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安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破虏讨逆战三国章节目录 > 第一百七十四章 甲出櫜兮兵燹野(二)

第一百七十四章 甲出櫜兮兵燹野(二)(2/2)

破虏讨逆战三国作者:小心点 2020-01-08 07:29
我与幼安不喜偏居一隅一地,吴阔。山水秀丽。乌程固然临山傍湖但耳观处也不仁让周山

    王易笑道:“安心的住处总归是要有的。不过我已经知道了幼安先生和根矩先生的志趣,这样吧。我让郑禹为两位先生制造精良的马车,这样先生们就可以乘车游览四方了”。

    “可是一路走来,越往南面。越是森林繁盛,越是道路泥泞不畅啊。”管宁有些失望,他或许没想到吴会之地如此原始,许多地方竟是缈无人烟。

    王易敛容道:“幼安先生此言一出,直叫愧煞我等!不过还请幼安先生拭目以待,不出三年,自吴郡到会稽,各县间均有极宽阔的大路相通!除此之外,人工挖掘水渠也将交织成网,两位先生还可秉桨泛样,于水路往返各地

    管宁微笑道:“我与根矩并非刻薄之人,正见子云一片赤忱,故舍弃故里,避中原战祸至此。子云还是为吴会百姓着想,为社稷大事计。破贼虏,讨悖逆吧!”

    王易感动于管、邸二人通达情理,但他心里又忖道:“从管宁的言谈上看,他似乎对我夺取会稽郡倒还是极力赞成的那时他已经通过自己的斥骑获知吕岱和李严的三千吴军在会稽郡的战况,并将战况公诸众将。

    前番分派出去征讨会稽郡的吕岱五人向来颇受管议,如今仅凭三千劲率就几乎夺得会稽郡,众将俱是大受震动。一时间在王易的麾下,对这五员校尉的称赞之声日复一日,而人人向往建功立业之心更甚。王易顺水推舟,未曾食言,几乎将驻留在吴县的文武心脊全部带出一

    除潘璋因触犯刑律被施以杖刑而养伤在家以外。

    潘璋在街头参加殴斗,斗伤八人,其中三人断手废腿,沦为残疾之人,伤者的家属在王易表态要依法严办,吴县县尉许贡左右奔走,号称要为受害人讨回公道之下,也确实按照法定程序,对潘樟提起了诉讪。只是王易曾在牢城中的那一番诚恳言辞最终还是通过他的名声影响了这些家属,使得他们没有在府衙门前满地打滚、蛮横耍赖,所以潘樟最终所得的刑罚也不重。

    临行之前,吴县百姓对许贡已然抱有很大的尊敬和期望,王易看到自此之后,许贡常常趋行,但面上却总挂着得意的微笑,便知许贡其人乃是热衷名利兼又心浮气躁之徒,涵养功夫不佳。因此王易除了专门指派了四个小队的预备军专门监视许贡的起居外,只让潘璋的挚友董袭留在吴县,让董袭暂时担任郡都尉的职责,并着手再募集为数两千的新军。

    吴郡全郡不过十五六万户,八十多万人口,即使保持两万人左右的军队,在王易看来,这样一来形成的军民比例也是相当高的,比例一高,毫无疑问会增加老百姓的负担。但是王易现在正在大张旗鼓地搞移民,发展各项新产业的同时又在带动基础产业,即农业的发展,毫无疑问,以促进商品流通为己需的商业也在蓬勃发展,在金钱的催动下,这样的军民比例或许会产生化学作用。当然,王易让董袭继续进行募集新军的工作,除了计划中有所设定外,与钳制许贡的势力,分化舆情的注意力也有很大关联。

    如今亲自率领军率前来征讨,王易也是想尽快讨平这些疥辑之疾。生过瘾疹的人都知道,这种东西虽然无碍大局,但发作起来却疼痛难耐。

    王易的重中之重,自然是在开封与郑泰共同屯军的事宜。毕竟按照历史的推演,目下西北战事纷纷平靖,宫中府中平静一如湖水,但那平如银镜的湖面底下,实则卷着汹汹的暗流。刘宏纵情声色。**坤宫,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太监们和士大夫们眼见着明日辉暗,不思尽快在天潢帝裔里寻出接班人,却先是暗中争斗了起来。而这之后,酷虐无端的董卓即将入京,届时天下真将陷入一片动乱之中。

    王易不是没有思虑过,以他现在掌控东南的大势来看,就这样四平八稳地走下去,董卓一乱就四方征讨,跨州连郡,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但他回忆起当时在汝南所遇的那班名士,回忆起那个前附后庸的袁绍,回忆起那个。至今还隐没在深处的曹孟德,他就不敢这样贸然为之。

    就真的这样贸然为之了,假使成功,那也只是一场历史上十分正常的王朝更迭罢了。他真刀实枪,破虏讨逆打下的江山,只是旗帜上改写了名字而已。可是所有的封建王朝都需要要庞大的贵胄家庭支撑,王易孑然一人,无法建立一个凭借法律良好运行的君主制度,只能建立一个大权尽归于己的**体系。自古以来,少有人能成功的。

    王易要带来一股新的理念,否则,他与那些在历史隧道里灿然一亮的豪杰们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最可怕的言语不是晋骂放诞的管言,而是诛心之论。王易谙熟此道,故也对郡西乌程县所谓“黄巾残孽、太平道众纠集冒反”极为重视。

    杀死于吉,并不能根除这里的歪风邪气。王易的脑海中猛然跳出这句话的时候,蓦地有些释然。

    这是一个连鸿儒郑玄也要通过迷信的纬书来解经的时代。

    郑玄尚且如此,何况苍头黔首?迷信的风气,已经萦绕在社会的四角。

    转头一瞥,王易发现管宁和邸原正在远眺美暴,他心中一动,笑答道:

    “两位先生这次是要继续随军前征,还是先在乌程落下脚?”

    邸原豁然笑答:“乌程景色颇美,在此必然是要筑造一间精舍的,只是这次子云平讨吴、会稽、丹杨三郡的乱贼,乃是数十年难遇的大事,我和幼安怎能错过这样的大事!”

    王易一诺后又舰颜笑道:“我突发奇想,偶生一事,但却觉难以启齿于两位先生。”

    管宁和邸原对觑一眼,他二人暗道这大战将临,王易却露出羞惭的面貌,其所欲求者必是大事。

    管、邸二人随王易南下来吴小也是作了长远的打算的:王易虽没长着一幅隆准阔面的帝王相,但气质勃发却罕乎于世,而且他在青州伪充海客,左右突驰,已经显示出了他异乎常人的志趣。他日风云际变,王易说不定能采实椒芳,造成一片伟业。他管宁和邸原摇摆不定的乃是王易目前孤身一人,身边虽然甘愿誓死相随的壮士极多,但所亲眷者,也不过严氏姐妹而已。封建国家的草创者,必然是子孙孽李然的。管、邸知道这是王易一个很大的一个弱点,但好在王易年轻,而且严氏姐妹仪态端庄,心灵聪慧且颇识礼数,可为后室之主。他二人只待王易与严氏姐妹行合卷之礼,并产下一子,便径投王易门下,称愿为王易之子之师,以此正式投入王易麾下。既然王易还未生子,甚至连合秀大礼也未曾实行过,那么管宁和邸原就算计着先在风光秀丽的扬州闲云野鹤玩上一阵再说。

    邸原呵呵笑道:“子云只管一并说来。”

    王易肃然说道:“我希望平靖吴、丹杨、会稽三郡的贼患后,两位先生能够在乌程的精舍讲一段时间学,我希望二位先生阐发义理,将纬书弃置一旁。”

    “阐发义理?”管宁将这四个字喃喃重新念了一遍,竟有含英咀华的滋味。这种一千多年之后宋明学者解经的原则自然会在汉儒的脑子里发生化学反应。

    尾随在后的张昭和张练听到对经传释常常闭口不谈的王易竟然指导起了管宁和邸原解经,俱是一惊,他两趋步前行,试图探听清楚。二张和管、邸曾经为古今文争执不休,因此也格外关注管宁和邸原在经学上进展。

    二张和管邸四人其实也反映了汉儒对经学的态度,即是对古今文各有发挥阐释。汉代,尤其是东汉,可谓是经学发展的极盛时期了,但是此时谶纬流毒亦是不浅,以迷信之纬书来解经,造成的结局就是经学的权威大大降低,信者越来越少,以致到了魏晋时期,经学的地位一落千丈,虽亦有人以简明利落的方式重新构读经学,但有的流于玄虚,近似老庄;有的则头智漫患,满口呓语,成日无病呻吟。而在那时,五胡十六国的惨状正在中原大地演出不休,胡屠脚下是累累汉骨,淮细以南的朝廷上,竟然找不出一群同心同德,志气坚毅的北伐勇士出来。

    “巫盅卜笤、纬书谶纬,此种虚妄害世的歪道祸害人间为时已然不短了。我不希望这种风气继续流毒下去。必须要斩尽这些毒草。”王易目光灼灼,他望向管宁和邸原,掷地有声地说:“两位先生宁静淡泊,气质高贤,我万望两位先生来到扬州之后,不要醉恋山水,效仿长沮桀溺!希望两位先生拯民于惑世之说,能够挺身而出,为扬州的借伸贤达解忧解烦!”

    管宁和邸原这回儿怎能气定神闲。这虽说是王易头次以一种类似命令的口吻对他们发话,但管宁和邸原登时也感到有些义不容辞起来了。

    “子青。”王易一唤,常柜持幕即幕。

    王易说道:“平定贼患后,我会命令军士们在战俘中有所择取,届时可能会有数量可观的幼学以上,束发以下的童子被挑选出来,这些童子,我称之为“适龄学童”也就是说,他们到了这个年纪,应该参加学习了。以前这些人家庭贫困,兼又受到惑世诬民的道匪的坑骗以致落草为寇,我们需要好好处理这些“适龄学童”你把它记在“大事计,那几页。”

    “诺”常桓辨声相答,俄而问:“此项大计是要立时交与张昭、张鸵、刘馥、董昭、陈端、秦松、郑浑七位先生议论商椎吗?”

    “立即交予他们讨论,今天晚上我要看到他们拟出的有条理的草案!”王易斩钉截铁,不容丝毫质疑,“但凡日后记在“大事计。那栏的事迹,都需要立即交予谋士们讨论。参与讨论的谋士必须备其草案。日后如果我不参与讨论,那么就由刘馥、董昭、张昭三人主持,张垓负责书记大事。”常桓高答一声“诺”后退下。尾随在后的二张,也因得了新的命令而不能再觇视王易与管邸的对话。

    “主公,外面有一人说是主公故友,想要探访主公。”常祖退下不多久,有一名军士又走了上来通报。

    “什么故声罚姓甚名谁?”王易奇道。

    “他说他是故部人,姓朱名治字君理。”那军士说。,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心,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