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安居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神龙斩章节目录 > 240章 人界之危

240章 人界之危

神龙斩作者:动感道人 2019-12-30 05:48
    紫月凝视那个曾经年轻力壮的父亲,失声道:“父亲,这都是真的么,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紫月知道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父亲一定会和人间界同生同灭。

    紫莫轻轻的点了点头,心中当然知道紫月的想法,但是依旧一副淡淡的笑容,是那样的平静宁人。

    “你知道这其中的原因么?”紫月立刻回过头问道。不敢在注视着父亲的眼睛,她怕自己会哭出声来。

    “应该是那几个老不死的原因吧,总之这件事不是你们这些人能左右的,我劝你们还是离开这里,就连陈圣轩那小子也无可奈何的。”恶魔老祖懒得在解释下去,对于一个没有善心的人来说,最怕看到这种煽情的场面,生怕自己内心深处一直坚持的某些东西是错误的。

    “不可以,绝对不可以!”紫月呼喊起来。

    “真麻烦~!我说小娘子,你到底再说什么,什么不可以不可以?”恶魔老祖突然都感觉到自己的脑袋都变大了。

    “其实想要人间界颠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孩子你放心吧,为父不会出什么事的,其实人间界才是六界中的最强一脉,你还记得为父说的这句话吧。”紫莫为了不让女儿担心,安慰道。

    “可是……这怎么可能,人间界它……”紫月怎么想都想不明白,为什么最弱小最底层的人间界会是最强大的那一个。

    就连恶魔老祖也是疑神疑鬼的看着紫莫,像是看傻子一般,找借口也不至于找这么假的借口啊。

    “好吧,今天我就和你们说吧,人间界其实就是曾经的东方神界,每到一个定期,人间界便会颠覆一次,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了。”紫莫望着周围不相信的眼神,缓缓道。

    听完紫莫的回答,恶魔老祖更是无奈的摇摇头道:“东方神界?!哼,还不是让人给灭了,东方神界有哪个人能挑起这么重的大梁,开什么玩笑。”

    紫莫看着恶魔老祖温和道:“你是恶魔对吧。”

    恶魔老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傻子会一下子就认出了自己。半天说不出话来,愣愣的望着紫莫,傻傻的点了点头道:“你怎么会认得我?”

    恶魔老祖已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凌飙小黑两人立刻警觉起来,这个名字可不是一般的代表,恶魔的凶名在其他各界谁人不知?!

    “我果然没有认错人,你还记得当年的先祖大战么?”紫莫淡淡道。

    “废话,当然记得,老子就是因为那事才被人囚jin的,快点说你到底想说什么。”恶魔老祖已经等不及了,能知道先祖大战的人已经不多了。

    “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那些曾经陨落或是消失的先祖全部都隐藏在人间界,你相信么?”紫莫正色道。

    “你……喋喋喋喋……”恶魔老祖本来凝重的表情立刻舒展开来,大笑起来。

    “呵呵,我就知道你是不会相信的,等到那一天你就会相信了,看来那一天已经不远了。”紫莫深深的叹息道。

    感觉到对方口气中的味道,恶魔老祖也渐渐收回了笑容,猛地想起了当年的那些先祖,那个时期才是六界最强盛的时候。

    特别是东方神界的那几个家伙。

    (一些东方神界大神的资料;酆都大帝,道教信奉的主宰地狱的最高神灵。其形成与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云:‘北方有鬼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叫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郁垒,主阅领万鬼。‘1《太平经》多土府、土主召人灵魂、考人魂魄之说,如卷一百十二称:‘大阴法曹,计所承负,除算减年。算尽之后,召地阴神,并召土府,收取形骸,考其魂神。‘2卷一百十四又云:‘为恶不止,与死籍相连,传付土府,藏其形骸,何时复出乎?jing魂拘闭,问生时所为,辞语不同,复见掠治,魂神苦极,是谁之过乎?‘3晋葛洪《枕中书》载:‘鲍靓为地下主者,带潜山真人。……蔡郁垒为东方鬼帝,治桃丘山。张衡、杨云为北方鬼帝,治罗酆山。‘④这些是道教关于地狱及其主宰神较早的说法,为其后丰都大帝的滥觞。

    到南朝时,道教对酆都大帝的描绘比较成系统了。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所排神仙座次的第七中位即为‘酆都北阴大帝‘,称其:炎帝大庭氏,讳庆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罗丰山,三千年而一替。⑤陶弘景《真诰》卷十五‘阐幽微第一‘载:

    ‘罗酆山在北方癸地,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回三万里。……其上其下并有鬼神宫室。山上有六宫,……第一宫名为纣绝阴天宫,以次东行,第二宫名为泰煞谅事宗天宫,第三宫名为明晨耐犯武城天宫,第四宫名为恬昭罪气天宫,第五宫名为宗灵七非天宫,第六宫名为敢司连宛屡天宫。凡六天宫是为鬼神六天之治也。‘注云:此六天宫‘是北丰鬼王决断罪人住处,其神即应是经(今)呼为阎罗王所住处也,其王即今北大帝也。……凡生生之类,其死莫不隶之至于地狱。‘6又云:

    ‘炎庆甲者,古之炎帝也,今为北太帝君,天下鬼神之主也。‘⑦《真诰》卷十三也说:‘鬼官之太帝者,北帝君也,治第一天宫中,总主诸六天宫。⑧是总生杀大权的鬼官。上述说明南北朝时道教已形成酆都大帝主管地狱的信仰,当时多称为北帝君,简称北帝。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地狱说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有所谓十八层地狱及十殿阎罗治鬼之说,道教汲取了这些思想,逐步形成了酆都鬼狱并塑造了酆都大帝的形象。《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元始天尊说酆都灭罪经》的十会斋功德十王名号与《佛说地藏菩萨心因缘十王经》同。正一部又有《元始说度酆都经》。

    道教的酆都大帝,原说住在北方的罗酆山,称为北帝;而后世却以今四川的酆都县为鬼城,系酆都大帝的治所。这一转变大约生于宋代。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六引宋范成大《吴船录》说:‘忠州酆都县,去县三里有平都山。碑牒所传,西汉王方平、后汉阴长生皆在此得道仙去,有阴君丹炉。……阴君以炼丹济人,其法犹传。‘俞樾按:‘酆都县平都山,道书七十二福地之一,宜为神仙窟宅,而世乃传为鬼伯所居,殊不可解。读《吴传录》,乃知因阴君传讹,盖相沿既久,不知为阴长生,而以为幽冥之主者,此俗说所由来也。‘⑨同卷‘罗酆山‘条又云:‘按罗丰山为北方鬼帝所治,故有罗酆治鬼之说,而世俗乃指今四川酆都县。《夷坚志》云:

    ‘忠州酆都县有酆都观,其山曰盘龙山,即道家所称北极地狱之所。‘盖南宋已有此说。清方象瑛《使蜀日记》说:‘酆都县城倚平都山,道书七十二福地之一,素以‘鬼国都城‘闻名。传说汉王方平、阴长生先后于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后人误读‘王、阴‘为‘阴王‘,讹传为‘阴间之王‘。酆都乃成阴曹地府。酆都城的阎罗殿被误传为酆都大帝的宫殿,地藏菩萨讹传为酆都大帝。

    我国传统信仰的地狱主宰有东岳大帝、地藏和酆都大帝,前者源于汉族民间信仰,中者源于佛教,后者则源于道教,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一带有一定影响。

    关圣帝君简称关帝,俗称关公,即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三国蜀将关羽。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临猗西南)人,为蜀国统兵镇守荆州,后败死麦城,谥为壮缪侯。传说关羽死后身异处,头葬洛阳,身葬当阳玉泉山,荆州人感其德义,立玉泉祠祀之。《云溪友议》称:‘蜀前将军关羽守荆州,荆州有玉泉祠,……祠曰三郎神,三郎即关三郎也。‘1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载:‘唐咸通乱离后,坊巷讹言关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悚‘。2说明唐代尚视其为人鬼之流。宋洪迈《夷坚支志》甲卷九载:‘潼州关云长庙,在州治西北隅,土人事之甚谨。偶像数十躯,其一黄衣急足,面怒而多髯,执令旗,容状可畏‘。3表明宋代已被庙祀为神。

    关羽受到统治者的崇祀,始于北宋末期。当时金军不断南进,北宋江山岌岌可危。宋徽宗认为可以关羽的‘忠勇义气‘,激励士气和民心,乃于崇宁元年(11o2)至宣和五年(1123)的二十余年间,三次追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南宋建炎三年(1129)又加封壮缪义勇王,称壮缪义勇武安王。淳熙十四年(1187),加封英济王,称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孝宗敕曰:‘生立大节,与天地以并传;没为神明,亘古今而不朽。‘④在宋王朝的褒崇下,关羽已成为既能以忠义气节相号召的人间楷模,又是求雨祈晴、拯救生灵劫难之神。

    元明统治者继续崇奉关羽。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加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遣使祠其庙。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敕建关公庙于南京鸡鸣山,每岁四孟及岁暮遣应天府官祭,五月十三日诞辰,又遣南京太常寺官祭。明成祖永乐元年(14o3)建关公庙于北京。万历十八年(159o),神宗敕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由王而晋为帝。

    万历四十二年,敕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并将关羽定为武庙的主神,与崇祀孔子的文庙并列为文武二圣。

    清统治者对关羽的崇奉有增无已。入关之前已在盛京(今辽宁沈阳)建关帝庙,皇太极赐额‘义高千古‘。入关以后,清世祖于顺治九年(1652)在北京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雍正三年(1725),追封关羽父祖三代公爵,并授洛阳、解州关氏后裔五经博士。乾隆三十三年(1768),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至光绪五年(1879),已加封为: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佑护国保民jing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封号长达二十六字。

    在关羽崇拜极盛的明清两代,更盛传关圣帝君显灵的故事。大都为佑助官军剿灭异己或农民起义。如关羽显灵助战,使朱元璋在鄱阳湖大胜陈友谅,正德(15o6~1521)时刘六、刘七起义,天启(1621~1627)间徐鸿儒起义;清军甘肃苏四十三起义、湘西苗民起义、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等等,都有关羽显灵的神异故事。

    旧时,关圣帝君被视为神通广大的神灵而受到各阶层的广泛崇祀。广大群众以其信义耿介,奉之为驱邪除恶、扶正保民的大神;士人以其忠义正直,奉之为道德偶像;将士以其神武善战,奉之为克敌制胜的军神;商贾又奉之为招财进宝的福神。关帝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广泛的信仰,除历代帝王的褒扬崇封外,明代《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清何刚德《客座偶谈》卷四云:‘京中茶馆唱大鼓书,多讲《(三国)演义》,走卒贩夫无人不知三国。北人好听戏,尤好武戏,武戏多演三国也,……甚矣《演义》魔力之大也。但三国人才多矣,而独注重于关壮缪,或称关公,或称关老爷,南人则又称曰关帝,……北人崇拜者,视南人为甚,而关外为尤甚。‘⑤道教亦崇奉关圣帝君,约成书于北宋末南宋初的《太上大圣郎灵上将护国妙经》假托关帝传经说咒,称‘义勇武安王汉寿亭侯关大元帅‘,受玉帝敕命,为‘三界都总管雷火瘟部冥府酆都御史‘,宣示信众,要‘宁为忠臣‘,‘宁为孝子‘,‘无论纲常伦理,无论日用细微,皆当省身寡过,不可利己损人。一念从正,景星庆云;一念从邪,厉气妖氛‘。6明万历以后成书的《三界伏魔关圣帝君忠孝忠义真经》称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并提高其神权,谓其‘掌儒释道教之权,管天地人才之柄。上司三十六天星辰云汉,下辖七十二地土垒幽酆。

    秉注生功德延寿丹书,执定死罪过夺命里籍,考察诸佛诸神,监制群仙群职。‘⑦几乎成为统管三界十方、佛仙人鬼的大神。

    明清以后关帝庙祀几遍天下,南达岭表,北极寒沍,虽山陬海角,乃至海外,皆建有关帝庙。多数关帝庙,皆由道士住持,其祖庙解州关帝庙亦然。俗以五月十三为关帝生日,各地关帝庙皆举行祭祀。吴郡(今苏州市)地区,在‘十三日前,已割牲演剧,华灯万盏,拜祷维谨。行市,则又家为祭献,鼓声爆响,街巷相闻。又相传九月十三日,为成神之辰,其仪一如五月十三日制。俗以此二日雨,为关王磨刀雨,主ren口平安。

    东岳大帝是道教因袭民俗崇奉的泰山神。泰山古称东岳,自古受着人们的崇拜。其后,人们将其拟人化,给它取姓氏名讳,定婚配子女。汉代纬书称:‘东方泰山君神,姓图名常龙。‘1《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七引张华《博物志》称泰山神有女,‘嫁为西海之妇‘。2《魏书》卷五十二《段承根传》又称泰山神有子与段晖同学。3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更称东岳有子五人,‘惟第三子,后唐封威权(或作‘威雄‘——

    引者注)大将军,本朝封炳灵侯。‘④特别重要的是:民间认为泰山是人死后灵魂的归宿之地,泰山神是阴间鬼魂之最高主宰。此信仰盖起于西汉。汉代纬书《孝经援神契》曰:‘太山天帝孙,主召人魂。‘‘东方万物始,故主人生命之长短‘。⑤近代于东汉墓出土的‘镇墓券‘中,亦有‘生人属西长安,死人属东太山‘6,‘生属长安,死属太山,死生异处,不得相防(妨)‘⑦之语。此外,史籍中又多记人死后赴泰山任泰山府君、泰山令、泰山录事等事。《南史》卷三十七《沈庆之传》称,沈僧昭少事天师道,‘时记人吉凶,颇有应验。自云为泰山录事,幽司中有所收录,必僧昭署名。‘⑧历代帝王出于神道设教的需要,一方面十分重视对泰山神的祭祀,甚至亲登泰山封禅祭拜;另方面不断崇封泰山神爵。《文献通考》卷八十三载: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大中祥符元年(1oo8),封禅礼毕,诏加号泰山天齐王为仁圣天齐王;五年,诏加上东岳曰天齐仁圣帝。⑨《续文献通考》卷七十四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诏加东岳为齐天(或作‘天齐‘—引者注)大生仁圣帝。a道教亦很早崇奉泰山神。南北朝时托名东方朔的《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曰:‘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宗伯者也。俗世所奉鬼祠邪jing之神而死者,皆归泰山受罪考焉。……泰山君服青袍,戴苍碧七称之冠,佩通阳太明之印,乘青龙,从群官来迎子。道教斋醮科仪中,常以之为主管鬼魂的地祇大神被祈祷,南宋《道门定制》卷二《申东岳状》,即有‘谨具状申闻东岳天齐仁圣帝,……乞体行符命,告下有司,释放亡魂来临法会,庶令幽爽得遂生等语。随着泰山神之封号由王晋升为帝,道教赋予它的威权也愈来愈大。约出于明代的《东岳大生宝忏》曰:‘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应乎造化,生于混沌之初,立自阴阳,镇彼幅员之域,与天齐久。……奉行天令,宰御阴司,……知人寿之短长,设七十五司,以掌权衡。有三十六岳以惩凶恶,永绥邦社,大庇民区。《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妙经》曰:‘泰山元帅累朝节封东岳大生天齐仁元圣帝,气应青阳,位尊震位,独居中界,统摄万灵。掌人间善恶之权,司阴府是非之目,案判七十二曹,刑分三十六岳,惩奸罚恶,录死注生,化形四岳四天圣帝,抚育万物群生。由只管鬼魂的阴王变为‘掌人间善恶之权‘‘注死录生‘的大神。《三教搜神大全东岳传》为了推尊东岳大帝,更为之编造了一个离奇的谱系,曰:

    ‘昔盘古氏五世之苗裔曰赫天氏,赫天氏(子)曰胥勃氏,胥勃氏(子)曰玄英氏,玄英氏子曰金轮王。金轮王弟曰少海氏,少海氏妻曰弥轮仙女也。弥轮仙女夜梦吞二日,觉而有娠,生二子,长曰金蝉氏,次曰金虹氏。金虹氏者,东岳帝君也。金蝉氏即东华帝君也。金虹氏有功在长白山中,至伏羲氏封为太岁,为太华真人,掌天仙六籍。遂以岁为姓,讳崇。其太岁者,乃五代之前无上天尊所都之地,今之奉高是也。经此改造后,东岳大帝便成为‘掌天仙六(录)籍‘的古仙。由此反映出东岳大帝在道教中地位之崇高。

    旧时各地皆有东岳庙,大都以道士奉祀香火。传说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大帝生日,该日,各地皆于庙中举行盛大庆典。明田汝成《熙朝乐事》云:‘三月二十八日,俗传为东岳齐天圣帝生辰,杭州行宫凡五处,而在吴山上者最盛。士女答赛拈香,或奠献花果,或诵经上寿,或枷锁伏罪。钟鼓法音,嘈振竟日。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云:‘(顺天府宛平县)城东有古庙,祀东岳神,规模宏广,神像华丽。国朝岁时敕修,编有庙户守之。三月二十八日,俗呼为(神)降生之辰,设有国醮,费几百金。民间每年各随其地预集近邻为香会,月敛钱若干,掌之会头。至是盛设鼓乐幡幢,头戴方寸纸,名甲马,群迎以往,妇女会亦如之。是日行者塞路,呼佛声振地。甚有一步一拜者,曰拜香庙。清顾铁卿《清嘉录》卷三云:(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天齐仁圣帝诞辰。

    城中玄妙观有东岳帝殿。俗谓神权天下人民死生,故酬答尤虔。或子为父母病危,而焚疏假年,谓之‘借寿‘,或病中语言颠倒,令人殿前关魂,谓之‘请喜‘。祈恩还愿,终岁络绎。

    至诞日为尤盛。虽屯隅僻壤,多有其祠宇。在娄门外者,龙墩各屯人,赛会于庙,张灯演剧,百戏竞陈,游观若狂。……

    俗以诞日前进香者,乡人居多,呼为草鞋香。

    文昌帝君为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

    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其成为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东晋宁康二年(374),蜀人张育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英勇战死,人们在梓潼郡七曲山为之建张育祠,并尊奉他为雷泽龙神。其时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因两祠相邻,后人将两祠神名合称张亚子1,并称张亚子仕晋战殁。实为《晋书》所载张育之事。

    梓潼神张亚子,又作张垩子,或张恶子。《华阳国志》卷二载:‘梓潼县,郡治,有善板祠,一名恶子。‘2民间盛传梓潼神张恶子显灵的神异故事。《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四剑州梓潼县条引《郡国志》载:‘恶子昔至长安见姚苌,谓曰:‘劫后九年,君当入蜀,若至梓潼七曲山,幸当见寻‘。‘3《十六国春秋辑补后秦录》载: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姚苌至梓潼七曲山,‘见一神人谓之曰:‘君早还秦,秦无主,其在君乎?‘苌请其姓氏,曰:‘张恶子也‘,言讫不见。至据秦称帝,即其地立张相公庙祀之‘。④安史之乱,唐玄宗入蜀,途经七曲山,有感张亚子抗击前秦之英烈,遂隆重祭祀,并追封为左丞相。据传唐玄宗驻跸七曲山时,曾梦见张亚子显灵,言玄宗不久将当太上皇。现七曲山尚有唐玄宗‘应梦仙台‘遗迹。唐广明二年(881),僖宗避黄巢起义入蜀,行至七曲山,又亲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解佩剑赠神。梓潼神张亚子因唐帝王的崇拜,声名远播,逐渐由地方神成为天下之通祀的大神。

    北宋咸平三年(1ooo),益州都虞侯王均起事,官军进讨,‘忽有人登梯冲,指贼大呼曰:‘梓潼神遣我来,九月二十日城陷,尔辈悉当夷灭!‘贼射之,倏不见。及期,果克城‘。⑤宋真宗遂敕封张亚子为英显武烈王,并为之修葺祠宇。南宋时期,由于兵连祸结,梓潼神更受崇祀。宋高宗赵构于绍兴十年(o),敕大修梓潼神庙,敕封庙额为灵应祠。光宗追封张亚子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理宗追封张亚子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与文昌星遂合二为一,称文昌帝君。

    宋代还盛传梓潼神显灵祐庇士人中举之灵异故事。6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载:‘李知几少时,祈梦于梓潼神。是夕,梦至成都天宁观,有道士指织女支机石曰:‘以是为名字,则及第矣!‘李遂改名石,字知几,是举过省。‘6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载:‘长安西去蜀道有梓潼神祠者,素号异甚。

    士大夫过之,得风雨送,必至宰相;进士过之,得风雨则必殿魁。自古传无一失者。‘⑦自是民间奉祀益盛。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四载:‘梓潼帝君,在吴山承天观,此蜀中神,专掌禄籍,凡四方士子求名赴选者悉祷之,封玉爵曰惠文忠武孝德仁圣王。‘⑧南宋末期,各府州亦立梓潼帝君祠。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奉祀更盛。虞集《广州路右文成化庙记》谓‘缙绅大夫士多信礼之,而文昌之祠,遂遍郡邑‘。⑨道教早有文昌信仰,《老君音诵戒经》即有‘当简择种民,录名文昌宫中之说。至元明时,道士利用民间信仰文昌帝君之习俗,降笔作《清河内传》《梓潼帝君化书》等,以叙文昌帝君神迹;谓其本吴会间人,生于周初,后七十三化,累为士大夫,西晋末降生蜀地,姓张名亚,字霈夫,并称玉皇大帝命其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等。《道藏辑要》又收有清代崇德弟子纂述的《文昌帝君本传》,谓文昌帝君姓张讳善勋,称其灵异甚著,凡禳灾祛沴,祷雨祈嗣,有感必通,能镇伏妖魔,疫疠鬼神。谓帝君为文章司命,贵jian所系,文武医卜、士农工贾,凡一民一物之枯荣贵jian,皆隶文昌帝君之造化。谓文昌帝君居紫微垣文昌宫,常降乩直书,现梦隐示,可分shen应化,救劫保生。等等。《道藏》和《道藏辑要》中以文昌降笔的经典颇多,其中流行最广的是宋元时所出的《文昌帝君阴骘文》,该书宣称:

    文昌帝君‘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其训于人曰:‘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为国救民,忠主孝亲,敬兄信友。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经,报答四恩,广行三教。此为道教三大劝善书之一,旧时对民间影响颇大。

    元明以后,各地多建有文昌宫、文昌祠、文昌阁。四川梓潼县七曲山之文昌宫,颇具规模,至今犹存。台湾省现亦存文昌帝君庙二十九座。道教以二月初三为文昌帝君诞辰,旧时各地土人皆于是日举行文昌会,相沿成俗。

    在庄严肃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着神态端庄的三位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位为最尊.

    《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

    据《云簋七》和《道法会元》等道书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种民天,即三界之上,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宝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宝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云簋七》卷三《道教本始部》)

    又据《集说诠真》引《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时,道教的三清尊神还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

    《云簋七》卷六《三洞经教部》说:“《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

    根据《道法会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灵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玄老君代表洞神经部,太清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和正一派。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个历史过程。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道陵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无斗米道,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后来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亦以“太上老君”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经出现了“道德天尊”的名称,以今所见,“三清”的名称最早始见于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灵位业图》。该书排列神仙序位,分为七个层次,每一层设一个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极金阀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其中较为明显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称,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确定,并且第三位为“金阀帝君”,太上老君却居于第四中位。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

    《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虽然高,但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并无“元始天尊”的说法,《太平经》《想尔注》等均无记载。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无来历可寻。根据道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元始”之名的是晋葛洪的《枕中书》书中记载:棍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jing,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jing,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后庖羲,神农皆苗裔也。并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圣母所牿。”此时,还只有有始天王的称呼。直到南朝时,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才始有“元始天尊”之号。该书第一阶中位神为“上台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称“玉清境元始天尊”为主。但是书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隋书.经籍志四》始喊予元始天尊以诸神特性,称他“生于太元之先”。认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到天地初开,授以秘道,谓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问相距经四十亿万载,所度皆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诸仙官”。隋代道士为天尊取名为“乐静信”。隋唐之时,遂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盘古真地位而掀起的说法。表明道教信徒对元始天尊的信仰。

    关于元始天尊的名称,《初学记》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际经》解释说:“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二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根据道经的描述,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全部毁灭,也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存在。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天尊就会降临人世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每当新的天地开辟时,都有其年号,曰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等,年号之间相距长达41亿万年。并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层“大罗天”中,所居仙府称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两旁的仙殿中,这种气派显然被人间帝王所效仿。

    纵观元始天尊的演变过程,可以现“元始”一词原是道家舒述世界本源的哲学用语,后来被道教加以神化,逐渐演变成道教的最高尊神,居于三清之。从历史角度上考察,这与道家演变成道教的历史完全相吻合。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头罩神光,手执红色丹丸,或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和“混沌之时,阴阳未判”的第一大世纪,故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长期以来,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圣贤,下至民间菩男信女的虔诚崇拜。

    中国古书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其实“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虽然是一些美丽动人的神话,却能反映原始社会氏族和部落的历史。

    传说伏羲、女娲、神农是远古时代的大圣人,各有一些了不起的功绩。

    伏羲,又称庖羲。据说他是个大明家,“始作八封”,“作结绳而为网罟”。这是两件大的明创造。当然,社会出现这样的新事物,是由于人们集体劳动的结果,而不会是某个“圣人”的恩赐。但这个传说告诉我们,那个伏羲氏族开始使用一种记事符号,又懂得制网捕鱼了。

    女娲的主要业绩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据说,在这以前,天塌地陷,灾害不息,经过她老人家的工作,一切就序了。她也就成了传说中整理天地的神。这个故事反映了远古人类与自然界的艰苦斗争。

    神农是传说个主掌稼穑的土神。大概是指原始社会农业开始展的氏族名称。据记载,当初人们吃生肉,喝兽血,穿兽皮。神农认为人们这样生活下去,是难以维持的。于是,他“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实际上农业生产知识是上古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神农并无其人。后来人们推测,神农氏的事迹,大致反映相当子母系氏族制繁荣时期的社会情况。

    传说中的五位上古帝王,文书记载很不一致。他们活动的时代可能已经进入父系氏族制,或原始社会末期了。

    太皞,也称为太昊,姓风。相传他人头蛇身,或人头龙身,可能是以蛇或龙为图腾的氏族领,居住在陈地(即现在河南淮阳县)。他应该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

    炎帝,姓姜。相传他牛头人身,可能是以牛为图鹏的氏族领。最初,这个氏族活动于渭河流域,后来进入黄河中游,与九黎族生了长时期的。九黎族的领叫蚩尤,兽身人言,铜头铁脖子,头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剑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种猛兽为图腮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是勇悍善战的强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驱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炎帝向黄帝求援,双方在涿鹿大战-场。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造了大雾使黄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黄帝请旱神女魃,把天气放晴,造了“指南车”辨别方向。这场激烈战争的结果是蚩尤失败,被杀死了。黄帝取得了胜利,被推举为“天子”。

    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传说黄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过着不定居的游牧生活,打败蚩尤后又与炎帝族在阪泉生三次大战。黄帝统率以熊、罴、貔、貅、虎等野兽为图腾的氏族参加战斗,打败了炎帝部落,进入黄河流域。从此,黄帝部落定居中原,并很快展起来。史书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说明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联盟。黄帝后代与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华民族,黄帝轩辕氏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后来,中国人自称是“黄帝子孙”。

    正是这个原因,后人把许多明创造都传作是黄帝的功绩,说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箭,染五色衣裳。他让妻子嫘祖教人民养蚕。他命令大臣仓颉造文字,大挠造干支,伶伦制作乐器等等。这些传说不大可靠,我们只能理解为黄帝时代生产工具大有进步。

    少皞,也叫少昊,姓己,名挚,号穷桑帝,传说是黄帝的后代,居住在山东曲阜一带。这个部落以鸟为图腾,有风鸟氏、玄乌氏、青乌氏,共二十四种。这可能是二十四个氏族合成的一个大的部落。少皞族是黄帝族向东展的一支。

    颛顼,号高阳氏,居住河南濮阳县一带,相传是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后代。古书记载;“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可能这是八个氏族。颛顼对九黎族信奉巫教,杂拜鬼神的风尚进行了治理,逼迫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后来,有个部落的领共工对颛顼非常不满,愤怒地用头撞倒了不周山。顿时,撑着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绳子断了。于是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移动;地在东南洼陷,江河随之东流。这是说共工改造自然,成了胜利的英雄。

    这些古代神话传说,形象地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光荣传统,深刻地说明人类社会的最初文明是经过艰苦斗争创造出来的。

    传奇人物:葛玄(164~244)为三国吴人,葛洪从祖。字孝先。人称太极葛仙翁。本琅琊人,后迁丹阳句容。高祖庐为汉骠骑大将军,封下邳侯,祖矩仕汉为黄门侍郎,父德儒历大鸿胪登尚法。故葛玄出身宦族名门。自幼好学,博览五经,十五六岁名震江左。性喜老、庄之说,不愿仕进。后入天台赤城山修炼,遇左元放得受《白虎七变经》《太清九鼎金液丹经》《三元真一妙经》等,后遨游山川,周旋于括苍、南岳、罗浮诸山。后汉室倾覆,三国战乱,于是删集《灵宝经诰》,jing心研诵‘上清‘、‘灵宝‘诸部真经;曾嘱其弟子郑思远,在他死后将‘上清‘、‘三洞‘、‘灵宝‘中盟诸品经箓付阁皂宗坛及家门弟子,世世箓传。据说,吴嘉禾二年(233),葛玄径往阁皂东峰建庵,筑坛立炉,修炼九转金丹。

    还称《灵宝经箓》传自葛玄,故后世灵宝道士奉他为阁皂宗祖师。《三国志吴术,葛玄尝与之游,得权器重,特于方山立洞玄观。《舆地志》也有赤乌二年(239)建立方山观的记载。北宋崇宁三年(11o4)封‘冲应真人‘;南宋淳皊六年(1246)封‘冲应孚佑真君‘。

    《抱朴子内篇金丹》载称:葛玄师事庐江左元放,受《太清丹经》三卷、《九鼎丹经》一卷、《金液丹经》一卷。葛玄又以其书并炼丹秘术传郑隐,郑隐再传葛洪。上述丹经均属‘太清经‘系统。考《太清丹经》即今《太清金液神丹经》,《九鼎丹经》即今《黄帝九鼎神丹经》,两者卷数亦同,皆成书于西汉末、东汉初,是现存道教最古的丹经,主讲金丹服食之道。又据《云笈七洞仙记》载:‘郑思远晚师葛孝先,受《正一法文》《三星内文》《五岳真形图》《洞玄五符》等。‘考《三皇内文》本符书,与《五岳真形图》均为召神劾鬼之属,后归‘洞神经‘系统。在修持活动方面,道书还有关于葛玄能服术、辟谷,行诸奇法的种种传说。

    林灵素为北宋末著名道士。初名灵噩(一作‘灵蘁‘)字岁昌(一说字通叟),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家世寒微,少依佛门为童子。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林灵素传》载,少时曾为苏东坡书僮,东坡问其志,笑而答曰:‘生封侯,死立庙,未为贵也。封侯虚名,庙食不离下鬼。愿作神仙,予之志也。‘但据《家世旧闻》记载,‘少尝事僧为童子,嗜酒不检,僧笞辱之,愤弃去为道士‘。《宋史林灵素传》并谓其‘往来淮、泗间,丐食僧寺,僧寺苦之‘。《老学庵笔记》又载其为会稽天宁观老何道士所拒之事。早年贫困可知。改从道教后,志慕远游,至蜀,从一自称赵升之道人数年,后得其书(一说即《五雷玉书》),由此能行五雷法。

    关于林灵素何时至京、何以得宋徽宗宠信,历来异说多端,矛盾迭出。综观各书所记,以《宋史·林灵素传》所载‘政和末,王老志、王仔者既衰,徽宗访方士于左道录徐知常,以灵素对‘等语,比较与事实相近。林灵素既得召见,徽宗问:‘有何术?‘答曰:‘臣上知天宫,中识人间,下知地府。‘

    又进言:‘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长子,主南方,号长生大帝君,陛下是也,既下降于世,其弟号青华帝君者,主东方,摄领之。己乃府仙卿褚慧,亦下降佐帝君之治。‘并称权臣巨阉如蔡京、王黼、童贯等皆为仙官。时贵妃刘氏有宠,则奉为九华玉真安妃。徽宗信其言,又视其貌如旧识,为之改名‘灵素‘,赐号‘通真达灵先生‘,授以金牌,任其非时入内,并筑通真宫以居之。

    请治宫jin怪,因建上清宝箓宫,密连jin省。政和七年二月,林灵素受命于上清宝箓宫宣讲青华帝君夜降宣和殿事,与会道士多达二千余人。又建仁济亭,施符水;开神霄宝箓坛,令吏民受神霄秘箓。诏天下皆建神霄玉清万寿宫,无观者,以寺充,并于殿上设长生大帝君、青华大帝君等神霄系神像。林灵素领修道书,改正诸经醮仪,校对丹经灵篇,删修注解;每逢初七,则讲说三洞道经与玉清神霄王降生记。由此京师士民信道者日众。四月,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林灵素升为温州应道军节度。在京期间,先后被封赐、加号为‘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元妙先生‘、‘太中大夫‘、‘凝神殿侍宸‘、‘蕊珠殿侍宸‘、‘冲和殿侍宸‘等。据赵与时《林灵素传》,徽宗每以‘聪明神仙‘呼之,亲笔赐‘玉真教主神霄凝神殿侍宸‘,立两府(‘道家两府‘)班上。

    林灵素既得势,遂纵言‘释教害道,今虽不可灭,合与改正,将佛刹改为宫观,释迦改为天尊,菩萨改为大士,罗汉改尊者,和尚为德士,皆留顶冠执简‘。徽宗依奏,于宣和元年(1119)正月下诏,改佛为道,易服饰,称姓氏;左右街道录院改作道德院,僧录司改作德士司,隶属道德院。不久又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据说皇太子上殿争之,令胡僧立藏等十二人和五台僧二人、道坚等与林灵素斗法,僧不胜,情愿戴冠执简。太子乞赎僧罪,有旨放胡僧,道坚系中国人,送开封府刺面决配,于开宝寺前示众。此前,重和元年(1118)四月,林灵素曾上《释经诋诬道教议》一卷,乞颁降施行。

    宣和元年(1119)五月,都城暴水,林灵素登城厌胜,遭到役夫袭击,徽宗始知其为众所怨。他又与皇太子争道,终触怒徽宗,以为太虚大夫,斥归故里。一说:他登城治水,水势不退,回奏令太子设四拜。是夜水退尽,京城之民皆仰太子圣德,他因而上表乞归。九月,全台上言:‘灵素妄议迁都,妖惑圣听,改除释教,毁谤大臣。‘十一月,与宫祠,温州居住。不论何说为是,但他因触帝怒而被斥还,当属事实。

    放林灵素归山,《东都事略》《续资治通鉴长编》皆称在宣和元年十一月。至于他死于何时,官修史书均无记载。其他各书又多牴牾。据史料推断,约死于宣和二年至七年间。死前,仅有弟子皇城使张如晦随行。据赵与时《林灵素传》,南宋时,温州天喜宫尚有徽宗亲笔题字:‘太中大夫冲和殿侍宸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元妙先生在京神霄玉清万寿宫管辖提举通真宫林灵素。

    林灵素的著述情况,今已难于详考。除《释经诋诬道教议》一卷外,还有《归正议》九卷,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引及他曾注《老子》,但卷数不详。

    聂师道为五代道士。生卒年不详。字通微,新安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少居问政山师事道士。年十三即披戴冠裳,十五传法箓修真之要。后出游绩溪山、南岳,礼玉清及光天碧玉二坛,又游止玉笥山清虚观,据称遇异人谢通修,授以《素书》。后还问政山故地,居三十余年。唐给事中裴枢任歙州刺史期间,田頵、陶雅举兵围之累月,食尽援绝,议以城降,而城中杀外军过多,无人敢领命出城,师道乃自告奋勇请求前去,枢曰:‘君道士,岂可游兵革中邪?‘令易服以往,师道曰:‘吾已受道法科教,不容易服‘。乃缒城而出,田頵、陶雅初亦怪之,及与语,大喜曰:‘真道人也。‘随约誓遣还。

    歙州平,吴太祖杨行密闻其名,召至广陵,建紫极宫居之。褒为逍遥太师问政先生。居三十年,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邹德匡、王处讷、杨匡翼、汪用真、程守朴、曾景霄、王可儒、崔繟然、杜崇真、邓启遐、吴知古、范可保、刘日祥、康可久、王栖霞等,皆传上清法,散于诸州府,传道行教,朝廷皆授以紫衣,光其玄门。

    白玉蟾(1194~?)为南宋道士。本名葛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又号海南翁、琼山道人、武夷散人、神霄散史。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少年即谙九经,能诗赋,且长于书画。幼举童子科,因‘任侠杀人,亡命之武夷‘。及长,游方外,师事陈楠,学内丹,并相从浪游各地。陈楠死后,又游历于罗浮、武夷、龙虎、天台诸山。时而蓬头赤足,时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或哭或笑,状如疯颠‘。1嘉定十年(1217),收彭耜与留元长为弟子。次年宁宗降御香,建醮于洪州玉隆宫,玉蟾‘为国升座‘,后又于九宫山瑞庆宫主国醮。嘉定十五年四月,赴临安(今浙江杭州)伏阙上书,‘沮不得达,因醉执逮京尹,一宿乃释‘。此后隐居著述。其著作甚多,生前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行世。后由彭耜纂辑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又有谢显道等编《海琼白真人语录》、彭耜编《海琼问道集》等。另据俞琰《席上腐谈》称,张《金丹四百字》、石泰《还源篇》、薛式《复命篇》、陈楠《翠虚篇》等,皆为白玉蟾托名之作。

    白玉蟾为金丹派南宗五祖之一,是内丹理论家。其内丹学说的中心为‘jing、气、神‘说。据称:‘人身只有三般物,jing神与气常保全。其jing不是交感jing,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岂知此jing此神气,根于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尝相返离,结为一块大无边。‘2他主张性命双修,先命后性。其理论多融佛家与理学思想。他在《无极图说》中谓:‘道也,性与命而已。性无生也,命有生也。无物万物之始也,有者万物之母也。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不穷之谓易。易即道也。‘

    此即纳儒家《易》学以阐丹法。又称‘圣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前者指道教修命之术,后者指佛教养神之方,yu将佛教的养神之术纳入内丹修炼中。故人称其‘心通三教,学贯九流,多览佛书,研究禅学。‘3白玉蟾师承陈楠,兼行神霄雷法,人称‘能呼召雷雨,馘摄jing魔‘。④他主张以内炼为基础,实行雷法与内丹术相结合。

    认为雷法符咒的灵验与否,主要以行法者之内炼工夫高下而定,而内炼工夫,全赖心之作用。他称‘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守一则心专,心专则法验,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⑤且认为符咒召役的神灵实为行法者的jing气所化。

    葛洪(283~363)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出身江南士族。其祖在三国吴时,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封寿县侯。其父悌,继续仕吴。吴亡以后,初以故官仕晋,最后迁邵陵太守,卒于官。葛洪为悌之第三子,颇受其父之娇宠。年十三,其父去世,从此家道中落,乃‘饥寒困瘁,躬执耕穑,承星履草,密勿畴袭。……伐薪卖之,以给纸笔,就营田园处,以柴火写书。……常乏纸,每所写,反复有字,人尠能读也。

    1十六岁开始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自称: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每以异闻,则以为喜。虽见毁笑,不以为戚。后从郑隐学炼丹秘术,颇受器重。谓‘弟子五十余人,唯余见受金丹之经及《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余人乃有不得一观此书之题者‘。2西晋太安元年(3o2),其师郑隐知季世之乱,江南将鼎沸,乃负笈持仙药之朴,携入室弟子,东投霍山,唯葛洪仍留丹阳。太安二年,张昌、石冰于扬州起义,大都督秘任洪为将兵都尉,由于镇压起义军有功,迁伏波将军。事平之后,洪即‘投戈释甲,径诣洛阳,yu广寻异书‘了不论战功。‘但因‘正遇上国大乱(指‘八王之乱‘——引者注),北道不通,而陈敏又反于江东,归涂隔塞‘。3在此去留两难之际,恰逢其故友稀含为广州刺史,表请他为参军,并担任先遣。葛洪以为可藉此避乱于南土,遂欣然前往。不料嵇含又为其仇人郭励所杀,于是滞留广州多年。深感‘荣位势利,臂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不可得留也。隆隆者绝,赫赫者灭,有若春华,须臾凋落。得之不喜,失之安悲?悔吝百端,忧惧兢战,不可胜言,不足为矣‘。④乃绝弃世务,锐意于松乔之道,服食养性,修习玄静。遂师事鲍靓,继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建兴四年(316),还归桑梓。东晋开国,念其旧功,赐爵关内侯,食句容二百邑。咸和(326~334)初,司徒王导召补州主簿,转司徒掾,迁咨议参军。干宝又荐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洪皆固辞不就。及闻交趾产丹砂,求为句漏令,遂率子侄同行。南行至广州,为刺史邓岳所留,乃止于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作不辍。卒于东晋兴宁元年(363),享年81岁。或云卒于晋康帝建元元年(343),享年61岁。

    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

    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yu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⑤并把这种纲常名教与道教的戒律融为一体,要求信徒严格遵守。他说:‘览诸道戒,无不云yu求长生者,必yu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妬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6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他在《抱朴子外篇》中,专论人间得失,世事臧否。主张治乱世应用重刑,提倡严刑峻法。匡时佐世,对儒、墨、名、法诸家兼收并蓄,尊君为天。不满于魏、晋清谈,主张文章、德行并重,立言当有助于教化。

    葛洪在坚信炼制和服食金丹可得长生成仙的思想指导下,长期从事炼丹实验,在其炼丹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识了物质的某些特征及其化学反映。他在《抱朴子内篇》中的《金丹》和《黄白》篇中,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具体地介绍了一些炼丹方法,记载了大量的古代丹经和丹法,勾画了中国古代炼丹的历史梗概,也为我们提供了原始实验化学的珍贵资料,对隋唐炼丹术的展具有重大影响,成为炼丹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著名炼丹家。

    葛洪jing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认为修道者如不兼习医术,一旦‘病痛及己‘,便‘无以攻疗‘,不仅不能长生成仙,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住。在其所撰《肘后备急方》中,保存了不少我国早期医学典籍,记载了许多民间治病的常用方剂,系古代随身常备急救之手册,并在东南亚各地广为流传,为研究魏晋南北朝医学的重要史料。该书关于天花病的记载,是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对结核性传染病的认识,也比国外早一千多年。据载,葛洪还撰有《肘后救卒方》和《玉函方》。‘余所撰百卷,名曰《玉函方》,皆分别病名,以类相续,不相杂错,其《救卒》三卷,皆单行径易,约而易验,篱陌之间,顾眄皆药,众急之病,无不毕备,家有此方,可不用医。⑦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对许多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主要产地、入药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对我国后世医药学的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葛洪一生著作宏富,自谓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惟多亡佚,《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收其著作十三种,以后人误题或伪托者居多。

    6压是个神秘的家伙,主要特点是不吃亏,专解疑难,另外疑点就是没有来历,自称非仙非圣一闲人。而且是燃灯败给赵公明的时节出场,阐截两教都不知道他,他却处处先知,虽然被混元金斗捉走,却能自行逃tuo。战孔宣时虽也吃了点亏,但也能化长虹而去,而且两次失手的原因都时因为没有能及时祭出法宝封神斩将飞刀。

    很多人在看了封神演义后认为他的实力应该在阐教十二真仙之上。这是勿容置疑的。但同样很多人认为他的实力在几大教主之下。对这个,我有点自己的看法。先有句话叫做“先有鸿钧后有天,6压道君还在前。”这句话的份量我想不仅仅是表示6压的年龄比较大而已吧?其次,大家认为他实力在教主之下的很大原因是因为前述的两次战斗。这里就要讲到封神演义里关于法宝的描述。据我所知,在那个时候,法宝的好坏绝对决定了实力的高低。有赤jing子,广成子两人为证。他们两人身为阐教十二真仙,在将阴阳镜,翻天印传给其弟子后,与弟子相斗时落荒而逃。而恰恰6压道人的封神斩将飞刀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其他法宝能克制。其实力可见一斑。

    另有读者提出这样一说:鸿均老祖是天地宇宙洪荒之祖(其实就是道教的开山鼻祖),也叫元阳上帝,盘古圣皇。其实就是盘古原神所化。天地常坏而老祖之身历劫不坏,每逢天地初开老祖便出世度人。他一道传三友即:老子、通天、原始三人。而老子通天原始他们三人其实又是一体所幻化。老子居于玄都,通天与原始分掌截阐两教。后于万仙阵灭了截教故后只剩下阐教一宗。

    6压道人乃是离火之jing。飞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上不朝火云三圣皇,中不理瑶池与天帝(彼时天庭似乎还非掌管)。不在三教中,不在极乐地。不归人王管,不服地府中。潇潇自在任我游,自自在在散圣仙。

    而燃灯自得定海珠24颗即为后来佛教中二十四诸天,随后兴盛佛教建立西方极乐无穷。(后度劫有涅盘)

    接引道人后在西方修成仗六金身成就西方佛法无边。

    杜道坚(1237~1318)为元代著名道教学者。字处逸,号南谷子。安徽当涂人。‘年十四,得异书于异人,即嗜老氏学,(年)十七,寄迹郡之天庆观,师蒙庵葛师中。宋淳皊(1241~1252)为御前道士。蒙庵师虚白陈元实,是为6修静裔孙‘。1赵孟瞓《隆道冲真崇正真人杜公碑》则谓‘师石山耿先生‘。‘继入茅山,阅道藏,宗师蒋玉海(蒋宗瑛)见而器之,授大洞经法‘,2为茅山宗嫡传弟子。时当南宋宝皊末至开庆年间(12~1259)。继而远游各地,至宜兴隐居三年。宋度宗时(1265~1274),赐号辅教大师。后至钱塘,‘杨和武恭王孙颖(应为‘频‘——引者注)祖延主吴兴(今湖州市)计筹山升玄报德观。兴玄学,饬轨范,举废坠‘,3徒众悦服。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元兵南渡、所至震慑,道坚冒石矢,叩军门见太傅淮南王巴延(即伯颜),为民请命,以不杀无辜相请。王悦其言,jin将士下未附者勿劫掠。时人深感之。江南既平,有诏命太傅选用人才。明年,太傅朝上都,偕道坚入觐。道坚陈当务之急,在于求贤、养贤与用贤,疏上,帝嘉纳之。屡次召对便殿,莫不称旨。所举将相之才,后皆为名臣。帝yu委道坚以执政,力辞不拜。诏乘传江南求有道之士,事竣还京。至元十七年冬,被玺书冬还,凡杭州之宗阳宫、纯真观、湖州之升玄报德观,皆归其住持。大德七年(13o3),授杭州路道录、教门高士。复有旨改其所建披云庵为通玄观,听其徒甲乙主之。玄教大宗师张留孙又疏请其主杭州四圣延祥观。所至创立制度,修饬宫宇,咸为改观。平时博览群书,曾于升玄、宗阳二山筑二真馆,储书数万卷,岁时往来其间。④赵孟瞓《杜公碑》则谓‘作揽古之楼于通玄(观),聚德》注疏何啻千家‘。皇庆元年(1312),宣授‘隆道冲真崇正真人‘,依旧住持杭州宗阳宫,兼领湖州计筹山升玄报德观、白石通玄观事。不久,告老,奉玺书以弟子姚志恭为升玄观提点,徒孙孙拱真为提举,以弟子薛志亨、林德芳先后主持通玄观。

    杜道坚深于玄理、晚年所著《道德玄经原旨》四卷为其主要著作。该书对《老子》的注释与挥,不是以方术解《老子》,而是糅合儒家思想以阐《老子》的政治思想。谓‘玄经之旨,本为君上告。‘‘老圣作玄经,所以明皇道帝德也‘。⑤即《老子》立论之主旨为‘皇道帝德‘,是总结古代君主之统治经验,即君人南面之术。他认为,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天道和人道,已被《老子》包罗无遗。称‘道德五千余言,包络天地,玄同造化,君臣民物,罔不赅备‘。又称‘老圣之言,纪无始有始开天立极之道,太古上古皇道帝德之风,下至王之功,伯之力,见之五千文,囊括天人之道,上下几千百代,历历可推。‘6他认为:‘古之君天下者,太上无为,其次有为。是故皇以道化,帝以德教,王以功劝,伯以力率,四者之治若四时焉。天道流行,固非人力之能强,然则时有行,道无终否。‘⑦他多方调和儒、道。指出老子轻仁义,并非否认忠孝仁义,只是以道德为主,而反对巧诈。‘亲和则孝之名隐,而孝未尝不在也;世治则忠之名晦,而忠未尝不在也‘;‘圣智仁义,天下之大本也,其可绝弃乎?‘⑧又用孟子之‘仁政‘解《老子》,认为《老子》所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实与孟子‘仁政‘合。‘孟子谓杀人以刃与政,亦此意。‘⑨又将《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与《老子》相比附:‘盖自天子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之身,其德乃真,慎厥身,修思永,真其在矣。修之家,其德乃余,能克家,则善有余庆也。修之乡,其德乃长,斯友一乡之善士也。修之国,其德乃丰,国人皆好之也。修之天下,其德乃普,天下慕之也。‘⑩

    综上可见,杜道坚在阐《老子》思想时,虽无多大创见,但他强调儒道融合的倾向却显而易见。因此获得不少儒家学者的赞赏。如牟巘为《道德玄经原旨》作序时称:‘自司马子长以老、韩(非)同传,千载不满。河上公注《老子》,颇及导引吐纳之类;其后孙登、陶弘景、松灵仙人,唐道士成玄英、张君相辈,亦皆注《老子》,又近神仙家;王辅嗣以《老子》解《易》,人或非之,然其解《老子》,则初不及《易》;至苏子由直以是谓袭明为释氏之传灯,老子亦岂意其末流之至此也!今杜君乃求之以帝王之书,参之以帝王之事,譬如披蒙昧,出幽深,明白正大,气象顿殊,岂不甚韪!‘徐天皊也在该书序中称:‘南谷杜君之为是学也,不以道家说训老氏书,独援儒以明之,章研句析,而前后相蒙,不喜为破碎引类比义,悉举五三帝王、孔孟之道传诸其说,……诸微言眇旨,与六经合者,不可一二举。‘

    著作除《道德玄经原旨》外,尚有《玄经原旨挥》二卷,《关令阐玄》三卷,《文子赞义》十二卷等。另有诗苦干卷,藏于白石山中。《文子赞义》收入《正统道藏》,名《通玄真经赞义》。

    四大天师,即张天师张道陵,许天师许逊,萨天师萨守坚,葛天师葛玄,道教尊为四大天师。

    张天师为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又称“降魔护道天尊”,“高明大帝”,“正一真人”,“祖天师”。

    张道陵本名张陵(34-157年),字辅汉,号天师,道教尊称为张道陵。他于东汉末年创立五斗米道,后被道教奉为创教者,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与他的封号。《清微仙谱》、《历代神仙通鉴》和《列仙传》传其为汉留候张良的八世孙,沛国(今江苏丰县)人。其父张翳,字太顺,曾客居于天目山。其母一夜梦见北斗魁星下降授以蘅薇香草,即有孕在身。回沛后,于建武(25-56年)

    甲午上元(五月十八日)生陵。生时黄云笼室,紫气盈庭,空中光如蛋。张道陵从小聪明颖慧,七岁时遇河上公,得授《道德真经》通晓五千言jing微义理。成年后相貌奇异,身长九尺二寸,庞眉广颡,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二角。通四书五经,晓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曾入太学,博学诸经。年二十六“举贤良方正极谏科”。东汉明帝时(-76年)曾为巴郡江卅(今重庆市)令。后遁隐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xiu长生不死之道。据传魏伯阳曾收其为徒,授其秘旨。朝廷征为博士,称病不赴。和帝(89-1o5年)征为太傅,封冀县侯,三诏不出。其志在jing诚修炼,得黄帝九鼎丹法。后又携弟子住云锦山修玄玄之道,炼龙虎大丹。又居嵩山静心冥思,得《三皇内文》《九鼎太清丹经》于是遍访名山,以寻道修真。顺帝时(126-144年),一为四川朴素民风所吸引,二为蜀中峻峰秀岭、涧溪泉瀑所吸引,连入四川,在鹤鸣山(一名鹊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县境内)烧炼九鼎神丹,历三年而丹成。服后返老还童,于是继续西行探访仙源,求得五岳摄召万灵神龟秘文,jing思修炼以至法术无边,世莫能测。据《列仙全传》称,张陵擅用符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