的重要性,当初为了拉拢他,甚至提出了提拔他进入内阁的意思,最后被张锐婉言谢绝了。太尉担忧地并不是张锐直接投靠到洛阳一方去。而是担心胡公家的态度影响到张锐的抉择。
前些时候,有消息传来。说现任胡公接受了北王的劝说,将支持洛阳的安乐帝,并准备派出家族军,会合到洛阳一方的军势中。如果事情属实。那么张锐出身胡公家族。现任胡公是他的亲兄弟,要是胡公游说他改变立场,谁敢保证张锐不改初衷呢?
见陆柯也有同样的忧虑,太尉不禁问道:“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其实很好办。”陆柯十分自信的说道,“我们只需派一员与张锐有旧交的将军去西京坐镇指挥,那么张锐碍于情面,就不会作出对我们不利地举动。甚至还可能把他拉拢到我们这边来。林雷”
这条建议让虞士基、宇文苞等人连连点头。他们都深信张锐不会投靠到对方去,如果自己这方未雨绸缪,派一个与张锐交情深厚之人去镇守西京。那么就确保无虞了。
“好尉也拍手叫好,觉得此计可行。张锐是个重感情之人,所以即使他受到家族的影响投靠了洛阳一方。但西京只要有一个与他有深厚交情地将领镇守,那么他也抹不开情面。不会兵戎相见。
言语间。他心里已经有了人选。不过,还是想听听众人的意见:“你们觉得。应该派谁去镇守西京?”
旁人还没有说话,陆柯抢先说道:“其实有两个人,无论谁去,都可以确保西京无事。”
虞士基急切地问:“是哪两人?“近卫军指挥官杨英将军和参谋部参议长刘武周将军都适合。他们一个与张锐有兄弟之情,一个与张锐有提拔赏识之恩。无论他们谁去,以张锐的为人,都不会与其翻脸。”陆柯虽然提到了杨英,但说话时,眼睛一直看着刘武周。杨英固然也可行,但无论经验、能力都差刘武周一截。所以,在他心目中,刘武周是第一人选。
刘武周看见陆柯眼神,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而太尉也用充满期望地目光盯着自己,知道这个重任非自己莫属,于是主动请缨道:“下官愿去镇守西京,定保我军左翼地安全!”
定下了西线制约张锐之策后,陆柯便把目光转向了东面,提出了兵发南京的提议:“对方在南京地区设立江南、江北两座大营,如果对方再为这支军队配一员经验老道的将军统一指挥,对我们的威胁将极大。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防御,那么一旦正面战场开战,敌军就会顺江而,进攻都。到时我们左右难顾,局面将不可收拾。所以,我们必须要抢先出兵,先发制人,一举消灭这部敌军!”
这个想法其实杨素也曾经有过,不过权衡再三觉得不妥。他摇头说道:“想法虽好,可惜我们现在无法调集更多的军队去南京。你们带回的军队,又需要休整,起码年内这个计划没有可能执行。”
陆柯扬眉言道:“下官愿意去执行这个计划,不需太多军队,只用一个军团就可破敌。”
虞士基惊讶地问道:“一个军团?对方在南京可是有十余万人,而且分别驻扎在长江两岸。你只用一个军团的人,就想消灭他们?”
陆柯十分自信地回答道:“对下官而言,一个军团足矣。”
杨素仍然摇头道:“只是,现在我们连一个甲等军团也凑不齐。”
陆柯不动声色地说道:“那就不需甲等军团,只需派给下官三到五万人便可。”
陆柯的这话,引起了内阁大臣们地骚动,纷纷交头接耳,议论陆柯所言是否可行。带着三到五万杂牌军,就想全歼敌方的十余万人。如果不是亲耳听陆柯说出,谁也不会相信有这么荒谬的事情。
太尉也很犹豫,并非是他不信任陆柯的能力,是因为此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十月份的内阁会议,陆柯提出了“稳住中路、制约西路、先定东路”的战略构想。他的理由是:中路双方数十万大军严阵以待,即使开战,一时半会儿也分不出胜负。所以这场战争的关键不在中路,而是在东西两路。
“西路,本方占据着西京,而对方占据着潼关。从形势看,对方处在易守难攻之地,既可在时机成熟之时,出兵进攻西京,也可在条件不成熟之际稳守潼关。而我方如果西京失守,对方就可沿商州南下威胁我们的侧后。所以,应派一员大将镇守西京,以确保西路无忧。”
陆柯特别提到了现在番州的张锐军:“虽然张锐目前表示无意参与内战,但我们不可不防这部精锐之师。如果张锐所部参战,那么他支持的一方,将会彻底赢得西路的胜利。张锐的倾向不明确,既不排除他有支持我们的可能,也不能排除他投靠对方的可能。一旦他投靠了对方,对我们来说将是巨大的灾难。也许,整个战争局势都会随之改变。所以,我们必须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
这时,刘武周为张锐说了几句好话:“张锐是个守信之人,他说过在番州叛贼没有剿灭之前不会回来参战,那么他就一定会信守诺言。同时,我们如果把过多的兵力投入到西京一线去,那么就会影响到我们在中央和东线的防御力量。”
陆柯笑了笑,说道:“我了解张锐的为人,知道他是个言出必行之人,也知道他重感情的人。他虽然保证过不参战,但如果对方利用情感道义去感化他,谁能保证他绝不动摇?!我想,刘炯等人不会放着史万岁这样有利的棋子不用!他们极有可能派史万岁去潼关坐镇指挥西线战事。要是张锐禁不住这个老司的劝说。投靠了对方,而打我们个猝不及防,那么,我们就悔之晚矣。”
刘武周太了解张锐的品性了,知道陆柯所言不假。要是刘炯等人派史万岁去西线,就近拉拢劝诱张锐,很难保证张锐能一直做到充耳不闻、稳如磐石。
太尉也十分清楚张锐这部力量的重要性,当初为了拉拢他,甚至提出了提拔他进入内阁的意思,最后被张锐婉言谢绝了。太尉担忧地并不是张锐直接投靠到洛阳一方去。而是担心胡公家的态度影响到张锐的抉择。
前些时候,有消息传来。说现任胡公接受了北王的劝说,将支持洛阳的安乐帝,并准备派出家族军,会合到洛阳一方的军势中。如果事情属实。那么张锐出身胡公家族。现任胡公是他的亲兄弟,要是胡公游说他改变立场,谁敢保证张锐不改初衷呢?
见陆柯也有同样的忧虑,太尉不禁问道:“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其实很好办。”陆柯十分自信的说道,“我们只需派一员与张锐有旧交的将军去西京坐镇指挥,那么张锐碍于情面,就不会作出对我们不利地举动。甚至还可能把他拉拢到我们这边来。林雷”
这条建议让虞士基、宇文苞等人连连点头。他们都深信张锐不会投靠到对方去,如果自己这方未雨绸缪,派一个与张锐交情深厚之人去镇守西京。那么就确保无虞了。
“好尉也拍手叫好,觉得此计可行。张锐是个重感情之人,所以即使他受到家族的影响投靠了洛阳一方。但西京只要有一个与他有深厚交情地将领镇守,那么他也抹不开情面。不会兵戎相见。
言语间。他心里已经有了人选。不过,还是想听听众人的意见:“你们觉得。应该派谁去镇守西京?”
旁人还没有说话,陆柯抢先说道:“其实有两个人,无论谁去,都可以确保西京无事。”
虞士基急切地问:“是哪两人?“近卫军指挥官杨英将军和参谋部参议长刘武周将军都适合。他们一个与张锐有兄弟之情,一个与张锐有提拔赏识之恩。无论他们谁去,以张锐的为人,都不会与其翻脸。”陆柯虽然提到了杨英,但说话时,眼睛一直看着刘武周。杨英固然也可行,但无论经验、能力都差刘武周一截。所以,在他心目中,刘武周是第一人选。
刘武周看见陆柯眼神,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而太尉也用充满期望地目光盯着自己,知道这个重任非自己莫属,于是主动请缨道:“下官愿去镇守西京,定保我军左翼地安全!”
定下了西线制约张锐之策后,陆柯便把目光转向了东面,提出了兵发南京的提议:“对方在南京地区设立江南、江北两座大营,如果对方再为这支军队配一员经验老道的将军统一指挥,对我们的威胁将极大。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防御,那么一旦正面战场开战,敌军就会顺江而,进攻都。到时我们左右难顾,局面将不可收拾。所以,我们必须要抢先出兵,先发制人,一举消灭这部敌军!”
这个想法其实杨素也曾经有过,不过权衡再三觉得不妥。他摇头说道:“想法虽好,可惜我们现在无法调集更多的军队去南京。你们带回的军队,又需要休整,起码年内这个计划没有可能执行。”
陆柯扬眉言道:“下官愿意去执行这个计划,不需太多军队,只用一个军团就可破敌。”
虞士基惊讶地问道:“一个军团?对方在南京可是有十余万人,而且分别驻扎在长江两岸。你只用一个军团的人,就想消灭他们?”
陆柯十分自信地回答道:“对下官而言,一个军团足矣。”
杨素仍然摇头道:“只是,现在我们连一个甲等军团也凑不齐。”
陆柯不动声色地说道:“那就不需甲等军团,只需派给下官三到五万人便可。”
陆柯的这话,引起了内阁大臣们地骚动,纷纷交头接耳,议论陆柯所言是否可行。带着三到五万杂牌军,就想全歼敌方的十余万人。如果不是亲耳听陆柯说出,谁也不会相信有这么荒谬的事情。
太尉也很犹豫,并非是他不信任陆柯的能力,是因为此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