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铜船撞漕船案开堂公审
《明末1625》作者:三十二般变化 2019-12-30 00:00
第四十六章铜船撞漕船案开堂公审
镇江,扼南北要冲,得山水之胜,钟灵毓秀,代不乏才。(顶点手打)
此地曾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的建立政权的都城。历代文人墨客纷来寻幽探胜,寄情抒怀,耕耘风雅,播种斯文。其中有李白、杜牧、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等才士名贤。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辛弃疾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等成为千古绝唱,流风遗韵,至今袅袅不绝。
然而今天的镇江府,又是另一种风味。街头巷尾,人头涌动,无数老幼一起向着镇江府衙行去,原来是云南铜船撞翻漕运粮船的大案子,今天要开堂公审,允许百姓在堂外观看。
这个案子非常有趣,以前镇江这里也发生过铜船撞沉漕船的事,但漕帮总是很低调地不敢声张,或私下赔钱了事,或低调开堂审判之后漕帮赔钱了事。总之一句话,一向都是漕帮赔钱了事。
原因很简单,铜这玩意儿太重要了中国缺铜矿。由于各种乱七八糟的原因,整个明朝的铜矿几乎全部来自云南滇东北地区的红铜矿,而铜这玩意儿是用来铸钱的,有铜就有钱,没铜就没钱。大明朝为了确保铜运,保证铸钱这个举国轻重的大事,给了运铜船和运铜官最大的便利。铜运若是出了什么问题,邻近州府县城,全民总动员地维护铜运的顺畅。
有一年因为铜运发生问题,当时的科举都停了下来,使得地方官们有更多的心思去处理铜运。
由此可见铜运的份量。
再加上铜船吃水深,船身重,运转不灵,但凡发生了铜船和漕船相撞的事故,官府都认为铜船是绝对没错的,责任一定在漕船,所以都是漕帮赔钱。在这种大前提下,漕帮每一次都低调从事,从来不敢声张。
没想到这一次漕帮一反常态,居然在开堂审案之前大肆宣传,弄得镇江府热闹欢腾,酒楼茶肆,人人都在谈论这次铜船撞沉漕船的事情。
连官府也迫于压力,只好进行公审,让百姓们可以看个热闹,以示公堂清正廉明。
此时府衙门对面的酒楼上,郑晓路和漕帮的小头目刘柒正襟而坐,正等着开堂审案时传召他们上堂。
刘柒有些紧张地道:“王公子,你叫咱们漕帮的人制造舆论,把这件事弄得满城皆知,万一这个官司打输了,咱们漕帮的面子就全没了。”
“放心,输不了。”郑晓路笑嘻嘻地道:“我有了十足的把握,才敢叫你们大肆宣传的。咱们把这么多百姓引来观看公审,当官的就玩不了花样,只能公平断案了。”
刘柒还是很不放心地道:“但是……历年来铜船和漕船打官司,没有漕船赢过的例子。”
“嘿嘿,那是”郑晓路笑道:“但是今天的结果肯定不一样,咱们也进知府大院里吧,一会儿传召好进去得快点。”
原来自从铜船撞翻漕船的事故发生之后,漕帮一直动用关系,将案子拖着没开堂,借此机会到处筹钱。这拖出来的时间正好给了郑晓路派人回川查铜船来路的机会,此时各方面情报汇齐,郑晓路手上已经有了十足的证据,于是又让漕帮制造舆论,弄得镇江府的居民全都知道了这件事……
只见知府衙门的大门洞开,前来观看公审的百姓一波又一波地涌入衙门,立在大院里,大院的中间就是审堂用的大堂,百姓们围在大堂外面,对着里面不停地翘望,焦急地等着知府大人开堂公审。
由于此事同时关系到了铜运和漕运,所以不光是镇江知府李茂要坐在大堂上审案,堂上还坐着铜运官赵泰,以及漕运总督派来的特使李毅。
此时镇江知府一拍惊堂木,大声道:“开堂”
三班衙役一起敲响水火棍,一阵“威武”的低喝声荡漾开来,将整个知府大院压得安安静静的。
那镇江知府一拍下去惊堂木,心里就一阵子不爽,这破案子有什么好判的,还不就是个漕船赔钱,铜船无罪的判法。不知道漕帮搞什么鬼,弄得满衙门都是来观审的百姓,真是烦。
再加上他一左一右,坐着铜运官赵泰和漕运特使李毅,这两个官儿一个管铜运,一个管漕运,铜运和漕运常常在京杭大运河里面打架拉官司,虽然漕运一向输官司,但输了官司不能输人,漕运官看着铜运官就气不打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镇江,扼南北要冲,得山水之胜,钟灵毓秀,代不乏才。(顶点手打)
此地曾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的建立政权的都城。历代文人墨客纷来寻幽探胜,寄情抒怀,耕耘风雅,播种斯文。其中有李白、杜牧、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等才士名贤。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辛弃疾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等成为千古绝唱,流风遗韵,至今袅袅不绝。
然而今天的镇江府,又是另一种风味。街头巷尾,人头涌动,无数老幼一起向着镇江府衙行去,原来是云南铜船撞翻漕运粮船的大案子,今天要开堂公审,允许百姓在堂外观看。
这个案子非常有趣,以前镇江这里也发生过铜船撞沉漕船的事,但漕帮总是很低调地不敢声张,或私下赔钱了事,或低调开堂审判之后漕帮赔钱了事。总之一句话,一向都是漕帮赔钱了事。
原因很简单,铜这玩意儿太重要了中国缺铜矿。由于各种乱七八糟的原因,整个明朝的铜矿几乎全部来自云南滇东北地区的红铜矿,而铜这玩意儿是用来铸钱的,有铜就有钱,没铜就没钱。大明朝为了确保铜运,保证铸钱这个举国轻重的大事,给了运铜船和运铜官最大的便利。铜运若是出了什么问题,邻近州府县城,全民总动员地维护铜运的顺畅。
有一年因为铜运发生问题,当时的科举都停了下来,使得地方官们有更多的心思去处理铜运。
由此可见铜运的份量。
再加上铜船吃水深,船身重,运转不灵,但凡发生了铜船和漕船相撞的事故,官府都认为铜船是绝对没错的,责任一定在漕船,所以都是漕帮赔钱。在这种大前提下,漕帮每一次都低调从事,从来不敢声张。
没想到这一次漕帮一反常态,居然在开堂审案之前大肆宣传,弄得镇江府热闹欢腾,酒楼茶肆,人人都在谈论这次铜船撞沉漕船的事情。
连官府也迫于压力,只好进行公审,让百姓们可以看个热闹,以示公堂清正廉明。
此时府衙门对面的酒楼上,郑晓路和漕帮的小头目刘柒正襟而坐,正等着开堂审案时传召他们上堂。
刘柒有些紧张地道:“王公子,你叫咱们漕帮的人制造舆论,把这件事弄得满城皆知,万一这个官司打输了,咱们漕帮的面子就全没了。”
“放心,输不了。”郑晓路笑嘻嘻地道:“我有了十足的把握,才敢叫你们大肆宣传的。咱们把这么多百姓引来观看公审,当官的就玩不了花样,只能公平断案了。”
刘柒还是很不放心地道:“但是……历年来铜船和漕船打官司,没有漕船赢过的例子。”
“嘿嘿,那是”郑晓路笑道:“但是今天的结果肯定不一样,咱们也进知府大院里吧,一会儿传召好进去得快点。”
原来自从铜船撞翻漕船的事故发生之后,漕帮一直动用关系,将案子拖着没开堂,借此机会到处筹钱。这拖出来的时间正好给了郑晓路派人回川查铜船来路的机会,此时各方面情报汇齐,郑晓路手上已经有了十足的证据,于是又让漕帮制造舆论,弄得镇江府的居民全都知道了这件事……
只见知府衙门的大门洞开,前来观看公审的百姓一波又一波地涌入衙门,立在大院里,大院的中间就是审堂用的大堂,百姓们围在大堂外面,对着里面不停地翘望,焦急地等着知府大人开堂公审。
由于此事同时关系到了铜运和漕运,所以不光是镇江知府李茂要坐在大堂上审案,堂上还坐着铜运官赵泰,以及漕运总督派来的特使李毅。
此时镇江知府一拍惊堂木,大声道:“开堂”
三班衙役一起敲响水火棍,一阵“威武”的低喝声荡漾开来,将整个知府大院压得安安静静的。
那镇江知府一拍下去惊堂木,心里就一阵子不爽,这破案子有什么好判的,还不就是个漕船赔钱,铜船无罪的判法。不知道漕帮搞什么鬼,弄得满衙门都是来观审的百姓,真是烦。
再加上他一左一右,坐着铜运官赵泰和漕运特使李毅,这两个官儿一个管铜运,一个管漕运,铜运和漕运常常在京杭大运河里面打架拉官司,虽然漕运一向输官司,但输了官司不能输人,漕运官看着铜运官就气不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