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七三章 崩溃
《大唐得道》作者:里天崖 2020-01-09 16:18
天宝十载六月九日,潼关失守了。()(疯狂看网:手打)
一直在埋头苦心研究战车的刘得道是很快得知了这个消息,顿时大惊失色了。潼关失守的原因竟然是跟历史一样的巧合,哥舒翰奉命出城迎战,结果遭到叛军的埋伏,又被敌军骑兵的冲击,损失惨重。唐军主将哥舒翰下落不明。歼灭唐军主力后,安禄山趁机率大军猛攻潼关,很快就攻陷了潼关,据说叛军正快马加鞭,疾奔京城而来
之前李隆基频频催促哥舒翰出战,刘得道并不知道,因为他本人不在朝堂,而且这战车研制已经到关键时刻,潼关战事又非常的紧急,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这几天他一直关在一间小黑屋里与成匠师几人在彻夜研究讨论,连老婆都顾不上了。要不是潼关失守,事关重大,刘得道可能还一直呆在屋里捣鼓那铁车呢。
潼关真的失守了,大明宫中,李隆基到底会有什么反映,是不是像历史那样,仓皇逃窜呢?
此时已经快到中午了,这早朝该散了。不过刘得道还是急忙穿上朝服,他进宫去面圣,劝他死守长安。长安是大唐的都城,防卫是最严密也是最坚固的,存粮又多。只要稳守得当,叛军是很难攻进来的。就看看李隆基有没有这个死守的决心了。
刘得道急忙来到宣政大殿,发现各部文武百官还像往常一样来上朝呢,心里稍稍松口气。他直径到宫城门前,也都没看出任何不对的地方,仪仗队整整齐齐地列队站岗,甚至宫里面铜壶滴漏的声音都能听见。
但是等到宫门一打开,里面可就全乱套了,只见宫女们大呼小叫,四下乱跑,刘得道急忙抓住几名宫女逼问:到底发生什么事?
众宫女太监都说皇帝和贵妃娘娘都找不着了
这一下子,局势可就乱了。刘得道立即想到李隆基还真是丢下长安百万臣民跑了,这老家伙真是害人不浅了,他心里了慌了,也赶紧往外跑。
按照京师与潼关的路途,叛军只需三天就可杀到京城来了。皇帝都带头跑了,军心已涣散。再坚固的城墙,再多的存粮都是白搭。刘得道想到了自己家中那几位娇妻和美妾以及几个刚刚出生的儿女,绝对不能让她们受到伤害了。
他想到了城里的达官贵人争着往外跑,城外的小老百姓可是争着往城里跑。为什么呀?趁乱抢金银财宝呀。把王公贵族的宅第打劫一番还不算,有的人竟骑着驴子登上皇帝的大殿,一点王法都没有了。长安城人心大乱了。
让刘得道纳闷的是潼关失守,这消息唐玄宗是怎么知道的那么快,不到一个早上就逃得无影无踪了?
在出宫门中,刘得道在慌乱的人群中居然看见了韩知秋,一问之下才知道李隆基为何逃跑了。
原来李隆基是根据平安火知道的。平安火又是什么东西呢?平安火其实就是烽火,在古代是传递军事情报用的。自从安史之乱以后,从潼关到长安就设立了烽火台,每天晚上,潼关点一把火,长安这边就知道,今天平安无事了。
当哥舒翰出城迎战后,李隆基无时不刻的在关注这烽火信号。就在六月九日这天傍晚,潼关已经失守了,没人点平安火了。
唐玄宗李隆基翘首东望,再也看不到那熟悉的烟雾,这下子,他可真着急了又后悔了。难道潼关真的丢了?怎么办呢?他急忙着急几位亲信大臣商量对策。
宰相杨国忠一听潼关失守,叛军很可能就在杀来长安的路途中,阵脚立即打乱他对着李隆基痛哭流涕,诉说:“这几年来,不断有人报告安禄山要谋反,可是陛下就是不信,结果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这可不是宰相的过错。”他一上来先把责任推给了玄宗。至于他自己先逼迫安禄山造反,再陷害哥舒翰出兵的事,全都一笔勾消了。
可是,光推卸责任没有用,接下来朝廷该怎么做啊?韩知秋建议死守长安,等待全国各路兵马来驰援。不过杨国忠却持反对意见,他可不管他什么百万居民的身家性命了。安禄山与他的过节最深,安禄山要是杀进京师来,第一个不会放过的人就是杨某人。
他倒是早就想好了。杨国忠说:陛下,事情到了这一步,还是暂时放弃长安,避一避风头吧。要往哪儿避呢?往蜀地走
杨国忠为什么到蜀地呀?首先,蜀地是杨国忠的势力范围。杨国忠一直担任剑南节度使,蜀地算是他的老根据地了,便于控制。第二、蜀地安全。四川盆地四面环山,是一个**的地理单元,易守难攻;另外,剑南节度使也是玄宗时代的十大军区之一,有三万多士兵,保一方平安不成问题。
第三、蜀地自古号称天府之国,比较富裕,能够养活一个流亡政府,而且,自从安禄山起兵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杨国忠就派人在剑南增修城池,储备物资,打算实在不行的话就跑到这儿来避难。没想到现在不仅自己需要逃命,连皇帝也需要逃命了,那自己之前的储备就更有先见之明了
杨国忠这个逃跑方案提出来,群臣是什么反应啊?除了韩知秋,大部分官员都唯唯诺诺,什么也说不出来。可是,就在这时候,有个低级官员说话了。他说:“请即日招募城中敢死之士及朝官各率家僮子弟出军防遏。”说话的是谁呢?监察御史,同时也是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大敌当前,高适以一介书生,慨然提出全体动员,誓死守城,真是给天下读书人增色
逃跑还是守城,两种方案摆在唐玄宗前面了,唐玄宗会选择哪一个呀?要知道,守城可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换到三四十年前,也许唐玄宗还有这个劲头,但是这时已经是天宝十五载了,唐玄宗的精神也早已经颓唐下来,不是当年那个拼命三郎了。
在家上亲信杨国忠的建议,所以,基本没用做什么思想斗争,李隆基就打定主意了,叛军兵锋太盛,死守很可能是死路一条,暂且先避一避风头也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直在埋头苦心研究战车的刘得道是很快得知了这个消息,顿时大惊失色了。潼关失守的原因竟然是跟历史一样的巧合,哥舒翰奉命出城迎战,结果遭到叛军的埋伏,又被敌军骑兵的冲击,损失惨重。唐军主将哥舒翰下落不明。歼灭唐军主力后,安禄山趁机率大军猛攻潼关,很快就攻陷了潼关,据说叛军正快马加鞭,疾奔京城而来
之前李隆基频频催促哥舒翰出战,刘得道并不知道,因为他本人不在朝堂,而且这战车研制已经到关键时刻,潼关战事又非常的紧急,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这几天他一直关在一间小黑屋里与成匠师几人在彻夜研究讨论,连老婆都顾不上了。要不是潼关失守,事关重大,刘得道可能还一直呆在屋里捣鼓那铁车呢。
潼关真的失守了,大明宫中,李隆基到底会有什么反映,是不是像历史那样,仓皇逃窜呢?
此时已经快到中午了,这早朝该散了。不过刘得道还是急忙穿上朝服,他进宫去面圣,劝他死守长安。长安是大唐的都城,防卫是最严密也是最坚固的,存粮又多。只要稳守得当,叛军是很难攻进来的。就看看李隆基有没有这个死守的决心了。
刘得道急忙来到宣政大殿,发现各部文武百官还像往常一样来上朝呢,心里稍稍松口气。他直径到宫城门前,也都没看出任何不对的地方,仪仗队整整齐齐地列队站岗,甚至宫里面铜壶滴漏的声音都能听见。
但是等到宫门一打开,里面可就全乱套了,只见宫女们大呼小叫,四下乱跑,刘得道急忙抓住几名宫女逼问:到底发生什么事?
众宫女太监都说皇帝和贵妃娘娘都找不着了
这一下子,局势可就乱了。刘得道立即想到李隆基还真是丢下长安百万臣民跑了,这老家伙真是害人不浅了,他心里了慌了,也赶紧往外跑。
按照京师与潼关的路途,叛军只需三天就可杀到京城来了。皇帝都带头跑了,军心已涣散。再坚固的城墙,再多的存粮都是白搭。刘得道想到了自己家中那几位娇妻和美妾以及几个刚刚出生的儿女,绝对不能让她们受到伤害了。
他想到了城里的达官贵人争着往外跑,城外的小老百姓可是争着往城里跑。为什么呀?趁乱抢金银财宝呀。把王公贵族的宅第打劫一番还不算,有的人竟骑着驴子登上皇帝的大殿,一点王法都没有了。长安城人心大乱了。
让刘得道纳闷的是潼关失守,这消息唐玄宗是怎么知道的那么快,不到一个早上就逃得无影无踪了?
在出宫门中,刘得道在慌乱的人群中居然看见了韩知秋,一问之下才知道李隆基为何逃跑了。
原来李隆基是根据平安火知道的。平安火又是什么东西呢?平安火其实就是烽火,在古代是传递军事情报用的。自从安史之乱以后,从潼关到长安就设立了烽火台,每天晚上,潼关点一把火,长安这边就知道,今天平安无事了。
当哥舒翰出城迎战后,李隆基无时不刻的在关注这烽火信号。就在六月九日这天傍晚,潼关已经失守了,没人点平安火了。
唐玄宗李隆基翘首东望,再也看不到那熟悉的烟雾,这下子,他可真着急了又后悔了。难道潼关真的丢了?怎么办呢?他急忙着急几位亲信大臣商量对策。
宰相杨国忠一听潼关失守,叛军很可能就在杀来长安的路途中,阵脚立即打乱他对着李隆基痛哭流涕,诉说:“这几年来,不断有人报告安禄山要谋反,可是陛下就是不信,结果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这可不是宰相的过错。”他一上来先把责任推给了玄宗。至于他自己先逼迫安禄山造反,再陷害哥舒翰出兵的事,全都一笔勾消了。
可是,光推卸责任没有用,接下来朝廷该怎么做啊?韩知秋建议死守长安,等待全国各路兵马来驰援。不过杨国忠却持反对意见,他可不管他什么百万居民的身家性命了。安禄山与他的过节最深,安禄山要是杀进京师来,第一个不会放过的人就是杨某人。
他倒是早就想好了。杨国忠说:陛下,事情到了这一步,还是暂时放弃长安,避一避风头吧。要往哪儿避呢?往蜀地走
杨国忠为什么到蜀地呀?首先,蜀地是杨国忠的势力范围。杨国忠一直担任剑南节度使,蜀地算是他的老根据地了,便于控制。第二、蜀地安全。四川盆地四面环山,是一个**的地理单元,易守难攻;另外,剑南节度使也是玄宗时代的十大军区之一,有三万多士兵,保一方平安不成问题。
第三、蜀地自古号称天府之国,比较富裕,能够养活一个流亡政府,而且,自从安禄山起兵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杨国忠就派人在剑南增修城池,储备物资,打算实在不行的话就跑到这儿来避难。没想到现在不仅自己需要逃命,连皇帝也需要逃命了,那自己之前的储备就更有先见之明了
杨国忠这个逃跑方案提出来,群臣是什么反应啊?除了韩知秋,大部分官员都唯唯诺诺,什么也说不出来。可是,就在这时候,有个低级官员说话了。他说:“请即日招募城中敢死之士及朝官各率家僮子弟出军防遏。”说话的是谁呢?监察御史,同时也是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大敌当前,高适以一介书生,慨然提出全体动员,誓死守城,真是给天下读书人增色
逃跑还是守城,两种方案摆在唐玄宗前面了,唐玄宗会选择哪一个呀?要知道,守城可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换到三四十年前,也许唐玄宗还有这个劲头,但是这时已经是天宝十五载了,唐玄宗的精神也早已经颓唐下来,不是当年那个拼命三郎了。
在家上亲信杨国忠的建议,所以,基本没用做什么思想斗争,李隆基就打定主意了,叛军兵锋太盛,死守很可能是死路一条,暂且先避一避风头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