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三国之平民军师》作者:银民金叉 2019-12-30 00:19
第九十三章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通篇读至,戏忠只觉琅琅上口,此文中所述之理虽皆是浅显易懂,然却因时制宜、无一纰漏,可谓人间正道。(顶点手打)只不过后半段起开始阐述历史进程,令他越是往下读,记忆里书卷中那一段段荡气回肠的史料源源不绝的涌了上来,心中一口热血亦是翻滚不止,只可惜读到一半,却是见一处涂抹,心中疑惑之下问了出来:“…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咦,道明,其后那句何故涂抹?”
陈清一愣,心里尴尬的很,后而那三个字是‘终于献’。来颍川是为了游说荀彧,万一这话被这对大汉忠心耿耿的王佐之才瞅见,别说跟他走去投靠曹操,不一脚踹死他也算客气的了。讪讪一笑,陈大官人灌了口清酒,坐姿倒是端正,双膝跪地,唯恐一会儿随性给荀彧留下不好的印象。实际上,荀文若既然能与‘郭不羁’、戏忠这类为友,又岂会在乎这小节?陈清也只不过是求才若渴,一时未曾注意罢了。
“哈哈,后而那三字,嘉到猜到了些许。”
正值此际,郭嘉与荀彧二人并肩蹒跚而至,嗅了嗅席间渐渐充斥开的酒香,郭嘉舔了舔嘴唇,摇头晃脑的揣测道:“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唔,或许是止于献吧?道明,可对?”
虽差一字,然其意却不失分毫,惊愕之余陈清摇头苦笑,即为鬼才,又岂会看不透大局?又有何可惊讶。
放下手中的酒盏,陈清缓缓起身,弯腰拱手施了一礼,笑道:“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诚如奉孝所言,清前番正是这般思量,只是……如今天子尚在,虽外强中干,朝堂弱而诸侯强,然吾主诚心为汉,若得贤士相助,扫荡天下不臣,自可保汉室不倒。”
急智二字,也非浪得虚名。既然郭嘉出难题,直接道破本意,陈清倒也顺水推舟,又绕了回去,惹得席间捧书稿研读的戏忠是忍不住笑出了声,不得不起身道:“道明来意,世人皆知,奉孝又何必刁难于他?先且不论汉存与不存,亡与不亡,文若即已来到,若不介绍,岂非是吾等失了礼数?”
“哎,嘉方才就说,志才已是铁了心要随道明而去,文若你看,这就表忠了吧?”开了个无伤大雅的玩笑,惹来戏忠几个白眼,郭嘉这才清了清嗓子,摊手介绍到:“这位便是颍川名门荀家少主,自幼被天下歌颂为王佐之才,有经天纬地、鬼神莫测之能的荀彧、荀文若。这位嘛,天资聪颖,诈张角、诛张让,三年丰济南,有狡狐、急才之称的陈清、陈道明。好了,没我事儿了,喝酒去。”
言毕,挥了挥袖口,耸耸肩自顾自的奔到戏忠对面盘腿坐了下去,满上酒就是一口大灌,弄得陈清、荀彧这两个初次相逢的人,尴尬不已。
“咳咳、奉孝莫要虚言”荀彧责怪的看了眼飞快和戏忠拼起酒来的郭嘉,扭头略带歉意的向陈清弯腰施了一礼,道:“在下荀彧,方才奉孝之言皆是玩笑话,莫要太过在意。陈兄远道而来,彧未曾远迎倒是失了礼数,但请见谅。”
揉了揉眉心,陈清最怕的不是别的,就是太讲礼貌的人,这荀彧说话斯文客气,反倒给他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虽然以陈兄相称,但陈清知道,若是无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恐怕很难说服他诚心投靠曹操。
“无妨,文若兄之才,清虽在兖州亦如雷贯耳。倒非是阿谀奉承,诚然如此。反倒是清,受奉孝谬赞甚多。治济南,若非吾主明事理,怒斩贪官五十余,又岂有今日之繁荣?若非吾主心系百姓,愿从麾下众人之言,减少赋税,收城内豪强之良田分发百姓,又何来民生之稳固?再者,若非吾主一心向汉,陶州牧、卢中郎、陶州牧等大忠之臣,亦不会谏清往投辅佐之。”
陈清的话说的很漂亮,饶了个弯,把一切功劳都推给了曹操,明事理、惜民如子、忠君爱国。这…无论哪一点拆开看,都可以称为贤良,然而陈清却巧舌如簧,归功到了曹操一人身上,如何称不上一明君?而这样一个明君,又有何理由不出仕辅佐?
八尺之躯加之容貌英伟,荀彧足可称翩翩俊公子,比之陈清的白净,他给人的感觉更多的则是英气、正气。摇了摇头,荀彧嘴角泛苦,低叹一声,道:“陈兄实不负狡狐之名也来颍川仅有短短一日余,便可获奉孝、戏忠二人之引荐。”
“意气相投也,同系苍生、心存家国天下,岂有不合之理?”虽然心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通篇读至,戏忠只觉琅琅上口,此文中所述之理虽皆是浅显易懂,然却因时制宜、无一纰漏,可谓人间正道。(顶点手打)只不过后半段起开始阐述历史进程,令他越是往下读,记忆里书卷中那一段段荡气回肠的史料源源不绝的涌了上来,心中一口热血亦是翻滚不止,只可惜读到一半,却是见一处涂抹,心中疑惑之下问了出来:“…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咦,道明,其后那句何故涂抹?”
陈清一愣,心里尴尬的很,后而那三个字是‘终于献’。来颍川是为了游说荀彧,万一这话被这对大汉忠心耿耿的王佐之才瞅见,别说跟他走去投靠曹操,不一脚踹死他也算客气的了。讪讪一笑,陈大官人灌了口清酒,坐姿倒是端正,双膝跪地,唯恐一会儿随性给荀彧留下不好的印象。实际上,荀文若既然能与‘郭不羁’、戏忠这类为友,又岂会在乎这小节?陈清也只不过是求才若渴,一时未曾注意罢了。
“哈哈,后而那三字,嘉到猜到了些许。”
正值此际,郭嘉与荀彧二人并肩蹒跚而至,嗅了嗅席间渐渐充斥开的酒香,郭嘉舔了舔嘴唇,摇头晃脑的揣测道:“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唔,或许是止于献吧?道明,可对?”
虽差一字,然其意却不失分毫,惊愕之余陈清摇头苦笑,即为鬼才,又岂会看不透大局?又有何可惊讶。
放下手中的酒盏,陈清缓缓起身,弯腰拱手施了一礼,笑道:“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诚如奉孝所言,清前番正是这般思量,只是……如今天子尚在,虽外强中干,朝堂弱而诸侯强,然吾主诚心为汉,若得贤士相助,扫荡天下不臣,自可保汉室不倒。”
急智二字,也非浪得虚名。既然郭嘉出难题,直接道破本意,陈清倒也顺水推舟,又绕了回去,惹得席间捧书稿研读的戏忠是忍不住笑出了声,不得不起身道:“道明来意,世人皆知,奉孝又何必刁难于他?先且不论汉存与不存,亡与不亡,文若即已来到,若不介绍,岂非是吾等失了礼数?”
“哎,嘉方才就说,志才已是铁了心要随道明而去,文若你看,这就表忠了吧?”开了个无伤大雅的玩笑,惹来戏忠几个白眼,郭嘉这才清了清嗓子,摊手介绍到:“这位便是颍川名门荀家少主,自幼被天下歌颂为王佐之才,有经天纬地、鬼神莫测之能的荀彧、荀文若。这位嘛,天资聪颖,诈张角、诛张让,三年丰济南,有狡狐、急才之称的陈清、陈道明。好了,没我事儿了,喝酒去。”
言毕,挥了挥袖口,耸耸肩自顾自的奔到戏忠对面盘腿坐了下去,满上酒就是一口大灌,弄得陈清、荀彧这两个初次相逢的人,尴尬不已。
“咳咳、奉孝莫要虚言”荀彧责怪的看了眼飞快和戏忠拼起酒来的郭嘉,扭头略带歉意的向陈清弯腰施了一礼,道:“在下荀彧,方才奉孝之言皆是玩笑话,莫要太过在意。陈兄远道而来,彧未曾远迎倒是失了礼数,但请见谅。”
揉了揉眉心,陈清最怕的不是别的,就是太讲礼貌的人,这荀彧说话斯文客气,反倒给他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虽然以陈兄相称,但陈清知道,若是无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恐怕很难说服他诚心投靠曹操。
“无妨,文若兄之才,清虽在兖州亦如雷贯耳。倒非是阿谀奉承,诚然如此。反倒是清,受奉孝谬赞甚多。治济南,若非吾主明事理,怒斩贪官五十余,又岂有今日之繁荣?若非吾主心系百姓,愿从麾下众人之言,减少赋税,收城内豪强之良田分发百姓,又何来民生之稳固?再者,若非吾主一心向汉,陶州牧、卢中郎、陶州牧等大忠之臣,亦不会谏清往投辅佐之。”
陈清的话说的很漂亮,饶了个弯,把一切功劳都推给了曹操,明事理、惜民如子、忠君爱国。这…无论哪一点拆开看,都可以称为贤良,然而陈清却巧舌如簧,归功到了曹操一人身上,如何称不上一明君?而这样一个明君,又有何理由不出仕辅佐?
八尺之躯加之容貌英伟,荀彧足可称翩翩俊公子,比之陈清的白净,他给人的感觉更多的则是英气、正气。摇了摇头,荀彧嘴角泛苦,低叹一声,道:“陈兄实不负狡狐之名也来颍川仅有短短一日余,便可获奉孝、戏忠二人之引荐。”
“意气相投也,同系苍生、心存家国天下,岂有不合之理?”虽然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