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二章 都棱镇(三)
《篡唐》作者:庚新 2020-01-08 01:56
曰比起当年在荣阳时的步履维艰,此次岭南!行。尤其个曰一六
在荣阳,李言庆至少还有那么一些根基。可是在岭南,却等同于是白手起家。
岭南冯家,不足为凭。
哪怕是有言虎出面,冯盎也不可能为了友情,就轻易的点头归附。
毕竟,身为冯氏族长,冯盎所需要考虑的事情有很多。即便他有心归附李唐。也必须要争得族中的同意才能够点头。李言庆等不得那么久,他需要尽快在邑州打开局面。站稳脚跟。换句话说,冯盎能保
沈光不明白李言庆为什么会这么着急在岭南打开局面。
在他看来,李渊给李言庆的任务只是稳定住岭南的局势,尽量使冯氏保灭。以保持岭南的稳定。
也就是说,李渊并没有给出任何时间上的限制”
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任由李言庆决断。毕竟,李渊虽然希望岭南平静,但是对岭南的关注并不太高。沈光甚至不无恶意的猜测:李渊只是想把李言庆从长安调出一段时间,而后设法平衡长安的局势。哪怕李言庆无所作为,李渊也不会在意。
事实上,沈光的这种猜想。基本上正确!
“公子,朝廷并没有给出任何时限。您又何必急于行动呢?”
回到住处以后,沈光忍不住偷偷询问。
如果是旁人说出这样的话来,李言庆说不得会给他一鞭子。但沈光不同于常人,是他的心腹,更是从大业年间追随他,十余年任劳任怨。出生入死的老伙计。
对沈光,言庆始终怀有几分愧疚。
他追随自己时间最长,可是论功名,却最差,
徐世绩杜如晦就不用说了。许多比沈光归附晚的人,比如姚懿,比如罗士信、王伏宝,如今都算得上是戌守一方的大将。即便是归顺最晚的辛文礼,也做到了幽州总管的个置。相反,如雄阔海、沈光这一批最早依附他的功勋元老,至今仍是以王府家臣的身份集现。
李言庆犹豫了一下,回答道:“老沈。你知道秦王的平梁十策吗?”
沈光一怔,摇摇头道:“听说过,但具体内容却不清楚。”
“我知道!”
李言庆换了个舒服的姿势,闲散坐在榻上,“不过我还知道,那绝非出自秦王之手。”
“哦?”
沈光不禁来了兴趣,在一旁坐下。
没有外人的时候。李言庆对沈光、雄阔海这样的老兄弟,从不做太多的约束。
而雄阔海也好,沈光也罢,似也清楚这一点。
外人在时,他们会表现出严格的上下等阶;不过在没有人的时候,他们会比较随便。
这,也是李言庆给予他们的特权。
人常道高处不胜寒。地位越高,就会越显得孤独。
李言庆不希望到了那一天的时候,自己变成孤家寡人。但徐世绩也好,杜如晦也罢,哪怕是长孙无忌,都在刻意的改变他们的态度。书读的越多,考虑的就越复比较下,沈光和雄阔海显得简单许多。李言庆也愿意对他们亲切一点。
李言庆说:“你觉得李靖和李端,哪个更出色?”
“我没有接触过李靖,所以不好做出评价。不过公子对李靖那般赞赏,想来不会太差;李先生嘛”倒是个饱读诗书的人。只是行为做事,略带着几分暮气。
凡事四平八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如果让我评价此二人的话,我可能会选择李靖吧。”
李言庆笑了,连连点头。
“李靖大才,非常人可比,李端先生守成有余而进取不足,当然比不得李靖。”
“可是,这与平梁十策有什么关系?”
李言庆伸了个懒腰,轻声道:“当然有关“呵呵,我可以和你打赌。如果让李靖和李端较量,必然是李端占居上风。平梁十策出自李靖之手,李端先生一眼就看出了其中李靖的痕迹。在往襄州的路上,李先生曾对我说过:平梁十策应是李靖在离开长安之前,献于秦王。其目的就是为了给秦王赚取足够的功勋。
不过李先生说:秦王说出的平梁十策,绝非李靖所贡献出来的全部珊”
沈光顿时愕然,有些迷茫的看着李言庆。
李言庆喝了一口水,闭上了眼睛。
脑海中,浮现出离开襄州之耸,李端与他的一段对话。
“王爷以为,李唐善战者有几人?”
李端道:“人言李唐善战者,必推王爷。
其实,秦王亦为善战之人,却因种种,被王爷压住了风头。如今。朝堂上太子已站稳脚跟,秦王欲效前朝旧事”必取兵权。然则。秦王欲取兵权,资历尚显不足。虽说朝廷定鼎关中时,秦王曾立下汗马功劳,但除了与刘武周之战外,其余几战乏善可陈。
浅水原,先败后胜,终究有败笔藏于其中。
所谓攻取兰州的功劳,实际上也是一个运气。错非薛举病故,焉有秦王之胜?”
这言下之意就是说,李世民不是薛举的对手。
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倒不如说是他的运气好,如果薛举不死,这胜负尚未可知。对此,李言庆不置可否。
“其二。秦王虽攻取洛阳,然则功当归王爷。
加之王世外强中干,并未几王获胜,然则却未使天下人真正的信服一一“※
这也是秦王一直落于下风的主要原因。
秦王欲争锋,必壮其功勋。其战功不显,则声名难立。声名不立。则无望夺嫡。药师为秦王谋。必先为其谋取功勋。不过这绝非药师计策全部,以臣之见,药师真正的妙笔。是在其第十一策。而这一策。想必王爷也看出来了一些端倪。”
李言庆沉吟片刻,轻声道:“是把我赶出长安吗?”
李端连连点头,“长安之困局,在太子与秦王;而太子与秦王之争。则在于王爷。
陛下锤意太子,却又不免忌惮太子权柄过盛。
难道他不知道秦王之心吗?呵呵,之所以容忍秦王,就是希望以秦王。牵制太子。
陛下谋略过人,深知帝王之术。太子知道,秦王知道,包括药师也是心知肚明。王爷在长安,则秦王必受压制;秦王受压制,又何来这平衡之说?况乎王爷战功显赫,声名过人。陛下也需要寻找机会,将王爷调离长安,以达成其平衡之道。
所以,药师这第十一策二就是制造机会。令陛下可以名正言顺,将您调离长安。”
李言庆恍然大悟!
“如此说来,平梁十策所为者。就是这第十一策?”
李端笑道:“王爷您想。把您调离长安容易,可调去何处方可?
中原,可说是您一下来的根基;哦蜀,实家与您关系密切;哪怕是把您调去北疆,也无法消除您在长安的影响力。同样,若真将您调去北疆,只怕会令天下士子心怀不满”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合适的地方,一个让天下人无话可说的借口!这就是药师的第十一策。岭南和中原远隔千山万水,只需三五年,足以令王爷声名渐渐隐去。到那时候,哪怕王爷再回长安,也无改这大局”
李言庆不禁连连点头,露出沉思之状。
李端说:“不过王爷也不用太过于担心。
以臣对药师的了解,药师设下此句,又何尝不是对王爷您的一个考验呢?”
“你是说,”
“药师这个人,不好权谋。却不是不知权谋。
他的眼光很毒辣,远非臣可以相比。以臣对他的了解,他这个人也颇明平衡之术。”
有些时候,有些话,是不能说的太过于明白。
李端清楚这一点,李言庆同样明白。
明白平衡之术?
说穿了,就是说李靖不是那种喜欢把事情做的太绝的人。
或许他用兵凶狠,但却不代表着李靖的处世之道也是如此。仔细想来,李世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靖并不是非常出彩。甚至保持沉默。相反,当时真正起关键作用的人,是房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荣阳,李言庆至少还有那么一些根基。可是在岭南,却等同于是白手起家。
岭南冯家,不足为凭。
哪怕是有言虎出面,冯盎也不可能为了友情,就轻易的点头归附。
毕竟,身为冯氏族长,冯盎所需要考虑的事情有很多。即便他有心归附李唐。也必须要争得族中的同意才能够点头。李言庆等不得那么久,他需要尽快在邑州打开局面。站稳脚跟。换句话说,冯盎能保
沈光不明白李言庆为什么会这么着急在岭南打开局面。
在他看来,李渊给李言庆的任务只是稳定住岭南的局势,尽量使冯氏保灭。以保持岭南的稳定。
也就是说,李渊并没有给出任何时间上的限制”
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任由李言庆决断。毕竟,李渊虽然希望岭南平静,但是对岭南的关注并不太高。沈光甚至不无恶意的猜测:李渊只是想把李言庆从长安调出一段时间,而后设法平衡长安的局势。哪怕李言庆无所作为,李渊也不会在意。
事实上,沈光的这种猜想。基本上正确!
“公子,朝廷并没有给出任何时限。您又何必急于行动呢?”
回到住处以后,沈光忍不住偷偷询问。
如果是旁人说出这样的话来,李言庆说不得会给他一鞭子。但沈光不同于常人,是他的心腹,更是从大业年间追随他,十余年任劳任怨。出生入死的老伙计。
对沈光,言庆始终怀有几分愧疚。
他追随自己时间最长,可是论功名,却最差,
徐世绩杜如晦就不用说了。许多比沈光归附晚的人,比如姚懿,比如罗士信、王伏宝,如今都算得上是戌守一方的大将。即便是归顺最晚的辛文礼,也做到了幽州总管的个置。相反,如雄阔海、沈光这一批最早依附他的功勋元老,至今仍是以王府家臣的身份集现。
李言庆犹豫了一下,回答道:“老沈。你知道秦王的平梁十策吗?”
沈光一怔,摇摇头道:“听说过,但具体内容却不清楚。”
“我知道!”
李言庆换了个舒服的姿势,闲散坐在榻上,“不过我还知道,那绝非出自秦王之手。”
“哦?”
沈光不禁来了兴趣,在一旁坐下。
没有外人的时候。李言庆对沈光、雄阔海这样的老兄弟,从不做太多的约束。
而雄阔海也好,沈光也罢,似也清楚这一点。
外人在时,他们会表现出严格的上下等阶;不过在没有人的时候,他们会比较随便。
这,也是李言庆给予他们的特权。
人常道高处不胜寒。地位越高,就会越显得孤独。
李言庆不希望到了那一天的时候,自己变成孤家寡人。但徐世绩也好,杜如晦也罢,哪怕是长孙无忌,都在刻意的改变他们的态度。书读的越多,考虑的就越复比较下,沈光和雄阔海显得简单许多。李言庆也愿意对他们亲切一点。
李言庆说:“你觉得李靖和李端,哪个更出色?”
“我没有接触过李靖,所以不好做出评价。不过公子对李靖那般赞赏,想来不会太差;李先生嘛”倒是个饱读诗书的人。只是行为做事,略带着几分暮气。
凡事四平八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如果让我评价此二人的话,我可能会选择李靖吧。”
李言庆笑了,连连点头。
“李靖大才,非常人可比,李端先生守成有余而进取不足,当然比不得李靖。”
“可是,这与平梁十策有什么关系?”
李言庆伸了个懒腰,轻声道:“当然有关“呵呵,我可以和你打赌。如果让李靖和李端较量,必然是李端占居上风。平梁十策出自李靖之手,李端先生一眼就看出了其中李靖的痕迹。在往襄州的路上,李先生曾对我说过:平梁十策应是李靖在离开长安之前,献于秦王。其目的就是为了给秦王赚取足够的功勋。
不过李先生说:秦王说出的平梁十策,绝非李靖所贡献出来的全部珊”
沈光顿时愕然,有些迷茫的看着李言庆。
李言庆喝了一口水,闭上了眼睛。
脑海中,浮现出离开襄州之耸,李端与他的一段对话。
“王爷以为,李唐善战者有几人?”
李端道:“人言李唐善战者,必推王爷。
其实,秦王亦为善战之人,却因种种,被王爷压住了风头。如今。朝堂上太子已站稳脚跟,秦王欲效前朝旧事”必取兵权。然则。秦王欲取兵权,资历尚显不足。虽说朝廷定鼎关中时,秦王曾立下汗马功劳,但除了与刘武周之战外,其余几战乏善可陈。
浅水原,先败后胜,终究有败笔藏于其中。
所谓攻取兰州的功劳,实际上也是一个运气。错非薛举病故,焉有秦王之胜?”
这言下之意就是说,李世民不是薛举的对手。
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倒不如说是他的运气好,如果薛举不死,这胜负尚未可知。对此,李言庆不置可否。
“其二。秦王虽攻取洛阳,然则功当归王爷。
加之王世外强中干,并未几王获胜,然则却未使天下人真正的信服一一“※
这也是秦王一直落于下风的主要原因。
秦王欲争锋,必壮其功勋。其战功不显,则声名难立。声名不立。则无望夺嫡。药师为秦王谋。必先为其谋取功勋。不过这绝非药师计策全部,以臣之见,药师真正的妙笔。是在其第十一策。而这一策。想必王爷也看出来了一些端倪。”
李言庆沉吟片刻,轻声道:“是把我赶出长安吗?”
李端连连点头,“长安之困局,在太子与秦王;而太子与秦王之争。则在于王爷。
陛下锤意太子,却又不免忌惮太子权柄过盛。
难道他不知道秦王之心吗?呵呵,之所以容忍秦王,就是希望以秦王。牵制太子。
陛下谋略过人,深知帝王之术。太子知道,秦王知道,包括药师也是心知肚明。王爷在长安,则秦王必受压制;秦王受压制,又何来这平衡之说?况乎王爷战功显赫,声名过人。陛下也需要寻找机会,将王爷调离长安,以达成其平衡之道。
所以,药师这第十一策二就是制造机会。令陛下可以名正言顺,将您调离长安。”
李言庆恍然大悟!
“如此说来,平梁十策所为者。就是这第十一策?”
李端笑道:“王爷您想。把您调离长安容易,可调去何处方可?
中原,可说是您一下来的根基;哦蜀,实家与您关系密切;哪怕是把您调去北疆,也无法消除您在长安的影响力。同样,若真将您调去北疆,只怕会令天下士子心怀不满”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合适的地方,一个让天下人无话可说的借口!这就是药师的第十一策。岭南和中原远隔千山万水,只需三五年,足以令王爷声名渐渐隐去。到那时候,哪怕王爷再回长安,也无改这大局”
李言庆不禁连连点头,露出沉思之状。
李端说:“不过王爷也不用太过于担心。
以臣对药师的了解,药师设下此句,又何尝不是对王爷您的一个考验呢?”
“你是说,”
“药师这个人,不好权谋。却不是不知权谋。
他的眼光很毒辣,远非臣可以相比。以臣对他的了解,他这个人也颇明平衡之术。”
有些时候,有些话,是不能说的太过于明白。
李端清楚这一点,李言庆同样明白。
明白平衡之术?
说穿了,就是说李靖不是那种喜欢把事情做的太绝的人。
或许他用兵凶狠,但却不代表着李靖的处世之道也是如此。仔细想来,李世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靖并不是非常出彩。甚至保持沉默。相反,当时真正起关键作用的人,是房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