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三国之男才女貌》作者:獠羽 2019-12-29 17:48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不能就这么算了,这个就是曹操昨天琢磨了一个晚上之后所想出来的底线。要说起来,徐州的这个事儿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曹操这边还真是不能就这么算拉倒,他可是垂涎徐州很长时间,这次能够有机会出手,岂能就此放过?更何况,为了这个徐州,曹操已经搭进去了太大的代价,曹操他老爹的命搭进去了,为他换来了一个出兵的借口。曹操虽然是奸雄之才,但还不是冷血无心的绝情之人,如果他爹的死可以选择的话,他是绝对不会拿自己老爹的命来换攻打徐州的机会的,可命运既然如此安排,那曹操也只好无奈的接受,但用亲人生命换来的这个机会,绝对不能浪费。
另外,曹操经营了十几年的名声也搭进去了,要知道,曹操从开始在汉朝政府当官开始,最注重的就是自己的官声,而且他的官声还真的很不错,不管是当年棒杀蹇硕的叔父蹇图,以此立威,担任洛阳北部尉期间,洛阳的治安情况达到了多年来最好的水平,洛阳的老百姓都夸赞曹操公正无私。后来被十常侍暗算,调离洛阳任顿丘令,不改初衷,在任职内震慑豪强,安抚百姓。黄巾之乱,曹操随军平乱有功,封济南国相,任内,曹操治事一如当初,公平执法,不畏权贵。当时济南国有大大小小的十多个县城,和当时东汉其他各郡县的情况一样,济南国所属的各县官员小吏都依附于的当地的豪强权贵,帮助这些已经腐烂到底的人横行无忌,鱼肉百姓,而官员们也在这些豪强的庇护下,贪赃枉法,草菅人命,无所顾忌。整个济南国乌烟瘴气,老百姓苦不堪言,怨气冲天。面对这样的一个烂摊子,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
没办法,举世混浊的时候,又有几个人能像屈原一样众人独醉而我独醒呢?所有的人都不想为了一个所谓的官声赔掉了自己的前程乃至是自己的性命,所以曹操的前任们或者难得糊涂,混完任期了事,或者与那些县令下属同流合污,大肆贪捞,成为更高一级的黑势力保护伞,就是有那么两个有志气的,看到官场糜烂至此,也是毫无办法,最后只好辞官归隐,独善其身,图个眼不见心不烦,这样固然保全了他们的名声,但治下百姓们仍然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与所有的前任那种无所作为或者无能为力或者无所不为不同,曹操一到职,就开始大力整顿济南国这种令人发指的现状,他的整顿首先便从吏治开始,说起来,曹操从小就有那么一股子狠劲,当然,也有人评论为无赖劲,就是那种只要是他想要做的事情,那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状况,都会排除一切干扰因素,一做到底,他也很看得开,反正自己家里的背景也不小,父亲曹嵩虽然因为十常侍乱政,辞官归隐,淡出仕途,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着他太尉的名头,还是很能震住一帮子宵小之徒的,所以曹操不担心曹嵩会因为自己而受到连累。没有了后顾之忧,曹操的手段当然就没有顾忌,他也不怕得罪人,因为他知道自己到济南国也不过是个短差,在家族的运作下,终究还是会回到洛阳这个政治中心去任职的,所以他便大刀阔斧的展开自己的计划,到任时间不长,便一次性奏免整个济南国十几个县的十分之八的长吏
这种雷霆手段让整个济南国都为之震动,那些明白曹操已经露出獠牙的贪官污吏们在左思右想,发现不管是在那个方面都无法压过曹操之后,不得已,只好纷纷逃窜,免得被这个煞星给抓住,往百姓群中一丢,他们恐怕连根骨头都剩不下自此,济南国官场为之一空,但在排除了这些污垢之后,济南国的政治也是为之一新,在曹操任内,政治清明,教化日甚,民众得以安居,整个济南国焕然变为一个清平安乐的世界。曹操的名声也在整个济南国乃至青州如日中天。
当然,整个大汉朝的衰败在吏贪将弱的环境中已经是无可避免了,黑暗的朝局还有腐朽到底的官僚机构让曹操深刻的意识到这个大汉的天下如果再不发生变革,那么在这个大环境中的人将无可避免的会被同化。曹操是个有大志的人,也是有心计的人,他很明白一个要成就大事的人就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名声,只有这样,那些品德高尚之士还有真正有才学的人才会把你当做他们的那一类人,如果你的德行有亏,名声太臭,那么即便位置再高,权力再大,也无法得到有识之士的襄助。曹操的想法无疑是正确的,就好像董卓,身为汉相,手握重兵,但天下豪杰皆不愿与之为伍,结果到最后,无限繁华,无边富贵化成虚无,而他的家族也被消灭的干干净净,这就是所谓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可虽然曹操有这样的远见卓识,但他家族的其他人可没有这种见识,曹操在济南国干的不错,但曹嵩还是通过关系给曹了个议郎的职位,可惜,这个职位来路不正,是曹嵩拿钱买来的。曹操本来还在琢磨怎样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官声呢,结果家里面给弄了一个满是铜臭味的官职,这让曹操难以接受,再加上议郎这个官位从职能上来说,是半个闲职,当然,在汉末这个混乱的年代中则是整个儿一个闲职,可偏偏这个闲职还尤为靠近朝廷的中枢,呆在这个位置上做出成绩的空间不大,而且身为朝廷中枢的一员,天下人骂朝廷的时候,他曹操也将受到波及,像这样职位,曹操打定主意是绝对不能沾染的,所以他也学起了那些所谓的品德高尚之人,来了穷则独善其身,辞了官跑回老家隐居了。
从曹操这前半辈子来看,他为了能够成就事业,为了获得天下人认可的好名声,可谓是煞费苦心。包括在诸侯讨董中,不惜牺牲一半以上的兵力,获得了天下士人对他忠臣形象的认同,而进了兖州得了豫州之后,也是为了两州的民生安定费了很多的心思,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可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此次徐州之战中损失殆尽。为了能够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徐州,曹操悍然撕下忠臣良吏的面具,不再将仁义道德放在心中,狠狠的挥下手中的屠刀,十几万无辜百姓便惨死在这屠刀之下。无论在什么年代,屠杀平民的人都将被牢牢的绑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在这一点上曹操还算是比较沾光,因为他还有最后一块遮羞布——为父报仇,而且他之前积攒下的名声还是起了作用,世人并没有将他视作完全的侩子手、杀人魔,而是比较善意的猜测这应该是曹操因为急怒攻心,结果做出了不冷静的判断,并从而做下了一些过于偏激的事情,总之一句话,这个徐州大屠杀并不是曹操的本意,曹操的本性是善良的
当然,这种近乎是为曹操开脱的说法,是曹丕的魏国建立之后才盛行于世的,毕竟曹操是魏国的缔造者,可以说是整个东汉末至三国初这四十多年间,成就最大的人,天下十三州,曹魏得其十,而且其武功均远远超过刘备与孙权,加上当时徐州地区归于曹魏已经三十多年,历史永远是为胜利者和统治者所书写,曹魏的各代皇帝当然不会放任自己的长辈被世人所非议。其实曹操自己不怕被人非议,他是个有担当的人,徐州的事,做下了就是做下了,曹操自己不会对这件事有任何的后悔或者隐瞒,男子汉大丈夫,敢作敢当,世人想要议论便让他们议论去吧,只要我最后得到了胜利,其他的一切都是浮云。也正是曹操的这种态度,徐州曾经发生大屠杀的事情才没有被后来的曹魏统治者们给湮没,毕竟这件事是曹操自己都承认的,后世子孙就是有千般说法,也无法将祖宗的话给推翻,所以这些人也只能是进行掩饰而已。
那么在曹魏建国之前,曹操屠戮徐州这件事是作为曹操罪名之一被东吴和西川极力对外宣传的,曹操被称为曹贼,就是在徐州大屠杀之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是将曹贼这个称谓推广了出去而已。所以说,曹操在徐州一战中,割舍掉了自己一世的好名声,在这之后,他也不再去可以获取善名,毕竟杀人狂,大魔头的称谓已经传了开去,曹操可不是总想着立牌坊的人,既然名声臭了,那他就不必再遮遮掩掩,索性率性而为,不再需要有所顾忌,所以后来才有了一次又一次基于政治原因的小型杀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能就这么算了,这个就是曹操昨天琢磨了一个晚上之后所想出来的底线。要说起来,徐州的这个事儿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曹操这边还真是不能就这么算拉倒,他可是垂涎徐州很长时间,这次能够有机会出手,岂能就此放过?更何况,为了这个徐州,曹操已经搭进去了太大的代价,曹操他老爹的命搭进去了,为他换来了一个出兵的借口。曹操虽然是奸雄之才,但还不是冷血无心的绝情之人,如果他爹的死可以选择的话,他是绝对不会拿自己老爹的命来换攻打徐州的机会的,可命运既然如此安排,那曹操也只好无奈的接受,但用亲人生命换来的这个机会,绝对不能浪费。
另外,曹操经营了十几年的名声也搭进去了,要知道,曹操从开始在汉朝政府当官开始,最注重的就是自己的官声,而且他的官声还真的很不错,不管是当年棒杀蹇硕的叔父蹇图,以此立威,担任洛阳北部尉期间,洛阳的治安情况达到了多年来最好的水平,洛阳的老百姓都夸赞曹操公正无私。后来被十常侍暗算,调离洛阳任顿丘令,不改初衷,在任职内震慑豪强,安抚百姓。黄巾之乱,曹操随军平乱有功,封济南国相,任内,曹操治事一如当初,公平执法,不畏权贵。当时济南国有大大小小的十多个县城,和当时东汉其他各郡县的情况一样,济南国所属的各县官员小吏都依附于的当地的豪强权贵,帮助这些已经腐烂到底的人横行无忌,鱼肉百姓,而官员们也在这些豪强的庇护下,贪赃枉法,草菅人命,无所顾忌。整个济南国乌烟瘴气,老百姓苦不堪言,怨气冲天。面对这样的一个烂摊子,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
没办法,举世混浊的时候,又有几个人能像屈原一样众人独醉而我独醒呢?所有的人都不想为了一个所谓的官声赔掉了自己的前程乃至是自己的性命,所以曹操的前任们或者难得糊涂,混完任期了事,或者与那些县令下属同流合污,大肆贪捞,成为更高一级的黑势力保护伞,就是有那么两个有志气的,看到官场糜烂至此,也是毫无办法,最后只好辞官归隐,独善其身,图个眼不见心不烦,这样固然保全了他们的名声,但治下百姓们仍然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与所有的前任那种无所作为或者无能为力或者无所不为不同,曹操一到职,就开始大力整顿济南国这种令人发指的现状,他的整顿首先便从吏治开始,说起来,曹操从小就有那么一股子狠劲,当然,也有人评论为无赖劲,就是那种只要是他想要做的事情,那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状况,都会排除一切干扰因素,一做到底,他也很看得开,反正自己家里的背景也不小,父亲曹嵩虽然因为十常侍乱政,辞官归隐,淡出仕途,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着他太尉的名头,还是很能震住一帮子宵小之徒的,所以曹操不担心曹嵩会因为自己而受到连累。没有了后顾之忧,曹操的手段当然就没有顾忌,他也不怕得罪人,因为他知道自己到济南国也不过是个短差,在家族的运作下,终究还是会回到洛阳这个政治中心去任职的,所以他便大刀阔斧的展开自己的计划,到任时间不长,便一次性奏免整个济南国十几个县的十分之八的长吏
这种雷霆手段让整个济南国都为之震动,那些明白曹操已经露出獠牙的贪官污吏们在左思右想,发现不管是在那个方面都无法压过曹操之后,不得已,只好纷纷逃窜,免得被这个煞星给抓住,往百姓群中一丢,他们恐怕连根骨头都剩不下自此,济南国官场为之一空,但在排除了这些污垢之后,济南国的政治也是为之一新,在曹操任内,政治清明,教化日甚,民众得以安居,整个济南国焕然变为一个清平安乐的世界。曹操的名声也在整个济南国乃至青州如日中天。
当然,整个大汉朝的衰败在吏贪将弱的环境中已经是无可避免了,黑暗的朝局还有腐朽到底的官僚机构让曹操深刻的意识到这个大汉的天下如果再不发生变革,那么在这个大环境中的人将无可避免的会被同化。曹操是个有大志的人,也是有心计的人,他很明白一个要成就大事的人就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名声,只有这样,那些品德高尚之士还有真正有才学的人才会把你当做他们的那一类人,如果你的德行有亏,名声太臭,那么即便位置再高,权力再大,也无法得到有识之士的襄助。曹操的想法无疑是正确的,就好像董卓,身为汉相,手握重兵,但天下豪杰皆不愿与之为伍,结果到最后,无限繁华,无边富贵化成虚无,而他的家族也被消灭的干干净净,这就是所谓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可虽然曹操有这样的远见卓识,但他家族的其他人可没有这种见识,曹操在济南国干的不错,但曹嵩还是通过关系给曹了个议郎的职位,可惜,这个职位来路不正,是曹嵩拿钱买来的。曹操本来还在琢磨怎样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官声呢,结果家里面给弄了一个满是铜臭味的官职,这让曹操难以接受,再加上议郎这个官位从职能上来说,是半个闲职,当然,在汉末这个混乱的年代中则是整个儿一个闲职,可偏偏这个闲职还尤为靠近朝廷的中枢,呆在这个位置上做出成绩的空间不大,而且身为朝廷中枢的一员,天下人骂朝廷的时候,他曹操也将受到波及,像这样职位,曹操打定主意是绝对不能沾染的,所以他也学起了那些所谓的品德高尚之人,来了穷则独善其身,辞了官跑回老家隐居了。
从曹操这前半辈子来看,他为了能够成就事业,为了获得天下人认可的好名声,可谓是煞费苦心。包括在诸侯讨董中,不惜牺牲一半以上的兵力,获得了天下士人对他忠臣形象的认同,而进了兖州得了豫州之后,也是为了两州的民生安定费了很多的心思,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可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此次徐州之战中损失殆尽。为了能够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徐州,曹操悍然撕下忠臣良吏的面具,不再将仁义道德放在心中,狠狠的挥下手中的屠刀,十几万无辜百姓便惨死在这屠刀之下。无论在什么年代,屠杀平民的人都将被牢牢的绑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在这一点上曹操还算是比较沾光,因为他还有最后一块遮羞布——为父报仇,而且他之前积攒下的名声还是起了作用,世人并没有将他视作完全的侩子手、杀人魔,而是比较善意的猜测这应该是曹操因为急怒攻心,结果做出了不冷静的判断,并从而做下了一些过于偏激的事情,总之一句话,这个徐州大屠杀并不是曹操的本意,曹操的本性是善良的
当然,这种近乎是为曹操开脱的说法,是曹丕的魏国建立之后才盛行于世的,毕竟曹操是魏国的缔造者,可以说是整个东汉末至三国初这四十多年间,成就最大的人,天下十三州,曹魏得其十,而且其武功均远远超过刘备与孙权,加上当时徐州地区归于曹魏已经三十多年,历史永远是为胜利者和统治者所书写,曹魏的各代皇帝当然不会放任自己的长辈被世人所非议。其实曹操自己不怕被人非议,他是个有担当的人,徐州的事,做下了就是做下了,曹操自己不会对这件事有任何的后悔或者隐瞒,男子汉大丈夫,敢作敢当,世人想要议论便让他们议论去吧,只要我最后得到了胜利,其他的一切都是浮云。也正是曹操的这种态度,徐州曾经发生大屠杀的事情才没有被后来的曹魏统治者们给湮没,毕竟这件事是曹操自己都承认的,后世子孙就是有千般说法,也无法将祖宗的话给推翻,所以这些人也只能是进行掩饰而已。
那么在曹魏建国之前,曹操屠戮徐州这件事是作为曹操罪名之一被东吴和西川极力对外宣传的,曹操被称为曹贼,就是在徐州大屠杀之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是将曹贼这个称谓推广了出去而已。所以说,曹操在徐州一战中,割舍掉了自己一世的好名声,在这之后,他也不再去可以获取善名,毕竟杀人狂,大魔头的称谓已经传了开去,曹操可不是总想着立牌坊的人,既然名声臭了,那他就不必再遮遮掩掩,索性率性而为,不再需要有所顾忌,所以后来才有了一次又一次基于政治原因的小型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