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一千吨级的荷兰大帆船(2/2)
《明末1625》作者:三十二般变化 2019-12-30 00:00
建码头设施。
郑芝龙手下的海盗兵也是擅长打渔,不善长种田的,因此他干脆将自己的主力迁移到了沈家门渔港,让他的部众一边打渔,一边操练,默默地积蓄实力,等着打败荷兰人夺回台湾的日子。
此时正好是冬季,还没有到渔季,郑晓路正好利用这个时间给渔民们安置住处,分配渔具,并且命令舟山造船匠大量生产捕渔用的小船,租借给渔民们使用。
为了使渔民们有个念想,郑晓路用了后世分期付款买手机的方式,将渔船租借给渔民,他规定,如果渔民每年提供给阎王军一定数量的鱼虾,连续五年,那么渔船就白送给渔民。如果做不到,就交纳一定的船租。
这个政策自然得到了渔民们极大的拥护,使得他们打渔的干劲都提高了不少。
数月之后,春暖花开,数千渔船一起扬帆出海,沈家门渔港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郑晓路预先联络好了漕帮,让漕帮在渔季到来的时候派来了数艘大货船,这些货船是专门用来运送鱼鲜的,船舱中间有水舱,可以运送大量鲜鱼。
漕帮的大货船将舟山群岛上的渔民们打回来的海鱼大量地运到江南,向各大酒楼、王府、富人家里进行推销,由于朝廷的禁海政策,江南很多地方都缺鱼。再加上这些年连年旱灾,粮食产量低,使得各种食物的价格都在猛涨。
舟山上的大量鱼鲜一送到江南,立即大卖特卖,富人们忙不叠地大量购买鲜鱼,酒楼饭馆也向漕帮定购大量海鱼,至于达官贵人们,更是喜欢吃海鲜,禁海之后很久没有舒舒服服地吃过海鱼了。
这些人也不管漕帮的鱼从哪里来的,反正能买到就只管埋头吃。
有些腐儒认为漕帮违背了禁海令私自下海打鱼,将漕帮告上了官府,但官府的大人们许久没吃到海鲜,现在好不容易能吃到了,哪管鱼的来路正不正,睁之眼闭之眼,这事情居然就这么过去了。
漕帮赚了个盘满钵满,那些穷苦的漕运水手的日子顿时过得好了起来。
刘柒这位小混混头目,现在在杭州都成了说一不二的大人物,手底下有船一千多艘,随便发号施令,就有几千水手听他号令。出入高档茶馆酒楼,每天拥美在膝,日子过得极是舒服。
至于舟山岛上的渔民们,则通过漕帮将自己打回来的鱼换成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子也过得十分滋润,比起以前朝廷禁海令时,他们的日子过得简直有如天堂。
阎王军受到了五万移民的一致拥护,在他们的统治之下,幸福日子过得不要太容易,这些移民们早已将阎王军当成了自己的再生父母,想起明廷对他们的残酷压榨,这些移民们就感觉自己从地狱来到了天堂。
要他们再回到明廷的地盘,那是万万不能了。
至于舟山岛深处的那些原住民和海盗,则慢慢被移居到岛上来的这五万移民给吸引了出来。他们最初想用海盗的那股子脾气来烧杀抢掠一番,但他们很快就发现阎王军戒备森严,军容整肃,而且装备精良,不是朝廷的卫所孙悟可比的。
于是原住民们打消了抢劫的念头,开始试着和岛上的移民接触,他们用舟山岛深处的水果用来向渔民们换取粮食,或者用他们偷偷打来的鱼向阎王军的士兵换取油盐酱醋。
久而久之,阎王军和一些原住民也熟悉了,就发给了他们进出舟山镇的通行证。
这些原住民进镇一看,才发现这些移民过着仙人般的幸福生活,但他们却只能躲在山里的山洞里像原始人一般。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原住民们毅然放弃了自己的自由之身,加入了阎王军的治下,成为了舟山镇的居民,将自己的户籍落进了舟山镇,成为了阎王军的公民。
这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举动,随着第一批原住民搬入舟山镇,从山里迁移出来的原住民就越来越多,原本还有疑虑的原住民在看到先前搬迁进去的人过上了幸福日子之后,也坐不住了,纷纷向着舟山镇搬迁。
舟山上的原住民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经过统计,原住民共有6009户,计54204人,这些人在山里有房子,有家具,还有一部份人拥有自己的船只。但他们为了躲避朝廷的内迁,被迫住进舟山岛的深处,船只也藏在一些小水湾里,日子过得十分贫苦。
这群人搬迁进舟山镇之后,顿时使得原本只有五万人的舟山镇人口翻了一倍,变成了十万人的超级大镇。
镇子被迫扩建,向着四面大量建造房屋。
拥有船只的原住民则分配到沈家门寨子的旁边定居,舟山群岛上立即形成了两个聚居点,也即是舟山镇和沈家门集。
岛上的原住民纳入治下之后,阎王军也松了一口气,不必再戒备禁严地保护着舟山镇了。
他们大多是来自陕西和四川的士兵,几乎人人都会种田,反正在舟山岛上也没事做,平时操练之后,阎王军士兵就向舟山镇的北边垦出了大片的良田。
士兵们将一些有兴趣种田的镇民带田边,手把手教他们种田的技术,一些有见识的镇民也懂得不可能一辈子靠着打渔维生,懂的事情当然是越多越好。
于是有好几千人开始虚心地跟着阎王军士兵学习种地。
士兵当然是先从最容易种的红薯和玉米教起,先教他们如何翻地、如何插秧、如何施肥、如何除草……
舟山岛上军民一家亲,其乐融融
当然,也有不快乐的人。比如:安文思和利类思
半年过去了,安文思和利类思已经在舟山镇中建起了漂亮的教堂,他们花了大量的金钱将教堂装饰得极尽华美,让人一看就目眩神迷。
然而……到目前为止,他们连一个信徒都还没有发展出来,哪怕他们磨破了嘴皮子
郑芝龙手下的海盗兵也是擅长打渔,不善长种田的,因此他干脆将自己的主力迁移到了沈家门渔港,让他的部众一边打渔,一边操练,默默地积蓄实力,等着打败荷兰人夺回台湾的日子。
此时正好是冬季,还没有到渔季,郑晓路正好利用这个时间给渔民们安置住处,分配渔具,并且命令舟山造船匠大量生产捕渔用的小船,租借给渔民们使用。
为了使渔民们有个念想,郑晓路用了后世分期付款买手机的方式,将渔船租借给渔民,他规定,如果渔民每年提供给阎王军一定数量的鱼虾,连续五年,那么渔船就白送给渔民。如果做不到,就交纳一定的船租。
这个政策自然得到了渔民们极大的拥护,使得他们打渔的干劲都提高了不少。
数月之后,春暖花开,数千渔船一起扬帆出海,沈家门渔港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郑晓路预先联络好了漕帮,让漕帮在渔季到来的时候派来了数艘大货船,这些货船是专门用来运送鱼鲜的,船舱中间有水舱,可以运送大量鲜鱼。
漕帮的大货船将舟山群岛上的渔民们打回来的海鱼大量地运到江南,向各大酒楼、王府、富人家里进行推销,由于朝廷的禁海政策,江南很多地方都缺鱼。再加上这些年连年旱灾,粮食产量低,使得各种食物的价格都在猛涨。
舟山上的大量鱼鲜一送到江南,立即大卖特卖,富人们忙不叠地大量购买鲜鱼,酒楼饭馆也向漕帮定购大量海鱼,至于达官贵人们,更是喜欢吃海鲜,禁海之后很久没有舒舒服服地吃过海鱼了。
这些人也不管漕帮的鱼从哪里来的,反正能买到就只管埋头吃。
有些腐儒认为漕帮违背了禁海令私自下海打鱼,将漕帮告上了官府,但官府的大人们许久没吃到海鲜,现在好不容易能吃到了,哪管鱼的来路正不正,睁之眼闭之眼,这事情居然就这么过去了。
漕帮赚了个盘满钵满,那些穷苦的漕运水手的日子顿时过得好了起来。
刘柒这位小混混头目,现在在杭州都成了说一不二的大人物,手底下有船一千多艘,随便发号施令,就有几千水手听他号令。出入高档茶馆酒楼,每天拥美在膝,日子过得极是舒服。
至于舟山岛上的渔民们,则通过漕帮将自己打回来的鱼换成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子也过得十分滋润,比起以前朝廷禁海令时,他们的日子过得简直有如天堂。
阎王军受到了五万移民的一致拥护,在他们的统治之下,幸福日子过得不要太容易,这些移民们早已将阎王军当成了自己的再生父母,想起明廷对他们的残酷压榨,这些移民们就感觉自己从地狱来到了天堂。
要他们再回到明廷的地盘,那是万万不能了。
至于舟山岛深处的那些原住民和海盗,则慢慢被移居到岛上来的这五万移民给吸引了出来。他们最初想用海盗的那股子脾气来烧杀抢掠一番,但他们很快就发现阎王军戒备森严,军容整肃,而且装备精良,不是朝廷的卫所孙悟可比的。
于是原住民们打消了抢劫的念头,开始试着和岛上的移民接触,他们用舟山岛深处的水果用来向渔民们换取粮食,或者用他们偷偷打来的鱼向阎王军的士兵换取油盐酱醋。
久而久之,阎王军和一些原住民也熟悉了,就发给了他们进出舟山镇的通行证。
这些原住民进镇一看,才发现这些移民过着仙人般的幸福生活,但他们却只能躲在山里的山洞里像原始人一般。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原住民们毅然放弃了自己的自由之身,加入了阎王军的治下,成为了舟山镇的居民,将自己的户籍落进了舟山镇,成为了阎王军的公民。
这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举动,随着第一批原住民搬入舟山镇,从山里迁移出来的原住民就越来越多,原本还有疑虑的原住民在看到先前搬迁进去的人过上了幸福日子之后,也坐不住了,纷纷向着舟山镇搬迁。
舟山上的原住民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经过统计,原住民共有6009户,计54204人,这些人在山里有房子,有家具,还有一部份人拥有自己的船只。但他们为了躲避朝廷的内迁,被迫住进舟山岛的深处,船只也藏在一些小水湾里,日子过得十分贫苦。
这群人搬迁进舟山镇之后,顿时使得原本只有五万人的舟山镇人口翻了一倍,变成了十万人的超级大镇。
镇子被迫扩建,向着四面大量建造房屋。
拥有船只的原住民则分配到沈家门寨子的旁边定居,舟山群岛上立即形成了两个聚居点,也即是舟山镇和沈家门集。
岛上的原住民纳入治下之后,阎王军也松了一口气,不必再戒备禁严地保护着舟山镇了。
他们大多是来自陕西和四川的士兵,几乎人人都会种田,反正在舟山岛上也没事做,平时操练之后,阎王军士兵就向舟山镇的北边垦出了大片的良田。
士兵们将一些有兴趣种田的镇民带田边,手把手教他们种田的技术,一些有见识的镇民也懂得不可能一辈子靠着打渔维生,懂的事情当然是越多越好。
于是有好几千人开始虚心地跟着阎王军士兵学习种地。
士兵当然是先从最容易种的红薯和玉米教起,先教他们如何翻地、如何插秧、如何施肥、如何除草……
舟山岛上军民一家亲,其乐融融
当然,也有不快乐的人。比如:安文思和利类思
半年过去了,安文思和利类思已经在舟山镇中建起了漂亮的教堂,他们花了大量的金钱将教堂装饰得极尽华美,让人一看就目眩神迷。
然而……到目前为止,他们连一个信徒都还没有发展出来,哪怕他们磨破了嘴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