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 西线僵局(2/2)
《炮火1906》作者:费虚 2020-01-10 01:19
马恩河的败绩。德国人民在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身上发现了英雄偶像,他们将追随这两尊英雄偶像直到土崩瓦解。
俄国人在东普鲁士遭到惨败,然而在遥远的南部却取得了多次成功。在波兰突出部的南侧直到罗马尼亚边境,沿200英里长的加里西亚战线,尼古拉?伊凡诺夫将军统帅下的4个俄国集团军(第4、第5、第3和第8)面临康拉德?冯?赫岑多夫指挥下的3个奥匈集团军(第1、第4、第3)和第2集团军的一部分。奥匈第5、第6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的大部则已用于对塞尔维亚作战。
康拉德于8月23日发动攻势,企图打乱俄国的动员时间表。他的主力位于他的左翼(西翼),即维斯瓦河与布格河之间,面向卢布林和霍尔姆。俄国的计划差不多完全与康拉德的计划相对应;结果是两个巨人迎头相撞。在克拉希尼克战役(8月23日至26日)和科马罗夫战役(8月26日至31日)中,奥匈军强大的左翼第1、第4集团军差点赢得一场大胜利。但是竞争的双方有点像两个被蒙住眼睛争夺奖赏的斗士,彼此都几乎不了解对方的行动,再加上混乱的命令和拙劣的协同,使康拉德除取得一次战术性胜利外,一无所获。
与此同时,奥匈军薄弱的右翼(东南翼)第3集团军和配属约其他支援部队处境不妙。在格尼拉亚利帕河战役(8月26-30日)中,俄国第3、第8集团军在数量上至少以三倍于奥匈军的优势,压倒了奥匈第3集团军,使之遭受惨重的损失,向西后退若干英里,退到它原先的出发地伦贝格。俄军左翼现在处于向奥匈第1和第4集团军侧翼和后方运动的位置。
康拉德在他的第2集团军余部的增援下从塞尔维亚战线匆匆转移到北部,企图在腊瓦-鲁斯卡亚战役(9月6日-10日)中改变方向,重新部署他的部队,并迂回俄国第3、第8集团军。双方均在混乱和非决定性的战斗中互相攻击。但是,奥匈军部署的变更在奥匈军左翼第1集团军和康拉德其他部队之间留下了一条40英里长的间隙。俄国骑兵利用了这一间隙,危及奥匈军的后方。奥匈第4集团军及时得到警报——不是来自它本身的骑兵巡逻队,而是来自破译敌人无线电明码电报。9月11日,康拉德下令撤过桑河;复于9月16日撤至戈尔利采-塔尔努夫一线,左翼达维斯瓦河,右翼达喀尔巴阡山,伦贝格以西(或后方)135英里;奥匈军胜利的美好希望和天花乱坠的梦想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康拉德的退却,使奥匈帝国的整个加里西亚沦于俄国之手,只剩下一座被围困的普热米什尔要塞,它位于战线后方数英里,被汹涌前进的俄军围得水泄不通。
加里西亚战役中,奥匈军死伤约25万人,被俘10万人,而全国参战部队不足百万人,这是极其巨大的损失。这又是一个历史灾难的预兆,一个衰亡帝国垂死挣扎的开端。
俄国的胜利危及德国富饶的西里西亚省。胜利的“三执政”——兴登堡、鲁登道夫和霍夫曼从东普鲁士调来4个军对付这个威胁。德国人又一次以出色的条顿民族的效率使用他们优越的铁路网。在9月下旬的11天之中,动用大约750列火车把部队转移到克拉科夫地区,行程约500英里。这是后勤计划及其实施的一个典范。
这些较小的德国部队加上其他部队组成第9集团军,并于9月28日向波兰地区发动一场肆无忌惮的掠夺性攻势;当时俄国最高统帅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借助强大的增援部队重新部署他的部队。奥匈军沿维斯瓦河一线掩护德军的南翼,并向桑河挺进。德军的进击取得初步成功。而且进展迅速;到10月12日,华沙已经在望。但是,如同巴黎一样,华沙城那朦胧的塔尖却可望而不可及。俄军数量上的优势(大约是4个集团军对1个集团军,60个师对18个师)发挥了作用。经过维斯瓦河沿岸的激战之后,德军放弃了他们的全部占领区,秩序井然地退到他们的边境,同时炸毁桥梁、实施焦土政策和大规模的破坏,阻止敌人的追击部队。奥匈军也缩回桑河,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扔下普热米什尔不管,从而结束了波兰西南部战役。
这是一场流血的、针锋相对的博弈;它推迟、分散了俄军进攻西里西亚的准备,但未能阻止这次进攻。11月1日被任命为东线德军所有部队总司令的兴登堡,面临占绝对优势的敌人——德国第9集团军对俄国第5、第4、第9集团军。奥匈军已被粉碎;北部的俄军再次越过防御薄弱的东普鲁士边境。
拥有战争必需的工业和矿产的富饶的西里西亚再次处于危险之中;德方开始疏散和拆除工作。
但是德国人又一次乞灵于他们以铁路为依托的战略机动力,发动了另一次大胆的破坏性攻势。他们得力于截获的俄军无线电报;这一因素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帮了东线德军的忙。现由奥古斯特?冯?麦肯森(此人曾在东普鲁士担任军长职务)指挥的第9集团军,于11月初集结于托伦和波森之间,并于11月11日在来自东普鲁士的第8集团军部分兵力加强下,攻击向西里西亚进军的俄军翼侧。
这一行动几乎又获得另一次坦嫩贝格大捷,接着来个向后转,导致德方一个军陷入包围,同时打了一场史诗般的罗兹战役。到11月中旬,麦肯森的攻势至少向前挺进了50英里,并且利用了俄军第1集团军与第2集团军之间的间隙。但是尼古拉?古拉耶维奇大公行动果断,把第5集团军从南线调来,组成一支反击部队。包围者反被包围了。在罗兹的德军第25后备军进行了一场混乱而又可歌可泣的会战,最后于11月底突围,战俘和缴获的火炮均全部带出。到12月6日,随着俄军撤退并建立了一条新的巩固的防线,德军进入罗兹,大规模战斗宣告结束。
在波兰西南部和西北部的两次闪电行动,尽管屡遭挫折,或者按最好的说法,在战术上打成平局,但破坏了俄国拟定的西里西亚攻势,的确,实际上终战争之局消除了俄军对德国本土的威胁。
至此,从西线抽调的和新动员的部队开始源源不断地加强兴登堡的实力。到1914年底的严冬,东线局势平静。
这种使人感到冷酷无情、无可改变而且毫无意义的大起大落的局面,把流血的后果留给了这次大战以后的进程。奥匈帝**队在加里西亚战役中丧失了大部分训练有素的军官,而这是唯一能够把多民族的军队凝聚在一起的粘合剂。俄军也损失惨重;他们的正规军官成百上千地倒在一堆堆的死尸之中。
康拉德起初部署了3个集团军对付塞尔维亚,其中包括第2集团军,但后来该部被调到俄国战线。这一调动,使得已经动员了50万军队的塞尔维亚(外加小小门的内哥罗的4万至5万民团)在战争开始时略占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并确保给奥匈军以迎头痛击。奥匈军渡过萨瓦河和德里纳河发动的首次进攻,在荒凉的塞尔维亚山区陷于停顿,接着缩回国境。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12天(8月12-24日)之内,而且付出约5万人的代价。9月初,奥匈军又一次发动进攻,渡过了这两条河流,终于占领了两座小小桥头堡,但陷于堑壕战的僵局。
两个月以后,这个被一个不到500万人口的小国一再打败、击破,因而蒙受耻辱的奥匈帝国,决心结束这种局面。现在,它的战斗兵员在数量上与塞尔维亚相比,约占3比2的优势,在武器装备和弹药的数量与质量方面也占有很大的优势。在山区冬季严寒条件下经过顽强的拉锯战斗,奥匈军从侧翼迂回贝尔格莱德,12月2日占领了塞尔维亚的这座首都。但是足智多谋的塞尔维亚统帅普特尼克正在等待弹药(塞尔维亚人总是缺少弹药),他于12月3日发动一场反攻。到9日,奥匈军又一次全面退却。作为他们的征服的纪念碑只有满是车辙的被践踏的泥泞地、溃退的军队丢弃的物品、路旁的尸体和雪地上的血滴……。到12月16日,贝尔格莱德再次光复,敌人被赶出去了。但是几个月的胜利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伤亡或被俘的塞尔维亚人约达10万之多。奥匈军的损失也不相上下。
1913年底,德国将军利曼?冯?赞德尔斯开始训练和整编土耳其陆军。1914年8月初欧洲战争爆发时,土耳其与德国签订了一项秘密条约。但是德国还得努力拉拢,并且利用英国心理上的错误,经过几个月的战争才把这个“欧洲病夫”拖进这场冲突。
战争爆发后不久,在地中海巡弋的两艘德国巡洋舰格本号和布雷斯劳号避入土耳其的一个港口,名义上成为“土耳其”的舰只。10月30日,德国人指挥下的一支土耳其舰队炮击俄国的敖得萨港,这一行动实际上使土耳其介入了这场正在扩大的冲突。(法理上土耳其于10月31日宣战。)
土耳其的参战自动地开辟了几个新战区,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机遇。经由达达尼尔海峡进入黑海这条通往俄国的补给线被封锁了,但是土耳其的亚洲帝国,因几个世纪的内部**而变得很虚弱,现在已经不起攻击。土耳其各条战线的特点是距离遥远、气候差异极大——从严寒的高加索到酷热的沙漠,加之交通条件很差。没有直达的铁路线,从君士坦丁堡到巴格达需要几周艰苦的跋涉。起初土耳其集结了约40个师,50万人左右,最后编成4个集团军:第1集团军部署在土耳其欧洲部分;第2集团军部署在小亚细亚;第3集团军在靠近高加索的俄国边境:第4集团军位于从巴勒斯坦到西奈的黎凡特沿岸;还有两个军在美索不达米亚。小规模的战役立即展开在靠近波斯湾源头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当地英国统治者从印度抽调部队;同时也展开在苏伊士运河沿岸地区,这里英国利用其埃及领地来进行防御。英国一个印度师的主力部队于11月22日占领巴士拉,并挺进到美索不达米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会合处。11月间,英国舰队大张旗鼓地但也是徒劳无益地炮击土耳其达达尼尔海峡要塞,这是未来事件的不祥预兆。
到此时为止,土耳其战区最重要的战役是1914年11、12月至1915年1月初在海拔高达英尺的高加索前线严冬条件下的搏斗。
利己主义的庸碌无能的土耳其陆军大臣恩维尔帕夏,亲自统率约15万人的第3集团军。与之对垒的俄军约10万人。在恩维尔帕夏的光荣之梦的驱使下,土耳其方面计划先发制人,但是俄国人对此有先见之明。倒霉的土耳其人在卡尔斯和阿尔达汉遭到惨败。第3集团军大部消失——或战死或冻死。到(1915年)1月初战役达到**时,土耳其一个完整的军又被歼灭。
而同样作为外围战场,经过结果各不相同。
在南非,布尔人发动的短命的暴动被镇压下去了。
德属非洲殖民地——威廉二世皇冠上的第一批宝石,立刻感觉到这次战争的冲击。多哥在8月底以前被英军占领;英法两**队开进了喀麦隆。但11月德属东非击退了一支从印度运来的远征军。当地一支白人和土著人混合部队在一位年轻的军事天才保尔?冯?莱托-福尔贝克中校(后提升为将军)的统一指挥下,于1914年间对英属东非发动了几次短暂的进攻。
而太平洋上的殖民地陷落,同样是外围战场中不堪入目的一笔。
为了洗雪耻辱,德国战争机器更加的暴跳如雷的轰鸣起来。
炮火1906第四百四十一章西线僵局(正文)
俄国人在东普鲁士遭到惨败,然而在遥远的南部却取得了多次成功。在波兰突出部的南侧直到罗马尼亚边境,沿200英里长的加里西亚战线,尼古拉?伊凡诺夫将军统帅下的4个俄国集团军(第4、第5、第3和第8)面临康拉德?冯?赫岑多夫指挥下的3个奥匈集团军(第1、第4、第3)和第2集团军的一部分。奥匈第5、第6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的大部则已用于对塞尔维亚作战。
康拉德于8月23日发动攻势,企图打乱俄国的动员时间表。他的主力位于他的左翼(西翼),即维斯瓦河与布格河之间,面向卢布林和霍尔姆。俄国的计划差不多完全与康拉德的计划相对应;结果是两个巨人迎头相撞。在克拉希尼克战役(8月23日至26日)和科马罗夫战役(8月26日至31日)中,奥匈军强大的左翼第1、第4集团军差点赢得一场大胜利。但是竞争的双方有点像两个被蒙住眼睛争夺奖赏的斗士,彼此都几乎不了解对方的行动,再加上混乱的命令和拙劣的协同,使康拉德除取得一次战术性胜利外,一无所获。
与此同时,奥匈军薄弱的右翼(东南翼)第3集团军和配属约其他支援部队处境不妙。在格尼拉亚利帕河战役(8月26-30日)中,俄国第3、第8集团军在数量上至少以三倍于奥匈军的优势,压倒了奥匈第3集团军,使之遭受惨重的损失,向西后退若干英里,退到它原先的出发地伦贝格。俄军左翼现在处于向奥匈第1和第4集团军侧翼和后方运动的位置。
康拉德在他的第2集团军余部的增援下从塞尔维亚战线匆匆转移到北部,企图在腊瓦-鲁斯卡亚战役(9月6日-10日)中改变方向,重新部署他的部队,并迂回俄国第3、第8集团军。双方均在混乱和非决定性的战斗中互相攻击。但是,奥匈军部署的变更在奥匈军左翼第1集团军和康拉德其他部队之间留下了一条40英里长的间隙。俄国骑兵利用了这一间隙,危及奥匈军的后方。奥匈第4集团军及时得到警报——不是来自它本身的骑兵巡逻队,而是来自破译敌人无线电明码电报。9月11日,康拉德下令撤过桑河;复于9月16日撤至戈尔利采-塔尔努夫一线,左翼达维斯瓦河,右翼达喀尔巴阡山,伦贝格以西(或后方)135英里;奥匈军胜利的美好希望和天花乱坠的梦想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康拉德的退却,使奥匈帝国的整个加里西亚沦于俄国之手,只剩下一座被围困的普热米什尔要塞,它位于战线后方数英里,被汹涌前进的俄军围得水泄不通。
加里西亚战役中,奥匈军死伤约25万人,被俘10万人,而全国参战部队不足百万人,这是极其巨大的损失。这又是一个历史灾难的预兆,一个衰亡帝国垂死挣扎的开端。
俄国的胜利危及德国富饶的西里西亚省。胜利的“三执政”——兴登堡、鲁登道夫和霍夫曼从东普鲁士调来4个军对付这个威胁。德国人又一次以出色的条顿民族的效率使用他们优越的铁路网。在9月下旬的11天之中,动用大约750列火车把部队转移到克拉科夫地区,行程约500英里。这是后勤计划及其实施的一个典范。
这些较小的德国部队加上其他部队组成第9集团军,并于9月28日向波兰地区发动一场肆无忌惮的掠夺性攻势;当时俄国最高统帅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借助强大的增援部队重新部署他的部队。奥匈军沿维斯瓦河一线掩护德军的南翼,并向桑河挺进。德军的进击取得初步成功。而且进展迅速;到10月12日,华沙已经在望。但是,如同巴黎一样,华沙城那朦胧的塔尖却可望而不可及。俄军数量上的优势(大约是4个集团军对1个集团军,60个师对18个师)发挥了作用。经过维斯瓦河沿岸的激战之后,德军放弃了他们的全部占领区,秩序井然地退到他们的边境,同时炸毁桥梁、实施焦土政策和大规模的破坏,阻止敌人的追击部队。奥匈军也缩回桑河,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扔下普热米什尔不管,从而结束了波兰西南部战役。
这是一场流血的、针锋相对的博弈;它推迟、分散了俄军进攻西里西亚的准备,但未能阻止这次进攻。11月1日被任命为东线德军所有部队总司令的兴登堡,面临占绝对优势的敌人——德国第9集团军对俄国第5、第4、第9集团军。奥匈军已被粉碎;北部的俄军再次越过防御薄弱的东普鲁士边境。
拥有战争必需的工业和矿产的富饶的西里西亚再次处于危险之中;德方开始疏散和拆除工作。
但是德国人又一次乞灵于他们以铁路为依托的战略机动力,发动了另一次大胆的破坏性攻势。他们得力于截获的俄军无线电报;这一因素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帮了东线德军的忙。现由奥古斯特?冯?麦肯森(此人曾在东普鲁士担任军长职务)指挥的第9集团军,于11月初集结于托伦和波森之间,并于11月11日在来自东普鲁士的第8集团军部分兵力加强下,攻击向西里西亚进军的俄军翼侧。
这一行动几乎又获得另一次坦嫩贝格大捷,接着来个向后转,导致德方一个军陷入包围,同时打了一场史诗般的罗兹战役。到11月中旬,麦肯森的攻势至少向前挺进了50英里,并且利用了俄军第1集团军与第2集团军之间的间隙。但是尼古拉?古拉耶维奇大公行动果断,把第5集团军从南线调来,组成一支反击部队。包围者反被包围了。在罗兹的德军第25后备军进行了一场混乱而又可歌可泣的会战,最后于11月底突围,战俘和缴获的火炮均全部带出。到12月6日,随着俄军撤退并建立了一条新的巩固的防线,德军进入罗兹,大规模战斗宣告结束。
在波兰西南部和西北部的两次闪电行动,尽管屡遭挫折,或者按最好的说法,在战术上打成平局,但破坏了俄国拟定的西里西亚攻势,的确,实际上终战争之局消除了俄军对德国本土的威胁。
至此,从西线抽调的和新动员的部队开始源源不断地加强兴登堡的实力。到1914年底的严冬,东线局势平静。
这种使人感到冷酷无情、无可改变而且毫无意义的大起大落的局面,把流血的后果留给了这次大战以后的进程。奥匈帝**队在加里西亚战役中丧失了大部分训练有素的军官,而这是唯一能够把多民族的军队凝聚在一起的粘合剂。俄军也损失惨重;他们的正规军官成百上千地倒在一堆堆的死尸之中。
康拉德起初部署了3个集团军对付塞尔维亚,其中包括第2集团军,但后来该部被调到俄国战线。这一调动,使得已经动员了50万军队的塞尔维亚(外加小小门的内哥罗的4万至5万民团)在战争开始时略占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并确保给奥匈军以迎头痛击。奥匈军渡过萨瓦河和德里纳河发动的首次进攻,在荒凉的塞尔维亚山区陷于停顿,接着缩回国境。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12天(8月12-24日)之内,而且付出约5万人的代价。9月初,奥匈军又一次发动进攻,渡过了这两条河流,终于占领了两座小小桥头堡,但陷于堑壕战的僵局。
两个月以后,这个被一个不到500万人口的小国一再打败、击破,因而蒙受耻辱的奥匈帝国,决心结束这种局面。现在,它的战斗兵员在数量上与塞尔维亚相比,约占3比2的优势,在武器装备和弹药的数量与质量方面也占有很大的优势。在山区冬季严寒条件下经过顽强的拉锯战斗,奥匈军从侧翼迂回贝尔格莱德,12月2日占领了塞尔维亚的这座首都。但是足智多谋的塞尔维亚统帅普特尼克正在等待弹药(塞尔维亚人总是缺少弹药),他于12月3日发动一场反攻。到9日,奥匈军又一次全面退却。作为他们的征服的纪念碑只有满是车辙的被践踏的泥泞地、溃退的军队丢弃的物品、路旁的尸体和雪地上的血滴……。到12月16日,贝尔格莱德再次光复,敌人被赶出去了。但是几个月的胜利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伤亡或被俘的塞尔维亚人约达10万之多。奥匈军的损失也不相上下。
1913年底,德国将军利曼?冯?赞德尔斯开始训练和整编土耳其陆军。1914年8月初欧洲战争爆发时,土耳其与德国签订了一项秘密条约。但是德国还得努力拉拢,并且利用英国心理上的错误,经过几个月的战争才把这个“欧洲病夫”拖进这场冲突。
战争爆发后不久,在地中海巡弋的两艘德国巡洋舰格本号和布雷斯劳号避入土耳其的一个港口,名义上成为“土耳其”的舰只。10月30日,德国人指挥下的一支土耳其舰队炮击俄国的敖得萨港,这一行动实际上使土耳其介入了这场正在扩大的冲突。(法理上土耳其于10月31日宣战。)
土耳其的参战自动地开辟了几个新战区,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机遇。经由达达尼尔海峡进入黑海这条通往俄国的补给线被封锁了,但是土耳其的亚洲帝国,因几个世纪的内部**而变得很虚弱,现在已经不起攻击。土耳其各条战线的特点是距离遥远、气候差异极大——从严寒的高加索到酷热的沙漠,加之交通条件很差。没有直达的铁路线,从君士坦丁堡到巴格达需要几周艰苦的跋涉。起初土耳其集结了约40个师,50万人左右,最后编成4个集团军:第1集团军部署在土耳其欧洲部分;第2集团军部署在小亚细亚;第3集团军在靠近高加索的俄国边境:第4集团军位于从巴勒斯坦到西奈的黎凡特沿岸;还有两个军在美索不达米亚。小规模的战役立即展开在靠近波斯湾源头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当地英国统治者从印度抽调部队;同时也展开在苏伊士运河沿岸地区,这里英国利用其埃及领地来进行防御。英国一个印度师的主力部队于11月22日占领巴士拉,并挺进到美索不达米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会合处。11月间,英国舰队大张旗鼓地但也是徒劳无益地炮击土耳其达达尼尔海峡要塞,这是未来事件的不祥预兆。
到此时为止,土耳其战区最重要的战役是1914年11、12月至1915年1月初在海拔高达英尺的高加索前线严冬条件下的搏斗。
利己主义的庸碌无能的土耳其陆军大臣恩维尔帕夏,亲自统率约15万人的第3集团军。与之对垒的俄军约10万人。在恩维尔帕夏的光荣之梦的驱使下,土耳其方面计划先发制人,但是俄国人对此有先见之明。倒霉的土耳其人在卡尔斯和阿尔达汉遭到惨败。第3集团军大部消失——或战死或冻死。到(1915年)1月初战役达到**时,土耳其一个完整的军又被歼灭。
而同样作为外围战场,经过结果各不相同。
在南非,布尔人发动的短命的暴动被镇压下去了。
德属非洲殖民地——威廉二世皇冠上的第一批宝石,立刻感觉到这次战争的冲击。多哥在8月底以前被英军占领;英法两**队开进了喀麦隆。但11月德属东非击退了一支从印度运来的远征军。当地一支白人和土著人混合部队在一位年轻的军事天才保尔?冯?莱托-福尔贝克中校(后提升为将军)的统一指挥下,于1914年间对英属东非发动了几次短暂的进攻。
而太平洋上的殖民地陷落,同样是外围战场中不堪入目的一笔。
为了洗雪耻辱,德国战争机器更加的暴跳如雷的轰鸣起来。
炮火1906第四百四十一章西线僵局(正文)