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一十章 五年后
《大汉光熹》作者:独看风起 2020-01-20 23:23
六百一十章五年后
五年后的光熹六年春节,雒阳,镇北王府。
镇北王府,又名太尉府,时下已经成为了大汉新的权力中心。
刘谦自从在光熹元年益州攻略结束回京后,就被天子加官进爵,授予太尉官衔和镇北王的爵位。
当时,很多朝廷大臣见到天子如此厚待刘谦,都觉得天子的赏赐有些过分,而一些别有用心之辈更是打着分封王不可参与朝政的大旗,屡屡上请天子除掉刘谦的官职军权,可惜最后都被天子以第一代北海王有过牧养地方的先例而拒绝。
这些大臣不知道,他们如此别有用心之举,却惹怒了屡次不想见血的刘谦。刘谦只是随便的派两个官员在朝堂上攻击一下反对派,没有了刘谦的保护,这些反对派这次丢掉了脑袋。
刘谦的决定不错,在天子血腥的打压之下,令很多心中反对刘谦的官员,真正认清了刘谦在天子心中的地位,为刘谦此后施政减少了很多的阻力。
因为刘谦施行新政的阻力很小,五年来推行的新政基本上还算顺利,有力保证了辖区内的百姓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农业方面,刘谦在坚定推行一条鞭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土地普查,凡是超过**规定土地数量的豪强地主,均采用**购买的方式强行收回,然后分发给许多没有土地会土地极少的农民。
刘谦并没有冲昏头为了讨喜百姓而将土地全部分发下去,分发给百姓的土地,面积并不大,一般只是保证农民可以生存下去,保持在温饱水平线以上,如果百姓还想要多得土地,那就必须努力参军建立军功了。
分发给农民基本土地之后剩余的大片土地,是刘谦特意为鼓励军功而留下来的。刘谦很清楚,如果没有激励手段,让百姓没有了期盼,很多军人就会离开军队回家过小日子,军队建设就会陷入病源不足的境地。
留下一大批土地,不但可以不扰民的对立下战功的战士进行赏赐,而且还能让百姓看到当兵的巨大实惠,这样就能保证百姓的参军热情,保证兵源充足的基础上挑选精兵。
由于光熹元年前后,刘谦地盘中的世家豪强基本上都受到了刘谦的打击,失去了联合起来抵抗**的能力,而唯一没有受过刘谦抢掠过的益州豪强,本身的势力不大,为此刘谦推行新政时辖地内的反抗也不算很激烈。
凡是反抗新政者,刘谦毫不客气的抬起屠刀,根据情况进行了血淋淋的屠杀流放,而支持新政的聪明人,刘谦则会给予他们适当的优惠政策。在大棒和胡萝卜政策下,很多认清现实的地主豪强,都选择了乖乖和刘谦合作。
五年之中,前两年刘谦参考贾诩的提议,对辖区内的百姓实行了部分的免税,然后鼓励当地官员百姓修建水库水道,这样就大大改善了中西部的耕作环境,第三年开始,辖区内的粮食产量比光熹元年足足翻了三倍,就是比起历史记载的丰收年景的粮食产量也增产了一点五倍。
如此一来,纵然光熹五年和全国各地都遭受了罕见的旱情,刘谦辖区粮食产量也没有收到多大的影响,百姓生活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没有让辖区百姓闹出像其他地方那样的逃荒事件。
百姓温饱没有出现大问题,也和刘谦留下来大批军功田有很大的关系。
刘谦手中这些军功田,刘谦肯定不会让它闲下来,而是组织当地驻兵进行屯田,这些田地的粮食就足以保证军队的需要。由于军队不用消耗百姓交纳的粮食,在旱情逐步扩大的情况下,刘谦就拿出官府仓库中囤积的粮食,来救援一些没有水田种不出粮食的百姓,这才保证没有让百姓出现逃荒潮。
土地政策完成之后,刘谦在第二年试行了科举取士,见效果良好,第三年就开始在全部辖区推行。尽管科举取士取得的效果非常好,为此让刘谦在庶族寒门士子中博得了极好的名声,可是刘谦也没有废除大汉的推举制度。
其一,刘谦并不认为推举制度是一种糟粕,这种制度毕竟为大汉四百年来选拔了很多良才,说来也有这种制度存在的价值。在科举制度之外,起到补漏拾遗的作用,可以更好的将一些精通数理格物的人才选拔出来。
其二,不废除这种制度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毕竟汉代和后世的情况不同。再说科举制度虽然在隋朝就已经确立,可是隋朝的科举制度和唐朝的科举制度都不是很完备,一直等到几百年后的宋朝科举才最终定型。
如果刘谦记得不错,隋朝之后的唐代也是一个科举和举荐同存的朝代,和刘谦现行的制度基本相同,所以刘谦一时间也不急于大踏步前进而导致犯错误。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这也和科举制度刚刚兴起,庶族中读人过少有关。毕竟在庶族子弟想要做官只有走士族途径时,因为士族给庶族留下的路径太少,庶族看不到多少希望,所以庶族子弟读的热情并不高,人才储备极少。
庶族子弟人才过少,刘谦想要依靠天下人来共同治理天下,就不能不给士族留下一点面子。这也是这个时代一个很现实的因素,容不得刘谦不重视的因素。
军事方面,基本上依照刘谦的设想而前进,不管是凉州、并州、益州、三辅京畿和南阳郡的军队,在精兵简政的指导思想下,均锻炼出能够让刘谦满意的军队来。
说来,刘谦其实在光熹四年已经有能力逐步向东发展了,可是郭嘉贾诩等人都赞同过早的东征。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刘谦露出了征伐的意图,还在中原激烈交战的状态下出兵,就会导致中原诸侯联合起来对付刘谦,那样刘谦至少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才能统一全国。
如果刘谦能够沉住气,不但可以继续麻痹中原诸侯,使中原诸侯战斗更加白热化,而且通过几年积累,不管是兵员战力和物资都可以保证刘谦连接打几场大战役,甚至可以直接统一全国,而不是像当时那样只能打下中原地区。
刘谦认真考虑之后,认为贾诩郭嘉的意见非常合理,于是就暂停了军事行动,决定继续埋头大练内功。
不过,当时朝中大臣对于尽快消灭东方乱党的心情很迫切,刘谦为了拖延时间堵住大臣的嘴,很是疯狂的蛊惑天子和太上皇刘宏到西域游玩一遭。
对于刘宏而言,刘谦这厮当初早就答应了陪他到西域发财,见刘谦主动提出来,这个从来不考虑什么后果的艺术家,正感到创作诗画陷入了瓶颈中,于是极力的赞同。
天子小刘辩又长大了几岁,原来也不会如此疯狂的接受刘谦的疯狂建议,不过新婚一年后的小刘辩,因为一些原因不想面对贤良淑德的皇后,加上确实有些事要和刘谦私下商议及亲近刘谦的原因,也同意了。
于是在光熹三年那一年春天,天子借着巡行凉州的名义,命令镇北王刘谦陪同,一起向西域而去。
走到敦煌之后,当天子和刘宏见到了一列列整装待发的骑兵,就知道刘谦并不完全是陪伴他们散心的,而是为了实行数年前就实施的西域战略。
几年前,刘谦就把许攸派到了西域,负责分化挑拨西域各个势力之间的关系,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成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五年后的光熹六年春节,雒阳,镇北王府。
镇北王府,又名太尉府,时下已经成为了大汉新的权力中心。
刘谦自从在光熹元年益州攻略结束回京后,就被天子加官进爵,授予太尉官衔和镇北王的爵位。
当时,很多朝廷大臣见到天子如此厚待刘谦,都觉得天子的赏赐有些过分,而一些别有用心之辈更是打着分封王不可参与朝政的大旗,屡屡上请天子除掉刘谦的官职军权,可惜最后都被天子以第一代北海王有过牧养地方的先例而拒绝。
这些大臣不知道,他们如此别有用心之举,却惹怒了屡次不想见血的刘谦。刘谦只是随便的派两个官员在朝堂上攻击一下反对派,没有了刘谦的保护,这些反对派这次丢掉了脑袋。
刘谦的决定不错,在天子血腥的打压之下,令很多心中反对刘谦的官员,真正认清了刘谦在天子心中的地位,为刘谦此后施政减少了很多的阻力。
因为刘谦施行新政的阻力很小,五年来推行的新政基本上还算顺利,有力保证了辖区内的百姓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农业方面,刘谦在坚定推行一条鞭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土地普查,凡是超过**规定土地数量的豪强地主,均采用**购买的方式强行收回,然后分发给许多没有土地会土地极少的农民。
刘谦并没有冲昏头为了讨喜百姓而将土地全部分发下去,分发给百姓的土地,面积并不大,一般只是保证农民可以生存下去,保持在温饱水平线以上,如果百姓还想要多得土地,那就必须努力参军建立军功了。
分发给农民基本土地之后剩余的大片土地,是刘谦特意为鼓励军功而留下来的。刘谦很清楚,如果没有激励手段,让百姓没有了期盼,很多军人就会离开军队回家过小日子,军队建设就会陷入病源不足的境地。
留下一大批土地,不但可以不扰民的对立下战功的战士进行赏赐,而且还能让百姓看到当兵的巨大实惠,这样就能保证百姓的参军热情,保证兵源充足的基础上挑选精兵。
由于光熹元年前后,刘谦地盘中的世家豪强基本上都受到了刘谦的打击,失去了联合起来抵抗**的能力,而唯一没有受过刘谦抢掠过的益州豪强,本身的势力不大,为此刘谦推行新政时辖地内的反抗也不算很激烈。
凡是反抗新政者,刘谦毫不客气的抬起屠刀,根据情况进行了血淋淋的屠杀流放,而支持新政的聪明人,刘谦则会给予他们适当的优惠政策。在大棒和胡萝卜政策下,很多认清现实的地主豪强,都选择了乖乖和刘谦合作。
五年之中,前两年刘谦参考贾诩的提议,对辖区内的百姓实行了部分的免税,然后鼓励当地官员百姓修建水库水道,这样就大大改善了中西部的耕作环境,第三年开始,辖区内的粮食产量比光熹元年足足翻了三倍,就是比起历史记载的丰收年景的粮食产量也增产了一点五倍。
如此一来,纵然光熹五年和全国各地都遭受了罕见的旱情,刘谦辖区粮食产量也没有收到多大的影响,百姓生活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没有让辖区百姓闹出像其他地方那样的逃荒事件。
百姓温饱没有出现大问题,也和刘谦留下来大批军功田有很大的关系。
刘谦手中这些军功田,刘谦肯定不会让它闲下来,而是组织当地驻兵进行屯田,这些田地的粮食就足以保证军队的需要。由于军队不用消耗百姓交纳的粮食,在旱情逐步扩大的情况下,刘谦就拿出官府仓库中囤积的粮食,来救援一些没有水田种不出粮食的百姓,这才保证没有让百姓出现逃荒潮。
土地政策完成之后,刘谦在第二年试行了科举取士,见效果良好,第三年就开始在全部辖区推行。尽管科举取士取得的效果非常好,为此让刘谦在庶族寒门士子中博得了极好的名声,可是刘谦也没有废除大汉的推举制度。
其一,刘谦并不认为推举制度是一种糟粕,这种制度毕竟为大汉四百年来选拔了很多良才,说来也有这种制度存在的价值。在科举制度之外,起到补漏拾遗的作用,可以更好的将一些精通数理格物的人才选拔出来。
其二,不废除这种制度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毕竟汉代和后世的情况不同。再说科举制度虽然在隋朝就已经确立,可是隋朝的科举制度和唐朝的科举制度都不是很完备,一直等到几百年后的宋朝科举才最终定型。
如果刘谦记得不错,隋朝之后的唐代也是一个科举和举荐同存的朝代,和刘谦现行的制度基本相同,所以刘谦一时间也不急于大踏步前进而导致犯错误。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这也和科举制度刚刚兴起,庶族中读人过少有关。毕竟在庶族子弟想要做官只有走士族途径时,因为士族给庶族留下的路径太少,庶族看不到多少希望,所以庶族子弟读的热情并不高,人才储备极少。
庶族子弟人才过少,刘谦想要依靠天下人来共同治理天下,就不能不给士族留下一点面子。这也是这个时代一个很现实的因素,容不得刘谦不重视的因素。
军事方面,基本上依照刘谦的设想而前进,不管是凉州、并州、益州、三辅京畿和南阳郡的军队,在精兵简政的指导思想下,均锻炼出能够让刘谦满意的军队来。
说来,刘谦其实在光熹四年已经有能力逐步向东发展了,可是郭嘉贾诩等人都赞同过早的东征。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刘谦露出了征伐的意图,还在中原激烈交战的状态下出兵,就会导致中原诸侯联合起来对付刘谦,那样刘谦至少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才能统一全国。
如果刘谦能够沉住气,不但可以继续麻痹中原诸侯,使中原诸侯战斗更加白热化,而且通过几年积累,不管是兵员战力和物资都可以保证刘谦连接打几场大战役,甚至可以直接统一全国,而不是像当时那样只能打下中原地区。
刘谦认真考虑之后,认为贾诩郭嘉的意见非常合理,于是就暂停了军事行动,决定继续埋头大练内功。
不过,当时朝中大臣对于尽快消灭东方乱党的心情很迫切,刘谦为了拖延时间堵住大臣的嘴,很是疯狂的蛊惑天子和太上皇刘宏到西域游玩一遭。
对于刘宏而言,刘谦这厮当初早就答应了陪他到西域发财,见刘谦主动提出来,这个从来不考虑什么后果的艺术家,正感到创作诗画陷入了瓶颈中,于是极力的赞同。
天子小刘辩又长大了几岁,原来也不会如此疯狂的接受刘谦的疯狂建议,不过新婚一年后的小刘辩,因为一些原因不想面对贤良淑德的皇后,加上确实有些事要和刘谦私下商议及亲近刘谦的原因,也同意了。
于是在光熹三年那一年春天,天子借着巡行凉州的名义,命令镇北王刘谦陪同,一起向西域而去。
走到敦煌之后,当天子和刘宏见到了一列列整装待发的骑兵,就知道刘谦并不完全是陪伴他们散心的,而是为了实行数年前就实施的西域战略。
几年前,刘谦就把许攸派到了西域,负责分化挑拨西域各个势力之间的关系,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