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安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是师长范哈儿章节目录 > 第三百五十节 当前难关

第三百五十节 当前难关

我是师长范哈儿作者:黄初 2020-01-05 13:41
    一江日趋紧张的局势,让相东条英机愁得成了个真午。

    当东条英机出任日本内阁相时,他动了对英、荷、美三国的太平洋战争。但事实上,日本早已在战争之中。从叨年7月开始,日本即已全面展开其侵华战争,它比希特勒在欧洲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早两年。所以,严格说来。东条并未动战争,而只是把已有的战争加以扩大而已。

    所谓大战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流行的名词,在战前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而已。假使战前的日本也有其大战略,则最简单的描述即为“侵略”两字,其目标即为以中国为主体的亚太地区。

    也许所谓“田中奏折”可以勉强算是日本的长程战略计划,该奏折分三咋,阶段:增先征服满蒙,口再以满蒙为基地来征服中国,3再以中国为基地来征服世界实际上只是东南亚,即所谓大东亚共荣圈。

    从旧引年“九一八”开始,日本就依照此种计划行事,但到哟年,事实却显示若无东南亚的资源,日本不可能征服中国,若不能征服中国。在满蒙的基地也不能长保。但要夺取东南亚则必与美国冲突。简言之,除非能击败美国,否则一切战略构想都将沦为空谈。

    完全如日本人所云”略年对于他们是“危急存亡之秋”:不南进则必须退出中国,若南进则美日必战。近卫相虽力主慎重,但陆海军两部都已在准备战争。旧月名日,当时任陆相的东条接替近卫出组新阁。全部战争计划,到旧月力日即已完成。日本帝国的命运遂完全掌握在军人的手中。好像是一颗定时炸弹,东条不过是引爆的信管而已。

    作为战时领袖,东条若与其他的人物比较,似乎显得颇为逊色。其原因可以归之于个人和制度两方面:条的背景和经验都很浅薄。其对于世界的认知和了解更是有限。希特勒的世界知识也很浅陋,但他对于其假想敌却有相当深入的认知。切日本的制度也极为特殊。东条既不能像希特勒和斯大林那样独裁,又不能像丘吉尔和罗斯福那样依赖民意。日本的陆海军代表两个对立集团,而在军种之内又有派系的存在,所以意见和利益经常生冲突。就理论而言,天皇为最高统帅。但事实上他只是一个偶像。所以,日本战时政府中根本没有一个真正的决策者,换言之,也就是没有统一的大战略。后世经常根据解密的日不大本营资料来研究日本人的战时战略。经常会得出一些非常理想化的结论。但事实仔细想一想,在日军这个有“下克上”传统的部队,文人高层所谓的既定战略,经常是存在于纸面上的玩物而已。后世与其研究那些解密的政府文件和资料,还不如研究一下当时现实的日本社会和人民心理状况。

    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与东条英机之间的关系可以作为例证,由于山本的坚持,珍珠港才被纳入战争计划,而攻击在表面上的成功遂使让本的威望大增,并对东条构成压到优势。东条并不知道山本的捷报是故意夸张。当时所谓的珍珠港大捷乃有名无实,并没有对美国舰队形成致命打击。但山本此后遂有更大的行动自由。几乎完全不受政府的控制。所以。在战后一切有关中途岛之战文献中无人曾经提到东条的姓名。

    旧好年夏季中途岛战败后。日本在太平洋的征服行动即开始退潮。而等到山本五十六在太平洋上阵亡后,东条英机的政治主张,才开始可以得到较大的执行。

    但此时日本需耍面临的局势小已经非常困难。中国战场毫无疑问是泥潭,而太平洋战事,也在初期的顺利后。马上陷入真了失利,所以眼下摆在东条英机面前的唯一选择。就是执行防御作战准备。

    幸好山本五十六那并不存在于历史上的一份遗书,给了东条英机很大的支持,让他可以更加容易执行有些所谓的“弹性”策略。

    东条对于防御计的作为和执行,虽然曾有贡献,但也只能是勉强支持残局,并不能反败为胜。

    诚然,东条本人并非等闲之辈,他在战时也曾表现出其才能,不过由于受到日本特殊制度的限制。遂不可能有杰出的表现。尤其是日本的侵略政策本来就无成功的可能,东条只是一个不幸的牺牲者而已。

    希特勒与东条从未见过面。彼此之间也几乎毫无了解。他们实际上是各自为战,在战略上根本没有任何协过,希特勒曾鼓励日本南进则又为事实,其理由是希望日本能从太平洋方面牵制美国。

    毫无疑问,希特勒最初的确希望避免与美国生冲突,但到咱年口月之后即认为美国终将参战,于是就想设法使美国把眼光转向亚渊。反而言之,日本人的想法也正相似,希望美德开战后会使美国把注意力先放在欧洲方

    是可以减轻日本在太平洋战区所受的压所以,很有讽刺意味,二战中的希特勒和东条真可谓同床异梦。甚至一直幻想着利用对方来给自己当挡箭牌,吸引敌人的火力。

    东条英机确实愁得头都要掉光了,但是盟军这边,不管是范哈儿还是老蒋,也都忙得不得了。在太平洋方面,自始至终。后勤对战略都具有重大影响作用。因为距离是那样遥远,所以后勤支援也就较困难:诚如麦克阿瑟所云:

    “太平洋战争的最大问题就是兵力的运输和维持。胜利的基础即为后勤问题的解决。”

    太平洋是一个太大的战场,而且同时又包括着美国陆军和海军两套不同的独立指挥系统,所以西南太平洋麦克阿瑟屿中太平洋尼米兹两个战区之间始终对于有限的资源持续不断地展开激烈争夺战,因此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也就被迫采取一种分头进攻的弹性战略:尼米兹越过中太平洋向西进攻,麦克阿瑟越过西南太平洋向西北进攻,以菲律宾和中国台湾附近为会师点。至于优先步骤和目标则将根据情况的展而作适当的弹性调整。

    最初是各打各的仗,彼此暂时相安无事,但进入到呐年以后,随着战事的进展顺利,两支兵力的矛头是越来越接近,于是美国陆海两军对于下一个主要目标的问题遂开始生了激烈的争论。

    陆军方面除了害怕在开放的海洋上越过漫长的距离外,同时也认为马里亚纳和帕劳等岛屿实在太小小不足以当作向日本内圈防线动巨型攻击的基地。他们相信必须有较大型的陆上基地始能采取进一步行动。此外。他们在西南太平洋的作战经验也都是只限于较短的水上距离。对于远距离的越洋作战自然视为畏途。

    海军方面的经验和观念则完全不同,自旧钦年以来,在中太平洋战区,越过长距离的水上作战早已成为惯例。尼米兹的问题与麦克阿瑟的完全不同,所以其解答也不一样。麦克阿瑟是以陆地为基地,而尼米兹则带着他的基地一同走。换言之,他的大舰队一方面是作战基地。另一方面又是打击兵力。那是一种四个一体的组织一个浮动基地、一支舰队、一支空军和一支陆战队。

    在中途岛之战以后,此种兵力即已设计和组织完成,在世界海军史上应算是伟大杰作之一。此种战争工具不仅具有强大威力,而且更能自给自足,把所有的补给、维护、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