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安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蚁贼章节目录 > 12 封帖木自陷其套,大和尚妙讲圣贤

12 封帖木自陷其套,大和尚妙讲圣贤(2/2)

蚁贼作者:赵子曰 2020-01-08 05:33
,问道:你怎么了?,没见着李平章么?

    非也。

    李平章不肯接受你的献策?

    非也。

    接受了你的献策,不肯给你功劳?

    非也。

    这么说,你见着了李平章,李平章也接受了你的献策,并且答应给你功劳?

    是的。

    那你还有什么不满?吊个脸做甚么?

    大和尚有所不知。

    当下,封帖木将与李察罕见面的经过原封不动地讲出。景慧沉默了片刻,说道:原来你是为去益都而犯愁。

    正是,正是。知我者,大和尚也!

    封帖木与景慧是多年的好友,不比李察罕,两个人说话,放松得很,言谈举止就好像换了个人似的。实际上,封帖木此人也是有些才学、比较有趣的,要不然,他也不可能与陆聚、梁士荫这样的名士相熟,更不可能与景慧大和尚这样的名师高徒为友。

    此易事耳!何愁之有?

    大和尚此话何意?

    叫你去,你就去呗。一个益都,又不是龙潭虎穴,何惧之有?

    大和尚说得轻松!去的又不是你。想那邓贼,凡所过处,烧杀掳掠,高丽、辽东、山东,有多少的士绅名家都因为他而家破人亡,残暴程度令人指,所犯之罪,罄竹难书!我为何舍弃家产、逃出徐州?还不就是为了保住一条小命?今番去给平章献策,原为求得一点功名,也不枉了俺活在乱世一场。殊不料,却竟得了这样一个任务,真是机关算计反误己!,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早知道,俺就不去军营了!

    老封呀老封,你什么都好,就是胆子忒小!

    吾本书生,又非勇夫。子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你是儒生,引经据典,和尚不能与你相比。但是,和尚问你,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与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否一样?

    当然一样。

    那么,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下边一句是什么?

    这,。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是孔子说的。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是孟子说的,下边一句是: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和尚再问你,何为正命?

    这,。

    子曰: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不但孟子,即使孔子,也只是教尔儒生知而慎行,却没有教你们贪生怕死!老封,你自诩圣人门生,岂会不知夫子大勇?

    夫子大勇,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bu11;公孙丑》: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和尚是干什么的?打机锋出身,专门搞辩论的。几句话连珠炮似的说下来,封帖木哑口无言。

    不过,却有个问题,景慧乃佛家子,为何对儒家经典如此熟悉?

    说穿了,不奇怪。

    有元一代,盛行三教合一。哪三教?儒、释、道。比如元初盛极一时的全真教,其创教祖师王重阳就是这个说法的积极倡导者。他写过一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说的: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故此,和尚、道士熟知儒家经典,或者儒生熟知佛、道经典也不足为奇。

    过了好一会儿,封帖木勉强说道:大和尚说的虽然都很对,但道理终归只是道理。如果人人都能行之,不是人人皆为圣人了么?

    景慧一笑,轻描淡写地说道:圣人亦为人也!为何不能人人皆为圣人?我佛心在处,我就是佛。你只要肯去做,自然也能做成圣人!

    后来有位五百年一出的贤哲,在十二岁那一年,向塾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何为第一等事?塾师回答道:惟读书登第耳。当时这位还仅仅只是一个孩童的贤哲直言不讳地反驳说道: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通过读书、通过学习来做圣贤,这才是读书人的第一等事。这一位贤哲便是果然成为一代圣人的王阳明。

    只是王阳明的心学在这时还没有出现,虽然孔子曾经说过:有教无类;尽管孟子也曾经说过:人人皆可为尧舜;并且朱子理学也在教人学做圣人,但就大部分儒生来说,毕竟还没有一个人把圣人的神秘面纱揭掉,明确地提出过: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骤闻此言,封帖木大吃一惊,说道:圣、圣人岂能如此轻易而为之?

    景慧放下佛经,敲了一下木鱼,说道:咄!痴儿还不醒悟!

    请大和尚指点迷津。

    封帖木等了半晌,不见景慧说话,心下纳罕,又接着请求道:请大和尚开言明示。

    嘘,且听风声。

    两人盘腿蒲团之上,对面而坐,大眼瞪小眼。夜色深深,远近沉静。四野不闻人声,唯清风摇动竹林,沙沙作响。又拂入室内,吹动灯苗,摇曳生姿。过了好大一会儿,景慧慢悠悠开口说道:你懂了么?

    佛家讲究: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奈何,封帖木悟性不足,瞪大了眼,便如身陷在云山雾罩里,一丝不解其意,挣红了脸,讷讷说道:风、风,。

    是风在动,还是竹叶在动?

    是风动,还是叶动?这个佛家典故,封帖木是知道的。《六祖坛经》里记载:讲经会上,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他回答道:不是风动,不是叶动。仁者心动。

    咄!你是真知心动,还是假知心动?如真知心动,心不动、沉静如水,则佛成佛,儒成圣,道成道。只是鹦鹉虽能学舌,却不能知道人言。人云亦云,看起来回答不错,但是却也不能说你已经领悟。

    大和尚佛理玄妙,在下心服口服,十分佩服。

    封帖木嘴说佩服,眉头仍旧忧色重重。

    景慧晓得他的心事,轻轻放下木槌,如拈花般微微一笑,说道:你不必烦忧了!此去益都,和尚陪着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