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连环(三)
《回明》作者:一顾倾城 2019-12-30 13:13
鄂宝庆在押往京师的途中畏罪自尽了!
这件事在京师中犹如一块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潭水,泛起了一阵阵的涟漪,也掀起了一桩桩的连锁反应。.28k. 28k
首先就是岳佳恒还没有到京师,请罪的奏折已经到了京师,岳佳恒不是到不了京师,他原本第二天冒雨赶路的激情,随着雨过天晴的到来,我们的岳将军,陕西行都指挥使岳佳恒大人,却是乐极生悲,听说罪犯嫌疑人在自己的看管之下畏罪自尽,吃惊过度之下,竟然从马上摔了下来,正好被马蹄踏断了右腿,现在起不了床了。
但是却是不敢违抗圣命,正准备了车驾,一路带病前来,不过二百余里的路程,估计要两三天之后才能到达京师,因为郎中们说了,要稳妥点行走,千万不能颠簸了,否则错了筋骨,那么就是一辈子的事情。
大明的内阁首辅大臣,依然是从从容的、按部就班的主持着内阁例行的各种会议,讨论着国家大事,仿佛死去的那个人,和他半两银子的关系都没有,但是大家心里都明白,六十余岁的内阁大学士杨大人,已经连着几天没有回家了。
好像还听有人说,大学士府上,最近那位老妇人正在效仿河东之狮,再加上经常传出的凄凉哭声,是这些因素,弄得杨大人一直在内阁值班房内休憩,虽然首辅大人的休息室比较舒适,但是毕竟是秋末将冬。这样的天气下来,老大人的脸sè愈加不好看了。
至于是为了什么,估计大家心里都清楚,只是没有人说出来罢了。
最近发生很多事。至少这件事情是最让人关注,内阁大人该怎么处理呢?是大家都想知道的,但是,内阁大人充分的表现出了他为官多年、位极人臣的修养,丝毫不动声sè,就连大家都在暗暗传着,他的儿女亲家,也就是南阳知府鄂大人也正在忙着上请罪折子。但是杨荣就是连动也不动,大家都在他脸上看出不屑一顾的神情,尽管是一闪而逝。
就这样过了几天,陕西行都指挥使岳佳恒。就算是以龟速的行走,也到了京师,至今而至,皇上索要召见的人都已经到了京师,除了已经遇刺的肃州卫指挥使罗永辉。都已经到了,早已经有人呈报了皇上,等待皇上安排时间接见。
特别是缺少肃州卫指挥使罗永辉之后,杨世珍和岳佳恒虽然都住在同一个驿站。但各人的心里都惴惴不安地猜测着皇上突然召见他们的原因。
几乎都思虑到十有仈jiǔ是皇上垂询重大问题,他们排除了因许多rì常军事、政务被召见的可能xìng。皇上目下最关心的是锦衣卫外事局郑功兵在西北的遭遇马贼身亡的事。杨世珍认为,这期间并无多大破绽。他也接到底下几个府县的官员暗地里通报,说是有个鄂公子拿着拜帖要求帮助他抓住一个欠了他钱的逃兵,他也没有当回事,鄂公子是谁,他知道,至于是不是欠他钱的逃兵,连他自己也并不知其究竟,将信将疑,总以为是一些假公济私的勾当,而通缉捕杀之人突然变成了锦衣卫外事局的人,那就很出人意料之外了。
况且,之前并没有人找过自己,只是在府县官员问他的时候,他没有加以否认而已,这些事情几天来几个御史大人并未认真向他质疑和查询。皇上恐怕不致为此召见吧?
但,鄂宝庆突然在押往京师的途中自杀,听说同时还有鄂宝庆的老师赵泉,这一下子就有些麻烦了,人死了,现在他就像是烂泥上身一样,想摆脱一点干系都不行,现在又害怕老恩师的记恨,又害怕有人借着鄂宝庆的死给自己上点什么烂药,那自己可就是百口莫辩了。
想到这层,不寒而栗。在此案中他虽然没有做的太明显,但是却是默许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平时不引人注意,但是肯定瞒不过无所不在的锦衣卫和内厂,就这样查下去,这不仅犯了“不察”、“失察”的过错,而且犯下苟徇情包庇纵容之罪。
相比之下,陕西都指挥使岳佳恒心里就要踏实些。他几乎没有涉足什么事情,最大的过错,就是在来京师的路上,因为监察不严,致使嫌疑人自尽而死,这一点不算是什么过错,最多找几个替罪羊而已,那几个负责看管的护卫,看来是保不住了。
唯一的后患,自己的这次不是过错的过错,会不会得罪当今的阁老大人,虽然阁老大人因为自己女婿的事情最近难以说清,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保不住阁老大人那一天腾出手来,对付自己一个都指挥使,还不像是捏死一只蚂蚁吗?
蛇有蛇路,鳖有鳖路,螃蟹有斜路。不到一天,这两个大人通过各自的途径打听到皇上召他们晋京的意旨:锦衣卫外事局郑功兵横死之事,牵涉重大,其中肯定有重臣参与,皇上震怒,要亲自动问。杨世珍、岳佳恒闻讯大惊,所谓重臣,他们虽然权在一方,但是放在京师这个地方,怎么能算得上重臣,难道是朝廷的那位大人,想拿自己这两个地方官当替罪羊不成。
当天晚上,杨世珍又秘密进了杨荣的府邸。
而陕西都指挥使岳佳恒虽然心中稍踏实些,总以为皇上宣谕进京绝不致专为了问一个事情,那样派个钦差不就行了。有可能是秦王的某些事或者是最近杨荣女婿在陕西的风言风语刮到了皇上耳朵里,才着他们到南京。
他想打探出个中究竟,便悄悄潜入青海侯盛庸的府中。谁料这位大明军事学院的老院长矢口不提一个字,环顾左右而言他,兴致勃勃地向老部属描述自己在军师学院的情景。又带他游逛后园竹林,听唱小曲……岳佳恒一再询教盛庸,皇上宣召的圣意究竟何在?
盛庸也只扑朔迷离地说,皇上召见封疆大吏乃常有之例。朝中复杂。各怀深意,凡事不必锋芒毕露,且自揣度情形,模棱两可,方可自保无虞。青海侯这番话,分明是暗示他对传言要jǐng惕言行,静观动静。岳佳恒粗中有细,心领神会。
朱允炆在御书房召见陕西布政司布政使杨世珍、陕西都指挥使岳佳恒。又敕都察院佥都御史邓宇、御史邱志高、户部侍郎张亚等三人一同觐见。
见皇上的jīng神很好,气sè也不错,杨世珍便将陕西情形绘声绘sè地奏呈一番。皇帝全神贯注地听着,偶尔打断说。这事儿已经奏报过了,说说别的。
杨世珍与邓宇等人对视一眼,彼此心照不宣。他们知道皇帝想自己主动说出来什么,但是他们不敢,也不知道该如何说起。特别是杨世珍想起昨天阁老那不yīn不阳的表情,心里都不寒而栗,他和岳佳恒一样,谁也没有从自己的靠山嘴里得到有用的信息。
相信那些老狐狸也不知道。发生那么大的事情,但但把这三个人叫到京师做什么。不过也不能不佩服皇帝的眼光,喊了最远的那个罗永辉。还没有接到圣旨,就已经被刺杀在自己府上,证明了那个罗永辉的确是关键人物,由此也可以断定,杨世珍和岳佳恒两人应该也是关键,但是,哪里关键了呢?
这正是这些朝廷大员们想不通的地方,罗永辉还好说点,至少因为郑功兵曾经向 其求助后就遭到伏击,不管怎么样,他的嫌疑都是最大的,可惜的是,他死了,死的莫名其妙,甚至牵连了一个王子,偏偏这个王子却牵涉了勇王和其世子朱高炽。
大家也只能装糊涂了,皇上知道多少,是谁也没有底气的事情,只能说皇帝问到哪里,他们回答到那里,不敢有丝毫的逾越。
“朕看了户部的近三年履报,陕西负责中转的和西北来往的物资,最近出口比进口落差要大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件事在京师中犹如一块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潭水,泛起了一阵阵的涟漪,也掀起了一桩桩的连锁反应。.28k. 28k
首先就是岳佳恒还没有到京师,请罪的奏折已经到了京师,岳佳恒不是到不了京师,他原本第二天冒雨赶路的激情,随着雨过天晴的到来,我们的岳将军,陕西行都指挥使岳佳恒大人,却是乐极生悲,听说罪犯嫌疑人在自己的看管之下畏罪自尽,吃惊过度之下,竟然从马上摔了下来,正好被马蹄踏断了右腿,现在起不了床了。
但是却是不敢违抗圣命,正准备了车驾,一路带病前来,不过二百余里的路程,估计要两三天之后才能到达京师,因为郎中们说了,要稳妥点行走,千万不能颠簸了,否则错了筋骨,那么就是一辈子的事情。
大明的内阁首辅大臣,依然是从从容的、按部就班的主持着内阁例行的各种会议,讨论着国家大事,仿佛死去的那个人,和他半两银子的关系都没有,但是大家心里都明白,六十余岁的内阁大学士杨大人,已经连着几天没有回家了。
好像还听有人说,大学士府上,最近那位老妇人正在效仿河东之狮,再加上经常传出的凄凉哭声,是这些因素,弄得杨大人一直在内阁值班房内休憩,虽然首辅大人的休息室比较舒适,但是毕竟是秋末将冬。这样的天气下来,老大人的脸sè愈加不好看了。
至于是为了什么,估计大家心里都清楚,只是没有人说出来罢了。
最近发生很多事。至少这件事情是最让人关注,内阁大人该怎么处理呢?是大家都想知道的,但是,内阁大人充分的表现出了他为官多年、位极人臣的修养,丝毫不动声sè,就连大家都在暗暗传着,他的儿女亲家,也就是南阳知府鄂大人也正在忙着上请罪折子。但是杨荣就是连动也不动,大家都在他脸上看出不屑一顾的神情,尽管是一闪而逝。
就这样过了几天,陕西行都指挥使岳佳恒。就算是以龟速的行走,也到了京师,至今而至,皇上索要召见的人都已经到了京师,除了已经遇刺的肃州卫指挥使罗永辉。都已经到了,早已经有人呈报了皇上,等待皇上安排时间接见。
特别是缺少肃州卫指挥使罗永辉之后,杨世珍和岳佳恒虽然都住在同一个驿站。但各人的心里都惴惴不安地猜测着皇上突然召见他们的原因。
几乎都思虑到十有仈jiǔ是皇上垂询重大问题,他们排除了因许多rì常军事、政务被召见的可能xìng。皇上目下最关心的是锦衣卫外事局郑功兵在西北的遭遇马贼身亡的事。杨世珍认为,这期间并无多大破绽。他也接到底下几个府县的官员暗地里通报,说是有个鄂公子拿着拜帖要求帮助他抓住一个欠了他钱的逃兵,他也没有当回事,鄂公子是谁,他知道,至于是不是欠他钱的逃兵,连他自己也并不知其究竟,将信将疑,总以为是一些假公济私的勾当,而通缉捕杀之人突然变成了锦衣卫外事局的人,那就很出人意料之外了。
况且,之前并没有人找过自己,只是在府县官员问他的时候,他没有加以否认而已,这些事情几天来几个御史大人并未认真向他质疑和查询。皇上恐怕不致为此召见吧?
但,鄂宝庆突然在押往京师的途中自杀,听说同时还有鄂宝庆的老师赵泉,这一下子就有些麻烦了,人死了,现在他就像是烂泥上身一样,想摆脱一点干系都不行,现在又害怕老恩师的记恨,又害怕有人借着鄂宝庆的死给自己上点什么烂药,那自己可就是百口莫辩了。
想到这层,不寒而栗。在此案中他虽然没有做的太明显,但是却是默许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平时不引人注意,但是肯定瞒不过无所不在的锦衣卫和内厂,就这样查下去,这不仅犯了“不察”、“失察”的过错,而且犯下苟徇情包庇纵容之罪。
相比之下,陕西都指挥使岳佳恒心里就要踏实些。他几乎没有涉足什么事情,最大的过错,就是在来京师的路上,因为监察不严,致使嫌疑人自尽而死,这一点不算是什么过错,最多找几个替罪羊而已,那几个负责看管的护卫,看来是保不住了。
唯一的后患,自己的这次不是过错的过错,会不会得罪当今的阁老大人,虽然阁老大人因为自己女婿的事情最近难以说清,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保不住阁老大人那一天腾出手来,对付自己一个都指挥使,还不像是捏死一只蚂蚁吗?
蛇有蛇路,鳖有鳖路,螃蟹有斜路。不到一天,这两个大人通过各自的途径打听到皇上召他们晋京的意旨:锦衣卫外事局郑功兵横死之事,牵涉重大,其中肯定有重臣参与,皇上震怒,要亲自动问。杨世珍、岳佳恒闻讯大惊,所谓重臣,他们虽然权在一方,但是放在京师这个地方,怎么能算得上重臣,难道是朝廷的那位大人,想拿自己这两个地方官当替罪羊不成。
当天晚上,杨世珍又秘密进了杨荣的府邸。
而陕西都指挥使岳佳恒虽然心中稍踏实些,总以为皇上宣谕进京绝不致专为了问一个事情,那样派个钦差不就行了。有可能是秦王的某些事或者是最近杨荣女婿在陕西的风言风语刮到了皇上耳朵里,才着他们到南京。
他想打探出个中究竟,便悄悄潜入青海侯盛庸的府中。谁料这位大明军事学院的老院长矢口不提一个字,环顾左右而言他,兴致勃勃地向老部属描述自己在军师学院的情景。又带他游逛后园竹林,听唱小曲……岳佳恒一再询教盛庸,皇上宣召的圣意究竟何在?
盛庸也只扑朔迷离地说,皇上召见封疆大吏乃常有之例。朝中复杂。各怀深意,凡事不必锋芒毕露,且自揣度情形,模棱两可,方可自保无虞。青海侯这番话,分明是暗示他对传言要jǐng惕言行,静观动静。岳佳恒粗中有细,心领神会。
朱允炆在御书房召见陕西布政司布政使杨世珍、陕西都指挥使岳佳恒。又敕都察院佥都御史邓宇、御史邱志高、户部侍郎张亚等三人一同觐见。
见皇上的jīng神很好,气sè也不错,杨世珍便将陕西情形绘声绘sè地奏呈一番。皇帝全神贯注地听着,偶尔打断说。这事儿已经奏报过了,说说别的。
杨世珍与邓宇等人对视一眼,彼此心照不宣。他们知道皇帝想自己主动说出来什么,但是他们不敢,也不知道该如何说起。特别是杨世珍想起昨天阁老那不yīn不阳的表情,心里都不寒而栗,他和岳佳恒一样,谁也没有从自己的靠山嘴里得到有用的信息。
相信那些老狐狸也不知道。发生那么大的事情,但但把这三个人叫到京师做什么。不过也不能不佩服皇帝的眼光,喊了最远的那个罗永辉。还没有接到圣旨,就已经被刺杀在自己府上,证明了那个罗永辉的确是关键人物,由此也可以断定,杨世珍和岳佳恒两人应该也是关键,但是,哪里关键了呢?
这正是这些朝廷大员们想不通的地方,罗永辉还好说点,至少因为郑功兵曾经向 其求助后就遭到伏击,不管怎么样,他的嫌疑都是最大的,可惜的是,他死了,死的莫名其妙,甚至牵连了一个王子,偏偏这个王子却牵涉了勇王和其世子朱高炽。
大家也只能装糊涂了,皇上知道多少,是谁也没有底气的事情,只能说皇帝问到哪里,他们回答到那里,不敢有丝毫的逾越。
“朕看了户部的近三年履报,陕西负责中转的和西北来往的物资,最近出口比进口落差要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