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一场骂战!
《电影万岁》作者:张云 2019-12-25 19:46
第282章一场骂战!
中国的报纸,尤其是上海的报纸,《申报》讲究的是下里巴人,对象是大众,活泼轻松可读性强,《时事新报》主要的对象是所谓的精英知识分子,而《大公报》,向来以公正权威著称,被誉为中国报纸的良心。
对于这三部电影的态度,《大公报》的意见,绝对会主导主流舆论。
这一期的《大公报》的头版,同样是一副漫画,但是内容却看起来和三部电影没多大的关系。
漫画上,是一个坐在椅子上的大人,脸上带着厚厚的一打面具,一个小孩手里面拿着长枪,正在奋力地挑掉那面具。
下面搭配了一篇长文,标题是《要用真实之历史观看待问题!》署名:罗家伦。
罗家伦,这个人我是晓得的,很牛的一个人。历史上,他参与新文化运动,深得蔡元培、胡适等人的赏识,“五四运动”这个词语就是他第一次提出来的,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当过清华大学的校长,才名闻天下。
不过算一算,他应该还是个不到三十岁的家伙吧,而且这时候应该在国外留学呢,什么时候跑到上海来了?
《大公报》上面能发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罗家伦虽然在中国的知识界还算有名,但是毕竟年轻,《大公报》竟然把他放在了头版,显然是有着用意的。
罗家伦的这篇文章,通篇没有谈论三部电影一个字,而是在叙述他的所谓的“真实之历史观”。
“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实在是因为它的真实记录。司马迁便是最好的代表。秉笔直书,是我国历史学的最为优良的传统,也是知识分子的最为宝贵的精神柱石。真实之历史观,就是能够在喧杂的噪音中时刻保持清醒,用自己的体会,自己的观察,尽量还原历史一个真实的面目!”
“历史,是人的历史,确切地说,是强权的历史。这一点,古今中外,皆如此。胜者称王败者寇,胜利的一方,或者说占据主流地位的一方,绝对会攻击、抹煞甚至歪曲失败的一方,极近能事,这,也是常识。”
“作为后来人,如何看待先前的历史,尤其是距离自己极为贴近的历史?唯一的途径,就是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站在一个大的历史观,站在国家民族甚至是世界的角度,真实地对历史作出评价,此之谓真实之历史观!也是伟大之历史观!”
“任何被弯曲抹煞的历史,任何被弯曲抹煞之人物,短时间内可能淹没于流毒之中,但时间是最好的武器,历史被人为地戴上假面具,而时间,则如同一个真挚的孩童,手持公正的长矛,总会消灭这些假面,还一个公道!”
罗家伦虽然没有论及这三部电影,但是这篇谈论历史观的文章,能够被《大公报》放在头版,显然代表了大公报的态度。看到这篇文章,我心里面就立刻安稳了。
果然,后面的文章都没有出乎我的意料。
罗家伦是蔡元培的得意门生,门生如此,当老师的自然也是如此,蔡元培的文章,很短,只有几百字,却是态度鲜明。
“我虚活了几十载,也勉强算一个革命者,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满怀热情地为国家革命,立志推翻满清,建立一个富强的中国。满清的**无能,众人皆知,但是平心而论,并不代表所有人都是如此,比如李鸿章。”
“李鸿章此人,晚年自嘲自己是个糊裱匠,对于满清这个大屋子,只能拿着刷子糊裱一番,苦苦支撑而已,他是知道这个王朝的命运的,而他的一生,说是为满清,其实,多少也是为了这中国。没有李鸿章,中国将会成为另外一个样子,至于会是什么样子,我想不到,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至少会比现在差很多。从这个角度来说,李鸿章无疑是一个英雄,起码,是一个伟人。”
“人都有过错,概莫能外。李鸿章的过错不少,如果硬要评价功过的话,我觉得三七开最合适,功大于过。这边是我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如果李鸿章活着,我想他会把蒋慕白看成的知音,不单单是因为蒋慕白还他一个公道,更重要的是,蒋慕白知道他内心的苦闷,了解他那bō澜壮阔却无法对任何人说的复杂内心。”
蔡元培的文章之后,也有不少人发表了类似的观点,但是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很好玩。
题目是《悲剧的大将》。这题目,让我mō不着头脑,不过显然是先生一贯的作风。
“中国人的打仗,是门艺术。成千上万的人捏着刀枪捉对厮杀,胜利的便是王,失败的便是丧家犬,而斗争的关键,大抵就是擒贼擒王。在战场上,寻找大人物,看得准了,便一窝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中国的报纸,尤其是上海的报纸,《申报》讲究的是下里巴人,对象是大众,活泼轻松可读性强,《时事新报》主要的对象是所谓的精英知识分子,而《大公报》,向来以公正权威著称,被誉为中国报纸的良心。
对于这三部电影的态度,《大公报》的意见,绝对会主导主流舆论。
这一期的《大公报》的头版,同样是一副漫画,但是内容却看起来和三部电影没多大的关系。
漫画上,是一个坐在椅子上的大人,脸上带着厚厚的一打面具,一个小孩手里面拿着长枪,正在奋力地挑掉那面具。
下面搭配了一篇长文,标题是《要用真实之历史观看待问题!》署名:罗家伦。
罗家伦,这个人我是晓得的,很牛的一个人。历史上,他参与新文化运动,深得蔡元培、胡适等人的赏识,“五四运动”这个词语就是他第一次提出来的,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当过清华大学的校长,才名闻天下。
不过算一算,他应该还是个不到三十岁的家伙吧,而且这时候应该在国外留学呢,什么时候跑到上海来了?
《大公报》上面能发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罗家伦虽然在中国的知识界还算有名,但是毕竟年轻,《大公报》竟然把他放在了头版,显然是有着用意的。
罗家伦的这篇文章,通篇没有谈论三部电影一个字,而是在叙述他的所谓的“真实之历史观”。
“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实在是因为它的真实记录。司马迁便是最好的代表。秉笔直书,是我国历史学的最为优良的传统,也是知识分子的最为宝贵的精神柱石。真实之历史观,就是能够在喧杂的噪音中时刻保持清醒,用自己的体会,自己的观察,尽量还原历史一个真实的面目!”
“历史,是人的历史,确切地说,是强权的历史。这一点,古今中外,皆如此。胜者称王败者寇,胜利的一方,或者说占据主流地位的一方,绝对会攻击、抹煞甚至歪曲失败的一方,极近能事,这,也是常识。”
“作为后来人,如何看待先前的历史,尤其是距离自己极为贴近的历史?唯一的途径,就是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站在一个大的历史观,站在国家民族甚至是世界的角度,真实地对历史作出评价,此之谓真实之历史观!也是伟大之历史观!”
“任何被弯曲抹煞的历史,任何被弯曲抹煞之人物,短时间内可能淹没于流毒之中,但时间是最好的武器,历史被人为地戴上假面具,而时间,则如同一个真挚的孩童,手持公正的长矛,总会消灭这些假面,还一个公道!”
罗家伦虽然没有论及这三部电影,但是这篇谈论历史观的文章,能够被《大公报》放在头版,显然代表了大公报的态度。看到这篇文章,我心里面就立刻安稳了。
果然,后面的文章都没有出乎我的意料。
罗家伦是蔡元培的得意门生,门生如此,当老师的自然也是如此,蔡元培的文章,很短,只有几百字,却是态度鲜明。
“我虚活了几十载,也勉强算一个革命者,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满怀热情地为国家革命,立志推翻满清,建立一个富强的中国。满清的**无能,众人皆知,但是平心而论,并不代表所有人都是如此,比如李鸿章。”
“李鸿章此人,晚年自嘲自己是个糊裱匠,对于满清这个大屋子,只能拿着刷子糊裱一番,苦苦支撑而已,他是知道这个王朝的命运的,而他的一生,说是为满清,其实,多少也是为了这中国。没有李鸿章,中国将会成为另外一个样子,至于会是什么样子,我想不到,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至少会比现在差很多。从这个角度来说,李鸿章无疑是一个英雄,起码,是一个伟人。”
“人都有过错,概莫能外。李鸿章的过错不少,如果硬要评价功过的话,我觉得三七开最合适,功大于过。这边是我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如果李鸿章活着,我想他会把蒋慕白看成的知音,不单单是因为蒋慕白还他一个公道,更重要的是,蒋慕白知道他内心的苦闷,了解他那bō澜壮阔却无法对任何人说的复杂内心。”
蔡元培的文章之后,也有不少人发表了类似的观点,但是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很好玩。
题目是《悲剧的大将》。这题目,让我mō不着头脑,不过显然是先生一贯的作风。
“中国人的打仗,是门艺术。成千上万的人捏着刀枪捉对厮杀,胜利的便是王,失败的便是丧家犬,而斗争的关键,大抵就是擒贼擒王。在战场上,寻找大人物,看得准了,便一窝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