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六章 巧取乌骨城(上)
《龙争大唐》作者:凤鸣岐山 2019-12-29 23:42
卑沙城,又名毕奢城,始建于东晋末年,坐落于鸭绿江边的大黑山南峰山脊上,外围石墙随山势构筑,绵延约五公里,伟岸奇俊,蔚为壮观,城内峡谷蜿蜒,城外四周悬崖绝壁,安营扎寨于城中,进可攻,退可守,乃是高句丽的军事重镇,原本驻有军兵五千余人,自贞观十九年为唐朝大将郧国公张亮所破之后,城池便败落下去了,到贞观二十一年依旧尚未恢复旧貌,城中居民寥寥不说,驻军也就仅有千余人而已,值唐军李大亮所部抵达城下之时,城中竟连一丝的抵抗意识都没有,连军带民全都跑得一干二净了,追之不及的唐军也就只能在空无一人的卑沙城中驻扎了下来。
卑沙城真的很美,依山伴水,山清水秀,风光无限,叫人一见便会不知不觉地沉迷其中,然则屹立在城头的李大亮却似乎没心情去观赏眼前的美景,一双寿眉紧紧地皱成了个川字,脸上的皱纹深得如同山下的鸭绿江一般,虽没长吁短叹,可身上的忧愁劲儿让人大老远就能闻到,一众亲卫自是知趣地远远躲开,谁也不敢上前去打搅李大亮的沉思,以免自讨没趣。
李大亮的忧虑并非诗人那般多愁善感之忧愁,也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那等的无病呻吟,而是实打实地为眼下的战局所担忧——自打来到卑沙城至今,已足足半月有余,见天就要七月了,眼瞅着太子殿下给出的最后期限即将到来,可李大亮对于如何攻克乌骨城却依旧茫无头绪,再加上关山重隔,他也不清楚此际南线与北线的战事究竟打成了怎样,心中又如何能不忧虑丛生的。
战争打的其实不是仗,而是后勤,这一点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李大亮自是心中有数——这些年来大唐连连对外用兵,尽管大多都以胜利而告终,然则粮棉辎重的损耗却是惊人得很,国库早已大不如前,粮秣也算不得充足,可以说此番对高句丽用兵其实并不是个太好的时机,在李大亮看来,若不是陛下坚持的话,这场仗本该是推后几年方才合适,可如今既然已开打了,那就只能是战决,否则的话,只怕又要重蹈前两次征伐的覆辙了,再者,李大亮虽长期在外为官,可毕竟身居高位,对于朝廷里的那些阴暗勾当多少还是了解的,自是清楚如今的朝局看起来平静,其实暗底下波涛汹涌,加之陛下病重,一旦乱起,只怕就将不可收拾,李大亮身为国之重臣,又岂能独善其身,忧心也就是正常之事了罢。
乌骨城,该死的乌骨城!李大亮一想起挡在己方大军与太子所部之间的乌骨城,立马便是一阵头疼——乌骨城建于公元前三十四年,其历史比起卑沙城要久远得多,也远比卑沙城来得险峻——乌骨城位于今丹东附近,该城利用左右两山的悬崖为壁,山势低凹处以楔形石块垒筑城墙。南西各口用土石横筑一高大城壁.城有外城和内城,外城城沿山脊逐段而修,呈卵形,周长近十六公里,虽说城中仅有万余守军在,可要想正面攻破此城的话,没有二、三十万强军,那是想都不用去想的事情,而今李大亮如今手下仅有五万兵马,其中还有着一万五未曾专门训练过攻城战的水军,又如何能破得此坚城?更令李大亮烦心的是——当初出征之前,李贞所交待下来的锦囊明确限定了攻城的时间,要求不得早于六月二十三日,破城之日也不得迟于七月初三,如此多的限制之下,叫李大亮如何能安得下心来。
“亮公,又在看风景了?呵呵,军营里找不见人,就知道您又在这凭吊古人了。”就在李大亮愁绪满怀之际,其身后突然传来一阵爽朗的大笑声,立马将李大亮惊醒了过来,转身一看,这才现来者是自己的两位副手,那哈哈大笑着的是右卫将军常何,出言打趣的是水军都督左难,不由地苦笑了一下,摇了摇头,却并没有开口多说些什么。
左难是儒将,自是比较含蓄些,此时见李大亮强颜苦笑,倒是没急着说些甚子,只是微笑不语,可常何却是个粗人,心里头憋不住话,一见李大亮如此作态,登时就哈哈大笑着道:“亮公可是为取乌骨城烦心么?不用慌,有客来也。”
“嗯?”一听常何这句没头没脑的话,李大亮不由地一愣,狐疑地看着左、常二人。
“呵呵,亮公有所不知,先前有一人自称系太子殿下所派,前来协助我等作战,我等皆不知真伪,但听其言及有一信物,可与亮公对证,我等这才急着来见亮公的。”左难见李大亮疑惑,忙笑着解释了一番。
“竟有此事?某怎不知?”李大亮一听之下,不单没有兴奋,反倒更疑惑了几分,皱着眉头想了想道:“走,看看去。”话音一落,也不管左、常二人如何反应,埋着头便走下了城墙,往城中的中军大帐赶了去……
“尔是何人?”中军大帐中,高坐上的李大亮面色肃然地端坐着,冷冷地扫了眼被两名军士押解进帐的一名中年汉子,沉着声问道。
“禀李大将军,在下姓金,排行第九,没个正名,大将军唤小的金九便可。”那中年汉子并不因身后有着两名手持横刀的军卒而胆寒,也不因李大亮的威严而退缩,恭敬却不卑谦地躬身回答道。
“金九?”李大亮一听这个名字便知晓这绝非此人的真名,然则也无心去细问,只是皱着眉头重复了一声,便即作罢,紧接着问道:“尔既言乃是太子殿下所派,可有凭证否?”
“有。”金九点了点头,伸手入怀,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个小包裹,细细地解开包裹上的绳头,取出了半面小木牌,却并没有马上递交上去的意思,而是双手紧紧地握着,躬身道:“在下来前,殿下曾有交待,李大将军手中必有另一半木牌以为凭证,在下恳请大将军出示一见。”
“嗯?”李大亮一愣,刚想说太子殿下何时给过自己信物了,可转念一想,又觉得有些不对头,狐疑地看了看金九手中的那面残缺之木牌,心中突然一动,也没开口说话,大步转入了后帐之中,其动作之突然,令陪坐在一旁的左、常二人都看傻了眼,浑然不明白李大亮这是在搞甚子名堂来着。6
李大亮进去得快,出来得也不慢,仅数息之后,便手捧着枚锦囊从后帐里转了出来,也没急着撕开锦囊,而是恭恭敬敬地将锦囊搁在文案中央,躬身行了个大礼,这才走回上坐定,取出一把小刀子,挑开了锦囊的线头,露出了内里的事物——一张写满了字的小纸条,再有便是一块残缺的小木牌,看形状与金九手中所持的那半块颇为相似。
李大亮将那张纸条细细地看了一番,长出了口气,将先前搁在文案上的小木牌拿在手中,半举着,对金九点了点头道:“金九,尔所言之信物可是此物?”
金九看了眼李大亮手中的半块小木牌,并没有出言,而是低下了头,将手中紧拽着的小木牌用双手捧着,高高地举过了头顶。
“递上来。”李大亮吭了一声,自有侍立在金九身后的军士将金九手中的小木牌取过,双手捧着递给了李大亮。
“金先生辛苦了,不知太子殿下有何安排?”李大亮将两块残缺的小木牌一对,立马现这两块小木牌原本就是一块,一对之下,严丝合缝至极,心中已是信了金九的身份,言语间立马客气了不老少。
“不敢。”金九见李大亮如此客气,并没有因此而作色,依旧很是恭敬地行了个礼道:“太子殿下曾有交待,此事重大,法不传六耳,在下只能说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卑沙城真的很美,依山伴水,山清水秀,风光无限,叫人一见便会不知不觉地沉迷其中,然则屹立在城头的李大亮却似乎没心情去观赏眼前的美景,一双寿眉紧紧地皱成了个川字,脸上的皱纹深得如同山下的鸭绿江一般,虽没长吁短叹,可身上的忧愁劲儿让人大老远就能闻到,一众亲卫自是知趣地远远躲开,谁也不敢上前去打搅李大亮的沉思,以免自讨没趣。
李大亮的忧虑并非诗人那般多愁善感之忧愁,也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那等的无病呻吟,而是实打实地为眼下的战局所担忧——自打来到卑沙城至今,已足足半月有余,见天就要七月了,眼瞅着太子殿下给出的最后期限即将到来,可李大亮对于如何攻克乌骨城却依旧茫无头绪,再加上关山重隔,他也不清楚此际南线与北线的战事究竟打成了怎样,心中又如何能不忧虑丛生的。
战争打的其实不是仗,而是后勤,这一点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李大亮自是心中有数——这些年来大唐连连对外用兵,尽管大多都以胜利而告终,然则粮棉辎重的损耗却是惊人得很,国库早已大不如前,粮秣也算不得充足,可以说此番对高句丽用兵其实并不是个太好的时机,在李大亮看来,若不是陛下坚持的话,这场仗本该是推后几年方才合适,可如今既然已开打了,那就只能是战决,否则的话,只怕又要重蹈前两次征伐的覆辙了,再者,李大亮虽长期在外为官,可毕竟身居高位,对于朝廷里的那些阴暗勾当多少还是了解的,自是清楚如今的朝局看起来平静,其实暗底下波涛汹涌,加之陛下病重,一旦乱起,只怕就将不可收拾,李大亮身为国之重臣,又岂能独善其身,忧心也就是正常之事了罢。
乌骨城,该死的乌骨城!李大亮一想起挡在己方大军与太子所部之间的乌骨城,立马便是一阵头疼——乌骨城建于公元前三十四年,其历史比起卑沙城要久远得多,也远比卑沙城来得险峻——乌骨城位于今丹东附近,该城利用左右两山的悬崖为壁,山势低凹处以楔形石块垒筑城墙。南西各口用土石横筑一高大城壁.城有外城和内城,外城城沿山脊逐段而修,呈卵形,周长近十六公里,虽说城中仅有万余守军在,可要想正面攻破此城的话,没有二、三十万强军,那是想都不用去想的事情,而今李大亮如今手下仅有五万兵马,其中还有着一万五未曾专门训练过攻城战的水军,又如何能破得此坚城?更令李大亮烦心的是——当初出征之前,李贞所交待下来的锦囊明确限定了攻城的时间,要求不得早于六月二十三日,破城之日也不得迟于七月初三,如此多的限制之下,叫李大亮如何能安得下心来。
“亮公,又在看风景了?呵呵,军营里找不见人,就知道您又在这凭吊古人了。”就在李大亮愁绪满怀之际,其身后突然传来一阵爽朗的大笑声,立马将李大亮惊醒了过来,转身一看,这才现来者是自己的两位副手,那哈哈大笑着的是右卫将军常何,出言打趣的是水军都督左难,不由地苦笑了一下,摇了摇头,却并没有开口多说些什么。
左难是儒将,自是比较含蓄些,此时见李大亮强颜苦笑,倒是没急着说些甚子,只是微笑不语,可常何却是个粗人,心里头憋不住话,一见李大亮如此作态,登时就哈哈大笑着道:“亮公可是为取乌骨城烦心么?不用慌,有客来也。”
“嗯?”一听常何这句没头没脑的话,李大亮不由地一愣,狐疑地看着左、常二人。
“呵呵,亮公有所不知,先前有一人自称系太子殿下所派,前来协助我等作战,我等皆不知真伪,但听其言及有一信物,可与亮公对证,我等这才急着来见亮公的。”左难见李大亮疑惑,忙笑着解释了一番。
“竟有此事?某怎不知?”李大亮一听之下,不单没有兴奋,反倒更疑惑了几分,皱着眉头想了想道:“走,看看去。”话音一落,也不管左、常二人如何反应,埋着头便走下了城墙,往城中的中军大帐赶了去……
“尔是何人?”中军大帐中,高坐上的李大亮面色肃然地端坐着,冷冷地扫了眼被两名军士押解进帐的一名中年汉子,沉着声问道。
“禀李大将军,在下姓金,排行第九,没个正名,大将军唤小的金九便可。”那中年汉子并不因身后有着两名手持横刀的军卒而胆寒,也不因李大亮的威严而退缩,恭敬却不卑谦地躬身回答道。
“金九?”李大亮一听这个名字便知晓这绝非此人的真名,然则也无心去细问,只是皱着眉头重复了一声,便即作罢,紧接着问道:“尔既言乃是太子殿下所派,可有凭证否?”
“有。”金九点了点头,伸手入怀,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个小包裹,细细地解开包裹上的绳头,取出了半面小木牌,却并没有马上递交上去的意思,而是双手紧紧地握着,躬身道:“在下来前,殿下曾有交待,李大将军手中必有另一半木牌以为凭证,在下恳请大将军出示一见。”
“嗯?”李大亮一愣,刚想说太子殿下何时给过自己信物了,可转念一想,又觉得有些不对头,狐疑地看了看金九手中的那面残缺之木牌,心中突然一动,也没开口说话,大步转入了后帐之中,其动作之突然,令陪坐在一旁的左、常二人都看傻了眼,浑然不明白李大亮这是在搞甚子名堂来着。6
李大亮进去得快,出来得也不慢,仅数息之后,便手捧着枚锦囊从后帐里转了出来,也没急着撕开锦囊,而是恭恭敬敬地将锦囊搁在文案中央,躬身行了个大礼,这才走回上坐定,取出一把小刀子,挑开了锦囊的线头,露出了内里的事物——一张写满了字的小纸条,再有便是一块残缺的小木牌,看形状与金九手中所持的那半块颇为相似。
李大亮将那张纸条细细地看了一番,长出了口气,将先前搁在文案上的小木牌拿在手中,半举着,对金九点了点头道:“金九,尔所言之信物可是此物?”
金九看了眼李大亮手中的半块小木牌,并没有出言,而是低下了头,将手中紧拽着的小木牌用双手捧着,高高地举过了头顶。
“递上来。”李大亮吭了一声,自有侍立在金九身后的军士将金九手中的小木牌取过,双手捧着递给了李大亮。
“金先生辛苦了,不知太子殿下有何安排?”李大亮将两块残缺的小木牌一对,立马现这两块小木牌原本就是一块,一对之下,严丝合缝至极,心中已是信了金九的身份,言语间立马客气了不老少。
“不敢。”金九见李大亮如此客气,并没有因此而作色,依旧很是恭敬地行了个礼道:“太子殿下曾有交待,此事重大,法不传六耳,在下只能说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