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2/2)
《变身国民女神》作者:半步深渊 2019-12-15 15:12
却又因为自己的暴躁和鲁莽伤害了女儿,硬要女儿接受自己的歉意,将她抱在腿上和颜悦色的安慰着。像极了一头野兽在发怒过后舔着自己身上被误伤的伤口,满是抱歉和遗憾。一动一静两场戏作为片中的重场戏,是迫使李玩态度转变的关键点。正是父亲既暴力又和蔼的一番教育,让李玩迫不得已的接受父亲和一切成年长辈所遵循的所谓“规则”。父爱的沉重和强势跃然荧屏,在这种力量的笼罩下,李玩只能妥协,放弃找寻爱因斯坦,也藏起自己棱角和执拗。伤害与被伤害的交替过程,暂时平衡了李玩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对立。这可以看做是李玩成长之前的最后放肆,也是对这个家庭长久以来的忽略和冷漠的最后报复。
此后,李玩不敢再排斥新爱因斯坦,只能无视它家中的存在,以此和平共处。接着,电影开始将镜头对准李玩同父异母的弟弟。由于弟弟是独生子,又是男孩,父母以及爷爷奶奶对他的悉心呵护和谦让使得弟弟身上存在着很多坏毛病。当弟弟拿着晾衣杆打遍了家人而未遭到责怪时,他开始向新爱因斯坦挑战,而家人纵容的在一旁看热闹,却不予制止。新爱因斯坦与这些看热闹的家人分立两派,谁也不敢再上前一步先动手,生怕对方伤害到自己。这时,李玩伸出手,轻声唤着“不怕,爱因斯坦”时,它竟然安静下来,安分顺从的俯卧在李玩脚下。这是李玩第一次唤它“爱因斯坦”这个名字,她终于从情感上接受了新爱因斯坦,也预示着她终于明白,自己在家中原来像这只狗一样,与全家人僵持的对立着,只是这个家庭的附属而非中心,她不能有飞扬跋扈、蛮横无理的张扬姿态,只能小心翼翼、卑微、顺从的苟活。
终于,当新爱因斯坦伤害了弟弟时,家人还是丝毫不顾及李玩的感受,将它送进后妈口中的“狗肉火锅店”。后来我们却知道,尽管它是被爸爸怜悯,送进了流浪狗收容所而逃脱了成为盘中餐的命运,但却因为绝食而死去。同时,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隐喻:狗尚能如此忠于自己的主人,而人在社会中生活,有时却无法执着于自己的原则和立场,甚至无法控制和决定自己的命运。你得趴得比狗更低,舌头伸得比狗更长。
三、总结
成人世界是什么?是对所有人都满怀敌意,却还有拼命讨好的残酷?还是那句你问我,我问她的英语单词:hypocrisy(伪善)。对于李玩来说,是那一筷子夹起,一口吞下的狗肉,是看到所有亲人围着弟弟庆祝生日时挤出的笑脸,是面对老爱因斯坦的新主人时那声“抱歉”,是听到新爱因斯坦死去消息时那声“谢谢”。
“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曹保平对媒体说。“尽管表层叙事的动力不同,但底下的东西是一样的,是内省的复杂,故事里那种我喜欢的张力一直都在,这是特别触动我的地方。”
狗是引题,十三是成长,狗十三是伪善的成人世界。这是属于一个时代的残酷青春,其中的亲切感和孤独感似曾相识。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那样一段无人理解,却还要被迫接受所有大人世界的规则的日子。他们对自由和理想,对爱和希望的向往都会因成长而统统被岁月打磨成粗粝的沙。
苏牧老师上课时经常说:“真正好的,应该是没有衣服的。应该穿过皮肤、让血液都感受到温度。真正好的电影也是一样,不仅要到皮肤和肉,还要割到骨头,要刮得骨头嘎嘎响。”我想,所有经历过成长的我们,都一定被这部电影刮疼了。跟狗本身无关,只是影片中的妥协与较量、希望与失望所描述出的生活的粗粝质感,能让每个人回想起她的青春故事。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凌睿(来自豆瓣)
来源:https:///revie/9195461/
《狗十三》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张雪迎和郭靖霖优异的演技。
电影讲述了李玩得狗、失狗、再得狗、再失狗的故事,最后又与爱因斯坦重逢。
但她没有和爱因斯坦相认,因为她觉得与其让它跟着自己受苦,不如跟着一个可以好好对它的主人。
透过电影,我们能看到全家人男尊女卑的刻板思想。
全家人对李玩太苛刻,却对弟弟过于溺爱,仿佛像《三体》那样打了思想钢印,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认为天生就该重男轻女,从来意识不到自己有什么问题。
李玩的名字是胡乱取的,弟弟的名字是认真取的,因为爷爷说“男孩的名字不能太随便了”。
李玩推倒了爷爷,遭到了爸爸的暴打;弟弟打了奶奶,爸爸却反过来去哄弟弟。
李玩说弟弟应该给奶奶道歉,却遭到爸爸的责骂。
李玩都十多岁了,奶奶和爸爸还不知道她不喝牛奶。
爸爸和继母不帮助李玩找爱因斯坦,继母找了新狗来敷衍李玩,爸爸还强迫她承认新狗就是爱因斯坦,还对她拳打脚踢。
是继母买来了新狗,也是继母叫爸爸把新狗卖了。在她眼中,狗就是畜生,甚至连畜生都不如,可以买来哄孩子,利用完了就可以扔了。
爸爸承诺带李玩去看展览却没有兑现、不顾李玩的反对把新狗送去流浪狗收容所……他做了这些丝毫不感到愧疚,反而把错误全部归结给李玩。
爸爸一会儿说“你还小,长大了就懂了”,一会儿又说“你长大了,该懂事了”,反正在爸爸眼里,李玩永远都是错的,和年龄无关。
此后,李玩不敢再排斥新爱因斯坦,只能无视它家中的存在,以此和平共处。接着,电影开始将镜头对准李玩同父异母的弟弟。由于弟弟是独生子,又是男孩,父母以及爷爷奶奶对他的悉心呵护和谦让使得弟弟身上存在着很多坏毛病。当弟弟拿着晾衣杆打遍了家人而未遭到责怪时,他开始向新爱因斯坦挑战,而家人纵容的在一旁看热闹,却不予制止。新爱因斯坦与这些看热闹的家人分立两派,谁也不敢再上前一步先动手,生怕对方伤害到自己。这时,李玩伸出手,轻声唤着“不怕,爱因斯坦”时,它竟然安静下来,安分顺从的俯卧在李玩脚下。这是李玩第一次唤它“爱因斯坦”这个名字,她终于从情感上接受了新爱因斯坦,也预示着她终于明白,自己在家中原来像这只狗一样,与全家人僵持的对立着,只是这个家庭的附属而非中心,她不能有飞扬跋扈、蛮横无理的张扬姿态,只能小心翼翼、卑微、顺从的苟活。
终于,当新爱因斯坦伤害了弟弟时,家人还是丝毫不顾及李玩的感受,将它送进后妈口中的“狗肉火锅店”。后来我们却知道,尽管它是被爸爸怜悯,送进了流浪狗收容所而逃脱了成为盘中餐的命运,但却因为绝食而死去。同时,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隐喻:狗尚能如此忠于自己的主人,而人在社会中生活,有时却无法执着于自己的原则和立场,甚至无法控制和决定自己的命运。你得趴得比狗更低,舌头伸得比狗更长。
三、总结
成人世界是什么?是对所有人都满怀敌意,却还有拼命讨好的残酷?还是那句你问我,我问她的英语单词:hypocrisy(伪善)。对于李玩来说,是那一筷子夹起,一口吞下的狗肉,是看到所有亲人围着弟弟庆祝生日时挤出的笑脸,是面对老爱因斯坦的新主人时那声“抱歉”,是听到新爱因斯坦死去消息时那声“谢谢”。
“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曹保平对媒体说。“尽管表层叙事的动力不同,但底下的东西是一样的,是内省的复杂,故事里那种我喜欢的张力一直都在,这是特别触动我的地方。”
狗是引题,十三是成长,狗十三是伪善的成人世界。这是属于一个时代的残酷青春,其中的亲切感和孤独感似曾相识。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那样一段无人理解,却还要被迫接受所有大人世界的规则的日子。他们对自由和理想,对爱和希望的向往都会因成长而统统被岁月打磨成粗粝的沙。
苏牧老师上课时经常说:“真正好的,应该是没有衣服的。应该穿过皮肤、让血液都感受到温度。真正好的电影也是一样,不仅要到皮肤和肉,还要割到骨头,要刮得骨头嘎嘎响。”我想,所有经历过成长的我们,都一定被这部电影刮疼了。跟狗本身无关,只是影片中的妥协与较量、希望与失望所描述出的生活的粗粝质感,能让每个人回想起她的青春故事。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凌睿(来自豆瓣)
来源:https:///revie/9195461/
《狗十三》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张雪迎和郭靖霖优异的演技。
电影讲述了李玩得狗、失狗、再得狗、再失狗的故事,最后又与爱因斯坦重逢。
但她没有和爱因斯坦相认,因为她觉得与其让它跟着自己受苦,不如跟着一个可以好好对它的主人。
透过电影,我们能看到全家人男尊女卑的刻板思想。
全家人对李玩太苛刻,却对弟弟过于溺爱,仿佛像《三体》那样打了思想钢印,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认为天生就该重男轻女,从来意识不到自己有什么问题。
李玩的名字是胡乱取的,弟弟的名字是认真取的,因为爷爷说“男孩的名字不能太随便了”。
李玩推倒了爷爷,遭到了爸爸的暴打;弟弟打了奶奶,爸爸却反过来去哄弟弟。
李玩说弟弟应该给奶奶道歉,却遭到爸爸的责骂。
李玩都十多岁了,奶奶和爸爸还不知道她不喝牛奶。
爸爸和继母不帮助李玩找爱因斯坦,继母找了新狗来敷衍李玩,爸爸还强迫她承认新狗就是爱因斯坦,还对她拳打脚踢。
是继母买来了新狗,也是继母叫爸爸把新狗卖了。在她眼中,狗就是畜生,甚至连畜生都不如,可以买来哄孩子,利用完了就可以扔了。
爸爸承诺带李玩去看展览却没有兑现、不顾李玩的反对把新狗送去流浪狗收容所……他做了这些丝毫不感到愧疚,反而把错误全部归结给李玩。
爸爸一会儿说“你还小,长大了就懂了”,一会儿又说“你长大了,该懂事了”,反正在爸爸眼里,李玩永远都是错的,和年龄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