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八章 归路难(2/2)
《幻之盛唐》作者:猫疲 2019-12-26 23:24
政剑南这个大道,想要刻意削弱,或是将龙武军在中枢和地方的利益链隔断,在上下两厢作用发力治下,几乎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原本党附我的本地实力派,前剑南营田大使方从,早在泰兴六年,就做了荆南布政使,兼襄阳府少尹。
相比之下,京中的变化更大。
原本驻留襄阳的水军都监季广琛,则被选调入京,以枢密院佥事,领教导军七营事,此外另一位原属哥舒旧部,实为太上皇内线的浑惟明,则被我推上了枢密院内务厅主事,知兵科房判事的位置,算是我留在枢密院中一明一暗的两枚重要旗子。
除了内务厅和分领攻战的五方经抚司外,其他我一手创立敌斥、驿务、训做、营务、军府、兵科、粮料、奏事诸房的遗留影响和人员,也不可能被完全替换掉。
毕竟,当初作为被刻意培养成术有专精的技术官吏,在日常运作中的属于少了就玩不转的专业群体,不是那么好下手的。
虽然不用指望他们能够事事俯首帖耳,但只要是在我需要的时候,总是不会缺乏给我通风报信的内部来源。
此外,作为调整和交换,昔日十郎将之一,唯一留在京城的闻少名,转任总章参事府,受武学训教总办,提点宪军、礼院诸营事。左神武军都虞候段秀实,转任卫尉少卿,管领纠检武库诸事。
再加上我走之前,以小丫头名义推举的,幕下十六卿友之一的皇甫曾,出任军器少监,多少确保了我留下来的那套东西,基本还在萧规曹随式的继续沿袭着。
就算有外力介入试图进行大幅改变,也有足够的干涉手段和名分来维持现状,并将事端在程序和制度上拖住,直到我回来再做处置。
再加上
五大长史另一位的郑元和,也以历任资历圆满而在关内布政使任上,破格拜入省台,授官尚书左丞,距离拜除宰辅之列,似乎只有一步之遥,算是我门下人物中,在仕途上走的最远的一位了。
作为我在朝堂中的代言人和地下势力负责人之一,上开府右长史崔光远仍旧是知刑部侍郎衔,不过因为我的出外,而晋级官拜通政司右使。
身兼雍国、瀛洲两家内府长史,负责日常官面往来和民间组织的温哲。在我临走之前。就以内府官的身份,额外官拜秘书监,直学士,虽然只是个领俸的清贵闲差,算是了了他一桩心愿。
五大长史之首,上开府左长史的薛景仙,仍旧是没有什么官身,但是他也是我留在长安各种势力的总负责人。
总而言之,
除了韦韬一系有所加强外,龙武系在军队中的势力和影响。可以说在某种内因和外力作用下。从朝廷中枢渐渐淡出,转而散之地方,不过这多少也为两学出身的生员,提供了不少机会和位置。
经过历年来的大幅收缩和抽调之后。龙武军在中军南北衙的影响力。现在主要集中在左龙武军和右金吾卫这两只老牌番号中。大抵相当于太上南幸成都中期的水准。
其他从属北军序列的右龙武军,左神策军、左神武军;十六卫序列的左金吾卫、左武卫、右骁卫等监制中,还掌握有相当的员额和军职。但是不是轮驻外州,就是随我长征在外。
如今剩下驻京的本部,大都是是各种理由,补充进来的河北、河东籍将士,存留下来老龙武军出身背景的,十不及一二。
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今圣上和那群宰相们总算可以安心酣睡了把。
但是听说我回来之后,东西两京之中,还是连锁反应式的发生了一些骚乱和变故。
比如市井之中,暴力事件突然频发起来,当街被砍杀的受害者,就多达数十人,伤者数以百计,京兆府、大理寺和御史台决狱的效率一下子,被增加了十几倍,一些累决不断的案件,也突然有了结论,一大批犯人或被开释,或是市决,或是干脆暴死狱中。
然后城西景光门外转运的深水潭,以及附近的大小塘泊,开始向鱼群一样的冒出一茬茬的不明浮尸。
又比如两金吾卫的街使,一日内一口气抓了数百人,然后又效率奇高的发配到,崤山的劳作营去。
不过我想要的内容,却迟迟没有结果。
这时,一个来自遥远高原之地的消息,却抢先了一步,沿着青海以西,翻越赤岭天险的信号传递线路,抵达了我这里。
“吐蕃余孽,再生变乱”
主要是得益于,这些年吐蕃故地上的各族势力,随着形式的变化,对大唐的依附性,却是在逐年进一步步加强。
道理也很简单,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些吐蕃治下的旧族,习惯了来自大唐的文化、先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输出之后,就很难再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回到原本茹毛饮血,游牧不定的旧日传统中去。
但是高原本地又是以苦寒贫瘠著称,除了部分金属矿藏外,相对河西、陇右之类的低地来说,可以说是物产极端匮乏的地区,因此他们日常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品,从农具、容器到茶盐酒水,绝大多数都得靠外来输入。
因此,包括上下苏毗,羊同的象雄国,山外诸国,西羌众的西山八国,乃至卫茹、叶茹的大小旧吐蕃贵族割据势力,之类的边缘实力,都不可避免的仰仗青唐都护府的鼻息,才能得到本族所需各种产品的配额和授权。
如果是苏毗、吐谷浑旧部,这样坚定追随过大唐的亲藩势力,还可以在参与青海——羌塘大道的贸易活动分一杯羹,然后做二道贩子,再去剥削那些盘踞两茹故地的大小割据势力。
所以青唐都护府,很容易就得到了来自高原深处的消息,盘踞在叶茹南部,雅砻故地的前吐蕃赞普及其孤臣旧部,控制下的两域之属,刚刚发生了内乱,
主要是因为失国之后,被赶到蛮荒的雅砻故地,才得以苟延残喘的前赞普赤松德赞,在短暂的振奋和作为之后,很快就因为残酷的现实,和艰难恶劣的环境,再度陷入一厥不振的低潮中,终日自暴自弃的饮酒作乐,不再理事,而令治下领有的权力,大都落到了当地硕果仅存的五大王领总管家族之一,昂巴若父子的手中。
但因为有与来自妻族的尼婆罗国外援,形成某种均势,但是这种平衡在近年却被打破了,主要是以泥婆罗国为盟主,在低地的东天竺联军,被大败于菩提迦雅,而国势和威望大衰。
结果身为王领总管的昂巴若父子因此野心毕露,轻而易举的聚集心腹,将浑浑噩噩的年轻赞普,活活溺死在酒瓮里,并以守护不力为由,处死砍杀赞普身边臣属护卫奴仆数百人,
做下弑主之事后,假传王令,召集麾下贵族前来会商后事,一边派人来青唐大都护府请臣。
却是因为,虽然斩杀了赞普的亲从近属,但是出身泥婆罗公主的赤大妃,已经在混乱中不知所踪,担心来自泥婆罗国的反攻倒算,而自身也不足以得人望,因此昂巴若之子昂本亲自为代表,言辞恭切的请求都护府派兵干涉。
但不管这么样,这也意味着另一件事情,这位没有留下直系后裔的赞普身亡,就如同那些在历史上被亲近大臣以下克上的祖先一般,走出雅砻后传承十一系的悉补野王族,就此断绝。
吐蕃人的历史,就像是走了一个范围很大的圆弧之后,又重新在雅砻故地回到了原点。(。。)
因为,原本党附我的本地实力派,前剑南营田大使方从,早在泰兴六年,就做了荆南布政使,兼襄阳府少尹。
相比之下,京中的变化更大。
原本驻留襄阳的水军都监季广琛,则被选调入京,以枢密院佥事,领教导军七营事,此外另一位原属哥舒旧部,实为太上皇内线的浑惟明,则被我推上了枢密院内务厅主事,知兵科房判事的位置,算是我留在枢密院中一明一暗的两枚重要旗子。
除了内务厅和分领攻战的五方经抚司外,其他我一手创立敌斥、驿务、训做、营务、军府、兵科、粮料、奏事诸房的遗留影响和人员,也不可能被完全替换掉。
毕竟,当初作为被刻意培养成术有专精的技术官吏,在日常运作中的属于少了就玩不转的专业群体,不是那么好下手的。
虽然不用指望他们能够事事俯首帖耳,但只要是在我需要的时候,总是不会缺乏给我通风报信的内部来源。
此外,作为调整和交换,昔日十郎将之一,唯一留在京城的闻少名,转任总章参事府,受武学训教总办,提点宪军、礼院诸营事。左神武军都虞候段秀实,转任卫尉少卿,管领纠检武库诸事。
再加上我走之前,以小丫头名义推举的,幕下十六卿友之一的皇甫曾,出任军器少监,多少确保了我留下来的那套东西,基本还在萧规曹随式的继续沿袭着。
就算有外力介入试图进行大幅改变,也有足够的干涉手段和名分来维持现状,并将事端在程序和制度上拖住,直到我回来再做处置。
再加上
五大长史另一位的郑元和,也以历任资历圆满而在关内布政使任上,破格拜入省台,授官尚书左丞,距离拜除宰辅之列,似乎只有一步之遥,算是我门下人物中,在仕途上走的最远的一位了。
作为我在朝堂中的代言人和地下势力负责人之一,上开府右长史崔光远仍旧是知刑部侍郎衔,不过因为我的出外,而晋级官拜通政司右使。
身兼雍国、瀛洲两家内府长史,负责日常官面往来和民间组织的温哲。在我临走之前。就以内府官的身份,额外官拜秘书监,直学士,虽然只是个领俸的清贵闲差,算是了了他一桩心愿。
五大长史之首,上开府左长史的薛景仙,仍旧是没有什么官身,但是他也是我留在长安各种势力的总负责人。
总而言之,
除了韦韬一系有所加强外,龙武系在军队中的势力和影响。可以说在某种内因和外力作用下。从朝廷中枢渐渐淡出,转而散之地方,不过这多少也为两学出身的生员,提供了不少机会和位置。
经过历年来的大幅收缩和抽调之后。龙武军在中军南北衙的影响力。现在主要集中在左龙武军和右金吾卫这两只老牌番号中。大抵相当于太上南幸成都中期的水准。
其他从属北军序列的右龙武军,左神策军、左神武军;十六卫序列的左金吾卫、左武卫、右骁卫等监制中,还掌握有相当的员额和军职。但是不是轮驻外州,就是随我长征在外。
如今剩下驻京的本部,大都是是各种理由,补充进来的河北、河东籍将士,存留下来老龙武军出身背景的,十不及一二。
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今圣上和那群宰相们总算可以安心酣睡了把。
但是听说我回来之后,东西两京之中,还是连锁反应式的发生了一些骚乱和变故。
比如市井之中,暴力事件突然频发起来,当街被砍杀的受害者,就多达数十人,伤者数以百计,京兆府、大理寺和御史台决狱的效率一下子,被增加了十几倍,一些累决不断的案件,也突然有了结论,一大批犯人或被开释,或是市决,或是干脆暴死狱中。
然后城西景光门外转运的深水潭,以及附近的大小塘泊,开始向鱼群一样的冒出一茬茬的不明浮尸。
又比如两金吾卫的街使,一日内一口气抓了数百人,然后又效率奇高的发配到,崤山的劳作营去。
不过我想要的内容,却迟迟没有结果。
这时,一个来自遥远高原之地的消息,却抢先了一步,沿着青海以西,翻越赤岭天险的信号传递线路,抵达了我这里。
“吐蕃余孽,再生变乱”
主要是得益于,这些年吐蕃故地上的各族势力,随着形式的变化,对大唐的依附性,却是在逐年进一步步加强。
道理也很简单,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些吐蕃治下的旧族,习惯了来自大唐的文化、先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输出之后,就很难再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回到原本茹毛饮血,游牧不定的旧日传统中去。
但是高原本地又是以苦寒贫瘠著称,除了部分金属矿藏外,相对河西、陇右之类的低地来说,可以说是物产极端匮乏的地区,因此他们日常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品,从农具、容器到茶盐酒水,绝大多数都得靠外来输入。
因此,包括上下苏毗,羊同的象雄国,山外诸国,西羌众的西山八国,乃至卫茹、叶茹的大小旧吐蕃贵族割据势力,之类的边缘实力,都不可避免的仰仗青唐都护府的鼻息,才能得到本族所需各种产品的配额和授权。
如果是苏毗、吐谷浑旧部,这样坚定追随过大唐的亲藩势力,还可以在参与青海——羌塘大道的贸易活动分一杯羹,然后做二道贩子,再去剥削那些盘踞两茹故地的大小割据势力。
所以青唐都护府,很容易就得到了来自高原深处的消息,盘踞在叶茹南部,雅砻故地的前吐蕃赞普及其孤臣旧部,控制下的两域之属,刚刚发生了内乱,
主要是因为失国之后,被赶到蛮荒的雅砻故地,才得以苟延残喘的前赞普赤松德赞,在短暂的振奋和作为之后,很快就因为残酷的现实,和艰难恶劣的环境,再度陷入一厥不振的低潮中,终日自暴自弃的饮酒作乐,不再理事,而令治下领有的权力,大都落到了当地硕果仅存的五大王领总管家族之一,昂巴若父子的手中。
但因为有与来自妻族的尼婆罗国外援,形成某种均势,但是这种平衡在近年却被打破了,主要是以泥婆罗国为盟主,在低地的东天竺联军,被大败于菩提迦雅,而国势和威望大衰。
结果身为王领总管的昂巴若父子因此野心毕露,轻而易举的聚集心腹,将浑浑噩噩的年轻赞普,活活溺死在酒瓮里,并以守护不力为由,处死砍杀赞普身边臣属护卫奴仆数百人,
做下弑主之事后,假传王令,召集麾下贵族前来会商后事,一边派人来青唐大都护府请臣。
却是因为,虽然斩杀了赞普的亲从近属,但是出身泥婆罗公主的赤大妃,已经在混乱中不知所踪,担心来自泥婆罗国的反攻倒算,而自身也不足以得人望,因此昂巴若之子昂本亲自为代表,言辞恭切的请求都护府派兵干涉。
但不管这么样,这也意味着另一件事情,这位没有留下直系后裔的赞普身亡,就如同那些在历史上被亲近大臣以下克上的祖先一般,走出雅砻后传承十一系的悉补野王族,就此断绝。
吐蕃人的历史,就像是走了一个范围很大的圆弧之后,又重新在雅砻故地回到了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