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安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风万里章节目录 > 第247章 谨国公

第247章 谨国公(2/2)

明风万里作者:石头比较多 2020-01-03 22:01


    可向国库借的话,朱由校还真不想张着个嘴,一来是不想受科道言官折辱,二来却是不想开这个先河。

    “早知道这笔财物价值这么多,朕当初还不如直接责令熊廷弼按原样退还回去,也免得现在作难。”朱由校悻悻然的摆了摆手,示意顾谦和李良起身,“看在尔等是为朕分忧的份上,朕就饶了你们这次,若是还有下次……”朱由校冷笑了几声,没有接着说,可意思却十分明了。

    顾谦和李良死里逃生,早就是喜出望外,忙向皇上叩了几个头,站了起来,“其实也不是奴才们胆大包天故意欺瞒皇上,而是老祖宗有吩咐,说是要悄悄的去点醒熊廷弼两句,免得他不知好歹。可谁知道熊廷弼会使出这么一招,将这一大笔财物全部呈上……”

    “这里面怎么还有大伴的事?”朱由校一愣,王安这些日子病的愈发的厉害,每天都有十几个太医围着打转,手中的差事更是早就交给别人代管。说句难听的话,王安很有可能熬不过这个冬天。可这样的情况下,王安却怎么还参与了进来?

    “除了老祖宗出面吩咐,奴才又怎敢做出这样胆大妄为的事情。”李良满脸的委屈。

    朱由校心中的一块石头这才算落了地,但还是呵斥道,“朕不是说过,要让大伴安心养病,不许你们那琐事去劳烦他吗?”

    胡乱训斥了两句,朱由校这才想起,熊廷弼的事情还没有完结,他的礼单还像个烫手的山芋一样摆在自己的面前,“看这事弄得,朕日后如何去面对熊廷弼,面对贤妃?”

    顾谦和李良对视了一样,却不敢有半点动静。不过,朱由校也并没有咨询他二人的意思,在斟酌了一会儿后,朱由校终于下定了决定,从案几上翻出了一个早就写好的手旨,将上面的‘一等侯’字样涂去,在旁边写上了‘三等公’三字。写好后看了看,却又在三等公后面写上了‘谨国公’字样,然后盖上了随身携带的一个玉玺。

    “把这个给徐先生送去,让他尽快拟好旨意,在年前册封。”朱由校将手诏递给了顾谦。

    ……

    ……

    饶是熊廷弼素来胆大,可听到皇上册封他为谨国公的时候,熊廷弼还是吓出了一声冷汗。

    其实,若不是自己女儿现在正在后宫为妃,依着自己的功劳,熊廷弼还真觉得这个三等公是恰如其分。可现在情况却不一样了,女儿正在宫中为妃,自己却封了个三等公,而中宫皇后的母家却只是个三等伯,皇帝的舅家郭氏和王氏也不过是二等伯……

    熊廷弼是越想越别扭,索性起身靠近了来传旨的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沈飗,“沈阁老,不知皇上可还有其他的旨意?”

    沈飗笑了笑,“本官刚从永年伯、永宁伯、博平伯、新城伯、太康伯那里出来,最后才来到谨国公这里……”

    熊廷弼的脸色顿时变了又变,这五个伯爷中,永年伯是孝端皇后母家,永宁伯是孝靖皇后母家,这两个皇后都是皇帝祖母辈的;博平伯是孝元皇后母家,新城伯是孝和皇后母家,这两个皇后是光宗皇帝的嫔妃,孝和皇后更是当今生母,至于太康伯张国纪,却是当今正宫皇后的生父。

    怀着几分希冀,熊廷弼问,“不知皇上给几位伯爷了什么旨意?”

    “皇上隆恩,永年伯、永宁伯、博平伯和新城伯这四位伯爷被册封为了三等侯,而太康伯却是攫升为一等伯。”沈飗悠悠的说道,“皇上今日连下六道圣旨,方显谨国公所受皇恩之重。”

    熊廷弼只觉得眼前一黑,差点栽倒在地上,“皇上怎么只给太康伯攫升了两等爵位?”

    沈飗奇怪的看了熊廷弼一样,“国朝历代后妃母家向来只推恩为伯爵,皇上加恩太皇太后和皇太后母家已是超攫,怎能还加殊恩于妻家?”顿了顿,似有所悟,又道,“不过看皇上的意思,今后可能会形成惯例,当世之君的妻家只册封为伯爵,待新君登基后再攫升为侯爵。不过,”沈飗摇头一阵苦笑,“若只是三等侯尚好,如是一等、二等的侯爵,怕是勋贵们会有所不满。”

    熊廷弼心中一阵失望,却愈加的感觉自己的这个谨国公来的不是时候。有心想向皇帝推辞,却又舍不得这份荣华富贵,更担心皇帝会有所怪罪。可若是应承下来,却害怕自己女儿在宫中受到排挤,祸及家族。

    一时间,熊廷弼左右为难。

    沈飗好笑的看着熊廷弼的脸色变来变去,心中却好生不忍,“谨国公不必过虑,皇上册封你为公爵,本就是为了酬功,若是你碍于儿女私情,故作推辞,怕是皇上反而会有所不满。”

    熊廷弼虽还是心结未消,却也对沈飗的劝慰好生感激,抬头谢过后就想邀请沈飗留下吃酒。不料沈飗却摇了摇头,“我领了圣旨负责筹备新年礼注,这几日一直都是忙得不可开交,能在你这里闲坐一会儿,已经是忙里偷闲……”

    熊廷弼虽知道沈飗改任礼部尚书,却一直以为沈飗只是挂个名,真正做事的还是孙如游。现在听说是沈飗负责筹备新年礼仪,心中就是一惊,不由的就想起前几日和孙如游的那场遭遇来。“阁老能被圣上委以新年事宜,真是可喜可贺,却不知孙如游孙阁老现在调任何职?”熊廷弼试探着问道。

    “孙阁老最近一直身体不好,告病在家休养,”沈飗淡淡的笑了笑,“而听孙阁老的意思,新年过后怕是孙阁老就准备致仕离京了。”

    “怎么会这样?孙阁老不进资政会吗?”熊廷弼一怔,自当今成立了议会后,致仕的那些老臣,特别是那些致仕的阁老,皇帝无一不留在京中,授予资政一职以备咨询,怎么到了孙如游这里就变了样。

    “孙阁老高风亮节,执意要回乡闲居,皇上留了几次也没有留住。”沈飗解释道。

    其实,孙如游又何尝不想留在京师,留在权利中心。只不过他一向看重礼教,对皇帝执行的一些政策颇有微词,而皇帝又怪罪孙如游和解经邦结党,就借了孙如游一点小过错,调来了沈飗将孙如游从礼部架空。如此君臣不谐,孙如游就起了求去之心,偏偏皇帝余怒未消,自然不会让他去资政会碍眼,也就准了他年后致仕回乡的奏章。

    “原来是这样,”熊廷弼这才明白过来,却又想起一事,忙问道,“如今孙阁老这么一走,内阁就只剩下了三位阁臣,却不知道皇上是何章程,可有增添阁员的打算?”

    “新增阁员嘛,兵部黄大人应该算一个,”沈飗稍一沉吟,就给出了答案,“黄大人这次奇袭汉城立功匪浅,而朝廷又有改革军制的打算,想必皇上会有意让黄大人入阁主持此事。至于其他的人选,”沈飗微微一笑,“圣意莫测啊。”

    黄嘉善要入内阁?熊廷弼只觉得自己一生所受的打击也没有今日这样大。

    册封谨国公看似尊崇,实际上却是拿自己和家族今后仕途做代价。而且,由于贤妃娘娘的因素,这个谨国公甚至可能会变成夺命的绳索,稍不留意就会让自己的家族变的粉身碎骨。现如今,还要看着自己的老对手又将进入内阁,走向人臣顶峰……

    熊廷弼一时间只觉得胸口憋得难受,却还是挣扎着问道,“阁老,不知朝廷将如何改革军制,可是如黄大人所建言的那样,准备分设海军部和陆军部?”

    “这是自然,”沈飗点头道,“皇上锐意进取,早就有心和西夷争雄于海上,却碍于朝廷战船火炮等器械落后于夷人,不得不和大吕宋人委以虚蛇。现如今大吕宋人已经派来了使者,正沿着运河一路北上,设立海军部统辖水师也算是时局使然。”

    “大吕宋的使者来做什么?可是他们准备将吕宋还给朝廷?”受朝廷风气驱使,熊廷弼这两年也精心研究过夷人局势,自然知道这大吕宋人就是传教士口中的西班牙,可听到大吕宋的使者即将到来,也不由的吃了一惊。

    “那怎么可能?”沈飗一阵轻笑,“大吕宋人吞并吕宋国久矣,还多次冒用吕宋国名义进贡,以至于朝廷以讹传讹给他们安上了个大吕宋的名字。而据传教士所述,这个大吕宋也是西方大国,其疆域遍布四海,实力不可轻侮。像这样的国家,又怎么会空口白话就将国土交予他人。”

    “那他们来做什么?”

    沈飗抬头看了看四周无人,才压低声音向熊廷弼说道,“皇上有意海外,却不明海外局势,这才拉拢大吕宋人以作合纵之用。不过,这些大吕宋人也不是好骗的,他们竟然向朝廷提出,要垄断朝廷的对外贸易权。而内阁再三斟酌后,却只答应他们仿九大商行之例,以独立商行的名义到各港口贸易。”

    其实,内阁和大吕宋人的谈判早就接着传教士的名义秘密进行了多次,而双方的条件也基本上趋向统一,这次北上的大吕宋使团只是为了最后签约而来。随大吕宋使团北上的,还有一批大吕宋人根据协约提供的航海、海军人才,他们将会在大明即将创办的海军学校里,向大明传授西方航海的知识。

    只不过,碍于天朝上国的面子,朝廷并不准备将协议中关于引进人才的这一款公布于世。而且,对于授予大吕宋人在大明港口贸易权的款项,也是采用了皇上恩赐这样的话语。当然,有朱由校在后面坐镇,即将签订的协约里面也不会出现什么一边倒的条款。在经过一些努力后,大吕宋人最终也答应了开放港口,供大明商人出入贸易。

    “原来是这样,”熊廷弼听得一会儿,却突然觉得嗓子眼发苦,他一向自视甚高,却万万没想到在他不经意间朝廷已经发生了那么多事,而自己却没有体会到圣意,被硬生生的驱除到决策层之外。

    “若是依阁老之言,那朝廷日后岂不是不再重视塞防,不再重视骑步作战了?”自怨自艾了一会儿,熊廷弼却突然睁大了眼睛,拉住沈飗的手问道。

    “谨国公说的什么话,”沈飗顿时就笑了,“如果不重视塞防,不重视骑步作战,那皇上又为何死保着军校不放,还选拔了国公这样干臣去坐镇?”顿了顿,沈飗才加重语气说道,“朝廷如今只是海陆并重而已,圣上既不会纵容陆军,更不会故意偏袒水师。这一点,谨国公尽管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