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伐吴之机
《三国之卧龙助理》作者:谢王堂燕 2021-08-09 21:33
第四百三十章伐吴之机
今日五千字大章
——————
三天之后,皇帝下达了升关羽为太尉的诏命,朝中大臣竟是无一人有议异,原因不他,关羽轻视士大夫人性格,终于得到了“报应”,早就对他不爽的士大夫们,无论是荆州派,还是益州关陇派的人,都不愿为关羽站出来说话。
此时,权势与名望大跌的关羽,虽心怀极度的不爽,但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也只能闷声接受了这个不情愿的事实。
然而,几天之后,关羽又被当头bāng喝,他府中曾经的长史彭羕,因为通敌卖国之罪被依法逮捕送审,而且很快就被判决斩首。
关羽连自己都保不了,又何况是区区一个彭羕,尽管他亲自站出来为彭羕辩解,但依然抵不住荆州士人们的群起围攻,彭羕的死罪无可更改。
在解决掉关羽之事后,朝廷旋即对灭魏之战中的有功之臣论功封赏。
因是关羽升为太尉,上大将军之职遂由张飞接替,但又降低一级,恢复去掉上字,恢复为大将军,这体现了朝廷不愿意再出现关羽似的实权人物。
原马超之骠骑将军的位置不变,而方绍的职位则升为左大司马车骑将军,算是接任了张飞的位置。
大司马之职本位在三公之上,而左右大司马则位比三公,同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职位差不多。不同的是,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属于文职一官,而自大将军则相当于三军总司马,属于军队的最高领导,名义上大司马之职稍高于大将军,大司马是否比大将军的实权大,全在于皇帝更偏向于器重谁。
显然,在如今荆襄士人当政的时代,庞统的大司马权势要高于张飞的大将军。而方绍原本的左大司马之职,则要低于大将军,与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相近。
但是现在,方绍在左大司马之后又兼任了车骑将军,这也就意味着被赋于了实际的军权,再冠以左大司马之职,其实际已形成张飞的大将军,高于马超的骠骑将军。
很显然,方绍官职的变动,出于诸葛亮掌控军队的考虑,但着方绍灭魏之功,他成功的将自己的死党变成了与张飞实权相当,大汉**队的实际最高统帅之一,一文一武,诸葛亮对军政的掌控地位可谓无人能撼动。
当然,诸葛亮的此等意图,事先是受到了庞统的间接的反对,不过,因为方绍的灭魏之功实在太大,在朝野士民的威望如日中天,在这种情况下,庞统的反对也是徒劳的,到最后还是不得不做出让步。
与此同时,拥有擒落曹cào之功的姜维,则在方绍的提名下,被任命为中护军,同中监军糜威,中都护蒋琬,一并成为了中军的统帅。
尽管与庞大的外军相比,中军所统帅的军队数量为数不多,但却担当着宿卫京师的重任,其地位之显赫,一般唯有皇帝亲信之辈方才会担任。当然,在眼下的形势中,与其说是皇帝亲信之辈,倒不如说是诸葛亮的荆州系亲信之辈。
至于其余姜维、邓艾、王濬等方绍倾心培养的年轻一辈将领,也因在灭魏之功的杰出表现,得到相应的封赏,在军队中站稳了自己的脚根。
朝中之事渐告一段落,伐吴之事便已被提上议程。
在灭吴之后,大汉国的军事经济实力,已高出吴国不少,灭吴理论上不存在问题,但却也面临着几点难题。
首先,新得魏国之地,因战争的破坏,许多乡村城镇被破坏,家园损毁的百姓,有不少都沦为流民,甚至落草为寇。而战火最汹涌的河北一带,这种情况就更为突出。
邺城一战,汉魏双方在冀中一带僵持达半年之久,战火使一度使冀州出现千里无人烟的荒凉之状,约二三十万百姓逃离了家园,其中大部分南渡黄河去兖青一带乞食,但也有七八万之中,逃往冀州一带的山林中,成为打家劫舍的强盗。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朝廷遂一面从关中一带调集粮食,赈济灾民,一面委任官吏,劝民回乡,奖励耕种,逐步恢复河北一带的残破的经济。
至于河南各州,因为曹cào的被擒和魏军主力的覆没,待汉军南渡之后,大部分的魏国官吏都开城投降,这便使得河南百姓避免了被战火折磨。
其次,魏国覆灭之后,朝廷便迅速的在新得各州中开始推行府兵之制,但却遭到了中原士族的极力反对。
原因无他,中原士族的势力远比荆益强大,在《九品中正制》推行多年之后,通过对官位垄断所获得特权,士族们急剧的扩张着自身的利益,不但吞并了大量的土地,也将许多破产的自耕农收为自家的佣客。
府兵制的关键就在于兵农一体,而兵农一体的前提就是均田制,如此,自然与士族豪强吞并土地的作法是相抵触的,这些中原士族们自然要群起而反对。
尽管中原士族中的名望重者被方绍杀了不少,但余者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因此,为了收揽人心,稳定政局,朝廷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让步,在保全士族豪强利益的前提下,以试点的名义,只将现有的国家编户进行府兵制的推广,并且不禁绝土地的买卖,为豪强们的保留了合法兼并土地的权力。
最后一道难,就是关于选官的制度。
魏国实行《九品中正制》,做官的权力完全被士家大族所垄断,除此之外,无论是寒族或是普通百姓,都无参与的权力。
大汉国的科举制,则既保留了士族靠家世做官的权力,同时也为士族以下的阶层保留了向上爬升的机会,科与举所参生的官员,比例大致上是五五分成。
而时下纸书尚未及全国性推广,读书的成本仍然不低,故而那些通过科考被选为官吏的人中,大多数也都是士人。也正是因此,中原士族们对科举制的反对声音,选比均田制要弱很多。
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朝廷便将主要精力放在恢复黄河一带经济上,其余的所面临的难题则采用拖延应对的方法来对待。
不久之后,在朝廷即下达诏令,着令魏延坐镇定陶,假节,都督兖青二州军事。张飞坐镇洛阳,都督司豫二州军事。令徐庶坐镇襄阳,都督荆州二州军事。三任镇将,各自cào练兵马,训练士卒,为伐吴作准备。
按照朝廷密定的伐吴战略,汉军将东中西在路对吴国发进全线进攻,这个进兵路线,也正对照着三员镇将的分布。
在东路与中路,由于已深入中原,故而魏延与张飞方向,将以陆战为主,扫清长江吴军,南bī长江。
但要想渡江灭吴,就必须占胜吴国强大的水军,而这个重任便将交由善于水战的徐庶荆州军才来解决,待荆州水军从上游顺流而下,歼灭吴国水军师,中东两路大军便可顺利渡江,三路兵马合围吴国都城建业。
当然,这只是初步的战略构想,在这个套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自然就是荆州水军。不过悲催的是,在前番的吴人奇袭中,荆州水军损失了过半的战船,仅余下不到五百余艘战船,以这个数量来对付规模达两千余艘战船的吴国水师,显然是不足的。
这也就是说,当前荆州军团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难题,就是赶造战船,不仅,以荆州现下的人力与物力,别说在战船数量上赶上吴国,就是恢复原先的实力也很有难度。
因此,在方绍的建议下,朝廷又令王平、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今日五千字大章
——————
三天之后,皇帝下达了升关羽为太尉的诏命,朝中大臣竟是无一人有议异,原因不他,关羽轻视士大夫人性格,终于得到了“报应”,早就对他不爽的士大夫们,无论是荆州派,还是益州关陇派的人,都不愿为关羽站出来说话。
此时,权势与名望大跌的关羽,虽心怀极度的不爽,但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也只能闷声接受了这个不情愿的事实。
然而,几天之后,关羽又被当头bāng喝,他府中曾经的长史彭羕,因为通敌卖国之罪被依法逮捕送审,而且很快就被判决斩首。
关羽连自己都保不了,又何况是区区一个彭羕,尽管他亲自站出来为彭羕辩解,但依然抵不住荆州士人们的群起围攻,彭羕的死罪无可更改。
在解决掉关羽之事后,朝廷旋即对灭魏之战中的有功之臣论功封赏。
因是关羽升为太尉,上大将军之职遂由张飞接替,但又降低一级,恢复去掉上字,恢复为大将军,这体现了朝廷不愿意再出现关羽似的实权人物。
原马超之骠骑将军的位置不变,而方绍的职位则升为左大司马车骑将军,算是接任了张飞的位置。
大司马之职本位在三公之上,而左右大司马则位比三公,同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职位差不多。不同的是,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属于文职一官,而自大将军则相当于三军总司马,属于军队的最高领导,名义上大司马之职稍高于大将军,大司马是否比大将军的实权大,全在于皇帝更偏向于器重谁。
显然,在如今荆襄士人当政的时代,庞统的大司马权势要高于张飞的大将军。而方绍原本的左大司马之职,则要低于大将军,与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相近。
但是现在,方绍在左大司马之后又兼任了车骑将军,这也就意味着被赋于了实际的军权,再冠以左大司马之职,其实际已形成张飞的大将军,高于马超的骠骑将军。
很显然,方绍官职的变动,出于诸葛亮掌控军队的考虑,但着方绍灭魏之功,他成功的将自己的死党变成了与张飞实权相当,大汉**队的实际最高统帅之一,一文一武,诸葛亮对军政的掌控地位可谓无人能撼动。
当然,诸葛亮的此等意图,事先是受到了庞统的间接的反对,不过,因为方绍的灭魏之功实在太大,在朝野士民的威望如日中天,在这种情况下,庞统的反对也是徒劳的,到最后还是不得不做出让步。
与此同时,拥有擒落曹cào之功的姜维,则在方绍的提名下,被任命为中护军,同中监军糜威,中都护蒋琬,一并成为了中军的统帅。
尽管与庞大的外军相比,中军所统帅的军队数量为数不多,但却担当着宿卫京师的重任,其地位之显赫,一般唯有皇帝亲信之辈方才会担任。当然,在眼下的形势中,与其说是皇帝亲信之辈,倒不如说是诸葛亮的荆州系亲信之辈。
至于其余姜维、邓艾、王濬等方绍倾心培养的年轻一辈将领,也因在灭魏之功的杰出表现,得到相应的封赏,在军队中站稳了自己的脚根。
朝中之事渐告一段落,伐吴之事便已被提上议程。
在灭吴之后,大汉国的军事经济实力,已高出吴国不少,灭吴理论上不存在问题,但却也面临着几点难题。
首先,新得魏国之地,因战争的破坏,许多乡村城镇被破坏,家园损毁的百姓,有不少都沦为流民,甚至落草为寇。而战火最汹涌的河北一带,这种情况就更为突出。
邺城一战,汉魏双方在冀中一带僵持达半年之久,战火使一度使冀州出现千里无人烟的荒凉之状,约二三十万百姓逃离了家园,其中大部分南渡黄河去兖青一带乞食,但也有七八万之中,逃往冀州一带的山林中,成为打家劫舍的强盗。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朝廷遂一面从关中一带调集粮食,赈济灾民,一面委任官吏,劝民回乡,奖励耕种,逐步恢复河北一带的残破的经济。
至于河南各州,因为曹cào的被擒和魏军主力的覆没,待汉军南渡之后,大部分的魏国官吏都开城投降,这便使得河南百姓避免了被战火折磨。
其次,魏国覆灭之后,朝廷便迅速的在新得各州中开始推行府兵之制,但却遭到了中原士族的极力反对。
原因无他,中原士族的势力远比荆益强大,在《九品中正制》推行多年之后,通过对官位垄断所获得特权,士族们急剧的扩张着自身的利益,不但吞并了大量的土地,也将许多破产的自耕农收为自家的佣客。
府兵制的关键就在于兵农一体,而兵农一体的前提就是均田制,如此,自然与士族豪强吞并土地的作法是相抵触的,这些中原士族们自然要群起而反对。
尽管中原士族中的名望重者被方绍杀了不少,但余者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因此,为了收揽人心,稳定政局,朝廷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让步,在保全士族豪强利益的前提下,以试点的名义,只将现有的国家编户进行府兵制的推广,并且不禁绝土地的买卖,为豪强们的保留了合法兼并土地的权力。
最后一道难,就是关于选官的制度。
魏国实行《九品中正制》,做官的权力完全被士家大族所垄断,除此之外,无论是寒族或是普通百姓,都无参与的权力。
大汉国的科举制,则既保留了士族靠家世做官的权力,同时也为士族以下的阶层保留了向上爬升的机会,科与举所参生的官员,比例大致上是五五分成。
而时下纸书尚未及全国性推广,读书的成本仍然不低,故而那些通过科考被选为官吏的人中,大多数也都是士人。也正是因此,中原士族们对科举制的反对声音,选比均田制要弱很多。
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朝廷便将主要精力放在恢复黄河一带经济上,其余的所面临的难题则采用拖延应对的方法来对待。
不久之后,在朝廷即下达诏令,着令魏延坐镇定陶,假节,都督兖青二州军事。张飞坐镇洛阳,都督司豫二州军事。令徐庶坐镇襄阳,都督荆州二州军事。三任镇将,各自cào练兵马,训练士卒,为伐吴作准备。
按照朝廷密定的伐吴战略,汉军将东中西在路对吴国发进全线进攻,这个进兵路线,也正对照着三员镇将的分布。
在东路与中路,由于已深入中原,故而魏延与张飞方向,将以陆战为主,扫清长江吴军,南bī长江。
但要想渡江灭吴,就必须占胜吴国强大的水军,而这个重任便将交由善于水战的徐庶荆州军才来解决,待荆州水军从上游顺流而下,歼灭吴国水军师,中东两路大军便可顺利渡江,三路兵马合围吴国都城建业。
当然,这只是初步的战略构想,在这个套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自然就是荆州水军。不过悲催的是,在前番的吴人奇袭中,荆州水军损失了过半的战船,仅余下不到五百余艘战船,以这个数量来对付规模达两千余艘战船的吴国水师,显然是不足的。
这也就是说,当前荆州军团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难题,就是赶造战船,不仅,以荆州现下的人力与物力,别说在战船数量上赶上吴国,就是恢复原先的实力也很有难度。
因此,在方绍的建议下,朝廷又令王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