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第十六节 不祥的先兆
《安禄山新史》作者:黄初 2020-01-07 20:14
第十章第十六节不祥的先兆
十月丁卯,李隆基车驾至东都。
就在这个时候,长安城的科考,也已经在众官员匆忙安排之中,稍嫌粗糙的结束了。
本来很多人还打主意要趁这次恩科,来个金榜提名,特地走了不少考官和大臣的门路。但现在因为大臣们基本上都随李隆基去东都了,考官们也基本上人在长安,心却已经飞到东都了。到是让李白和安禄山担心的不少弊病,全都隐藏在了还没生中。
“诸位同僚,本座奉旨作为今秋恩科的主考,虽然因为京城大震,时间上拖了一点,但邀天之幸,恩科终于顺利结束,今日就开始阅卷选士。希望大家能够公正阅卷,真正为国选材,不要辜负了陛下和朝廷的期望。待到结果出来,本座会为诸位向朝廷请功!”李白站在主考位置前,朝下面的官员抱抱拳。
“是!”
“一定!一定!”
“全凭侍郎吩咐!”下面的中级官吏们纷纷回礼。
“好!”李白点了点头,回头朝坐在身边的一个老年官员请示了一眼。见到对方点头,就立刻正式下令:
“下面开始阅卷!”
大唐王朝的阅卷,和现代的严谨程度比起来,当然是差的远了,就是和后来宋明各朝的评卷,也没法真正相比。
有的考官静静翻阅卷子;有地则细声的将诗文内容读了出来;不少官员甚至非常干脆的将几份答卷放在一块儿,几个人合在一起。对着卷子指指点点,大家一块儿评论。这样的气氛,自然不要说严谨了,甚至都有点玩笑的气氛。
不过这些参加阅卷的人,大都是科举出身,或者是非常有名望的才学之士,在没有严格规定地年代。采用这样的阅卷方式,也怪不得他们。
此时参加科举地人。数量远没有后世那么多。每一份考卷,主考都可以看一遍,很快,下面已经有一个考官,将初评好的卷子,递给李白进行复评。
“太白老弟,第一份卷子如何?”旁边的那个官员温声问道。
“呵呵!杨礼部。这只是一份次等考卷,不过我看,应该是属于下等才是!”李白笑着摇摇头,把卷子搁了下来。
这种形式的判卷,特别差的试卷,最容易评定。
“哦?”高官长长的疑问了一声。
目光看向李白手中的卷子,意欲让李白给他也看看卷子。李白却是像没看到一样,直接把目光投向已经递上来地第二份卷子。
他称呼旁边的这个高官为杨礼部。对方的身份自然就是礼部尚书。本来这样的考试,可能会有御史或者哪个侍郎监督,很少有礼部尚书亲自来察看。但今天李白旁边这个杨老尚书,却是借口在家照顾长寿老爹,得到了监督恩科的重任。
而且这位监督,明显有点过于关心。从提前一天请李白吃饭。到随后积极的关照各个阅卷考官,感觉十分热心。
李白漠视的表情,让杨慎馀面上有点尴尬。不过他年纪六七十,为人圆滑,对于这样的场面,当然不会太转不过来。不在意地淡淡一笑,站起来走向在阅卷的众考官。
你不让我看,别人还会不让我看吗。
看到他这样的表现,李白却是眉头一皱。
自己是不怕对方的攻势,但底下那些考官们就难说了。而且他是监督。这样和考官们说话。也在职权范围之中,自己并不好说什么。
“岂有此理!这卷何人所评。如此劣文,竟然还评定为优等?”李白突然大呼起来。
“怎么了?李侍郎。”站在一名考官边的杨慎馀神色一紧。
“哼!今科试题是《拟孔融荐弥衡表》和《明堂火珠诗》,这篇卷子的诗文中,竟然写成明珠火堂!如此劣作,怎可评定入优等?”李白重重地将卷子扔到案上。
“呃!这个,这篇诗文写的还算不错,仅仅是调换了两个名词而已,可能是他不小心看错了!”杨慎馀旁边的考官面上尴尬,微微侧头看了旁边的杨慎馀一眼。
他是考功员外郎孙逖,刚才正是他将卷子送上去的。
“堂堂恩科大比,竟然还能将考题看错,将来国家大事,定然也会看错,这样的人,不取也罢!”写这篇文章之人的水平确实不怎么样,李白很自然的将列到了次等。
考题讲究来自典故或者现实取材,前面的孔融荐弥衡那件事情就不必说了,这个明堂火珠,也不是随便的什么物品。明堂是武则天建造,色彩十分鲜丽,大唐地一大著名建筑。明堂“高二百九十一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层:下层法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次十二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施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失火后重建,“上施金涂铁凤,高二丈,后为大风所损,更为铜火珠,群龙捧之。”武则天建造地这个明堂,群龙人立,不是捧着金凤凰,就是捧着铜火珠,全是一片金光灿灿。明堂和火珠,都是实物,除非完全是瞎写,要不然基本不存在写错的可能性。
“哎……”杨慎馀本来还想说什么,但看到李白已经将卷子圈定,也就是只得狠狠地转过头去,不再说话。
下面的阅卷比较顺利,看到李白态度这么严格,底下众考官基本不敢再随便敷衍包庇,基本按照真正的尺度来判断。
“好!好!好诗!确实是优等佳作呀!”过了不久。李白又对着一张卷子赞叹起来。“正位开重屋,中天出火珠。夜来双目满,曙后一星孤。天净光难灭,云生**无。还将圣明代,国宝在京都。好诗!”
“夜来双目满,曙后一星孤。诗是好诗,只是暗含不祥曲调。恐怕陛下不会取此人为状元呢!”杨慎馀见到李白对这个诗篇表示赞赏,立刻故意挑刺。
“呵呵!取谁为状元。全由陛下圣裁!”李白微笑着朝东抱了抱拳。
这篇诗作可不是杜甫做地,由于没有底下人故意阻拦,自己早就已经找到杜甫的卷子。之所以会对这篇诗文这么赞叹,是因为这诗,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十月丁卯,李隆基车驾至东都。
就在这个时候,长安城的科考,也已经在众官员匆忙安排之中,稍嫌粗糙的结束了。
本来很多人还打主意要趁这次恩科,来个金榜提名,特地走了不少考官和大臣的门路。但现在因为大臣们基本上都随李隆基去东都了,考官们也基本上人在长安,心却已经飞到东都了。到是让李白和安禄山担心的不少弊病,全都隐藏在了还没生中。
“诸位同僚,本座奉旨作为今秋恩科的主考,虽然因为京城大震,时间上拖了一点,但邀天之幸,恩科终于顺利结束,今日就开始阅卷选士。希望大家能够公正阅卷,真正为国选材,不要辜负了陛下和朝廷的期望。待到结果出来,本座会为诸位向朝廷请功!”李白站在主考位置前,朝下面的官员抱抱拳。
“是!”
“一定!一定!”
“全凭侍郎吩咐!”下面的中级官吏们纷纷回礼。
“好!”李白点了点头,回头朝坐在身边的一个老年官员请示了一眼。见到对方点头,就立刻正式下令:
“下面开始阅卷!”
大唐王朝的阅卷,和现代的严谨程度比起来,当然是差的远了,就是和后来宋明各朝的评卷,也没法真正相比。
有的考官静静翻阅卷子;有地则细声的将诗文内容读了出来;不少官员甚至非常干脆的将几份答卷放在一块儿,几个人合在一起。对着卷子指指点点,大家一块儿评论。这样的气氛,自然不要说严谨了,甚至都有点玩笑的气氛。
不过这些参加阅卷的人,大都是科举出身,或者是非常有名望的才学之士,在没有严格规定地年代。采用这样的阅卷方式,也怪不得他们。
此时参加科举地人。数量远没有后世那么多。每一份考卷,主考都可以看一遍,很快,下面已经有一个考官,将初评好的卷子,递给李白进行复评。
“太白老弟,第一份卷子如何?”旁边的那个官员温声问道。
“呵呵!杨礼部。这只是一份次等考卷,不过我看,应该是属于下等才是!”李白笑着摇摇头,把卷子搁了下来。
这种形式的判卷,特别差的试卷,最容易评定。
“哦?”高官长长的疑问了一声。
目光看向李白手中的卷子,意欲让李白给他也看看卷子。李白却是像没看到一样,直接把目光投向已经递上来地第二份卷子。
他称呼旁边的这个高官为杨礼部。对方的身份自然就是礼部尚书。本来这样的考试,可能会有御史或者哪个侍郎监督,很少有礼部尚书亲自来察看。但今天李白旁边这个杨老尚书,却是借口在家照顾长寿老爹,得到了监督恩科的重任。
而且这位监督,明显有点过于关心。从提前一天请李白吃饭。到随后积极的关照各个阅卷考官,感觉十分热心。
李白漠视的表情,让杨慎馀面上有点尴尬。不过他年纪六七十,为人圆滑,对于这样的场面,当然不会太转不过来。不在意地淡淡一笑,站起来走向在阅卷的众考官。
你不让我看,别人还会不让我看吗。
看到他这样的表现,李白却是眉头一皱。
自己是不怕对方的攻势,但底下那些考官们就难说了。而且他是监督。这样和考官们说话。也在职权范围之中,自己并不好说什么。
“岂有此理!这卷何人所评。如此劣文,竟然还评定为优等?”李白突然大呼起来。
“怎么了?李侍郎。”站在一名考官边的杨慎馀神色一紧。
“哼!今科试题是《拟孔融荐弥衡表》和《明堂火珠诗》,这篇卷子的诗文中,竟然写成明珠火堂!如此劣作,怎可评定入优等?”李白重重地将卷子扔到案上。
“呃!这个,这篇诗文写的还算不错,仅仅是调换了两个名词而已,可能是他不小心看错了!”杨慎馀旁边的考官面上尴尬,微微侧头看了旁边的杨慎馀一眼。
他是考功员外郎孙逖,刚才正是他将卷子送上去的。
“堂堂恩科大比,竟然还能将考题看错,将来国家大事,定然也会看错,这样的人,不取也罢!”写这篇文章之人的水平确实不怎么样,李白很自然的将列到了次等。
考题讲究来自典故或者现实取材,前面的孔融荐弥衡那件事情就不必说了,这个明堂火珠,也不是随便的什么物品。明堂是武则天建造,色彩十分鲜丽,大唐地一大著名建筑。明堂“高二百九十一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层:下层法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次十二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施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失火后重建,“上施金涂铁凤,高二丈,后为大风所损,更为铜火珠,群龙捧之。”武则天建造地这个明堂,群龙人立,不是捧着金凤凰,就是捧着铜火珠,全是一片金光灿灿。明堂和火珠,都是实物,除非完全是瞎写,要不然基本不存在写错的可能性。
“哎……”杨慎馀本来还想说什么,但看到李白已经将卷子圈定,也就是只得狠狠地转过头去,不再说话。
下面的阅卷比较顺利,看到李白态度这么严格,底下众考官基本不敢再随便敷衍包庇,基本按照真正的尺度来判断。
“好!好!好诗!确实是优等佳作呀!”过了不久。李白又对着一张卷子赞叹起来。“正位开重屋,中天出火珠。夜来双目满,曙后一星孤。天净光难灭,云生**无。还将圣明代,国宝在京都。好诗!”
“夜来双目满,曙后一星孤。诗是好诗,只是暗含不祥曲调。恐怕陛下不会取此人为状元呢!”杨慎馀见到李白对这个诗篇表示赞赏,立刻故意挑刺。
“呵呵!取谁为状元。全由陛下圣裁!”李白微笑着朝东抱了抱拳。
这篇诗作可不是杜甫做地,由于没有底下人故意阻拦,自己早就已经找到杜甫的卷子。之所以会对这篇诗文这么赞叹,是因为这诗,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